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装置及内窥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8089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摄像装置及内窥镜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摄像装置及具有该摄像装置的内窥镜,所述摄像装置具有防止配置在 物镜光学系统的顶端位置的光学构件的表面起雾的起雾防止部。
背景技术
具有对被摄体的光学图像进行光电转换的摄像元件的摄像装置应用于内窥镜等, 该内窥镜用于体腔内的观察/处置等或工业用的机械设备内的检查/修理等。但是,当内 窥镜的顶端部插入在温度及湿度较高的环境中时,有时会在玻璃盖片上产生雾,该玻璃盖 片是配置在顶端部的光学构件。因此,在日本特开2006-282号公报中公开了如下内窥镜的止雾装置该装置具有 对光学构件进行加热而进行止雾处置的加热部并且在观察光学系统的顶端位置的光学构 件的表面上实施亲水性处理。另外,在日本特开2007-162567号公报中如下公开有技术为了消除止雾装置对 摄像部的摄像视野的影响,将对玻璃盖板进行加热的发热部、检测玻璃盖板的温度的温度 检测部配置在不会进入摄像视野范围内的位置。但是,在由于设置加热部、温度检测部而导致大型化或对光学构件进行有效地温 度管理这样的观点上,日本特开2006-282号公报、日本特开2007-162567号公报所公开的 以往的技术,并不能说一定进行了充分地考虑。S卩,仅靠单纯地避开摄像视野范围来配置加热部、温度检测部,是难以对光学构件 有效地进行加热的,另外,当应用于内窥镜等时,会导致插入部的粗径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来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不给摄像视野带 来影响的情况下对光学构件有效地进行加热而防止起雾、并且防止摄像装置自身大型化的 摄像装置。根据本发明,能够在不给摄像视野带来影响的情况下对光学构件有效地进行加热 而防止起雾、并且防止摄像装置自身大型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包括物镜光学系统,其包括第1光学构件和第2光 学构件,上述第1光学构件配置在该物镜光学系统的顶端位置,上述第2光学构件配置在上 述第1光学构件的基端侧;起雾防止部,其用于防止第1光学构件的表面起雾;以及摄像元 件;其特征在于,上述起雾防止部包括加热构件,其用于对上述第1光学构件进行加热;以 及温度测量构件,其用于测量上述第1光学构件的温度;上述起雾防止部以抵接于上述第1 光学构件的基端侧的方式配置,并且上述起雾防止部的基端侧配置在比上述第2光学构件 的顶端侧的表面靠向上述物镜光学系统的基端侧的位置。另外,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是,在该内窥镜的插入部的顶端部配设有 摄像装置,该摄像装置包括物镜光学系统,其包括第1光学构件和第2光学构件,上述第1光学构件配置在该物镜光学系统的顶端位置,上述第2光学构件配置在上述第1光学构 件的基端侧;起雾防止部,其用于防止第1光学构件的表面起雾;以及摄像元件;其特征在 于,上述起雾防止部包括加热构件,其用于对上述第1光学构件进行加热;以及温度测量 构件,其用于测量上述第1光学构件的温度;上述起雾防止部以抵接于上述第1光学构件的 基端侧的方式配置,并且上述起雾防止部的基端侧配置在比上述第2光学构件的顶端侧的 表面靠向上述物镜光学系统的基端侧的位置。


图1是表示设置到内窥镜的插入部的顶端部上的摄像装置的结构图;图2是表示设置到内窥镜的插入部的顶端部上的摄像装置的图1的A向视的主视 图;图3是表示设置到内窥镜的插入部的顶端部上的摄像装置的、沿图2的III-III 线截取的剖面下的透镜移动机构的结构的说明图;图4是加热器单元的结构图;图5是图4的C向视的加热器单元的主视图;图6是摄像装置顶端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发明的摄像装置具有起雾防止部,该起雾防止部针对物镜光学系统的顶端光学 构件具有止雾功能,该物镜光学系统用于将被摄体的光学图像成像在摄像元件的摄像面 上。本发明的摄像装置例如应用于内窥镜等,配设在被插入体腔内的、细长的插入部的顶端 部上。具有本发明的摄像装置的内窥镜不会因插入部有无挠性、有无弯曲部甚至是医疗用 或工业用这样的使用领域等而受到限制。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应用于内窥镜4的摄像装置为例进行说明,该内窥镜4为了具 有聚焦功能或变焦/远摄功能而具有使摄像装置内部的透镜能够进退移动的物镜光学系 统。图1虽未图示,但图1所示的摄像装置1组装在内窥镜4的插入部的顶端部的金属框 上,在顶端部的基端侧设有能自由弯曲的弯曲部及可挠性管,而且在基端侧设有连接设置 把持部的操作部,内窥镜4、即摄像装置1经由从该操作部延伸设置的通用线缆与主体部的 信号处理装置相连接。另外,以下,将基端侧也称作“后方”,将顶端侧也称作“前方”。摄像装置1的物镜光学系统具有玻璃盖板3和第2光学构件,该玻璃盖板3用作 第1光学构件,该第2光学构件由配置在玻璃盖板3的基端侧的多个光学构件构成。摄像 装置1的顶端部具有大致圆筒状的硬性构件2,在该硬性构件2的顶端嵌合圆板状的玻璃盖 板3,该玻璃盖板3形成物镜光学系统的顶端面。在玻璃盖板3的基端侧以位于摄像视野范 围之外的方式配设有加热器单元10,该加热器单元10用作对玻璃盖板3进行加热而进行止 雾的起雾防止部。第2光学构件具有3个各自具有多个透镜的光学构件,即具有顶端侧的 前透镜组单元20、移动透镜单元30和基端侧的后透镜组单元40。移动透镜单元30由在物 镜光学系统的光轴0方向上能够进退移动的多个移动透镜构成。另外,玻璃盖板3的外径 比构成前透镜组单元20的顶端面的透镜21a的外径大,也利用透镜21a外周的空间来配设后述的加热器单元10。前透镜组单元20利用用作保持框的前透镜组框22来保持固定多个前透镜组21 而构成,该前透镜组框22嵌合在后透镜组框42的顶端侧,该后透镜组框42用于保持和固 定多个后透镜组41。在后透镜组框42内,在前透镜组单元20与后透镜组单元40之间以沿 着光轴0方向自由滑动(进退移动)的方式配置有移动透镜框32,该移动透镜框32保持固 定多个移动透镜31。另外,在后透镜组框42的后端部上插嵌固定有摄像元件保持框51的前端部分,该 摄像元件保持框51用于保持由CCD或CMOS等固定摄像元件构成的摄像元件50。在摄像元 件保持框51内保持固定有多个透镜52和摄像元件50,该多个透镜52与具有相同的光轴 0的后透镜组单元40相对,该摄像元件50在该多个透镜52的后端面侧具有摄像面。摄像 元件50是摄像面的横向尺寸比纵向尺寸大的大致矩形,配置为摄像面的长边方向成为图1 的上下方向。因此,摄像装置1的物镜光学系统是,有效光线高度不恒定,与摄像元件50的 纵(短边)方向对应的图1的上下方向的有效光线高度低(小),与摄像元件50的横(长 边)方向对应的图1的纸面垂直方向的有效光线高度高(大)。在摄像元件50的摄像面的背面侧配设有安装了用于进行驱动及用于进行输入输 出信号处理的电路芯片的层叠基板53,该层叠基板53与摄像元件50经由未图示的挠性布 线基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PC)进行电连接。层叠基板53与穿通配置在线缆 保持构件55中的线缆讨的多个信号线相连接,经由从内窥镜延伸而出的线缆与未图示的 信号处理装置相连接。另外,在摄像元件保持框51的除嵌合到硬性构件2的顶端部以外的外周面上覆盖 有作为热收缩管的覆盖构件56。另外,从摄像元件保持框51至线缆保持构件55的顶端部 分被该覆盖构件56 —体地覆盖。在覆盖构件56的内部填充有由树脂材料等构成的填充剂 57,固定保护摄像元件50及层叠基板53。另外,填充剂57是可根据填充部位来使用多种填充剂,而不是1种。例如,在摄像 元件50的后方基端侧(背面侧)使用绝热性高的填充剂,在摄像元件50的侧面与摄像元 件保持框51之间使用导热性好的填充剂。这样,能够将摄像元件50驱动时产生的热量经 由摄像元件保持框51及硬性构件2有效地传递到前方的玻璃盖板3。即,能够将摄像元件 50所产生的热量用于对玻璃盖板3进行止雾。在此,使用图2及图3说明透镜移动机构60。如图2所示,使移动透镜单元30在 光轴0方向上进退移动的透镜移动机构60配设在摄像装置1的与摄像元件50的摄像面的 长边侧对应的侧部上。即,摄像装置1具有作为光学构件移动部的透镜移动机构60,该光学 构件移动部使作为物镜光学系统中的一部分的光学构件的移动透镜单元30在物镜光学系 统的光轴0方向上移动。如图3所示,透镜移动机构60包括致动器保持框61,其配设为覆盖住在摄像装 置1的硬性构件2的外周上设置的开口部;连结杆62,其设置在该致动器保持框61内,并与 移动透镜框32的外周部相卡合;引导轴63,其使该连结杆62能够在设置在后透镜组框42 的外周部上的切口内与光轴0平行地精确移动;以及驱动线64,其用于使连结杆62沿着引 导轴63进退移动。另外,致动器保持框61包括抵接部61a,该抵接部61a用于限制连结杆62向顶端侧移动的。在该抵接部61a与连结杆62之间夹设有弹簧65,该弹簧65向使连结杆62离开 抵接部61a的方向施力。驱动线64是由加热则收缩、冷却则膨胀的形状记忆合金(SMA Shape Memory Alloys)形成的、直径为数十微米左右的线。以下,将驱动线64记为SMA线64。该SMA线 64以在固定设置在连结杆62上的基座66内折返的方式固定安装,从与基座66相嵌合的绝 缘管67穿通弹簧固定管68内而延伸到操作部侧。绝缘管67和弹簧固定管68是,其一部分嵌装在与致动器保持框61相嵌合的导管 69内,在该导管69内,外套在SMA线64上并对连结杆62向前方施力的弹簧70的端部与弹 簧固定管68相抵接。在导管69上覆盖有绝缘软管71,而且,从导管69暴露并延伸出来的 弹簧固定管68的外周被该绝缘软管71覆盖。SMA线64的操作部侧的末端固定在与作为从透镜移动机构60延伸出的布线系统 的电气线缆(第1线缆)60A相连接的块体等上,连结杆62根据对SMA线64通电来使SMA 线64发热进而引起SMA线64的收缩作用与弹簧65、70的施力之间的关系,而进退移动。由 此,与连结杆62相卡合的移动透镜单元30在光轴0方向上进退移动,因此摄像装置1能够 进行聚焦动作或变焦/远摄动作。S卩,在进行聚焦动作或变焦/远摄动作时,未图示的控制装置使电流经由线缆60A 流到SMA线64,使SMA线64发热而缩短长度。这样,与SMA线64相连结的连结杆62克服 弹簧65、70的施力而被拉动,移动透镜单元30 —边被引导轴63引导一边向后透镜组单元 40侧移动。一旦停止向SMA线64通电,则SMA线64自然冷却并返回到原来的长度,利用弹 簧65、70的施力向前方推出连结杆62。这样,移动透镜单元30向前方移动。此时,连结杆 62的前表面与抵接部61a相抵接,从而限制移动透镜单元30向前方移动。如上所述,具有采用SMA线64的透镜移动机构60的摄像装置1虽然是简单的结 构,但能够进行聚焦动作或变焦/远摄动作。接着,使用图4、图5、图6,对配设在摄像装置1顶端的玻璃盖板3与前透镜组单元 20之间的作为起雾防止部的加热器单元10进行说明。加热器单元10以加热器装置13和布线基板14为主要组成,该加热器装置13 — 体地包括用作对玻璃盖板3进行加热的加热构件的加热器11和用作测量玻璃盖板3的温 度的温度测量构件的温度传感器12,该布线基板14由用于将加热器11及温度传感器12连 接到控制装置(未图示)的FPC等构成。构成加热器装置13的主要部的加热器11是例如在PTC加热器等陶瓷加热器、陶 瓷基板上嵌入电阻线图案或镍铬合金线等的发热体,形成为在中心部具有开口区域的大致 环状。大致环状的加热器11的外径比玻璃盖板3的外径小。另外,加热器11的厚度形成 为尺寸大于等于从玻璃盖板3的内表面(基端侧的表面)到前透镜组单元20的顶端面的 距离。而且,大致环状的加热器11的内径侧是被设定为,当配置成与玻璃盖板3的内表面 相抵接时不会遮挡向摄像元件50的摄像区域入射的有效光线R的大小。另外,关于加热器11,为了防止由玻璃盖板3的加热所引起的杂光,也可以在顶端 侧的表面上实施喷砂加工。而且,在加热器11与玻璃盖板3之间,也可以设置其内径达到 不会遮挡有效光线R的杂光光圈(flare diaphragm)。在采用杂光光圈时,可通过使形成杂 光光圈的原材料的导热率比玻璃盖板3的导热率小,从加热器11向玻璃盖板3高效地传递热量。温度传感器12是例如使用热敏电阻等测温电阻体而构成。该温度传感器12隔着 绝热材料15固定在呈大致环状形成的加热器11的内周侧的壁部上。即,来自加热器11的 热量不能直接传递到温度传感器12。另外,温度传感器12配置成加热器11的与玻璃盖板 3相抵接的表面与温度传感器12的测温表面成为同一个面。即,温度传感器12配置成能够 高精度地检测玻璃盖板3的温度。布线基板14是例如由聚酰亚胺(PI)或液晶聚合物(LCP)等形成,并包括大致环 状的电极基板部14a,其附设在加热器11的基端面(与玻璃盖板3相抵接的表面相反一侧 的表面)上;细长的导线部14b,其从该电极基板部1 与之呈大致直角第弯曲而延伸;以 及宽幅大的线缆连接部14c,其设置在导线部14b的端部。在线缆连接部Hc上,通过锡焊 等连接有线缆(第2线缆)16的多个芯线,该线缆16是用于连接到控制装置的布线系统。由PI或LCP形成的布线基板14机械韧性及耐热性优良,并且吸水率低,因此具有 如下优点能够防止在内窥镜的高压釜灭菌等时由吸水引起的蒸气进入玻璃盖板3的内表 面侧,而且能够提高针对反复弯曲的耐性。通过将针对基板上的导线的镀层设为镀金而不 是镀镍,能够进一步提高这些优点。 如图5所示,与电极基板部1 相连接的加热器11的电极端子1 la (加热用电连接 部)和温度传感器12的电极端子12a (测量用电连接部)是,配置在隔着光轴0彼此相对 的位置,并且设置在与摄像元件50的长边侧对应的位置、即物镜光学系统的有效光线低的 侧。即使使与摄像元件50的长边侧对应的位置的空间狭窄,也不会遮挡有效光线,因此加 热器11的电极端子Ila设置在从圆周侧向中心侧扩展的宽幅部lib上。另外,温度传感器 12的电极端子1 从与加热器11的电极端子Ila相对的内径侧的侧面向电极基板部1 延伸而出,并连接到电极基板部14a。电极基板部Ha是例如设定为外径与加热器11大致 相同、内径比加热器11稍小。如上所述,加热器单元10的所有构成要素均都配置在比物镜光学系统的有效光 线范围靠向外侧的位置。另外,加热器单元10中,在摄像装置1的顶端部内,加热器11的电极端子11a、温 度传感器12的电极端子1 配置在与摄像元件50的长边侧对应的位置。因此,与布线基 板14的导线部14b、线缆连接部Hc相连接的第2线缆16配置在与透镜移动机构60的第 1线缆60A相反一侧。换言之,如图2所示,第1线缆60A与第2线缆16配置在隔着光轴0 彼此相对的位置。另外,如图1、图6所示,由加热器11和温度传感器12构成的加热器装置13是以 其外周面与保持玻璃盖板3的硬性构件2的内周面之间保持预定空隙的方式配设,隔着具 有绝热性的弹性构件17夹持在玻璃盖板3与前透镜组框22之间。具体地来说,前透镜组 框22上,用于保持透镜21a的部分作为向前方突出的突出框2 而被一体地形成,在形成 在该突出框22a的外周部上的平面部22b上配设有弹性构件17,向玻璃盖板3按压加热器 装置13,该透镜21a构成前透镜组单元20的多个透镜21中的构成顶端面。如上所述,加热器11具有不妨碍向摄像元件50的摄像区域入射的有效光线的开 口区域,而且该加热器11设定为厚度大于等于从玻璃盖板3到透镜21a的顶端面的距离。 因此,前透镜组框22的突出框2 容纳在加热器装置13的开口内,加热器装置13配置在比物镜光学系统的有效光线范围(在图1、图5、图6中用虚线表示)靠向外侧的位置。另 外,加热器11的与电极基板部Ha连接的连接部及温度传感器12的与电极基板部14a连 接的连接部是,配置在比前透镜组单元20的顶端侧的透镜21a的顶端面靠向后方的基端侧 且位于物镜光学系统的有效光线高度相对低的侧,并且它们配置成隔着光轴0彼此相对。在具有如上结构的摄像系统的内窥镜4中,例如在将摄像装置1插入体腔内而观 察患部时,预先向加热器11通电,根据来自温度传感器12的信号将玻璃盖板3的温度控制 在适当的设定温度。该适当的设定温度是例如玻璃盖板3的上限温度为43°C以下的适当的 设定温度、例如40 °C等不会在生物体上产生低温烧伤的温度。如此,摄像装置1是,在将由加热器11进行的玻璃盖板3的加热温度以例如40°C 等适当的设定温度恒定保持的状态下,插入患者的腹腔内等。患者的腹腔内一般为例如温 度约37°C、湿度约98% 100%这样的环境。但是,从生物体产生出来的水蒸气等引起的水 滴不容易附着在玻璃盖板3的表面上,即使附着也能够迅速地烘干,因此摄像装置1能够有 效地防止起雾。此时,由加热器11和温度传感器12构成的加热器装置13是,与玻璃盖板3的内 表面紧贴地配置,具体来说,该加热器装置13在其与硬性构件2的内周面之间保持预定空 隙地配设,并被具有绝热性的弹性构件17向玻璃盖板3按压,并且借助绝热材料15对加热 器11与温度传感器12之间进行绝热。因此,在摄像装置1中,能够防止加热器11的热量 传递到玻璃盖板3以外的部位,从而能够有效地对玻璃盖板3进行加热。而且,摄像装置1 能够利用温度传感器12准确地测量玻璃盖板3的温度,从而能够进行精确的温度管理。另外。在加热器装置13与硬性构件2的内周面之间设有空隙,因此能够利用该空 隙获得良好的绝热性,同时获得良好的电绝缘性,从而能够在防止玻璃盖板3起雾的同时, 防止由静电引起的不良影响。另外,在加热器装置13与硬性构件2的内周面之间,也可以 配设绝热性及电绝缘性优越的构件,而不是空间。而且,关于特征来说,摄像装置1的加热器装置13配置在比物镜光学系统的有效 光线范围靠向外侧的位置,不会遮挡物镜光学系统的有效光线。因此,不仅摄像视野不会被 阻挡,而且连同能够与起雾防止效果一起获得良好的摄像视野。而且,将加热器11的电极 基板部14a (加热用电连接部)及温度传感器12的电极基板部14a (测量用电连接部)配 置在比前透镜组单元20的顶端侧的透镜21a的顶端面靠向后方的基端侧且物镜光学系统 的有效光线高度相对低的侧,并且它们配置成隔着光轴0彼此相对。因此,即使加热器装置 13小径化,也能够在维持电连接部的强度的同时确保有效视野。由此,能够使摄像装置1细 径化,从而能够有助于作为内窥镜4其便利性及操作性上升。特别是,由于在与摄像元件50的长边侧对应的位置以使加热器11的加热用电连 接部和温度传感器12的测量用电连接部相对的方式配置加热器11的加热用电连接部和温 度传感器12的测量用电连接部,因此利用无助于有效视野的无用的开口区域,在加热器11 上设置宽幅部11b,在该宽幅部lib上设置电连接部,由此能够实现发热面积的确保及加热 器电连接部的强度确保,同时使加热器装置13小型化。特别是,在具有用于实现聚焦功能 或变焦/远摄功能的透镜移动机构60的装置中,可通过由加热器装置13的小型化带来的 摄像装置的细径化,获得较大的好处。另外,不言而喻,具有摄像装置1的内窥镜4会具有摄像装置1的效果。
9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可在不改变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 进行各种变更、改变等。本申请是以2008年11月11日在日本国提出申请的特愿2008-289071号作为主 张优先权的基础而提出申请的,上述公开内容均引用于本申请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附图中。
权利要求
1.一种摄像装置,包括物镜光学系统,其包括第1光学构件和第2光学构件,上述第1光学构件配置在该物镜 光学系统的顶端位置,上述第2光学构件配置在上述第1光学构件的基端侧; 起雾防止部,其用于防止第1光学构件的表面起雾;以及 摄像元件;其特征在于,上述起雾防止部包括加热构件,其用于对上述第1光学构件进行加热;以及温度测量 构件,其用于测量上述第1光学构件的温度;上述起雾防止部以抵接于上述第1光学构件的 基端侧的方式配置,并且上述起雾防止部的基端侧配置在比上述第2光学构件的顶端侧的 表面靠向上述物镜光学系统的基端侧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加热构件具有加热用电连接部,上述温度测量构件具有测量用电连接部, 上述加热用电连接部和上述测量用电连接部是,以上述加热用电连接部和上述测量用 电连接部相对的方式配置在上述物镜光学系统的有效光线低的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摄像装置包括保持框,该保持框用于保持上述第2光学构件, 上述起雾防止部的外径比上述第1光学构件的外径小,上述起雾防止部配置在上述保 持框的外周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起雾防止部配置在比上述物镜光学系统的有效光线范围靠向外侧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摄像装置包括弹性构件,该弹性构件配置在上述加热构件的基端侧, 上述弹性构件向上述第1光学构件按压上述加热构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摄像装置包括光学构件移动部,该光学构件移动部具有驱动线,该驱动线用于在 上述物镜光学系统的光轴方向上移动上述物镜光学系统中的一部分光学构件,隔着上述物镜光学系统的光轴,使第1线缆和第2线缆相对地配置,上述第1线缆是从 上述光学构件移动部延伸出的布线系统,上述第2线缆是从上述起雾防止部延伸出的布线 系统。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驱动线由形状记忆合金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加热构件是环状的加热器,向上述摄像元件的摄像区域入射的光线能够穿过上述加热 器的中央部,上述加热器的厚度大于等于第1光学构件的基端侧的表面与上述第2光学构 件的顶端侧的表面之间的距离。
9.一种内窥镜,在该内窥镜的插入部的顶端部配设有摄像装置,该摄像装置包括物镜光学系统,其包括第1光学构件和第2光学构件,上述第1光学构件配置在该物镜 光学系统的顶端位置,上述第2光学构件配置在上述第1光学构件的基端侧; 起雾防止部,其用于防止第1光学构件的表面起雾;以及 摄像元件;其特征在于,上述起雾防止部包括加热构件,其用于对上述第1光学构件进行加热;以及温度测量 构件,其用于测量上述第1光学构件的温度;上述起雾防止部以抵接于上述第1光学构件的 基端侧的方式配置,并且上述起雾防止部的基端侧配置在比上述第2光学构件的顶端侧的 表面靠向上述物镜光学系统的基端侧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上述加热构件具有加热用电连接部,上述温度测量构件具有测量用电连接部,上述加热用电连接部和上述测量用电连接部是,以上述加热用电连接部和上述测量用 电连接部相对的方式配置在上述物镜光学系统的有效光线低的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包括保持框,该保持框用于保持上述第2光学构件,上述起雾防止部的外径比上述第1光学构件的外径小,上述起雾防止部配置在上述保 持框的外周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上述起雾防止部配置在比上述物镜光学系统的有效光线范围靠向外侧的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包括弹性构件,该弹性构件配置在上述加热构件的基端侧,上述弹性构件向上述第1光学构件按压上述加热构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包括光学构件移动部,该光学构件移动部具有驱动线,该驱动线用于在上述物镜光学 系统的光轴方向上移动上述物镜光学系统中的一部分光学构件,隔着上述物镜光学系统的光轴,使第1线缆和第2线缆相对地配置,上述第1线缆是从 上述光学构件移动部延伸而出的布线系统,上述第2线缆是从上述起雾防止部延伸而出的 布线系统。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上述驱动线由形状记忆合金形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摄像装置及内窥镜。在摄像装置(1)中,由加热器(11)和温度传感器(12)构成的加热器装置(13)是,在比物镜光学系统的有效光线范围靠向外侧的位置,以在加热器装置(13)与保持玻璃盖板(3)的硬性构件(2)的内周面之间保持预定空间的方式配设,被用于对顶端透镜(21a)进行保持的突出框(22a)的外周部上的弹性构件(17)向玻璃盖板(3)按压。另外,摄像装置(1)的加热器(11)的电连接部及温度传感器(12)的电连接部配置在比前透镜组单元(20)的顶端侧的透镜(21a)的顶端面靠向后方的基端侧且位于物镜光学系统的有效光线的光线高度相对低的侧,并且它们配置成隔着光轴彼此相对。
文档编号A61B1/00GK102123654SQ20098013238
公开日2011年7月13日 申请日期2009年10月21日 优先权日2008年11月11日
发明者永水裕之 申请人: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