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服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4247阅读:31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内服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服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属中药领域。
背景技术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仅及胃粘膜的表层上皮的慢性胃粘膜炎性病变,主要限于粘膜表层,即粘膜层,胃粘膜的非特异性慢性炎症为主要病理变化的慢性胃病。以上腹部疼痛为最常见症状,也有一些患者可无任何症状,其临床表现如下1.上腹痛疼痛多不规律,与饮食无关,一般为弥漫性上腹部灼痛、隐痛、胀痛等,极少数患者表现为绞痛并向背部放射,易误诊为心绞痛。2.嗳气因胃酸缺乏,胃内发酵产气等因素使胃内气体积存,导致嗳气发生。3.腹胀因食物滞留、排空延迟、消化不良、进食不易消化的食物,导致腹胀发生。4.食欲不振慢性浅表性胃炎多有食欲减退或时好时坏。5.恶心与呕吐炎性胃粘膜受理化、生物因素刺激,以及胃动力学障碍、胃逆蠕动影响,出现恶心、呕吐。6.便秘与腹泻大多数患者有便秘症状,腹泻相对较少。
根据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的不同,中医一般将其分为以下几种基本证型1.肝胃不和型胃脘胀痛或同窜两胁,胀甚于痛,甚至空腹也胀,胀满与进食多少无关,情绪变化则加剧,嗳气频繁,嘈杂泛酸,矢气后稍舒,或有恶心欲呕、口渴,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厚腻,脉沉弦或弦缓。
2.脾胃虚弱型胃脘隐痛,喜按喜暖,食后胀闷痞满,纳差便溏,或呕吐清涎,面色不华,精疲乏力,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3.脾胃湿热型脘腹痞闷不适,胃脘灼热胀痛,或伴有嗳气恶心,口苦口粘,腹胀纳差,身重困倦,小便黄,大便粘滞不爽,舌质红,苔黄腻或厚,脉滑。
4.胃阴不足型胃脘灼热隐痛,进食后饱胀感明显,胃中嘈杂、泛酸,似饥非饥,干呕食少,口干舌燥,五心烦热,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有裂纹,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5.气阴两虚型胃脘胀满不适或隐痛绵绵不休,食后胀甚,少气乏力,动辄汗出心悸,面色浩白或萎黄,大便燥结,头晕耳鸣,心烦失眠,舌质淡或有裂纹,苔少乏津或有花剥,脉细或濡。
6.胃络瘀血型胃脘部疼痛,痛有定处、据按,日久不愈,夜晚痛甚,嗳气,饥不欲食,心烦少寐,舌质暗红或紫暗,或有瘀斑,苔薄少,脉沉涩或弦涩。
由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病因复杂,病程较长,在治疗方面,对慢性浅表性胃炎应从正邪两端入手,中医在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还没有疗效十分显著的特效药物。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现有治疗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内服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全部选用天然中草药,提高慢性浅表性胃炎尤其是胃阴不足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效果。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该种内服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制成有效成分的原料药按下述重量为生石膏10、麦冬15、北沙参10、石斛10、玉竹12、竹叶12、太子参10、半夏8、生地10、香附8、陈皮8、白花蛇舌草15、败酱草10、木香5、白芍15、川楝子10和枳实10。
配制及服用方法纳诸药于砂锅中加水300毫升,煎煮半小时,滤取药液,放至温热,服用。每日一剂。十剂为一疗程。
药理作用石斛生津益胃,清热养阴。治热病伤津,口干烦渴,病后虚热,夜盲,阴伤目暗。
麦冬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用于肺燥干咳,虚痨咳嗽,津伤口渴,心烦失眠,内热消渴,肠燥便秘,咽白喉。
陈皮苦、辛,温。归肺、脾经。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用于胸脘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
生石膏治热病壮热不退,心烦神昏,谵语发狂,口渴咽干,肺热喘急,中暑自汗,胃火头痛、牙痛,热毒壅盛,发斑发疹,口舌生疮。
玉竹养阴,润燥,除烦,止渴。治热病阴伤,咳嗽烦渴,虚劳发热,消谷易饥,小便频数。
竹叶清热除烦,生津利尿,治热病烦渴,小儿惊癔,咳逆吐衄,面赤,小便短赤,口糜舌疮。
太子参补益脾肺,益气生津。治肺虚咳嗽,脾虚食少,心悸,怔忡,水肿,消渴,精神疲乏。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生地清热凉血,用于血热毒盛,吐血衄血,斑疹紫黑,养阴生津,内热消渴。
香附辛、微苦、甘、平。归肝、三焦经。疏肝益气,活血调经。
白花蛇舌草甘、淡,凉。入胃、大肠、小肠经。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活血止痛。用于肠痈(阑尾炎),疮疖肿毒,湿热黄疸,小便不利等症;外用治疮疖痈肿,毒蛇咬伤。
败酱草性味性凉,味辛、苦。清热解毒,祛瘀排脓。用于阑尾炎、痢疾、肠炎、肝炎、眼结膜炎、产后瘀血腹痛、痈肿疔疮。
北沙参性微寒,味甘、微苦。养阴清肺,益胃生津。用于肺热燥咳、劳嗽痰血、热病津伤口渴。
木香辛、苦,温。归脾、胃、大肠、三焦、胆经。行气止痛,健脾消食。用于胸脘胀痛,泻痢后重,食积不消,不思饮食。
白芍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收汗。治胸腹胁肋疼痛,泻痢腹痛,自汗盗汗,阴虚发热,月经不调,崩漏,带下。
川楝子舒肝行气止痛,驱虫。用于胸胁、脘腹胀痛,疝痛,虫积腹痛。
枳实化痰散痞,破气消积。用于积滞内停、痞满胀痛、泻痢后重、大便不通、痰滞气阻胸痹。
本发明将上述药物组合后,其药效具有协同作用,服用该种内服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能够养胃阴,升清降浊,特别适于胃阴不足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经临床验证,总有效率91%。
典型病例例一汤某,女,38岁,患浅表性胃炎大约有三年了,经常感到胃脘灼热疼痛,咽干口燥,口苦思饮,精疲乏力,曾试不少药,感觉没什么效果,后来经人介绍服用该种内服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治疗,一个疗程后,已停止了疼痛,继续治疗了三个疗程后停药,现在有3年了,没有复发过。
例二甄某,男,45岁,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经常胃痛、胃酸、胃胀,消化不良,人渐渐消瘦,伴有头晕耳鸣,胃纳欠佳,大便秘结,经详细检查诊断为胃阴不足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服用该种内服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辨证治疗,十五天后,症状渐渐消失,吃饭也香了,四个疗程下来,以前的症状完全消失,身体恢复健康。
例三苏某,男,42岁,患者胃脘灼热疼痛,伴有咽干口燥,口苦思饮,精疲乏力,手足心热,头昏耳鸣,胃纳欠佳,大便秘结。经多家医院、药物治疗,疗效不佳,后来听人介绍服用该种内服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治疗,服药八日症状减轻,继续用药一个月大便通畅,无腹胀下坠感,两个月后镜检病变,轻度充血水肿,继服三个月后停药,随访至今无复发。
例四吴某,男,23岁,患者有慢性浅表性胃炎病史五年左右,患者自己感觉胃脘灼热疼痛,胃纳欠佳,大便秘结,胃镜检查粘膜充血、水肿、呈花斑状红白相间的改变,且以红为主,有局限性糜烂和出血点,观察发现舌红少苔、缺津,脉细数或细。属胃阴不足型。服用该种内服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七天显效,一个疗程症状逐渐好转。三个疗程后痊愈。
具体实施例方式
例一一种内服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制成有效成分的原料药按下述重量份为生石膏10、麦冬15、北沙参10、石斛10、玉竹12、竹叶12、太子参10、半夏8、生地10、香附8、陈皮8、白花蛇舌草15、败酱草10、木香5、白芍15、川楝子10和枳实10。
配制及服用方法纳诸药于砂锅中加水300毫升,煎煮半小时,滤取药液,放至温热,服用。每日一剂。十剂为一疗程。
权利要求
1.一种内服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制成有效成分的原料药按下述重量为生石膏10、麦冬15、北沙参10、石斛10、玉竹12、竹叶12、太子参10、半夏8、生地10、香附8、陈皮8、白花蛇舌草15、败酱草10、木香5、白芍15、川楝子10和枳实10。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内服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主要治疗胃阴不足型慢性浅表性胃炎,属中药领域。该种内服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制成有效成分的原料药按下述重量为生石膏10、麦冬15、北沙参10、石斛10、玉竹12、竹叶12、太子参10、半夏8、生地10、香附8、陈皮8、白花蛇舌草15、败酱草10、木香5、白芍15、川楝子10和枳实10。水煎服。本发明将上述药物组合后,其药效具有协同作用,服用该种内服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能够养胃阴,升清降浊,特别适于胃阴不足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经临床验证,总有效率91%。
文档编号A61P1/04GK101041017SQ20071001455
公开日2007年9月26日 申请日期2007年4月19日 优先权日2007年4月19日
发明者牟培新 申请人:牟培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