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两用艾灸盒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保健设备,特别涉及一种艾灸盒。
背景技术:
艾灸疗法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其通常采用盒灸及悬灸两种方式。艾灸疗法 简称“灸法”或“灸疗”,是一种用艾绒制成的艾炷或艾条,或掺合其他药物对准或放置在体 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燃烧之,使其发生特有之气味与温热之刺激,借灸火的温和热力和 药物的作用透入肌肤,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深入脏腑、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调 整生理功能,增强抗病能力,起到防病治病,保健强身之功效。其治疗效果为无数临床实践 所证实,艾灸疗法的治病机理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局部温热刺激效应施灸点皮肤外 温度上升高达130°c左右,皮肤内温度最高在56°C左右。皮下与肌层内的温度变化和表皮 不同,灸刺激不仅涉及浅层,也涉及深层。正是这种温热刺激,使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 张,增强局部的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缓解和消除平滑肌痉挛;使局部的皮肤组织代谢能力 加强,促进炎症、斑痕、浮肿、粘连、渗出物、血肿等病理产物消散吸收。同时又能使汗腺分泌 增加,有利于代谢产物的排泄;还可引起大脑皮层抑制的扩散,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发 挥镇静、镇痛作用;同时温热作用还能促进药物的吸收。研究发现艾灸具有近红外辐射作 用。人体既是一个红外辐射源,又是一个良好的红外吸收体,艾灸的近红外辐射为肌体的活 动提供了必要的能量,艾灸所发出的近红外光量子能为肌体所调控。在艾灸疗法过程中,近 红外辐射作用于人体穴位时,具有较高的穿透能力,是一种有利于刺激穴位的信息照射,在 “产生受激共振”的基础上,借助于反馈调节机制,纠正病理状态下能量、新陈代谢的紊乱状 态,调控肌体的免疫力。2、经络调节作用经络学说是中医学说的重要内容,也是灸疗学的 理论基础。人是一个整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是互相协调的,这种互相协调关系,主要是 靠肌体自控调节系统实现的。皮部起着接收器和效应器的作用,经络起着传递信息和联络 的作用,头脑综合分析处理信息、发出指令、起着指挥的作用,即皮部经络系统,大脑四肢百 骸、五脏六腑,这也是生物全息论的研究结果,医学已证明,即便是一种微小的局部性病变, 也会呈现全身肌体失调的一切反映(如皮肤红肿,可引起发烧、全身不适),因此,经络是一 个多层次、多功能、多形态的调控系统。因此在穴位上施灸时,由于艾火的温热刺激,才产生 相互激发、相互协同、作用迭加的结果,导致生理上的放大效应,艾叶中所含有多种药物成 分及强烈的挥发物质,燃烧时药力可透入人体或吸入体内,起到温经远洛,行气活血、桔湿 散寒的效果。3、其它作用灸疗的治疗作用还可以通过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实现,而且这种作 用呈双向调节的特征,即低者可以升高,高者可以使之降低,因为艾灸施于穴位,首先刺激 了穴位本身,激发了经气、调动了经脉的功能、使之更好的发挥行气血和阴阳的整体作用, 而且激活皮肤中某些神经末梢酶类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因而对疾病的治疗具有明显的调 节作用。艾灸盒是艾灸疗法中的一种重要设备,现有的艾灸盒是一种木制的上小下大的盒 体,盒体上方盒盖上有艾灸插孔,盒体两侧面分别有排烟孔,盒体内的下方有一层底网。采用这样的艾灸盒进行保健治疗时会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当采用盒灸方式进行治疗时,由于 排烟孔是设置在艾灸盒的侧壁上,灸条燃烧时排出的烟会直接在病人周围缭绕,在污染室 内环境的同时还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且盒体上方灸条在插孔中燃烧时,需要人们时常 的查看燃烧的艾火头,又要随时插入艾条,还要吹去艾火头灰或弹去艾火头灰,费工费时, 还容易烧着人的手,盒体使用一段时间后也很烫手;而当采用悬灸方式治疗时,未使用完艾 火头不便于直接放置在盒体上,基于这样的原因,人们也设计出了一种能便于放置艾火头 的闭火盒,但是这样的闭火盒与艾灸盒之间为相互独立的个体,不便于人们长期交替采用 两种治疗方式时的使用;且现有的闭火盒中的闭火管与闭火盒之间为固定连接,不便于人 们对闭火盒的清洗。其次,现有的艾灸盒多用木料或是竹片制成,艾灸盒的侧壁没有采用任 何的保护措施,燃烧的艾火头将会直接与艾灸盒的侧壁接触,影响艾灸盒的使用寿命。再 者,传统的艾灸盒的盒体内无任何的隔层,位于底网上的艾火头往往处于不均勻分布状态, 导致治疗位置处受热不均,从而影响保健治疗的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便于悬灸和盒灸使用的两用艾灸
品.ο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两用艾灸盒,包括 盒体,盒体的上部配合有推拉式盒盖,所述盒盖上设有排烟孔,并在盒体的外侧壁上活动连 接一闭火盒,并在该闭火盒内插接有数根闭火管。当采用盒灸方式治疗时,将艾火头放置在 盒体内,灸热后,擦上渗透酒剂,移动艾盒对病人进行治疗,而艾火头燃烧后所产生的烟雾 经排烟孔排出,而当采用悬灸方式治疗时,悬灸完后的艾火头可直接插入闭火管中,艾火头 由于缺氧熄灭。闭火盒与闭火管之间能相互分离,方便人们对闭火盒及闭火管的清洗。所述排烟孔上连接有一个排烟管。艾火头燃烧后所产生的烟雾穿过排烟孔并通过 排烟管集中排出,这样,延长了烟雾排出的路径,使得这样的烟雾远离人体,避免了人们由 于呼吸到这样的烟雾而感到不适。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盒体内侧壁上设置一层网隔层。所述网隔层 可以用金属网制成,也可以用其他阻燃性耐高温材料制成,所设置的网隔层使得燃烧的艾 火头不会直接接触到盒体内壁,有益于保护盒体,延长盒体的使用寿命。为了使人体穴位处能均勻受热,所述盒体内还均勻设置有竖直的网隔层。这种网 隔层可以是一块,也可以是数块,所述网隔层将盒体分成数个均勻的部分,能使网隔层上火 力分布均勻,有利于提高疗效。作为本使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盒体的一外侧壁上设有磁铁,闭火盒与闭 火管采用金属材料制成,盒体与闭火盒通过磁力作用连接。这样,人们可以很轻松的实现盒 体与闭火盒之间的连接与分离,便于人们长期交替采用两种治疗方式进行治疗。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1.艾灸盒结构简单,便于操作,实现了 艾灸盒的盒体与闭火盒之间的连接,便于人们使用。2.其延长了使用时烟雾排出的路径,使所产生的烟雾远离人体。3.艾火头置于盒体内后不需要人们常取出查看,使用更为安全;特别是在冬天使 用时,病人可以盖被子,减少了人工劳动。
4[0013]4.使人体穴位处能均勻受热,有利于提高疗效。5.能延长盒体的使用寿命。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 构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图3为图2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至图3,盒体1为一梯形结构,盒体1的上部长度为205mm,宽度为70mm, 盒高85mm,盒体1的下部长度为230mm,宽度为95mm,盒体厚度为10mm,盒体1的内下部设有 一水平的底网7,底网7与盒体1底部的距离控制在30mm 35mm最佳,盒体1的上部配合 有推拉式盒盖10,所述盒盖10上设有一个排烟孔5,并还在排烟孔5上固定连接有一个排 烟管4,在盒体1的一外侧壁固定有一块三角形状的木片3,木片高40mm,底长95mm,木片3 中间加工有一个凹槽规格40mm*20mm*5mm的长方形凹槽,并在该凹槽内通过螺钉固定一与 其相匹配的强力磁铁11 ;盒体1通过磁力作用还连接有一内空规格为90mm*30mm*30mm的 闭火盒2,并在该闭火盒2内插接有三根闭火管6,该闭烟管6外径为30mm,高70mm,闭火管 6的外壁紧贴闭火盒2的内壁;在盒体1内侧壁上设置一层金属网隔层9,并还在盒体1内 中央还设置有一金属网隔层8,将盒体1内分成均勻的两个空间。所述金属网隔层8、9均为 隔火钢丝网。所述艾灸盒的盒体1是用IOmm厚的白香木制成,底网7和隔火钢丝网为优质不锈 钢网,排烟管4和闭火管6是优质不锈钢管,当使用盒灸方法治疗时,将艾灸盒的盒体1和 闭火盒2分开,把点燃的艾火头放入盒体1内,灸热后,檫上渗透酒剂,移动艾盒已患者能耐 受为度,艾火头燃烧后所产生的烟雾经排烟管4排出,当然也还可以在排烟管4再连接一软 管,便于将艾火头所产生的烟雾集中排出室外。艾火头燃烧完后,倒掉艾火灰即可。当使用 悬灸方法治疗时,将闭火盒2和艾灸盒的盒体1通过磁力连接于一体,用三支大艾条点燃对 所选穴位悬灸,所选穴位与传统悬灸法相同,悬灸完后,插入闭火管6中,艾火头由于缺氧 熄灭。盒底处侧壁厚在加工时为6mm,导致盒体1内的空间增大,使治疗面积增大,提高 疗效。在悬灸时三支大药艾条同时使用火力强劲,如在扎针灸时用三枚真火悬灸银针尾疗 效极佳。
权利要求一种两用艾灸盒,包括盒体,盒体的上部配合有推拉式盒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盒盖上设有排烟孔,并在盒体的外侧壁上活动连接一闭火盒,并在该闭火盒内插接有数根闭火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用艾灸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烟孔上连接有排烟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用艾灸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内侧壁上设置一层网隔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用艾灸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内还均勻设置有竖直的 网隔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用艾灸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的一外侧壁上设有磁铁, 盒体与闭火盒通过磁力作用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两用艾灸盒,它包括盒体,盒体的上部配合有推拉式盒盖,所述盒盖上设有排烟孔,并在盒体的外侧壁上活动连接一闭火盒,并在该闭火盒内插接有数根闭火管。当盒灸时,在盒体内放置艾火头,灸热后,擦上渗透酒剂,移动盒体对病人进行治疗,而艾火头燃烧后所产生的烟雾经排烟孔排出,而当悬灸完后,可将艾火头插入闭火管中,艾火头由于缺氧熄灭。这种艾灸盒结构简单,便于操作,其延长了使用时所产生烟雾排出的路径,使所产生的烟雾远离人体;艾火头置于盒体内后不需要人们常取出查看,使用安全;特别是在冬天使用时,病人可以盖被子,减少了人工劳动;且还能方便放置剩余艾条。
文档编号A61H39/06GK201658530SQ20102012140
公开日2010年12月1日 申请日期2010年3月2日 优先权日2010年3月2日
发明者魏永田 申请人:魏永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