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瘀散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58802阅读:72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消瘀散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外用中药散剂一消瘀散,适用于急性软组织损伤的治疗。
背景技术
:软组织损伤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用于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中药也有一些,主要有云南白药、红花油等,另外,还有一些己申请专利的药物,如申请号为01137315.0的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由大黄粉、芒硝粉、利福平粉、头孢氨苄粉组成的药,该药为非纯中药;如申请号为200610104699.1的专利申请也公开了一种由龙眼核、冰片组成的药。上述药物,有的配方单一,有的功效较低,有的见效慢,总之不能满足当前临床需要。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的中药"消瘀散",通过精选的复方,经过大量临床疗效观察,能有效满足当前临床需要。实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种药的主要成份包括大黄、丹皮、白芷,各成份之间的重量比为大黄丹皮白芷等于io30:46:46。该技术方案还包括这种药的成份还包括大黄、丹皮、白芷、姜黄、香附、蒲黄、赤芍、栀子、羌活、薄荷,各成份之间的重量比为大黄丹皮白芷姜黄香附蒲黄赤芍栀子羌活薄荷等于io30:46:46:46:812:46:46:812:14:i4。上述配方还包括大黄丹皮白芷姜黄香附蒲黄赤芍栀子羌活薄荷等于ioi5:45:45:45:8io:45:45:810:23:23。上述药的制备方法是将大黄、丹皮、白芷、姜黄、香附、蒲黄、赤芍、栀子、羌活、薄荷按配比混合研细末,过筛80100目,然后加水、食用米醋、酒、蜂蜜适量,调成膏状即为成品(赋形剂调制外敷)。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①中药资源丰富,取材方便,价格低廉,疗效显著,无副作用。②中药配制成膏状,携带、使用方便。③快速消炎止痛,疗效优于其它同类药物。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配方取大黄10克、丹皮4克、白芷4克、姜黄4克、香附8克、蒲黄4克、赤芍4克、栀子8克、羌活2克、薄荷2克。配制将大黄、丹皮、白芷、姜黄、香附、蒲黄、赤芍、栀子、羌活、薄荷按配比混合研细末,过筛80100目。用法将过筛后的配方药加水、食用米醋、酒、蜂蜜适量,调成膏状敷在损伤处(赋形剂调制外敷)。疗效急性软组织损伤患者598例以消瘀散外敷损伤处治疗,并与对照组(双柏散)96例进行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对比观察,结果消瘀散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临床治愈率74.92%,显效率92.14%,总有效率98.33%,无不良反应。对照组临床治愈率63.54%,显效率79.17%,总有效率88.54%,两组疗效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临床资料一、病例选择标准,以《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为依据,就急性软组织损伤制定以下标准。(一)诊断标准1.西医诊断标准①有明显的外伤史,疼痛剧烈,局部迅速肿胀,肢体活动功能障碍。②伤处压痛明显,可出现局部青紫瘀斑,严重者可出现皮下血肿,波动征阳性。③损伤后3天内。④X线检査主要是排除骨折、脱位及骨病等。2.中医证候诊断标准①气滞血瘀型。②血虚寒凝型。(二)纳入标准(1)符合西医诊断标准。(2)符合中医证候诊断标准。(3)受试年龄为1860岁。(三)排除标准(1)不符合急性软组织损伤诊断标准者。(2)不属于药物作用范围内病例。(3)有明显兼夹证或合并症者。(4)哺乳妊娠或正准备妊娠的妇女。(5)过敏体质及对多种药物过敏者。(6)合并肝肾、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7)病情危重、难以对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作确切评价者。二、病情程度按《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症状分级量化标准分为轻、中、重三级。三、一般资料依据上述指导原则纳入本组观察急性软组织损伤的病例,年龄1860岁;病程13天,平均2(±0.5)天;疗程5天,平均数为4(±0.5)天。治疗组以消瘀散外敷,对照组以双柏散外敷。其两组临床资料祥见表l、表2。表l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来源、病情、及中医分型情况表<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6</column></row><table>统计显示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来源、病情及中医分型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2变伤部位分布(例)组别肩部肘部手部前臂胸部背部腰部骶尾部臀部膝部踝足部总数(例)_治疗组29~~84106~~~~~~^^~S~~^对照组6161272585392396经SPSS软件分析,t=1.64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方法消瘀散药物组成及使用方法药方由大黄、姜黄、香附、薄荷等10味中药等组成。制法上药适量共研细末,过筛80100目。用法取药粉加水、食用米醋、酒、蜂蜜适量,调成膏状,敷在损伤处,厚度0.5cm,药膏面积比肿胀面积略大,用专用胶纸敷盖,心要时包扎固定,每天换药一次。双柏散的药物组成由侧柏叶2份、黄柏1份、大黄份2、薄荷1份、泽兰1份。共研细末,备用,用法与消瘀散同。治疗结果一、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标准,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治疗5天后评定疗效,不足5天即痊愈者停止用药,并评定疗效。两组病例根椐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统计结果见3消瘀t^且平均痊愈时间为3.12(±0.54)天,双柏散组平均痊愈时间为4.21(±0.57)天;通过对照观察,结果表明消瘀散组疗效优于双柏散组,两者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本药在损伤后用药越早越好。未发现其不良反应。消瘀散组有9例、对照组有2例患者皮肤与药物接触处有轻度皮肤发红现象,停用后即消失。表3消瘀散、双柏散治疗软组织损伤临床疗效观察<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7</column></row><table>结论中药外治法是中医治疗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在骨伤科的瘀痛证、痹证、骨折筋伤、关节炎、骨疾病等方面应用广泛。急性软组织损伤为骨伤临床常见病,外治方药较多,大多疗效显著。外用药物切近皮肤,通彻于肌肉纹理之中,将药味透入皮肤以至肌肉纹理而直达经络,传入脏腑,以调节脏腑气血阴阳,扶正祛邪,从而治愈疾病。吴尚先在《理论骈文》中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医理药性无二,而法则神奇变幻","外治必如内治者,先求其本,本者何?明阴阳,识脏腑也......,虽治在外,无殊治在内也。所以与内治并行,而能补内治之不及者,此也"。"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服药尤有力"。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皮肤作为一个给药入口,局部给药后,活血化瘀等中药外用通过皮肤粘膜转运,大部分直接进入给药部位发生药效,同时药物可被皮肤毛细血管网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又对全身发生作用。可使局部组织的微循环得到改善,提高了局部组织的新陈代谢。而内治药物要经消化、吸收、转运等环节对药物降解和肝脏首过效应,易出现血药峰谷现象,个体差异性大,常不能达理想疗效,而且副作用较多。良好的局部治疗效果,最小的副作用,使中药外治疗法占据了骨伤科的重要位置。消瘀散主治急性软组织损伤(血瘀证)。方中大黄为君,能凉血解毒,活血通经;姜黄、香附为臣,行气活血止痛,配以薄荷清凉走表为使。诸药相伍,共奏行气活血、消瘀止痛之功。并能有效防治瘀血化热。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大黄、香附、薄荷还具有抗炎功能,姜黄、香附、薄荷具有镇痛作用。诸药共伍能起到气血通,疼痛止,肿胀消的治疗效果。与双柏散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发现,消瘀散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疗效更优,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皮肤无明显刺激性,是安全有效的外用药,经济方便。双柏散为广州中医药大学已故教授、广东省名老中医黄耀新教授经验方。该方主要由大黄、侧柏叶、泽兰、黄柏、薄荷组成,有消肿止痛,活血化瘀之功,用于急性软组织损伤及骨折早期。此方疗效肯定,应用较广泛。消瘀散与之比较,两方都以大黄为君药;均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功;但消瘀散方中有姜黄活血行气,祛风止痛,香附等药行气止痛;故行气止痛之功尤佳。而双柏散行气止痛稍逊。另外双柏散由于药物性状原因,加工为粉后颗粒较粗,容易影响吸收和皮肤感觉。消瘀散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具有起效快、疗效显著、疗程较短,使用方便等特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本方药组成均为取材容易、价格低廉的中药,易加工成细腻的药粉。与双柏散比较,同样质量的原生药粉,价格相当。综上所述,消瘀散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疗效显著,使用方便,价格便宜,优于双柏散。本发明的配比可适当放大,有些成份可用有相同功能的其它成份替换。权利要求1.一种消瘀散,由中草药配制,属外敷药,它主要适用于急性软组织损伤的治疗,其特征是这种消瘀散的成品为散剂,其成份包括大黄、丹皮、白芷,各成份之间的重量比为大黄∶丹皮∶白芷等于10~30∶4~6∶4~6。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消瘀散,其特征是所述成份还包括大黄、丹皮、白芷、姜黄、香附、蒲黄、赤芍、栀子、羌活、薄荷,各成份之间的重量比为大黄丹皮扫芷姜黄香附蒲黄赤芍栀子羌活薄荷等于1030:4646:46:812:46:46:812:14:14。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消瘀散,其特征是所述各成份之间的重量比为大黄丹皮白芷姜黄香附蒲黄赤芍栀子羌活薄荷等于ioi5:45:45:45:8io:45:45:8io:23:23。4.消瘀散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将大黄、丹皮、白芷、姜黄、香附、蒲黄、赤芍、栀子、羌活、薄荷按配比混合研细末,过筛80100目,然后加水、食用米醋、酒、蜂蜜适量,调成膏状即为成品。全文摘要一种消瘀散,由中草药配制,属外敷药,它主要适用于急性软组织损伤的治疗,这种消瘀散的成品为散剂,其成份包括大黄、丹皮、白芷、姜黄、香附、蒲黄、赤芍、栀子、羌活、薄荷;具有疗效显著,使用方便,价格便宜等特点。文档编号A61K36/185GK101214290SQ200810065098公开日2008年7月9日申请日期2008年1月18日优先权日2008年1月18日发明者彭力平,徐宁达,林松青申请人:深圳市福田区中医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