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指血专用扎指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1308阅读:45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验指血专用扎指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验指血专用扎指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验指血专用扎指器,尤其是由握把和前端针状或锥状物组成的扎指器。背景技术
现今医院验指血时用来扎手的,一般多为类似醮水笔的笔夹的全金属物体,杂乱 地堆放在一起。当要给患者扎手指时,验血员随手从一堆笔类中抓一个,然后用力一扎,鲜 血从指尖冒出。这一过程有五个值得认真推敲而又常被医患双方忽视的问题(1) “笔尖” 是否已经受过污染或生锈?( 验血员用手抓的时候,抓在“笔尖”的尖部一扎入肌肉内 的一端还是后部?如抓在“笔尖”,则有受污染之嫌。(3)抓“笔尖”的动作,势必碰到待用 “笔尖”或者说抓起的“笔尖”也已在以往抓的动作中多少受到“接触”,卫生吗?(4)扎口 要多大?(5)扎入该多深?(1) (2) (3)患者面临安全性的考验,而且无法避免。(4) (5)则 考量患者承受痛苦程度的问题,因为验血员动作的随意性,导致扎口的大小及深浅不一,太 大、太深承受不必要的过分痛苦,而且止血麻烦,过小、过浅,引血量不够,偶尔也有重扎一 针的时候,患者承受不该有的双份痛楚。当然,为了避免出现再扎一次的而引发患者的质疑,验血员一般多采取猛力一扎, 虽然扎口过大,过深,但不必要的痛楚毕竟是别人的。概括来说,传统的“笔尖”扎指器,安全不强,扎入的无规范性。本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统一规格的针状或锥状物,来规范扎口相对统一大小 和深度,并带有套子和罩子(避免污染)的规范化扎指器,从而解决上述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在加工制作本发明专用扎指器时,可以采用符合一次性医疗用 品的材料,设备和生产环境和工艺过程,使制作过程中的病菌污染问题控制在标准范围 内1、制作一付一次成型的模具,由握把、握把前端的圆锥形针状物或锥状物及两者 的端面组成,将高分子材料经此模具挤出后,就是本申请的专用扎指器。2、制作一付一次成型的模具,由握把、握把前端的近似圆锥形针状物或锥状物及 两者的端面组成,将高分子材料经此模具挤出后,就是本申请的专用扎指器。3、制作一付一次成型的模具,由握把、握把前端的多角锥形针状物或锥状物及两 者的端面组成,将高分子材料经此模具挤出后,就是本申请的专用扎指器。4、制作一付一次成型的模具,由握把、握把前端的近似多角锥形针状物或锥状物 及两者的端面组成,将高分子材料经此模具挤出后,就是本申请的专用扎指器。5、分别制作出两付模具,利用同一种高分子材料,分别 握把和前端的针状物 或锥状物;然后,将它们粘在一起,即成了本申请的专用扎指器。6、分别制作出两付模具,利用两种不同的高分子材料,分别 把和前端的针状 物或锥状物;然后,将它们粘在一起,即成了本申请的专用扎指器。!7、扎指器制作完成之后,为了防止它在使用之前可能受到污染,可同时采用一次挤出模具,制作出一个与之匹配的专用套子或罩子,套住或罩住扎指器前端的针状物或锥 状物。针状或锥状的形状确定了扎口的大小,针状或锥状物的纵向长度基本控制了扎入 的深度,因为握把与针状物或锥状物之间的端面会阻止针状物过深的扎入肌肉。同时也可 以结合测验指血所需血量来区分针状物或锥状物的大小和长短。使扎指血的过程更趋规 范、卫生、安全、可靠,以减少患者不必要的痛楚。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其中


图1是配上了套子或罩子(E)的验指血专用扎指器㈧结构示意图;图2是验指血专用扎指器(A)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包括握把(B),针状物或锥状 物(D),以及两者之间的端面(C);图3是套子或罩子(E)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在符合一次性医疗器械生产的各项规定内,一次性挤出前端带有针 状或锥状物(D)、端面(C)和握把(B)的扎指器(A);如图3所示,一次性挤出套子或罩子 (E);将两者装配在一起即可。
权利要求1.一种验指血专用的扎指器,其特征在于由握把和握把前端的针状物或锥状物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扎指器,其特征在于握把与针状物或锥状物之间有一端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扎指器,其特征在于握把和握把前端的针状物或锥状物,是 一次性成型或者是分别是成型后连接到一起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扎指器,其特征在于握把前端的针状物或锥状物,其形状是圆 锥状的或者是多角锥状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扎指器,其特征在于带有套子或罩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医疗机构验指血专用的扎手指的器具。本实用新型是指将扎手指的器具的握把和握把前端设计成针状或锥形。针状或锥状物方便扎入手指,达到引血的目的,而较大的一端可以当握把,针状或锥状物有一定的尺寸,便于规范扎入口子的大小和深度,握把和针状或锥状物连接的端面也有阻止针状或锥状物过度扎入肌肉。针状或锥状物在未使用前用一套子或罩子封好,可以避免污染。
文档编号A61B5/151GK201899504SQ200920259558
公开日2011年7月20日 申请日期2009年12月8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8日
发明者戴见霖 申请人:戴见霖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