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次性灌肠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用品,尤其涉及一种一次性灌肠管。
技术背景目前使用的灌肠管包括灌肠软管,灌肠软管前端开有出液口,使用这样的 灌肠管进行灌肠时,粪便容易外溢,污染床单,疗效差,插入时容易手滑,给 病人带来痛,使用麻烦。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使用方便的一次性灌肠管。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一次性灌肠管, 包括灌肠软管,灌肠软管前端开有出液口,其特征在于,出液口后部设计有大 气囊,大气囊与灌肠软管固定连接,大气囊后部的灌肠软管的外表面上设计有 小气囊,小气囊与灌肠软管的外表面固定连接,灌肠软管的管壁内分别设计有 大气囊管、小气囊管,大气囊管、小气囊管分别与大气囊、小气囊相通,小气 囊管的后部灌肠软管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手柄,手柄后部的灌肠软管外表面上设 计有防滑凸起,防滑凸起与灌肠软管为一整体,防滑凸起的后部的灌肠软管上 套有调速器,灌肠软管的管壁上设计有刻度。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效果是由于本实用新型大气囊后部的灌肠软管的外表 面上设计有小气囊,小气囊管的后部灌肠软管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手柄,手柄后 部的灌肠软管外表面上设计有防滑凸起,防滑凸起的后部的灌肠软管上套有调 速器,灌肠软管的管壁上设计有刻度,所以使用本实用新型时便于插入肛门, 刺激性小,易通过狭窄部位,能够避免粪便溢出,污染床单,灌肠软管插入的 深度较深,存留时间长,疗效好,方便操作,节约时间,能够防止插管时由于 手滑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平时可以直通过灌肠管上的刻度观察灌肠的情况,便 于随时对灌肠情况进行控制,使用方便。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一种一次性灌肠管,包括灌肠软管4,灌肠软管4前端开有出液口,出液口 后部设计有大气囊1,大气囊1与灌肠软管4固定连接,大气囊1后部的灌肠软 管4的外表面上设计有小气囊2,小气囊2与灌肠软管4的外表面固定连接,灌 肠软管4的管壁内分别设计有大气囊管3、小气囊管8,大气囊管3、小气囊管 8分别与大气囊1、小气囊2相通,小气囊管8的后部灌肠软管4的外侧壁固定 连接手柄7,手柄7后部的灌肠软管4外表面上设计有防滑凸起6,防滑凸起与 灌肠软管4为一整体,防滑凸起6的后部的灌肠软管4上套有调速器5,灌肠软 管4的管壁上设计有刻度。。
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将装有灌肠液的灌肠筒挂在输液架上,连接好灌肠软 管4,,操作者一手持灌肠软管4前端插入病人的肛门内,另一手持灌肠软管4 的后端的手柄或者防滑凸起向肛门内送,深度达20 25cm时,停止插入,然后 打开调速器,灌肠液通过灌肠软管进入人体,根据病人的情况,可以调节调速 器,控制灌肠液的流速;不保留灌肠时,通过大气囊管3向大气囊注气或注水 20ml,牵拉灌肠管有阻力,有效防止了粪便的外溢,灌肠完毕,抽出气囊内的 气体,拔出灌肠管。保留灌肠时,通过小气囊管8向小气囊2内注气15ml,通 过大气囊管3向大气囊l内注气20ml,牵拉灌肠管有阻力时,有效防止了粪便 的外溢。气囊具有高容低张的特性,对肠粘膜产生的压力小,不会引起肠粘膜 的缺血坏死,病人会有胀感,但无疼痛;尤其是对肛门括约肌松弛的患者、小 儿及昏迷不合作患者,效果会更好。根据治疗需要保留足够的时间后,抽出大、 小气囊内的气体,拔出灌肠管。使用后,可以直接焚烧,杜绝交叉感染。
权利要求1、一种一次性灌肠管,包括灌肠软管(4),灌肠软管(4)前端开有出液口,其特征在于,出液口后部设计有大气囊(1),大气囊(1)与灌肠软管(4)固定连接,大气囊(1)后部的灌肠软管(4)的外表面上设计有小气囊(2),小气囊(2)与灌肠软管(4)的外表面固定连接,灌肠软管(4)的管壁内分别设计有大气囊管(3)、小气囊管(8),大气囊管(3)、小气囊管(8)分别与大气囊(1)、小气囊(2)相通,小气囊管(8)的后部灌肠软管(4)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手柄(7),手柄(7)后部的灌肠软管(4)外表面上设计有防滑凸起(6),防滑凸起与灌肠软管(4)为一整体,防滑凸起(6)的后部的灌肠软管(4)上套有调速器(5),灌肠软管(4)的管壁上设计有刻度。
专利摘要一种使用方便的一次性灌肠管,包括灌肠软管,灌肠软管前端开有出液口,出液口后部设计有大气囊,大气囊与灌肠软管固定连接,大气囊后部的灌肠软管的外表面上设计有小气囊,小气囊与灌肠软管的外表面固定连接,灌肠软管的管壁内分别设计有大气囊管、小气囊管,大气囊管、小气囊管分别与大气囊、小气囊相通,小气囊管的后部灌肠软管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手柄,手柄后部的灌肠软管外表面上设计有防滑凸起,防滑凸起与灌肠软管为一整体,防滑凸起的后部的灌肠软管上套有调速器,灌肠软管的管壁上设计有刻度。
文档编号A61M3/00GK201267637SQ200820172630
公开日2009年7月8日 申请日期2008年10月1日 优先权日2008年10月1日
发明者高素芝 申请人:高素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