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颈椎前路撑开复位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7462阅读:43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下颈椎前路撑开复位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下颈椎复位手术的医疗器械,尤其是一种用于下颈椎关节突交锁
的前路撑开复位器械。
背景技术
近年来,颈椎外伤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颈椎关节突脱位交锁占颈椎外伤的50%,颈椎单侧、双侧关节突交锁是颈椎遭受屈曲、侧屈或旋转暴力而致颈椎三柱结构的破坏,颈椎稳定性、椎管形态受损,脊髓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早期复位减压并重建颈椎稳定性,对减轻继发性脊髓损伤、促进脊髓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为牵引复位、后路解开交锁复位术、前路撑开复位术、前后路联合手术、前_后_前联合手术、后-前-后联合手术。 前路撑开复位术中采用的颈椎前路复位器,该复位器包括齿板、撑开齿轮、定位卡销、支臂、撑开管、撑开钉,其中一支臂一端与齿板固定构成固定臂,另一支臂一端与撑开齿轮的滑动架固定构成移动臂,固定臂和移动臂的另一端分别装有与其垂直连接的两端贯通的撑开管,撑开钉由顶压复位钉和提拉复位钉组成,所述提拉复位钉其杆部穿过移动臂上的撑开管,其上段装有与其丝杆结构连接的提拉扳手,颈椎复位器使用时,需把顶压复位钉和提拉复位钉拧入椎体进行复位手术,有一定的危险性,且颈椎复位器自身结构比较复杂,使用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颈椎复位器结构复杂、使用不便的缺陷,而提供一种下颈椎前路撑开复位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下颈椎前路撑开复位器,包括两铰接的手柄,每个手柄前端设有撑开钳嘴,其特征在于每个手柄以及其上的撑开钳嘴位于同一侧边,手柄端部铆接调节齿杆;另一手柄设有凹槽以及相应的齿与调节齿杆配合连接。 手柄由截面为梯形的撑开钳嘴和圆弧状的手柄构成,在两者的结合处设有铰链座,铰链座为单耳铰链座,中间设有螺纹孔,另一铰链座为双耳铰链座,其上分别设有沉孔和螺纹孔,两铰链座对应配合由螺钉铆接构成复位器。 在上述的主要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可以增加以下进一步完善的技术方案[0009] 手柄的撑开钳嘴外侧设有侧块,用于下压向前滑移的椎体(即脱位椎体,术中较下位椎体高),同时以此作支点,手柄的撑开钳嘴对下位椎体施行撬拨,便于术中复位时下压撑开间隙上位前滑脱位的椎体前缘。 每个撑开钳嘴上分别设有防滑齿,撑开钳嘴插入椎体间,撑开颈椎时可以起到防
滑作用。 手柄尾部向内突起一凸台,凸台上设有连接孔,另一手柄尾部设有凹槽,凹槽内设
3有弧形齿,调节齿杆一端与手柄尾部的连接孔铆接,呈可活动状态;调节齿杆另一端与手柄
尾部相应的弧形齿配合连接,用以握紧加压手柄时能够逐级调节锁定,防止其弹开。 每个手柄内侧设有弹簧片,两个弹簧片的一端相连构成弹簧装置,弹簧片的另一
端设有螺孔分别和手柄相连,所述的弹簧片一端伸出定位勾,另一端设有勺状球座,所述的
另一弹簧片一端为锥形,另一端设有钢球,钢球与勺状球座相接触,钢板弹簧装置具有弹性
撑开作用,在手握加压时对手柄产生持续撑开的弹性,防止手柄突然会合而导致撑开器端
部过猛撑开,以及在复位完成后松开调节齿杆的同时能使撑开器自动归位,便于退出。 手柄尾部内侧还设有弹簧片,与调节齿杆的尾部以倒角相接触,用于对调节齿杆
呈持续扣合作用,防止其与手柄端部的凹槽脱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下颈椎前路撑开复位器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在下颈椎关节突交锁复位术中使用该复位器,可显著提高手术效率;降低了手术操作的难度和并发症的发生,给患者减轻了手术创伤。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0017]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的局部放大图;[0018] 图3为本实用新型弹簧片主视图;[0019]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弹簧片主视图;[0020]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图。 图中1.手柄,la.撑开钳嘴,lb.连接孔,2.手柄,2a.撑开钳嘴,2b.侧块,2c.定位孔,2d.凹槽,3.钢球,4.弹簧片,5.弹簧片,5a.定位勾,5b.球座,6弹簧片,7.调节齿杆,8.下位椎体,9.上位椎体。
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下颈椎前路撑开复位器,包括两手柄l,手柄由截面为梯形的钳嘴和圆弧状的手把构成,在两者的结合处设有铰链座,铰链座为单耳铰链座,中间设有螺纹孔,另一铰链座为双耳铰链座,其上分别设有沉孔和螺纹孔,两铰链座对应配合由螺钉铆接构成复位器;手柄1前端设有撑开钳嘴la,手柄2尾部设有连接孔lb ;另一手柄2前端设有撑开钳嘴2a,撑开钳嘴2a外侧设有侧块2b,尾部设有凹槽2d ;调节齿杆7 —端与手柄尾部的连接孔lb配合连接,调节齿杆另一端与手柄尾部的凹槽2d内相应的齿配合连接,用以握紧加压手柄时能够逐级调节锁定,防止其弹开。 每个撑开钳嘴上分别设有防滑齿,撑开钳嘴插入椎体间,撑开颈椎时可以起到防
滑作用。 如图1所示,每个手柄内侧分别设有相应的弹簧片,两个弹簧片的一端相连构成弹簧装置,弹簧片的另一端设有螺孔分别和手柄相连,如图3所示,所述的弹簧片5 —端伸出定位勾5a,另一端设有勺状球座5b,如图4所示,所述的弹簧片4 一端为锥形,另一端设有一个钢球3,钢球与勺状球座相接触,钢球弹簧装置具有弹性撑开作用,在手握加压时对手柄产生持续撑开的弹性,防止手柄突然会合而导致撑开器端部过猛撑开,以及在复位完成后松开调节齿杆的同时能使撑开器自动归位,便于退出;手柄l尾部内侧还设有弹簧片 6,与调节齿杆的尾部以倒角相接触,用于对调节齿杆呈持续扣合作用,防止其与手柄端部 的凹槽2d脱齿。 如图2所示,手柄2内侧设有定位孔2c,弹簧片5的定位勾5a与定位孔配合连接, 固定弹簧装置。 如图5所示,下颈椎前路撑开复位手术时,切除脱位椎体下方间盘,将撑开器头端 凹台放置于脱位椎体之间,撑开下位椎体8与上位椎体9,用手柄的侧块2b下压下位椎体8 的前下缘,并以手柄的侧块为支点,以手柄的头端撑开钳嘴撬拨上位椎体9的后上缘,复位 脱位椎体,然后打开手柄尾部的调节齿杆,退出撑开器,完成下颈椎前路撑开复位手术。
权利要求下颈椎前路撑开复位器,包括两铰接的手柄(1,2),每个手柄前端分别设有撑开钳嘴(1a,2a),其特征在于每个手柄(1,2)以及其上的撑开钳嘴(1a,2a)位于同一侧边,手柄(1)端部铰接调节齿杆(7);另一手柄(2)端部设有凹槽(2d)以及相应的齿与调节齿杆(7)配合连接。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下颈椎前路撑开复位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手柄(1,2)内侧 分别设有相应的弹簧片(4、5),两弹簧片的一端相接触构成弹簧装置。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下颈椎前路撑开复位器,其特征在于手柄(2)的撑开 钳嘴(2a)外侧设有侧块(2b)。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下颈椎前路撑开复位器,其特征在于每个钳嘴(la,2a)上 分别设有防滑齿。
5.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下颈椎前路撑开复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簧片(4)固 定端为锥形,游离端设有小钢球(3);所述的弹簧片(5)固定端设有定位勾(5a),游离端设 有勺状球座(5b);钢球(3)与勺状球座(5b)相接触。
6.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下颈椎前路撑开复位器,其特征在于手柄(1)内侧还设有 弹簧片(6),调节齿杆(7)的尾部以倒角与弹簧片(6)相接触。
7.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下颈椎前路撑开复位器,其特征在于手柄(2)内侧设有定 位孔(2c),弹簧片(5)的定位勾(5a)与定位孔配合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下颈椎前路撑开复位器,包括两铰接的手柄(1,2),每个手柄前端分别设有撑开钳嘴(1a,2a),其特征在于每个手柄(1,2)以及其上的撑开钳嘴(1a,2a)位于同一侧边,手柄(1)端部铆接调节齿杆(7);另一手柄(2)端部设有凹槽(2d)以及相应的齿与调节齿杆(7)配合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下颈椎前路撑开复位器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在下颈椎关节突交锁复位术中使用该复位器,可显著提高手术效率;降低了手术操作的难度和并发症的发生,给患者减轻了手术创伤。
文档编号A61B17/56GK201481527SQ20092018671
公开日2010年5月26日 申请日期2009年7月30日 优先权日2009年7月30日
发明者刘振华, 周建生, 林勇祥, 牛国旗 申请人:刘振华;牛国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