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胸锁关节脱位的叉形接骨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1107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胸锁关节脱位的叉形接骨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治疗胸锁关节脱位的接骨板,属于骨科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胸锁关节是连接上肢与躯干惟一的关节。锁骨关节面常大于胸骨关节面,二者被纤维软骨覆盖。锁骨内端增大呈球形,与胸骨的锁骨切迹形成平面关节,且二者关节面互不匹配,其间有关节盘。胸锁关节缺乏骨性稳定性,很容易脱位,它是人体主要关节中最不稳定的关节之一。据解剖学测量,胸锁关节关节面的前后、左右径均在2cm以上,胸锁关节的稳定性主要靠关节囊、关节内的纤维软骨及周围强大的韧带支持。胸锁关节在发生前脱位或后脱位时,其周围韧带均有不同程度损伤。胸锁关节脱位临床上多见前脱位,因为其为平面关节,以及肩臂重量的杠杆作用,治疗较为困难。目前治疗方法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类型。 传统的治疗方法多为保守治疗,主要为手法复位,复位后行牵引及沙袋压迫(前脱位)或者石膏固定(后脱位),因其复位容易但固定难多失败。 胸锁关节脱位手术治疗措施包括克氏针、钢丝或者张力带固定,这些治疗方法复发率较高,失败率较高,据报道胸锁关节手术复位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高达25 % 。[0005] 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方法,由于克氏针的移动折断,可能退出、或者游走进入纵膈、肺和心包等处,常可引起致命性的并发症。文献均有报道因克氏针移动致死病例。患者存留局部疼痛,隆起畸形,半脱位畸形,部分患者发生严重的功能障碍。[0006] 采用切开复位胸骨缝合钢丝"8"字固定方法,由于穿透胸骨时缝针方向、深度不易掌握,可能损伤其毗邻的重要结构(胸骨后血管、气管及胸膜肺组织),造成严重的并发症。[0007] 采用克氏针张力带技术方法,骨折固定后容易发生感染、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并有损伤胸骨后重要结构的可能。切除锁骨内侧端,常遗留较大骨缺损,且切除了肋锁韧带,使锁骨与第一肋失去稳定,病人术后有严重疼痛等不适。 综上所述,目前的治疗方法疗效不甚满意,存在一些并发症,这些方法的主要缺点有[0009] 1.往往复位易,保持难,多遗留有半脱位畸形等; 2.当上肢活动时由于巨大的杠杆力量作用于固定物上,传统的钢丝、克氏针内固
定发生的疲劳断裂和移位是非常多见的,甚至针移位并穿至纵膈、心脏、肺部及大血管危及
生命,或由于剪力的持续作用仍可能逐渐产生半脱位,导致内固定失败; 3.切除锁骨内端,常遗留有较大骨缺损,且切除了肋锁韧带,使锁骨与第一肋骨失
去稳定,患者术后有严重疼痛等不适症状; 4.既往内固定治疗包括T型板、L型板以及锁定板等,这些内固定具有钻孔及拧入螺钉时进入胸骨后而损伤胸骨后重要的血管等组织结构。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术中操作简单、安全,不会损伤胸骨后重要的组织结构,固定可靠、关节稳定性好,有利于受损的胸锁关节囊及胸锁韧带、肋锁
韧带的修复重建和利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的治疗胸锁关节脱位的适形接骨板。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 —种治疗胸锁关节脱位的叉形接骨板,它由板体和固定叉组成,板体为长条形板,在板体平面上分布有多个固定胸锁骨的固定螺孔,固定叉为弯折的细圆柱体,由根部和叉体组成,根部垂直固定在板体平面的一端,叉体平直,位于板体平面的上方,与板体平面的长轴平行,其前端部尖锐,后端与根部相连接。 上述治疗胸锁关节脱位的叉形接骨板,所述的板体为长条形平板或长条弧形板,所述的长条弧形板的板面沿板面长度方向为平直,沿板面宽度方向有弧度,其弧度与锁骨下侧面相适形。 上述治疗胸锁关节脱位的叉形接骨板,所述的固定叉为1-3个,固定叉上下排列。[0018] 上述治疗胸锁关节脱位的叉形接骨板,所述板体长度为2.3-6.7cm,宽度为1. 6-2. 4cm,固定叉的根部距离板体平面端部边缘为0. 3-2. Ocm,叉体的长度为0. 3-0. 7cm,叉体距离板体平面的距离为0. 3-0. 8cm。 上述治疗胸锁关节脱位的叉形接骨板,所述的板体为左右两体连接结构,左板、右板之间通过铰接片、铰接轴活动铰接,左、右板的铰接片上分别排布有螺钉过孔,铰接轴上设有螺纹孔。 采用这种结构的治疗胸锁关节脱位的叉形接骨板具有以下优点[0021] 1.术中操作简单、安全,直视下操作不会损伤胸骨后重要的组织结构;[0022] 2.固定可靠,关节稳定性好,可早期功能锻炼;[0023] 3.术后内固定取出方便; 4.板体较薄,放在皮下不会引起术后胸锁关节隆起,不影响美观; 5.板体符合胸锁关节的解剖学特点,采用螺钉固定后固定牢靠,有利于早期进行
功能锻炼; 6.有利于受损的胸锁关节囊及胸锁韧带、肋锁韧带的修复和重建。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0028]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0029]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0030] 图4的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两体结构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中标记如下板体1 、固定叉2、叉体3、固定螺孔4、铰接片5、铰接轴6、螺钉过孔7,锁紧螺钉8
具体实施方式图1、2、3、4显示,这种治疗胸锁关节脱位的叉形接骨板由板体1和固定叉2组成。板体1为长条形平板或长条弧形板,在板体1平面上均布有多个固定胸锁骨的固定螺孔4。固定叉2为弯折的细圆柱体,由根部和叉体3组成。根部垂直固定在板体l平面的一端。叉体3平直,位于板体1平面的上方,与板体1平面的长轴平行,或者呈弧形而逐渐适度远离 板体,其前端部尖锐,后端与根部相连接。叉体3的后端与根部的连接处可以是直角,也可 以是圆弧形连接,固定叉可以为1-3个,当采用两个或三个固定叉时,它们上下排列。 图3是弧形板的板面的侧视图,弧形板的沿板面长度方向为平直,沿板面宽度方 向有弧度,其弧度与锁骨下侧面相适形。 上述板体1和固定叉2的尺寸如下板体1长度为2. 3-6. 7cm,宽度为1. 6_2. 4cm ; 固定叉2的根部距离板体1平面端部边缘为0. 3-2. 0cm,叉体3的长度为0. 3-0. 7cm,叉体 3距离板体1平面的距离为0. 3-0. 8cm。 本实用新型的治疗胸锁关节脱位的叉形接骨板还可以为两体结构,目的是手术时 便于放置和调节板体,放置和调节后即可固定板体的两体部分。两体的分界处在板面中间 靠近固定叉2的位置。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两体结构实施例的示意图。图中的板体1为左右两体连 接结构,左板、右板之间通过铰接片5、铰接轴6活动铰接,左、右板的铰接片5的壁上分别排 布有螺钉过孔7,铰接轴6上设有螺纹孔,锁紧螺钉8穿过螺钉过孔7旋入铰接轴6的螺纹 孔后锁紧,左、右板即可定位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 使用时,首先应用安装长度限位器的钻头在胸柄的侧缘钻孔,钻孔时避免向胸骨 后过于深入而穿透骨皮质影响重要的组织结构,钻孔深度在前后方向上以不超过胸骨后部 的l/3为宜。 钻孔后将固定叉2的叉体3剌入胸骨内。胸骨前的片状结构辅助加强固定叉2固 定的强度。固定叉2左右两侧的板体1具有维持解剖复位,避免胸锁关节一侧脱出隆起的 作用。 1、对于板体1较平的设计,其固定螺孔4是朝向后方的,使用深度限位钻依次在锁 骨上钻孔,避免损伤重要的组织结构; 2、对于弧形板体1,板体1置放于锁骨的前下方,固定螺孔4朝向后上方,螺钉置入 时不会损伤重要的组织结构。 3、对于固定叉2两侧铰接的板体l,在插入固定叉2后折复外侧较长的板体l,在 到达适宜位置处,通过螺钉过孔7向铰接轴6上的螺纹孔旋入锁紧螺钉8,将左、右板固定在 适宜的位置上,使其与内侧的板体1牢固形成一体而固定胸锁关节骨折脱位。
权利要求一种治疗胸锁关节脱位的叉形接骨板,其特征在于它由板体[1]和固定叉[2]组成,板体[1]为长条形板,在板体[1]平面上均布有多个固定胸锁骨的固定螺孔[4],固定叉[2]为弯折的细圆柱体,由根部和叉体[3]组成,根部垂直固定在板体[1]平面的一端,叉体[3]平直,位于板体[1]平面的上方,与板体[1]平面的长轴平行,其前端部尖锐,后端与根部相连接。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胸锁关节脱位的叉形接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板体 [1]为长条形平板或长条弧形板,所述的长条弧形板的板面沿板面长度方向为平直,沿板面 宽度方向有弧度,其弧度与锁骨下侧面相适形。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治疗胸锁关节脱位的叉形接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叉为l-3个,两个固定叉上下排列。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治疗胸锁关节脱位的叉形接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1]长度为2. 3-6. 7cm,宽度为1. 6-2. 4cm,固定叉[2]的根部距离板体[1]平面端部边缘为 0. 3-2. 0cm,叉体[3]的长度为0. 3-0. 7cm,叉体[3]距离板体平面的距离为0. 3-0. 8cm。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治疗胸锁关节脱位的叉形接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板体 [1]为左右两体连接结构,左板、右板之间通过铰接片[5]、铰接轴[6]活动铰接,左、右板的 铰接片[5]上分别排布有螺钉过孔[7],铰接轴[6]上设有螺纹孔。
专利摘要一种治疗胸锁关节脱位的叉形接骨板,属于骨科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用于胸锁关节脱位手术中使胸骨和锁骨复位和固定,其技术方案是它由板体和固定叉组成,板体为长条形板,在板体平面上均布有多个固定胸锁骨的固定螺孔,固定叉为弯折的细圆柱体,由根部和叉体组成,根部垂直固定在板体平面的一端,叉体平直,位于板体平面的上方,与板体平面的长轴平行,其前端部尖锐,后端与根部相连接。这种叉形接骨板的优点是术中操作简单、安全,直视下操作不会损伤胸骨后重要的组织结构;固定可靠,关节稳定性好,板体符合胸锁关节的解剖学特点,采用螺钉固定后固定牢靠,有利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有利于受损的胸锁关节囊及胸锁韧带、肋锁韧带的修复和重建。
文档编号A61B17/80GK201524135SQ20092025406
公开日2010年7月14日 申请日期2009年10月16日 优先权日2009年10月16日
发明者张奇, 张英泽, 陈伟 申请人:张英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