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粗隆间骨折髓内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新型髓内固定装置,属于外科手术器 械固定器领域。更确切的,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以克服现有股骨粗隆间骨折固定装置缺 陷,能够防止术后股骨下沉或髋内翻且满足病人早期下床活动、负重要求的髓内固定装置。 该髓内固定装置包括作为主体部分的股骨髓内主钉、股骨头颈加压螺钉、股骨距支撑螺钉 以及远端交锁螺钉。
技术背景众所周知,股骨粗隆间骨折常见高发于老年人群,而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 关键在于早期实施手术。对于骨折部位给予稳固的固定,允许病人早期下床活动,可以促进 骨折愈合并防止卧床并发症。内固定术在临床应用实践几十年来,出现了多种内固定器械, 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单钉类,多钉固定类,滑移式钉板类以及加压内固定类。这 几种固定方式各有自己的利弊,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不能保证病人术后早期负重下 床活动。例如临床普遍采用的DHS、DCS、PFN、PFNA、r-nail等内固定经常会导致髋内翻畸 形、短颈畸形、内固定疲劳折断以及内固定尖端继发骨折等并发症。同时由于老年人由于骨 钙流失导致的骨质疏松特别是那些骨折粉碎程度严重的老人,经常导致内固定失败。所以, 如何改变现有内固定的结构设计,增加复杂粗隆间骨折内侧壁的支撑,提出一种专门治疗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特殊髓内固定装置从而使得病人获得更稳固的支撑并允许早期负重行 走,是本发明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申请人:在长期的临床工作实践过程中发现,一些股骨粗隆间骨折内侧壁失去支撑 的病例中,术后早期就出现了髋内翻,但是其内翻的股骨距一旦与髓内钉接触后,则内翻畸 形不再发展,即骨折块获得了二次稳定,骨折能在轻度畸形位置上愈合。基于上述观察结果 我们可以推断,与股骨头颈相连的股骨距残端与内固定构成支撑,可以使得骨折端获得更 坚强的初期稳定,提高骨折的愈合率,并允许病人早期负重行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从而提供一种治疗股骨粗隆间 骨折的髓内固定装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粗隆间骨折髓内固定装置,包括与股骨近端髓内 解剖相适应的股骨近端髓内主钉、穿过股骨近端髓内主钉的股骨头颈加压螺钉和股骨距远 端交锁螺钉,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倾斜穿过股骨近端髓内主钉并抵靠在股骨头颈加压螺钉腹 侧的凹槽内的股骨距支撑螺钉,从而使股骨近端髓内主钉、股骨头颈加压螺钉和股骨距支 撑螺钉构成三角形的力学稳定结构。股骨近端髓内主钉由钛制造,其近端部分采用内侧窄 外侧宽的圆角梯形结构。股骨近端髓内主钉与股骨头颈加压螺钉之间的夹角α为135士5度;股骨距支撑 螺钉与股骨近端髓内主钉之间的夹角β为150士5度。[0007]股骨距支撑螺钉为圆柱形,其具有钝圆形的尖端,尖端与凹槽嵌合,并且尖端可在 凹槽内滑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固定装置,其髓内主钉的断面为梯形,类似于人工关节的股骨柄,与股骨近端的髓内解剖形态相匹配,其力学稳定性更强;加压螺钉 的尖端设计成螺纹结构,钉杆可穿行于髓内主钉并产生滑动,完成骨折端的持续加压;股骨 距支撑螺钉与头颈加压螺钉以及髓内主钉三者共同构成三角形的力学稳定结构,极大的增 加整个结构的力学稳定性;股骨距支撑螺钉可沿头颈加压螺钉滑动微调,使之与股骨距残 端直接相抵,防止髋内翻和股骨头颈旋转移位,防止骨折复位的二次丢失,防止头颈螺钉在 股骨头内的切割产生。另外,该装置可以采用经皮微创的方式置入体内,完成骨折端的间接 复位,减少对骨折区域的干扰,利于骨折的自然愈合。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用于股骨粗隆间骨折固定术后示意图。图2为股骨近端髓内主钉的前视图;图3为股骨头颈加压螺钉的前视图;图4为股骨距支撑螺钉的前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附图,以本实用新型应用于股骨粗隆间骨折为例阐明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粗隆间骨折髓内固定装置包括与股骨近端髓内解剖 相适应的股骨近端髓内主钉1、股骨头颈加压螺钉2和股骨距支撑螺钉3以及远端交锁螺钉 4。股骨头颈加压螺钉2和股骨距支撑螺钉3穿过股骨近端髓内主钉1,并且股骨距支撑螺 钉3抵靠在股骨头颈加压螺钉2腹侧的凹槽22内,从而使三钉共同构成三角形的内固定力 学稳定结构。其中。股骨近端髓内主钉1与股骨头颈加压螺钉2之间的夹角α为135士5 度(优选为135度),股骨距支撑螺钉3与股骨近端髓内主钉1之间的夹角β为150士5度 (优选为150度),交锁螺钉4用于在股骨远端对股骨近端髓内主钉1进一步固定。股骨距 支撑螺钉3为圆柱形,其尖端31为钝圆形,与股骨头颈加压螺钉2腹侧凹槽22完美嵌合, 股骨距支撑螺钉3可在凹槽22内小幅度滑动,自适应微调支撑螺钉3相对于股骨头颈加压 螺钉2的位置,使得股骨距支撑螺钉3与股骨头颈延续得股骨距残端相抵,防止意外的髋内 翻和股骨头头颈切割发生,获得更好得力学稳定性。所述凹槽22设置在股骨头颈加压螺钉2腹侧的螺纹21近端与主钉内侧之间的中 间位置,长度约1cm。股骨近端髓内主钉1优选钛制造,其近端部分采用内侧窄外侧宽的圆角梯形结构 设计,在将髓内主钉打入股骨近端后,能与股骨近端髓腔紧密配合,进一步通过骨与钉体的 支点增强不稳定性粗隆间骨折的力学稳定性。股骨近端髓内主钉1上具有三个侧孔,从近 端至远端依次为加压螺钉侧孔11、支撑螺钉侧孔12和交锁螺钉侧孔13,股骨头颈加压螺钉 2和股骨距支撑螺钉3以及远端交锁螺钉4分别从上述三个侧孔内穿过。支撑螺钉侧孔12 为长椭圆形允许股骨距支撑螺钉3沿髓内主钉纵向摆动,微调股骨距支撑螺钉3使其与头 颈延续的股骨距残端相抵;或者支撑螺钉侧孔12为圆形且其外侧孔径大于内侧孔径,呈现一种孔径由外至内逐渐缩小的喇叭口形状,便于加压螺钉进入后小范围的角度调整以更好 的配合接触股骨距支撑螺钉3。交锁螺钉侧孔13为长椭圆形,螺钉在特制导引器的导向下, 可根据骨折端的稳定程度完成动力多项或静力锁定。股骨距支撑螺钉3前中1/3交界处1. 5cm范围内设有弹出装置32,可在支撑螺钉 3打入后完成其与主钉之间的锁定,防止退钉。手术使用时,在X光机透射下打入股骨近端髓内主钉1至合适位置,在导丝协助下 经加压螺钉侧孔11旋入股骨头颈加压螺钉2,保持加压股骨头颈加压螺钉2主轴方向与股 骨近端髓内主钉1轴线成角135度士5度,同时旋转股骨头颈加压螺钉2至凹槽22位于螺 钉腹侧。在导向器协助下,经支撑螺钉侧孔12打入股骨距支撑螺钉3,使股骨距支撑螺钉3 尖端21与股骨头颈加压螺钉2腹侧凹槽22相嵌合,调整股骨距支撑螺钉3与股骨距残端 骨质完全接触后,通过旋转把持器引出弹出装置,完成支撑螺钉与髓内主钉之间的锁定,支 撑螺钉侧孔12外侧喇 叭口可不予封堵。在导向器协助下经交锁螺钉侧孔13旋入交锁螺钉 4,从而完成动力多项或静力锁定。
权利要求一种粗隆间骨折髓内固定装置,包括与股骨近端髓内解剖相适应的股骨近端髓内主钉(1)、穿过股骨近端髓内主钉(1)的股骨头颈加压螺钉(2)和股骨距远端交锁螺钉(4),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倾斜穿过股骨近端髓内主钉(1)并抵靠在股骨头颈加压螺钉(2)腹侧的凹槽(22)内的股骨距支撑螺钉(3),从而使股骨近端髓内主钉(1)、股骨头颈加压螺钉(2)和股骨距支撑螺钉(3)构成三角形的力学稳定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粗隆间骨折髓内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股骨近端髓内主钉(1) 与股骨头颈加压螺钉(2)之间的夹角α为135士5度;股骨距支撑螺钉(3)与股骨近端髓 内主钉(1)之间的夹角β为150士5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粗隆间骨折髓内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股骨近端髓内主钉(1) 与股骨头颈加压螺钉(2)之间的夹角α为13度;股骨距支撑螺钉(3)与股骨近端髓内主 钉⑴之间的夹角β为150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粗隆间骨折髓内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股骨距支撑螺钉(3) 为圆柱形,其具有钝圆形的尖端(31),尖端(31)与凹槽(22)嵌合,并且尖端(31)可在凹槽 (22)内滑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粗隆间骨折髓内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22)设置在 股骨头颈加压螺钉(2)腹侧,并处于股骨头颈加压螺钉(2)上的螺纹(21)近端与股骨近端 髓内主钉⑴内侧之间的中间位置,长度约1cm。
6.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粗隆间骨折髓内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股骨近端髓内主 钉(1)上具有三个侧孔,从近端至远端依次为加压螺钉侧孔(11)、支撑螺钉侧孔(12)和交 锁螺钉侧孔(13)。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粗隆间骨折髓内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支撑螺钉侧孔(12)为 长椭圆形;或者支撑螺钉侧孔(12)为圆形且其外侧孔径大于内侧孔径,呈现一种孔径由外 至内逐渐缩小的喇叭口形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粗隆间骨折髓内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股骨距支撑螺钉(3) 前中1/3交界处1.5cm范围内设有弹出装置(32)。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粗隆间骨折髓内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股骨近端髓内主 钉⑴由钛制造,其近端部分采用内侧窄外侧宽的圆角梯形结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髓内固定装置,属于外科手术器械固定器领域。本实用新型的粗隆间骨折髓内固定装置,包括与股骨近端髓内解剖相适应的股骨近端髓内主钉、穿过股骨近端髓内主钉的股骨头颈加压螺钉和股骨距远端交锁螺钉,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倾斜穿过股骨近端髓内主钉并抵靠在股骨头颈加压螺钉腹侧的凹槽内的股骨距支撑螺钉,从而使股骨近端髓内主钉、股骨头颈加压螺钉和股骨距支撑螺钉构成三角形的力学稳定结构。本实用新型稳定性强,能够完成骨折端的间接复位,减少对骨折区域的干扰,利于骨折的自然愈合。
文档编号A61B17/72GK201551384SQ20102012102
公开日2010年8月18日 申请日期2010年3月2日 优先权日2010年3月2日
发明者唐佩福, 张立海, 许猛 申请人:唐佩福;张立海;许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