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体间隙植入物导入器及使用方法

文档序号:1152926阅读:30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椎体间隙植入物导入器及使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治疗脊柱疾病的手术器械范围,特别涉及能够将相邻椎体间隙扩张,并同时将椎体间隙植入物准确及安全地植入椎体间隙的一种椎体间隙植入物导入器及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脊柱融合术例如经后路椎体间隙融合(PLIF)或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TLIF)是目前流行的治疗脊柱疾病的常用手术。由于有限的手术空间和邻近神经结构如上方祌经根、内侧神经根和硬脊膜,这些手术有时是非常困难和危险的。传统的手术包括暴露脊椎和建立一个直达椎体间隙的通道。将椎间盘切除后,充分暴露骨性椎体终板,然后用椎体间隙扩张器械将椎体间隙张开,目前现有的椎体间隙扩张器械不能将椎体间隙植入物在扩张椎体间隙同时插入。扩张后需将椎体间隙扩张器移出后才能插入椎体间隙植入物。这将导致取出椎体间隙扩张器械时椎体间隙部分回缩。于是,为了再次打开椎体间隙,以便插入椎体间隙植入物, 一个单独的扩张器械必须用在上、下椎弓根钉、棘突或椎板上。这种扩张方法效果不好,因为它仅扩张脊柱后部软组织,而并不扩张脊柱前部软组织例如前纵韧带和前纤维环。这可能增加将椎体间隙植入物插入到最佳方位的难度。用此种方法,在插入椎体间隙植入物时可以导致局部应力的增高而造成椎体或椎体终板的损坏。目前的椎体间隙扩张器不具有保护神经的功能,也很笨重,不适合微创手术。
由于此类(PLIF或TLIF)手术的入路狭窄,在将椎体间隙植入物插入时对上方神经根、内侧神经根和硬脊膜都有损伤的风险,以上这些问题造成病人手术中容易出现并发症或导致植入一个较小的椎体间隙植入物而影响最佳的临床疗效。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能够将相邻椎体间隙扩张,并同时将椎体间隙植入物准确及安全地植入椎体间隙的一种椎体间隙植入物导入器及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椎体间隙植入物导入器由一对上、下分离板与固定把手连接组成;在上、下分离板的侧面各有一对侧翼构成约束轨道,在上分离板的背面板上固定加强梁,在上、下分离板的后部为一段弹性片,弹性片插入固定把手上长条孔,由拇指螺钉拧入弹性片端部的固定孔内,固定在固定把手上,将上、下分离板前部的侧翼向分离板前端面做成劈形倾斜面,当上、下分离板扣合时形成劈形,使在手术时椎体间隙植入物导入器容易插入椎体间隙。
所述上、下分离板为均不带弹性片的不可弯曲的结构,其下分离板通过拇指螺钉固定在下固定把手上,上分离板通过拇指螺钉固定在上移动把手上,上移动把手卡入与下固定把手连接的滑动架上,在滑动槽内上下移动。
所述不可弯曲结构的上、下分离板的前部弯曲成圆弧状,后部平板段有三个孔,两边为平滑孔,中间为螺纹孔,通过两根销钉和拇指螺钉分别固定在下固定把手和上移动把手上。
所述加强梁和侧翼的后部短于分离板长度。
所述上移动把手的中部还设置旋转块,旋转块通过摩檫滑动或齿轮齿条与滑动架连接,转动旋转块,使上移动把手在滑动槽内上下移动。
所述分离板的表面必须光滑,以防止插入椎体间隙时,划伤椎体终板和其周围软组织;以提高椎体间隙植入物插入和随后将分离板拔出时的效率。
所述分离板的内面设有或不设凹或凸槽,以适应带有突起物的椎体间隙植入
物?
所述加强梁的前端短于分离板的前端,从而构成深度控制凸;分离板或加强梁上刻有长度刻度,在分离板插入椎体间隙时,深度控制凸与上椎体的后部相接触,从而控制分离板和椎体间隙植入物插入的深度并提供插入深度数据。
所述深度控制凸的前端为直形、倾斜形或弧形。所述分离板为了避免在植入过程中对椎体间隙的过度扩张,分离板单独使用。 所述分离板侧面的侧翼具有给分离板提供部分强度以防止分离板在作为杠杆时
的弯曲、为椎体间隙植入物提供正确定位的轨道和在椎体间隙植入物插入过程中保
护周围神经结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专门为保护椎体终板和其周围软组织(如神经根和硬脊 膜)而设计的椎体间隙导向分离器。此器械还具有导向定位的作用,以保证椎体间 隙植入物达到预定方位。该器械适用于各种微创手术;分离板侧面的侧翼具有给分 离板提供部分强度以防止分离板在作为杠杆时的弯曲、为椎体间隙植入物提供正确 定位的轨道和在椎体间隙植入物插入过程中保护周围神经结构,即上神经根、内侧 神经根和硬脊膜。
目前使用的椎体间隙植入物的前部有一个较大的斜面,以便能够较容易的将 此装置插入椎体间隙。但是这种设计却牺牲了椎体间隙植入物与椎体终板形态上的 匹配。如果使用本发明,椎体间隙植入物无需拥有前部较大斜面,因此植入物的设 计可以根据椎体终板的形态而个性化。
人工椎间盘替换术是另一个用于治疗背部疾病且同时维持脊柱活动能力的重 要手术。目前广泛使用的人工椎间盘都是通过前入路植入的。但是前入路并发症的 风险高。目前用于后路植入的人工椎间盘还在研究与开发中。本发明将为正在研发 中的后路植入的人工椎间盘提供更好的手术空间和降低术中风险。
使用本发明,椎体间隙植入物植入手术将变得更安全,更方便,及更有效, 因而可提高对椎体间隙植入物的使用量。
该器械的弹性分离板及固定把手设计简单,生产成本低,可作为一次性使用 器械;本发明更适用于微创手术。


图1为一对弹性分离板与一个固定把手相连接的椎体间隙植入物导入器结构示意图。图2为上分离板的仰视图。 图3为下分离板的俯视图。
图4为上分离板的A-A断面示意图。 图5为下分离板的B-B断面示意图。 图6为带开放槽的固定把手示意图。
图7为上、下分离板均不带弹性片的不可弯曲的椎体间隙植入物导入器结构示意图。
图8为一对弹性分离板与移动把手相连接的椎体间隙植入物导入器结构示意图。
图9为一片弧形分离板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的侧视图。
图11为固定把手和移动把手组合连接示意图。
图12为图1椎体间隙植入物导入器基本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13为弧形分离板在使用时的基本及使用技术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本发明提供能够将相邻椎体间隙扩张,并同时将椎体间隙植入物准确及安全地 植入椎体间隙的一种椎体间隙植入物导入器。图1所示为一^弹性分离板与一个固 定把手相连接的椎体间隙植入物导入器结构示意图。所述椎体间隙植入物导入器的 上分离板1和下分离板2后部连接一段弹性片6,形成弹性弯曲的分离板;弹性片 6插入固定把手8上的长条孔12,由拇指螺钉7拧入弹性片端部的固定孔11内, 将上分离板1和下分离板2固定在固定把手8上。图6所示为带开放槽13的固定 把手示意图;在上、下分离板的侧面各有一对侧翼10构成约束椎体间隙植入物23 的滑行轨道,在上分离板l的背面板上固定加强梁3,在上、下分离板前部的侧翼 10向分离板前端面做成劈形倾斜面,当上、下分离板扣合时形成劈形,使在手术
7时椎体间隙植入物导入器容易插入椎体间隙。加强梁3的前端短于分离板的前端, 从而构成深度控制凸4,深度控制凸4的前端为直形、倾斜形或弧形;在分离板或
加强梁上刻有长度刻度22,在分离板插入椎体间隙时,深度控制凸4与上椎体的 后部相接触,从而控制分离板和椎体间隙植入物23插入的深度,并提供插入深度
数据。此种结构分离板可与固定把手连接,也可与可移动把手连接,其上分离板可
与下分离板合拢(如图7所示)或分离(如图l、 8所示)
图7、图9是不可弯曲的分离板可与一个可移动把手相连接的椎体间隙植入物 导入器结构。其加强梁和侧翼与分离板长度相同,图9为一片弧形分离板结构示意 图,图10为图9的侧视图。不可弯曲结构的上、下分离板的前部弯曲成圆弧状 19,前端面18;后部的平板段有三个孔,两边为平滑孔20,中间为螺纹孔21,通 过两根销钉26,和拇指螺钉25分别固定在下固定把手14和上移动把手16上。上 移动把手16的中部还设置旋转块27,通过摩擦滑动或齿轮齿条与滑动架15连 接,转动旋转块27块使上移动把手16在滑动槽17内上下移动。
图12为以本发明的经后路手术为例,将分离板前端合拢,可以侧翼10重叠 形式插入椎体间隙(图12A), 一般插入深度由深度控制凸4所决定.足够的深度 可以保证分离板的前部与椎体终板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少扩张时对椎体终板 的局部应力。侧翼重叠将使分离板合拢的更窄以便于在不威胁周围神经组织的情况 下安全的将其插入椎体间隙。随后将分离板的后部分开(图12A),再将椎体间隙 植入物通过两分离板的内方滑入到一个邻近椎体的地方,
通过合拢两分离板的后部并以椎体间隙植入物作为支点的杠杆来打开分离板的前部 和椎体间隙(图12B),再通过侧翼10形成的通道用推杆24将椎体间隙植入物方 位滑到其预定方位(图12C),在此同时,侧翼10也将保护周围的神经组织。之 后,两分离板可以用反向锤子一次性移走或分别取出以防止在取出分离板时椎体间 隙植入物的错位(图12D)。图13所示为弧形分离板在使用时的基本工作原理示 意图,分离板1在前部的弧形弯曲19给一个较大椎体间隙植入物提供一个能从侧面插入到椎体较中央的轨道,弧形弯曲19形成弯曲轨道将帮助椎体间隙植入物进 入其预定方位,其操作过程以图13中A、 B、 C、 D顺序进行,与直形分离板相似,
弧形分离板的侧翼将增加分离板强度并在椎体间隙植入物植入时保护周围的祌经结
构。分离板前部的侧翼10向分离板前端面18做成劈形倾斜面,前端倾斜以避免对 内侧神经和硬脊膜的过度牵扯。另一种设计为深度控制凸也可加工成倾斜形或弧形 从而更好的匹配上椎体的后部。
本发明的其他设计和使用领域将在大量的实践后被发掘。此申请书中所提到 的规范和实例仅为参考,无需以此来限制该发明的使用范围。这里指的椎体间隙植 入物可包括用于椎体融合或非椎体融合的装置。
权利要求
1.一种椎体间隙植入物导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椎体间隙植入物导入器由一对上、下分离板与固定把手连接组成;在上、下分离板的侧面各有一对侧翼构成约束轨道,在上分离板的背面板上固定加强梁,在上、下分离板的后部为一段弹性片,弹性片插入固定把手上长条孔,由拇指螺钉拧入弹性片端部的固定孔内,固定在固定把手上,将上、下分离板前部的侧翼向分离板前端面做成劈形倾斜面,当上、下分离板扣合时形成劈形,使在手术时导向扩张器容易插入椎体间隙。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椎体间隙植入物导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分 离板为均不带弹性片的不可弯曲的结构,其下分离板通过拇指螺钉固定在下固定把 手上,上分离板通过拇指螺钉固定在上移动把手上,上移动把手卡入与下固定把手 连接的滑动架上,在滑动槽内上下移动。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椎体间隙植入物导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不可弯曲 结构的上、下分离板的前部弯曲成圆弧状,后部平板段有三个孔,两边为平滑孔, 中间为螺纹孔,通过两根销钉和拇指螺钉分别固定在下固定把手和上移动把手上。
4.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椎体间隙植入物导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梁和 侧翼的后部短于分离板长度。
5.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椎体间隙植入物导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移动把 手的中部还设置旋转块,旋转块通过摩擦滑动或齿轮齿条与滑动架连接,转动旋转 块,使上移动把手在滑动槽内上下移动。
6.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椎体间隙植入物导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板的 表面必须光滑,以防止插入椎体间隙时,划伤椎体终板和其周围软组织;以提高椎 体间隙植入物插入和随后将分离板拔出时的效率和分离板侧面的侧翼具有给分离板 提供部分强度以防止分离板在作为杠杆时的弯曲、为椎体间隙植入物提供正确定位 的轨道和在椎体间隙植入物插入过程中保护周围神经结构。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椎体间隙植入物导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板的内面设有或不设凹或凸槽,以适应带有突起物的椎体间隙植入物;为了避免在植入过程中对椎体间隙的过度扩张,分离板还可单独使用。
8.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椎体间隙植入物导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梁的前端短于分离板的前端,从而构成深度控制凸;分离板或加强梁上刻有长度刻度,在分离板插入椎体间隙时,深度控制凸与上椎体的后部相接触,从而控制分离板和椎体间隙植入物插入的深度并提供插入深度数据;所述深度控制凸的前端为直形、倾斜形或弧形。
9.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椎体间隙植入物导入器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分离板前端合拢,以侧翼(10)重叠形式插入椎体间隙,插入深度由深度控制凸(4)所决定.足够的深度可以保证分离板的前部与椎体终板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少扩张时对椎体终板的局部应力;侧翼重叠将使分离板合拢的更窄以便于在不威胁周围神经组织的情况下安全的将其插入椎体间隙,随后用上移动把手将分离板的后部分开,再将椎体间隙植入物通过两分离板的内方槽滑入到一个邻近椎体的地方,通过合拢两分离板的后部,并以椎体间隙植入物作为杠杆支点,两分离板作为杠杆来打开分离板的前部和椎体间隙,再通过侧翼(10)形成的通道用推杆(24)将椎体间隙植入物(23)方便滑到其预定方位,在此同时,侧翼(10)也将保护周围的神经组织;之后,两分离板用反向锤子一次性移走或分别取出,以防止在取出分离板时椎体间隙植入物的错位。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椎体间隙植入物导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板的前方以侧翼重叠的方式合拢,在将分离板插入椎体间隙后,再重新调整分离板的位置和方向,分离板的前部以较大的面积直接着力于椎体终板而进行扩张。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属于治疗脊柱疾病的手术器械范围的涉及能够将相邻椎体间隙扩张,并同时将椎体间隙植入物准确及安全地植入椎体间隙的一种椎体间隙植入物导入器。由一对上、下分离板与固定把手连接组成;在上、下分离板的侧面各有一对侧翼构成约束轨道,加强梁和保护屏障、侧翼前部做成劈形倾斜面;上分离板的背面板上固定加强梁,在上、下分离板的后部为一段弹性片,固定在固定把手上。本发明是专门为保护椎体终板和其周围软组织而设计的椎体间隙导向分离器。此器械还具有导向定位的作用,以保证椎体间隙植入物达到预定方位,植入手术将变得更安全,更方便,及更有效,该器械设计简单,生产成本低,可作为一次性使用器械;更适用于微创手术。
文档编号A61F2/46GK101669845SQ20091017814
公开日2010年3月17日 申请日期2009年10月9日 优先权日2009年10月9日
发明者江红星 申请人:江红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