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化学针灸毫针及皮内针的多头表面特性差异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39964阅读:37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电化学针灸毫针及皮内针的多头表面特性差异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的针灸器械中毫针以及皮内针的装置改进,特别是涉及改进针灸毫针、皮内针装置的结构、形态及其物质、材料的应用。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每枚具有各种金属质地的针灸毫针(如金质毫针、银质毫针、不锈钢毫针等)皮内针(如揿针、浮针等)一般都只具有(一种金属或合金制成的)一个能进入体内的针尖针身,而且选用的金属材料较为局限(如金、银、不锈钢等)。
按照物理学、化学、金属学基本原理,每枚金属针会因其组成的原素(如不锈钢含有镍、铬、铁等原素)、杂质(每一种金属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杂质)、形态(如针尖表面的电子密度比针身表面的电子密度密,易产生尖端放电效应)等因素不同,从而会在其表面相关的不同部分产生不均等的物理化学特性差异(如原子结构、间距差异,电子构型、分布差异,离子状态差异等等)。
继而按化学、金属腐蚀化学基本原理,每枚进入机体(电解质溶液中)的金属针,由其金属(物理化学特性差异)属性会在体内电解质溶液中呈现阳离子特性,又由于金属(理化特性差异)的外表电子分布差异将会使金属针进入机体电解质溶液后形成(微弱)电势差;这种针体表面的电势差异通过金属针本身的导电特性通导,便会在电解质溶液中形成电化学原电池回路;同时生物活体电解质溶液中流动、活动的各种生物物质(例如血液、体液中各种需要金属离子反应的生物离子、大分子、酶等)因对针体金属反应需求的影响及化学作用,会在局部产生新的浓度差;从而使极其微量的金属腐蚀伴随着针刺治疗中的电化学作用的发展而展开(事实上任何金属在电解质溶液中都会存在着腐蚀,只不过各种金属或合金的腐蚀程度不同),并使得金属针在进入机体后能释放出极其微量的(金属)微量元素。
按照生物学、生化学基本原理,生物体在生存中需要不断补充各种所需的(金属)微量元素(如每人每天需补充一定量的镍、铬、铁等微量元素);(金属)微量元素是构成金属蛋白、核酸络合物、金属酶、辅酶的重要元素,是许多生物酶的激活剂,在发育存活、细胞功能调节、物质输送、信息传递、免疫应答、生物催化、能量转换及各种生理生化反应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由这些微量元素参与构成的机体环境、活性络合物在生命活动中常起着开关、调节、控制、传递及放大等作用;显然调整机体内局部(或整体)的各种金属微量元素含量,将能调节生物物质之间电势差、浓度差等生物物理、生物化学的基本变化条件,从而影响机体内局部(或整体)生理、生化的变化趋势,并不同程度的改变机体生理、病理状态。
然而,几千年来针灸理论、针刺器具的研究一直围绕着中医学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穴位等朴素的辩证法进行;虽然近年来针灸理论、临床研究也开始受现代医学影响,逐步运用现代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等手段武装补充自己;但现代医学由于受科学发展及其自身发展惯性、条件的限制(如经络、穴位的现代科学的实质问题还不能解答,神经大脑的感觉思维记忆等生物物理活动在枪乌贼研究基础上尚无突破性进展等等原因),故不能从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的基础上统一整个医学(即建立真正的中西医统一基础);从而使得针灸所属技术领域、针刺器具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对针刺作用的认识,仅局限于中医朴素辩证法激活经气、现代医学损伤组织刺激神经的推论式的表面结果的偏见中;这种推论式的表面结果的偏见不仅限制了对产生激活经气、调节组织、神经的过程的深层次认识,这种推论式的表面结果的偏见还阻碍了对针刺电化学作用全面认识,使早已存在并广为公知的电化学理论无法指导针刺器具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认知现存针刺器具电化学反应所具有的积极作用,从而无法发现、改进现有的针刺器具中电化学(释放金属微量元素)作用所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无法作出能克服该缺点和不足、提出代表该新技术发展趋势的选材技术及装置改进。
此外,这种推论式的表面结果的偏见,还使得针灸所属技术领域、针刺器具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对针刺穴位组织所产生的金属腐蚀电化学原理,仅仅用于防止针具腐蚀的一个方面;忽略了这种腐蚀(是受条件限制的,其)所释出的金属元素是极其微量的,它不可能因超量释出而危害机体,而且还能有益于机体的本质。事实与理由一方面每枚能进入人体产生作用的(针灸毫针)针尖针身只有10~20mg左右重量(如传统华佗牌0.25×40mm不锈钢针灸针,针尖针身长40mm重14.7mg,一般进入体内只能是20mm约重7.35mg),能进入人体产生作用的每枚皮内针、揿针也只有1~2mg左右重量(如传统皮内针、揿针,针尖针身长2~3mm左右、重1.5mg左右),而这些针体与体内弱电解质溶液作用的仅仅是其表面的原子薄层,体内弱电解质溶液无法按每日次的治疗时间(毫针每日一次30分钟,皮内针、揿针每日24小时)来大量溶解这些针体,事实上已往临床中大量反复消毒使用的传统不锈钢毫针也只有经过上百次的反复(消毒)使用后才能用肉眼挑选出极少量有腐蚀斑痕的针具,这样长时间(上百次)反复使用针具的微量元素腐蚀的总释出量也只能达到纳克或接近微克级水平,也就是每日次(毫针每日一次30分钟,皮内针、揿针每日24小时)的微量元素腐蚀释出量最多也只能达到或不到纳克水平,这种达到或不到纳克水平的微量元素的补充远远还不能达到人体每日对该类微量元素补充的需求量(例如体内的铬元素主要与蛋白质、核酸以及各种低分子配体形成络合物,铬的生物功能主要参与机体的糖代谢和脂肪代谢,是核酸类物质的稳定剂和某些酶的激活剂,并具有胰岛素加强剂的作用;人体对三价铬的日需要量为50~110ng,而每枚不锈钢毫针的腐蚀释出量每日次最多也仅仅只能达到或不到纳克水平),显然它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但这种达到或不到纳克水平的微量元素补充却能对穴位(体内组织)局部的需求作出贡献;另一方面,需针刺的局部组织(穴位)周围有着一定数量的需要金属离子参与反应的生物离子、大分子、金属蛋白、核酸络合物、金属酶、辅酶等生物物质,当金属针具进入该局部组织穴位时,这些生物物质会与其发生作用(从而在化学反应中获得该金属微量元素,使这些金属微量元素从针具中释出),当这些获得该金属微量元素的化学反应能接近或满足这部分生物物质需要时,该类电化学作用也随之而减缓钝化或停滞了(因此该金属针具在局部也不可能会造成危害);所以该电化学针灸针具的腐蚀释出不仅不会过量(继而造成对机体的危害),反之还能有益于机体。
另外,这种推论式的表面结果的偏见,还使针灸毫针、皮内针所制作物质或材料的选用,仅局限于具有时代气息、代表冶金工业发展(的方便耐用特征)及传统医学操作所需要的金、银、不锈钢等少数金属材质之中;从而没有产生选用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金属元素(如钙、镁、钠、钾、铜、钴、铬、氟、铁、碘、锰、钼、镍、硒、硅、锡、钒、锌等等)材料物质去改进针具装置作用内涵实质的技术方法和思路;特别是没有产生应用不同金属元素材料物质组合能让其产生较为明显的具有针对性的表面物理化学特性差异(继而补充微量元素)的技术方法和思路。
按照化学、金属腐蚀化学基本原理,上述传统进入机体的各种金属质地针灸毫针、皮内针由其内在的导电性能以及表面金属理化特性差异会在体内电解质溶液中产生出电化学反应的客观事实,决定了其就是电化学针灸毫针、皮内针(在机体内特定的电解质溶液中,其电化学作用的大小,则是由其表面理化特性差异程度所决定的)。
由于这种传统电化学针灸毫针、皮内针的单一针尖针身的电化学原电池作用只能建立在(圆锥圆柱针体局部)表面的理化特性差异基础上的相邻原子周围,故其只能产生极其微弱的电化学原电池作用。又由于该传统电化学针灸毫针、皮内针特性差异的作用面积较小,即便多扎几枚针扩大了针刺的作用面,但也(会因为每枚单一针尖针身的针具均为单独金属体,彼此相互之间不存在金属的导电特性)不过是单枚针具的重复而已,并不能增大单枚针具的作用面积;不能使得相邻原子的电化学作用增大转换至一枚针具相通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针尖针身之间(如当一枚具有针柄相通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同一种金属针尖针身的针具扎入体内,而体内电解质溶液中运动着的需要金属离子参与反应的生物物质,会在这两个或两个以上同种金属的针尖针身之间相继发生反应,从而使这同种金属的多个针尖针身之间本应平衡的格局,因运动着的生物物质的先后相继反应而出现差异性变化,继而将单一针尖针身表面极微弱电化学作用通过针柄导电性能转换而增大至多个针尖针身之间,显然该作用是单一针尖针身的针具所不具备的);更不能体现一枚针具相通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金属材质针尖针身之间增大的理化特性差异及电化学作用;也不能体现一枚针具相通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因不同形态的针尖针身之间增大的特性差异及电化学作用(如一枚有着圆型、棱型或一长一短不同形态的两个针尖针身相通针具,因其两个针尖针身表面形态不同、电子密度分布不同,其产生的电化学作用也与单一针尖针身的针具不同)。因此传统的电化学针灸毫针、皮内针只会产生极其微弱的理化特性差异及电化学原电池作用(产生较少自由电子,呈现极微弱的电势差、浓度差),继而使得针刺治疗的电化学原电池作用发挥极小,使得其在针刺电化学作用下释放金属微量元素的作用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应用,使机体在针刺穴位中直接、有针对性的获得所缺乏微量元素的较多补充受到了限制,使通过针刺穴位较多的合理补充金属微量元素、继而激活酶等生物物质的活性、激发调整生物物质之间电势差、浓度差的作用的较大发挥受到了限制。
此外,目前除针灸毫针、皮内针以外的其它针灸针具,如皮肤针(又名七星针、梅花针,该针是用来叩刺皮肤经穴)、鍉针(该针不进入体内,用来按压经络穴位)、火针(该针用以炮烙烫灸穴位组织)等等这些不同于针灸毫针、皮内针的特别针具,不仅不能发挥进入体内的针灸毫针、皮内针的电化学原电池作用,更不能有效的停留在体内(电解质溶液中)发挥较为充分合理的有效的电化学作用,从而无法依靠此类针具直接合理补充金属微量元素,无法依靠此类针具(产生电化学作用,继而)用其释出的自由电子、金属微量元素来激活酶等生物物质的活性;因此,它们显然不属于电化学针灸毫针、皮内针。

发明内容
为了成倍的扩大传统电化学针灸毫针、皮内针的针尖针身的作用面;为了成倍的扩大传统针灸毫针、皮内针的针尖针身表面的理化特性差异;为了成倍扩大的作用面相互之间能通过连接体现整体的内在导电性能;为了造就成倍扩大的作用面相互之间理化特性差异的可影响作用基础;为了扩大电化学针灸毫针、皮内针作用面制作物质材料的选择取向选择范围(进一步增大这种成倍扩大的作用面相互之间表面理化特性差异的作用影响基础);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化学针灸毫针及皮内针的多头表面特性差异装置。
本发明的主体目的是让一直以来只有一个针尖针身装置的针灸毫针、皮内针,改进成两个或两个以上针尖针身装置的针灸毫针、皮内针;让一直只有一种(金属或合金)材质的一个针尖针身装置的针灸毫针、皮内针,改进成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合金)材质的多头装置的针灸毫针、皮内针;通过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施,让只有一个针尖针身装置的针灸毫针、皮内针表面不均等的物理化学特性差异(如原子结构、间距差异,电子构型、分布差异,离子状态差异等)连接扩展并影响到两个或两个以上针尖针身装置的针灸毫针、皮内针的表面(以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针尖针身之间);从而使得(通过单针尖针身针具形态结构装置改进的)两个或两个以上针尖针身能通过相互内在联接和外层特性差异作用(特别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金属元素材质的针尖针身的内在联接和外层特性差异作用)而达到增大其表面材质特性差异的目的;并使得单针尖针身的针灸毫针、皮内针所使用的增大表面特性差异的材质能从金针、银针、不锈钢针等(具有偏见)较狭隘范围扩展到选用(补充)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纠正机体异常生命活动)的各种金属元素(如钙、镁、钠、钾、铜、钴、铬、氟、铁、碘、锰、钼、镍、硒、硅、锡、钒、锌等等)材料物质(作用影响基础)的较大范围,从而进一步达到增大其表面材质特性差异的目的。
本发明的客体影响是,通过本发明改进针具(结构、形态、材质)装置技术方案实施后所增大表面特性差异变化的直接效果,能在生物体或植物体的应用中产生如下间接影响使得传统(单针尖针身)针灸毫针、皮内针进入机体穴位电解质溶液内的金属针尖针身所产生的极其微弱的电化学作用能扩大、加强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针尖针身之间(以及周围),使得流动活动于两个或两个以上针尖针身之间需要金属离子参与反应的生物离子、大分子、金属蛋白、核酸络合物、金属酶、辅酶等生物物质(在其电势差、浓度差及生物物质流动变动影响下,较单针尖、针身)有更大的生化反应,并且产生更大的电化学作用;使机体穴位在针刺治疗中能直接、有针对性的获得更多所缺乏微量元素的合理补充;使利用针刺穴位更多合理补充的金属微量元素所激活酶等生物物质的活性、激发调整生物物质之间的电势差、浓度差等的生物物理生物化学作用得以充分体现;并使针刺研究能进入更深更细的基础科学层次。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电化学针灸毫针及皮内针的多头表面特性差异装置能够满足上述的目的要求。
本发明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选用已知技术)将传统的(单针尖针身)针灸毫针及皮内针(即单针尖针身的电化学针灸毫针及皮内针),改制成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针尖针身的针灸毫针及皮内针,这种多头针具的针尖针身必须在针体或针柄处有相互连接或连体的可通导电流的点或面(从而不仅连接了这种针具多针尖针身之间的整体内在导电性能,还扩大了该装置的作用面,扩大了该装置表面的理化特性差异,并进一步创造了该装置多针尖针身表面之间理化特性差异的可影响基础;继而为该类针具进入机体电解质溶液后,多针尖针身之间的电化学反应、电流导通所能形成的电化学原电池反应典定了基础);此外,上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针尖针身可分别制成不同形态(如一个为圆锥圆柱形、另一个为三棱形),也可以分别制成不同长度(如一个针尖针身比另一个长);另外,上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针尖针身可以用同一种金属或合金等材料制成,也可以分别运用不同金属、合金、镀(涂)金(如在一种材料针尖针身的外表镀上或涂上一种或一种以上的金属元素等相关材料)制成(以进一步增大该装置针尖针身表面之间理化特性差异的相关影响性)以供选用(如制不锈钢双头毫针,铁、铬、锌三头毫针,不锈钢三头揿针,铬、锌双头浮针等);当然,用于制造该种增大表面理化特性差异的多头电化学针灸毫针及皮内针所选用的元素、合金、镀(涂)金等金属材料必须具有(人体组成、体现生命)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纠正机体异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金属元素(如钙、镁、钠、钾、铜、钴、铬、氟、铁、碘、锰、钼、镍、硒、硅、锡、钒、锌等)。显然,针刺器具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其技术领域的现有知识、技术(如机械、化工技术)及与之相关的其它现有技术和科学知识,实施本发明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本发明一种电化学针灸毫针及皮内针的多头表面特性差异装置的实施(相对于传统的单头电化学针灸毫针及皮内针而言)不仅通过连接多个针尖针身体现了这种装置中针尖针身之间的整体的内在导电性能,还成倍的扩大了针尖针身的作用面,成倍的扩大了针尖针身表面的理化特性差异,并进一步造就了多个针尖针身表面之间理化特性差异的可影响作用基础;而且还扩大了针尖针身制作(体现增大特性差异)的物质材料的选择取向选择范围;同时由于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针尖针身可各自选择不同形态、不同长短、不同金属的元素物质材料来予以制作,因此还进一步增大了这种针具多针尖针身之间表面理化特性差异的作用影响基础。
本发明技术方案有益效果的客体间接影响是随着该技术方案实施,不仅展示了针灸毫针、皮内针表面存在的理化特性差异,展示了针刺机理内涵的物理学、化学、电化学、金属腐蚀化学、生理学、生化学、微量元素医学等等基础科学的客观原理,纠正了针灸技术理论、针刺器具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针刺激活经气、损伤组织、刺激神经的推论式的表面结果的偏见;用广为公知的基础科学知识说明了传统单针尖针身的针灸毫针、皮内针就是电化学针灸毫针、皮内针(只不过是其电化学作用极其微弱);(而且还从提高增大针灸毫针、皮内针表面的理化特性差异入手对针灸毫针、皮内针的装置以及材质选用进行了创造性的改进)从而间接的提升了传统单头电化学针灸毫针、皮内针的电化学作用;继而使机体穴位在针刺治疗中能直接、有针对性的获得更多所缺乏微量元素的合理补充;使利用针刺穴位更多合理补充的金属微量元素所激活酶等生物物质的活性、激发调整生物物质之间的电势差、浓度差等的生物物理生物化学作用得以较为充分的体现;并进一步展示了针刺装置发展的新的研究趋势,为人们渴望解决但始终未能获得成功的针刺机理研究展示了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
权利要求
1.一种电化学针灸毫针及皮内针的多头表面特性差异装置,其特征是该针灸毫针及皮内针的多头表面特性差异装置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针尖针身以及相连接的针柄共同组成的针灸毫针及皮内针,该针灸毫针及皮内针的多头表面特性差异装置的全部针尖针身或全部针尖针身的表面具有金属特性,并且在该装置内部相互连通可通导电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化学针灸毫针及皮内针的多头表面特性差异装置,其特征是该针灸毫针及皮内针的多头表面特性差异装置的两个或两个以上针尖针身可以用同一种金属或合金材料制成,也可分别选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各种不相同的金属、合金、外镀金属或外涂金属材料制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化学针灸毫针及皮内针的多头表面特性差异装置,其特征是该针灸毫针及皮内针的多头表面特性差异装置的两个或两个以上针尖针身可以制成相同长度相同几何形态的构造,也可以分别制成不同长度和/或不同几何形态的构造。
全文摘要
本发明一种电化学针灸毫针及皮内针的多头表面特性差异装置,涉及针灸器械中针灸毫针、皮内针装置以及物质、材料选用的改进。它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金属针尖针身及相互连体、连通(可导电)的针柄共同组成的毫针或皮内针。该装置用以增大针灸毫针及皮内针表面的理化特性差异(继而提升了传统针灸毫针、皮内针的电化学作用基础)。该装置可用同一种金属或合金材料制成,也可分别选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各不相同的金属、合金、镀金或涂金材料制成;此外,该装置的多个针尖针身可制成相同长度相同几何形态的构造,也可分别制成不同长度、不同几何形态的构造。
文档编号A61H39/08GK1823699SQ20061004891
公开日2006年8月30日 申请日期2006年1月1日 优先权日2006年1月1日
发明者张大同, 张超伦, 陆建军 申请人:张大同, 张超伦, 陆建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