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放射状视神经切开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8939阅读:24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改良放射状视神经切开刀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眼科手术用刀具。(二) 背景技术由于放射状视神经切开术使用的刀具为传统的微玻璃体视网膜刀(Microvitreoretinal blades, MVR刀),而微玻璃体视网膜刀并非专为该手术设计,客观上存在着手术的不安全 因素,并且术者对穿刺深度不好把握,容易造成手术并发症的危险。(三)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良放射状视神经切开刀,要解决放射状视神经切开手术 无专用刀具的问题,防止进刀过深造成眼球穿透,避免视网膜中央动脉及静脉在术中损伤。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这种改良放射状视神经切开刀,刀柄前端与刀片相连,其特征在于刀柄前部弯曲呈 135 145°圆弧形夹角a,刀片在与圆弧形夹角同侧为刀刃,另一侧为刀背,刀背的前部至 刀尖一段较薄,刀背后部呈平台状。在刀刃锐侧刀片根部至刀尖距离c是l. 5 2. 0mm,在刀背钝侧刀片根部至刀尖距离b是 2. 0 2. 5mm。上述刀片根部的宽度是O. 5 1. 0mm。本实用新型与传统MVR刀相比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1) 刀柄前部的145。圆弧形夹角的设计可以更方便术者操作,便于达到垂直进刀的效 果,减少眼球穿透发生的风险。(2) 刀片钝、锐两侧的设计可以减少视网膜中央动脉及静脉在术中损伤的风险。刀片 钝侧朝向眼睛视盘中央,可保护视网膜中央血管,刀片锐侧可有效地切开筛板。(3) 由于视盘表面视神经纤维的覆盖,视盘表面到筛板处尚有一定厚度,加上筛板自 身的厚度,因此要从筛板水平解除瓶颈的限制,必须要达到2. 5mm的切开深度,从这一点看 ,本实用新型的刀具更加符合手术治疗原理。(4) 刀背处设计的平台可以起到"槛"的作用,这有利于术者在术中把握进刀深度, 减少进刀过深造成眼球穿透的风险,避免因刀具带来的手术并发症,从而更安全地完成放射 状视神经切开术。本实用新型从理论上对刀具应有的参数进行计算,并将自行设计后制作成的改良刀具用 于动物实验,进行验证。为了验证改良刀具的效果,发明人在小型猪眼上分别使用MVR刀和 本实用新型的改良刀进行RON术,并进行病理切片观察,术后l周结果显示传统MVR刀造成 的视乳头表面的神经纤维损伤范围较改良刀具明显加重,MVR刀穿刺部位的筛板结构紊乱, 由于视神经纤维损伤变性坏死后脱髓鞘所致的空泡改变越过中线,出血沿着创口渗入视神经 球后方;而改良刀具造成的创口已经被纤维组织填充、愈合,损伤的视神经束局限在一侧, 出血不显著。在猪眼使用传统MVR刀行R0N手术后1周用光学显微镜像观察,视盘穿刺部位组织凹陷, 视神经纤维束结构紊乱,纤维组织轻度增生,血管壁完整性被破坏,局部有轻度出血伴炎性 细胞浸润,部分神经纤维出现空泡样脱髓鞘改变,染色较浅。在猪眼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改良刀行R0N手术后1周用光学显微镜像观察,穿刺部位可见与 巩膜壁相连的纤维组织突出,神经纤维束空泡样脱髓鞘改变局限,未见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 和出血。本实用新型的手术刀具适用于眼科放射状视神经切开手术。(四)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l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l一刀柄、2 —刀片、3 —平台、a—刀柄前端圆弧形夹角、b —在刀背钝侧刀 刃根部至刀尖距离、c一在刀刃锐侧刀刃根部至刀尖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参见图l所示这种改良放射状视神经切开刀,刀柄前端与刀片相连为一体,其 刀柄前部弯曲呈145。圆弧形夹角a,刀片设计为钝、锐两侧,在与圆弧形夹角同侧一边为 刀刃,即为锐边;另一边为刀背,即为钝边,手术中钝侧朝向眼睛视盘中央,锐侧向眼睛视 盘外缘。刀背的前部至刀尖一段较薄,使刀刃在刺入后继续下延一段距离,刀背后部呈平台 状,该平台的宽度大于刀背的前部的厚度,防止穿刺过深损伤眼球。在刀刃锐侧刀片根部至刀尖距离c是2. 0mm,在刀背钝侧刀片根部至刀尖距离b是2. 5mm。 刀片根部的宽度是l. 0mm。用于儿童的手术刀可以适当减小刀具的尺寸。权利要求1. 一种改良放射状视神经切开刀,刀柄前端与刀片相连,其特征在于刀柄前部弯曲呈135~145°圆弧形夹角α,刀片在与圆弧形夹角同侧为刀刃,另一侧为刀背,刀背的前部至刀尖一段较薄,刀背后部呈平台状。
2.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改良放射状视神经切开刀,其特征在于在 刀刃锐侧刀片根部至刀尖距离c是l. 5 2. 0mm,在刀背钝侧刀片根部至刀尖距离b是2. 0 2. 5mm。
3.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改良放射状视神经切开刀,其特征在于上述刀片根部的宽度是O. 5 1. Omm。
专利摘要一种改良放射状视神经切开刀,刀柄前端与刀片相连,刀柄前部弯曲呈135~145°圆弧形夹角α,刀片在与圆弧形夹角同侧为刀刃,另一侧为刀背,刀背的前部至刀尖一段较薄,刀背后部呈平台状。该手术刀可方便术者操作,便于达到垂直进刀的效果,有利于术者在术中把握进刀深度,减少进刀过深造成眼球穿透的风险,并防止视网膜中央动脉及静脉在术中损伤。
文档编号A61F9/007GK201108533SQ20072020131
公开日2008年9月3日 申请日期2007年11月12日 优先权日2007年11月12日
发明者姜燕荣, 勇 陶 申请人:姜燕荣;陶 勇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