气管插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1107阅读:23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气管插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对患者实施人工呼吸的气管插管,尤其提出了一种能够有效地对存留于患者气管内的痰进行吸引的气管插管。另外,成为本发明的对象的气管插管,除了穿过基于气管切开手术在患者的气管中途形成的孔而插入到气管的气管切开管之外,还包括经口插入到气管的人工呼吸用插管。
背景技术
正在开发一种为了确保患者的呼吸而将气管插管插入到被切开的气管中,并经由转接(アダプタ)部将从人工呼吸器延伸的呼吸管与气管插管连通,由此来实施利用了人工呼吸器的人工呼吸的技术。在气管插管内形成有送气以及排气用的呼吸通道。由于在人工呼吸中,存留于气管的痰会堵塞气道,所以,对痰的处置成为课题。以往所广泛使用的痰的处理方法是,护士将转接部从气管插管拆下,然后将吸引探针从开口部(呼吸管侧的口)插入到气管插管中,来对痰进行吸引。但是,在这种处置方法中,护士需要不分昼夜地辛勤劳动,大大增加了护士的负担。
作为消除这样问题点的技术,例如实开昭57-182449号公报(专利文献1)提出了下述的气管插管在侧壁(左侧壁)上在其大致全长范围内形成使痰吸引用的吸引探针穿过的小径通孔。根据该提案,在痰吸引时将吸引探针插入通孔,从形成于吸引探针的前端部的痰吸引口(小的开口)对存留于气管内的痰进行吸引。从整体观察,吸引探针由曲率半径大的呈平缓的圆弧状的管(截面为椭圆形)构成。该情况下,痰吸引口的在吸引探针周向的形成位置是与气管侧内壁相反一侧(相对气管侧内壁为180°的相位位置),具体而言,是仰卧的患者的胸表面侧(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6A、图6B)。呼吸通道的气管侧的口和前述通孔的气管侧的口,被配置在与呼吸通道的长度方向正交的相同平面内(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2)。而且,在气管插管前端部的外周侧,周向设置有因空气的进出而膨胀收缩的套箍(カフ)(也称作“气球(バル-ン)”)。
专利文献1实开昭57-182449号公报在使用专利文献1所涉及的气管插管时,首先将气管插管的前端部插入到被切开的气管中,通过向套箍注入空气而使其膨胀,来闭塞气管插管与气管内壁的间隙。然后,使从人工呼吸器延伸出的呼吸管与气管插管的基端部连通。在吸引痰时,将吸引探针插入到气管插管侧壁的通孔中,对存留于气管内的痰进行吸引。此时,通过使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气管插管,可以容易地进行以往需要熟练的对左支气管内的痰的处置。其原因在于,通孔存在于气管插管的侧壁,并且气管插管整体平缓弯曲。另外,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气管插管的使用方法,可以不使吸引探针穿过通孔,而直接将通孔作为痰吸引孔来对气管内的痰进行吸引。
但是,专利文献所提出的气管插管存在着下述问题点。即,(1)假设在不使吸引探针穿过通孔,而直接将通孔作为痰吸引孔对气管内的痰进行吸引时,痰的吸引时期会延迟。其原因在于,通孔的气管侧的口(痰吸引口)与呼吸通道的气管侧的口配置在相同平面(截面)内。即,如果痰没有大致完全堵塞通孔的气管侧的口,则几乎仅吸出气道与肺的内部空气,无法开始实质上的痰的吸引作用。
(2)而且,根据该吸引探针,由于前端的痰吸引口的形成位置在被留置的情况下是与其气管侧内壁相反一侧(弯曲的内侧面),所以,如果吸引探针中插入气管内的前端部没有大致完全地被痰堵塞,则不会开始痰的吸引作用。结果,直到气管内存留一定量的痰为止,痰的吸引开始时期延迟。
(3)并且,在基于人工呼吸器的排气时,在痰的一部分流入气管插管的呼吸通道中的情况下,无法排除该流入的痰,有可能防碍顺畅的呼吸。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痰产生后能够早期对痰进行吸引的气管插管。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降低痰吸引后气管中的痰残留量的气管插管。
本发明的另一个其他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除去进入呼吸通道中的痰的气管插管。
为了实现这些目的,本发明的气管插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连接从外部的人工呼吸器延伸出的呼吸管的基端部、插入到患者的气管内的前端部,在该前端部的外周侧周向设置有基于空气的进出而膨胀收缩的套箍,在前述基端部与前述前端部之间设置有送气用以及排气用的呼吸通道,在该呼吸通道的前端部形成有气管侧的口,沿着前述呼吸通道,与该呼吸通道独立地设置有用于对存留于患者的气管内的痰进行吸引的吸引通道,该吸引通道的气管内壁侧的壁,在该吸引通道的前端部与前述套箍之间的区域中具有痰的吸引口。
根据上述构成的气管插管,首先将气管插管的前部插入到被切开的气管中,并向套箍中注入空气使套箍膨胀。由此,气管插管与气管内壁的间隙被闭塞。然后,使来自人工呼吸器的呼吸管与气管插管的基部连通。基于人工呼吸器向患者的气管的送气以及排气通过气管插管的呼吸通道而进行。呼吸通道经由呼吸管始终与人工呼吸器连通。另一方面,当在气管内存留有痰时,通过使经由吸引管而与痰的吸引通道连通的痰吸引器动作,可以基于其负压力,将痰经过痰的吸引通道和吸引管而吸出到体外。此时,由于呼吸通道始终与人工呼吸器连通,所以,即使在痰的吸引过程中也可以确保呼吸。
此时,在痰吸引通道的气管内壁侧的壁上,在该痰吸引通道的前端和套箍之间的部分处形成有痰吸引口。即,痰吸引口不像以往那样与气管内壁正交开口,而与气管内壁对置开口。因此,即使是比现有的吸引探针吸引痰时所必须的痰量少的量,具体而言是达到痰吸引通道的气管内壁侧的壁面程度的痰量,也能够闭塞痰吸引口的大致整体。结果,可以早期地吸引气管内的痰,从而能够提高气管插管对痰的产生的响应性。通过在痰吸引通道的气管内壁侧的壁上与气管内壁对置地形成痰吸引口,本发明者们首次发现上述的有利效果。
在本发明的气管插管中,优选痰吸引通道的吸引口配置在比设置于呼吸通道前端部的气管侧的口靠近套箍侧。该情况下,呼吸通道的气管侧的口的形成壁,存在于比痰吸引口靠近气管插管的前方。因此,在吸引痰时,如果存留于气管内的痰在大致完全堵塞痰吸引口之前,稍微与气管侧的口的形成壁接触,则痰会沿着该壁面而扩展前行。当然,此时痰的一部分也向痰吸引口的方向移动。结果,与呼吸通道的气管侧的口和通孔的气管侧的口配置在与呼吸通道的长度方向正交的同一平面内的现有气管插管相比,痰吸引口易于被闭塞。由此,即使气管内的痰的产生量比以往时少,也能够可靠地吸引痰,从而可以早期对气管内的痰进行吸引。即,能够提高气管插管对痰的产生的响应性。
在本发明的气管插管中,优选在位于呼吸通道以及吸引通道之间的分隔壁上,设置有连通这二者的另外的痰吸引口。该情况下,即使在直接连通痰吸引通道和气管的痰吸引口与气管内壁紧贴的状态下对痰进行吸引(空吸引),气管内壁的一部分也不会吸附于该插管主体前端部的痰吸引口。其原因在于,在痰吸引通道的呼吸通道侧的分隔壁上,存在着发挥像溢流阀那样的功能的其他痰吸引口。另外,在吸引痰时,当痰从形成在吸引通道上的气管内壁侧的壁上的痰吸引口流入到吸引通道时,形成于分隔壁的痰吸引口通过在吸引通道内产生痰的膜而被堵塞。结果,通过在分隔壁上形成痰吸引口,不会降低痰从气管内壁侧的痰吸引口的吸引力。而且,在基于人工呼吸器进行排气时,虽然担心痰流入到气管插管的呼吸通道而防碍顺畅的呼吸,但由于在气管插管的呼吸通道的前端附近存在的痰,会被痰吸引通道的前端所具有的分隔壁侧的痰吸引口吸引,所以,即使痰流入到呼吸通道,也可以迅速将其除去,从而实质上没有对顺畅的呼吸造成影响的可能。
在本发明的气管插管中,痰的吸引通道的前端部可被密闭,或也可开口从而能够与气管连通。而且,也可以使呼吸通道以及吸引通道之间的分隔壁的一部分在比插管主体的前端部靠向基端部侧终止,形成使呼吸通道以及吸引通道的各前端部相互连通的连通空间,使该连通空间能够与气管连通。


图1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气管插管的人工呼吸系统的立体图。
图2a和2b是分别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所涉及的气管插管的纵截面和横截面的略图。
图3表示第一实施例所涉及的气管插管的变形例,是与图2b同样的略图。
图4a和4b是分别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所涉及的气管插管的纵截面以及横截面的略图。
图5a、5b、5c以及5d是分别表示第二实施例所涉及的气管插管的痰吸引动作的略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所涉及的气管插管的痰吸引动作的略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所涉及的气管插管的痰吸引动作的略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所涉及的气管插管的痰吸引动作的略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1中,附图标记10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所涉及的气管插管14的人工呼吸系统整体。人工呼吸系统10包括与进行送气以及排气的呼吸管11连通/连接的人工呼吸器12;插入到患者被切开的气管13的气管插管14;与用于将存留于气管13内的痰吸出的吸引管15连通的痰吸引器16;和痰的收集瓶17。而且,人工呼吸系统10还具备配置有定序器(sequencer)和定时器等的控制部(控制盒)18,根据吸引管15的内压而调整基于痰吸引器16的吸引压力,控制对痰吸引器16的流入量。
人工呼吸器12按一定时间使内置的吸引器以及压气机交替工作,来确保患者的呼吸,其自身是公知的结构。即,呼吸管11连通人工呼吸器12的送排气口、和在气管插管14的基端部安装的固定件(mount)(连接部)20。另外,在呼吸管11的中间部设置有呼气阀21。
气管插管14的插管主体14A由弯曲为大致J字状的既定长度的塑料管构成,穿过基于气管切开手术而在患者的气管13上形成的孔,插入到气管13内。插管主体14A具有内径例如为8~12mm的圆形截面,在内部形成有呼吸通道14a,前端向患者的气管内开口。
在插管主体14A的前端部的外周侧,基于空气的进出而膨胀、收缩的套箍32紧贴于主体14A的外周而被配置为环状。套箍32是由合成树脂薄片构成的环状气球。在插管主体14A的外周侧粘合有向套箍32注入空气的合成树脂制细管32a。在细管32a的基端部设置有带阀的小圆筒状转接器33。注射器前端插入该转接器33中,当通过注射器从细管32a向套箍32注入空气时,套箍32会膨胀。
如图2a以及2b所示,在大致圆筒形状的插管主体14A的内部空间中,前述的呼吸通道14a和配置在该呼吸通道14a的一侧的痰吸引通道14b被分隔壁140分开而分别设置。即,插管主体14A的内部被分隔壁140分离为截面积大的呼吸通道14a和截面积比其小的大致半月形状的吸引通道14b。呼吸通道14a的外周的痰吸引通道14b的形成位置,是弯曲为大致J字状的插管主体14A的外周壁中位于和弯曲中心相反一侧的部位。换言之,在将气管插管14对仰卧的患者正常插入时,痰吸引通道14b沿着J字的弯曲配置在成为患者下侧(背脊侧)的部位。也可以使插管主体14A的管壁厚壁化,并将痰吸引通道14b形成在管壁内。该情况下,管壁的呼吸通道侧作为呼吸通道14a和吸引通道14b之间的分隔壁而发挥功能。另外,在痰吸引通道14b前端部的下表面形成有例如椭圆形的痰吸引口14c。
并且,在呼吸通道14a的前端形成有气管侧的口14d。经由该口14d,气管内与人工呼吸器12的呼吸管11连通。痰吸引通道14b其前端被封闭。痰吸引通道14b经由其前端的痰吸引口14c对痰进行吸引。另外,痰的吸引口14c的形状不限定于椭圆形,例如也可以是具有既定宽度和长度的狭缝状。
从痰吸引器16延伸出的吸引管15的前端部绕过固定件20而与气管插管14的插管主体14A的基端部连通。吸引管15的外径例如是4mm。
痰的吸引通道14b,是与呼吸通道14a的隔断用分隔壁140平坦,且其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如图2b所示呈半月形状的通路。图3表示将吸引通道14b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圆形的变形例。吸引通道14b的截面形状也可以是上述之外的形状,例如呈椭圆形。在任意情况下,吸引通道14b都沿着插管主体14A的弯曲而形成在其弯曲凸侧。在向仰卧的患者安装气管时,该弯曲的凸侧能够与气管底部内壁接近或紧贴,其相反侧的凹侧远离气管底部内壁。如上所述,呼吸通道14a的截面积比吸引通道14b的大。由此,患者可以舒服地呼吸。
如图1所示,吸引管15是具有挠性的合成树脂制的细长弹性管。对基于痰吸引器16的吸引压力进行检测时所利用的短分支管30,连通在比吸引管15的长度方向中间部靠向上游侧(气管插管14侧)。分支管30在其前端部(图1中为上端部)与压力传感器31连通。可以通过压力传感器31对吸引通道14b的内压(即,吸引通道14b内的痰吸引压力)进行测定。
痰吸引器16基于在其内部产生的负压,将存留于气管13内的痰经由痰吸引通道14b和吸引管15吸出,回收到收集瓶17。如图1所示,痰吸引器16具备适当的泵,例如管泵(tube pump)16A。管泵16A包括转子,对具有既定弹力的合成树脂制吸引管15局部推压来使其闭塞的三个推压辊在外周上分别突出设置在圆周方向上远离的位置;推压导件,从转子的外周面分离既定距离而设置,与转子的对置面构成为与该转子的外周面平行地弯曲的管推压面;和使转子旋转的旋转机构。转子的旋转机构由电动马达52构成,沿着推压导件的管推压面使转子旋转。基于管泵16A的痰压送量(压送速度)以50~200cc/sec为目标。
控制部18按照下述方式控制痰的吸引动作。即,在通常的痰吸引时,使管泵16A以预先设定的设定值(痰吸引时的正常吸引压力)工作,在由压力传感器31检测出的检测值高于该设定值时,对管泵16A发出动作指令,使泵输出提高既定时间。即,在痰吸引器16的通常运转中始终使管泵16A工作,当在吸引管15内发生了痰堵住等异常状态时提高管泵16A的输出来进行处置。另外,也可以防备前述异常事态的发生,而在痰吸引器16中一并设置由控制部18控制的辅助泵,例如隔膜式泵。
如果对应用了第一实施例的气管插管14的自动吸引系统10的动作进行说明,则如下所述。
首先,将气管插管14的插管主体14A的前端部插入到患者被切开的气管13中。该情况下,以既定曲率弯曲的插管主体14A的弯曲凸部成为下侧,处于和气管内壁对置的状态。接着,利用注射器向套箍32注入空气,使其膨胀。结果,插管主体14A的周壁和气管内壁的间隙被套箍32闭塞。然后,使从人工呼吸器12延伸出的呼吸管11与插管主体14A的基端部连通。患者的呼吸,即向使用了人工呼吸器12的患者的气管13的送气和排气与以往同样,经由呼吸管11以及固定件20,穿过插管主体14A内的呼吸通道14a而进行。
在痰ph存留于患者气管13内时,使经由吸引管15与痰吸引通道14b连通的管泵16A工作。结果,通过在泵16A内产生的负压,痰从痰吸引14c被吸引到吸引通道14b内,并通过吸引通道14b和吸引管15被吸出到体外。呼吸通道14a由于和人工呼吸器12始终连通,所以,即使在痰的吸引中也可以确保呼吸。另外,对于基于管泵16A的痰吸引作用将在后面叙述。
痰吸引通道14b,其前端被封闭。而且,痰吸引口14c被配置在比呼吸通道14a的气管侧的口14d靠近套箍32侧。即,痰吸引口14c不像以往那样与气管内壁正交地开口,而是与气管内壁平行对置地开口,呼吸通道14a的气管侧的口14d的形成壁露出到比痰吸引口14c还靠气管插管14的前方侧。由此,在痰吸引时,存留于气管13内的痰在将气管插管14的痰吸引口14c大致完全堵塞之前,只要稍微与气管侧的口14d的形成壁接触,则痰会沿着该壁面扩展而行进。当然,此时痰的一部分也向痰吸引口14c的方向移动。结果,与现有的气管插管相比,痰吸引口14c容易被闭塞。由此,即使在气管13内产生的痰量比较少、通过现有技术不能够实质性地进行痰的吸引时,也能够可靠地吸引痰。即,根据本发明,可以早期地对气管13内的痰进行吸引,从而能够提高气管插管14对痰的产生的响应性。
接着,对基于管泵16A的具体痰吸引作用进行说明。首先,在转子的外周面与推压导件的管推压面之间配置了吸引管15的状态下,通过旋转机构52使转子向痰排出侧旋转。由此,推压辊沿着推压导件的管推压面向痰的排出侧旋转,在推压导件的管推压面侧与推压辊之间吸引管15的一部分被闭塞。该闭塞位置随着推压辊的旋转而向痰的排出侧连续移动。结果,吸引管15上的闭塞位置缓慢向痰的排出侧移动,在吸引管15的吸引侧产生负压,经由痰吸引口14c以及吸引通道14b将气管13内的痰吸入吸引管15,并且,吸引管15内的痰逐渐向排出侧压送,最终从吸引管15排出。结果,可以基于简单且廉价的构造得到痰吸引器16。
而且,在痰吸引通道14b的痰吸引口14c未被痰等堵塞的状态下,管内压不升高,在痰吸引口14c被痰等堵塞时,基于管泵16A的吸引压力才开始上升。因此,在假设放掉套箍32内的空气,气管13内留置的吸引管15的痰吸引口14c与气管内壁接触时,由于吸引压力不上升,所以,气管内壁的一部分不会被吸入痰吸引通道14b,实质上没有损伤气管内壁的可能性。并且,由于始终以定量进行吸引,能够通过压力传感器31可靠且及时地检测出痰的有无。
当通常运转时,在产生了通过管泵16A无法处理程度的大量痰的情况、和吸引管15被高粘性的痰堵住的情况下,吸引管15的内压异常升高。压力传感器31检测到该请况,从控制部18向管泵16A发出输出增加指令。结果,可以避免痰吸引中的异常事态,从而能够防止气管闭塞事故等于未然。
图4a以及4b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所涉及的气管插管的图。本实例所涉及的气管插管与前述的第一实施例的气管插管具有基本相同的构成,不同点在于,在痰吸引通道14b的与痰吸引口14c相反一侧的上表面相当的位置处,在分隔壁140上追加形成有大致相同尺寸的另外的痰吸引口14e。痰吸引口14e向气管插管14的呼吸通道14a的前端部开口并与之连通。
当在患者的气管13内存留有痰ph时,与第一实施例同样地使管泵16A工作。结果,基于在泵16A内产生的负压使得痰从痰吸引口14c被吸引到吸引通道14b内,并通过吸引通道14b和吸引管15而吸出到体外。痰从痰吸引口14c、14e被吸引到吸引通道14b。即,不仅气管13内壁的痰,插管主体14A内的痰也同时被吸引。
图5a表示在气管内不存在痰ph的状态。此时,虽然下侧的痰吸引口14c与气管内壁14c紧贴,但上侧的痰吸引口14e敞开,所以,下侧的痰吸引口14c不会吸附于气管内壁而完全闭塞该痰吸引口14c,气管内壁不会从吸引口14c被吸引。
图5b以及5c表示在气管内存在痰ph时的动作。这样,痰从痰吸引口14c被吸引到吸引通道14b内。此时,上侧的痰吸引口14e被薄膜覆盖。图5d是对痰进入了气管插管14的呼吸通道14a内时的吸引作用进行说明的图。如图5d所示,呼吸通道14a内的痰从上侧的痰吸引口14e被吸引。此时,由于呼吸通道14a与人工呼吸器12始终连通,所以,即使在痰的吸引过程中也可以确保呼吸。
在吸引痰时,即使在气管内壁侧的壁的痰吸引口14c与气管内壁紧贴的状态下进行空吸引,实质上也不需要担心气管内壁的一部分吸附于痰吸引口14c。其原因在于,在痰的吸引通道14b的呼吸通道14a侧的壁上存在着另外的痰吸引口14e。即,在吸引痰时,该另外的痰吸引口14e发挥着与溢流阀同等的作用,即使气管内壁侧的壁的痰吸引口14c紧贴于气管内壁,鉴于该原因,也不会对另外的痰吸引口14e内作用过剩的负压力。
当吸引痰ph时,在痰吸引通道14b的呼吸通道14a侧的分隔壁140上形成的痰吸引口14e,由于下述情况而被堵塞,即,痰在流入到吸引通道14b时,被基于人工呼吸器12的呼吸通道14a内的空气流动引发而沿着吸引通道14b的前端部的内周面伸展(产生)痰的膜。结果,通过在痰吸引通道14b的呼吸通道14a侧的壁上形成痰吸引口14e,实质上不需担心痰的吸引力大幅降低(图5d及5c)。这样的有利效果是由本发明者们首次发现的。
而且,如果在人工呼吸器10的排气时痰流入到气管插管14的呼吸通道14b,则有可能防碍顺畅的呼吸。但是,吸引通道14b内的痰是借助形成在插管主体壁的痰吸引口14e而被吸引的。因此,即使痰流入到呼吸通道14a,对经由呼吸通道14a的顺畅呼吸所带来的影响也少(图5d)。
图6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气管插管的第三实施例的图。本实例将气管插管14的痰吸引通道14b的前端敞开。因此,由长度比插管主体14A短的(即,前端侧部分被切去而终结的)分隔壁140划分的呼吸通道14a和吸引通道14b,在痰吸引通道14b的前端的开口部连通。该开口部相当于第二实施例的痰吸引通道14e,也可以经由该开口部对存在于插管主体的呼吸通道内的痰进行吸引。而且,还可以替代该切去部,在分隔壁140的前端以既定长度形成既定宽度的狭缝。在安装气管插管时,上侧的呼吸通道14a和下侧的痰吸引通道14b通过该狭缝而被连通。
如此构成的结果,根据图6的实施例,从下侧的痰吸引口14c的痰的吸引与上述实施例相同,但由于其上侧的痰吸引口(第二实施例中为痰吸引口14e)被大幅切去而敞开,或在分隔壁前端形成了狭缝,所以,呼吸通道14a内的痰会从该敞开部分(即,与插管主体14A的前端的口14d连通的部分)被吸引。另外,与切去相比,在分隔壁前端形成狭缝的制作比较容易。其他的构成以及作用与前述的实施例的情况相同。
图7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气管插管的第四实施例的图。本实例将气管插管14的痰吸引通道14b的前端(插管主体14A的底部的一部分)切去而敞开。被分隔壁140划分的呼吸通道14a和吸引通道14b通过在该分隔壁140前端部形成的痰吸引口14e而连通。同时,痰吸引通道14b的前端在分隔壁140前端的下方开口或敞开,与气管内连通。该开口或敞开部14c’相当于前述实施例中的痰吸引通道14c,可以经由该开口14c’而吸引存在于插管主体14A的外侧的气管底部的痰。另外,呼吸通道14a的前端开口14d位于比开口14c’还靠插管主体14A的长度方向的前端侧。
如此构成的结果,根据图7的实施例,从上侧的痰吸引用开口14e的痰的吸引与上述实施例相同,但由于其下侧的痰吸引用开口14c’被大幅切去而敞开,所以,可以从该敞开部分(即,与位于插管主体14A前端部的外方的气管连通的部分)吸引气管内的痰。其他的构成以及作用与前述实施例的情况相同。
图8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气管插管的第五实施例的图。本实例在与呼吸通道14a的前端开口14d处于同一平面的状态下,敞开气管插管14的痰吸引通道14b的前端(开口14g)。被分隔壁140划分的呼吸通道14a和吸引通道14b,通过在该分隔壁140前端部形成的痰吸引口14e而连通。同时,痰的吸引通道14b的前端通过开口14g与气管内连通。与该前端开口14g独立地,在插管主体14A的比套箍32还靠前端侧处形成有与前述实施例同样的痰吸引口14c。因此,如果基于吸引器16的动作而对痰的吸引通道14b施加负压,则可以从痰吸引口14e吸引呼吸通道14a内的痰,并且可以经由开口14g以及痰吸引口14c对存在于插管主体14A外侧的气管底部的痰进行吸引。
如此构成的结果,根据图8的实施例,从上侧的痰吸引用开口14e的痰的吸引与前述实施例相同,但由于除了该下侧的痰吸引用口14c之外还设置有前端开口14g,所以,气管内的痰也会从该敞开部分14g被吸引,从而能够迅速吸引气管内的痰。其他的构成以及作用与前述实施例的情况相同。
如上所述可知,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下述的气管插管,可以在痰产生后早期地对痰进行吸引,能够降低痰吸引后气管内的痰残留量,并且,可以除去进入到呼吸通道的痰。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气管插管不仅应用于穿过基于气管切开手术而在患者的气管中途形成的孔而插入到气管的气管切开管之外,当然还可以应用于经口插入到气管中的人工呼吸用插管。
权利要求
1.一种气管插管,包括用于连接从外部的人工呼吸器延伸出的呼吸管的基端部、和插入到患者的气管内的前端部,在该前端部的外周侧周向设置有基于空气的进出而膨胀收缩的套箍,在前述基端部与前述前端部之间设置有送气用以及排气用的呼吸通道,在该呼吸通道的前端部形成有气管侧的口,其特征在于,沿着前述呼吸通道,与该呼吸通道独立地设置有用于对存留于患者的气管内的痰进行吸引的吸引通道,该吸引通道的气管内壁侧的壁在该吸引通道的前端部与前述套箍之间的区域中具有痰的吸引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管插管,其特征在于,前述吸引口配置在比设置于前述呼吸通道的前端部的气管侧的口还靠向前述套箍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管插管,其特征在于,在前述分隔壁上设置有连通前述呼吸通道以及前述吸引通道的又一痰的吸引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管插管,其特征在于,前述吸引通道的前端部被密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管插管,其特征在于,前述吸引通道的前端部开口,而能够与前述气管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管插管,其特征在于,使前述分隔壁的一部分在比前述插管主体的前端部还靠向基端部侧终止,形成使前述呼吸通道以及前述吸引通道的各前端部相互连通的连通空间,能够将该连通空间与前述气管连通。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气管插管,在用于连接从外部的人工呼吸器延伸出的呼吸管的基端部、和插入到患者气管内的前端部之间设置有送气用以及排气用的呼吸通道,在呼吸通道的前端形成有气管侧的口。沿着呼吸通道,与呼吸通道独立地设置有用于对存留于患者气管内的痰进行吸引的吸引通道。吸引通道的气管内壁侧的壁,在吸引通道的前端部与套箍之间的区域中具有和气管内壁对置的痰的吸引口。
文档编号A61M1/00GK101065160SQ20058004067
公开日2007年10月31日 申请日期2005年9月27日 优先权日2004年9月27日
发明者德永修一, 山本真 申请人:株式会社高研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