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肛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5273阅读:503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扩肛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外科手术用的扩肛器,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肛肠外科做检查、诊断或手术治疗时,需要先将肛门撑开,然后再放入其他用于检查或治疗的外科器械。目前常用的撑开肛门的外科器械是扩肛器座,包括一个圆筒形的本体和位于本体尾部的施力凸肩,其刚性的圆筒形本体可将肛门撑开,而圆筒体内的中空部分则构成其他外科器械进入病人体内的通道。使用时,将扩肛器座的本体由其前端慢慢插入肛门直至肛管,由于扩肛器座的圆筒形本体的直径通常比较大(一般达三十多毫米), 因此扩肛器座不容易进入肛门。现有的通常做法是医生会先将手指插入病人肛门,然后两手用力向外撑开,再将扩肛器座插入肛门。由于医生用手指预扩肛门的时候,经常会因为瞬间用力过大而损伤病人的肛门括约肌,造成肛裂,使病人受到不应有的伤害。

实用新型内容鉴于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能够避免肛裂的扩肛器。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将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一种扩肛器,用于肛门及肛管的扩张,包括定位件、与所述定位件相配合、并能够沿所述定位件的内壁或者外壁旋转的旋转件及用于使得所述旋转件能够沿所述定位件的旋转的旋转装置;所述定位件包括第一本体;所述旋转件包括第二本体;所述第二本体的外径等于所述第一本体的内径;所述扩肛器通过所述旋转装置可选择性地处于两种状态,a)初始状态所述旋转件紧贴于所述定位件的内壁或外壁,且所述旋转件和定位件至少有一部分重叠;b)扩张状态所述旋转件的外缘卡接于所述定位件内,所述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相配合共同形成中空的圆筒型或锥筒型结构。进一步地,所述初始状态下的旋转件和定位件完全重叠。更进一步地,所述定位件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本体近端的外扩的第一宽边;所述旋转件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二本体近端的外扩的第二宽边。更进一步地,所述旋转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宽边的远端的弧形第一凹槽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宽边的远端的第一突起,所述第一突起可在所述第一凹槽内旋转,且所述第一突起的两端均伸出于所述第二宽边外。更进一步地,所述旋转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宽边的近端的弧形的第二凹槽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宽边的近端的弧形的第二突起,所述第二突起可在所述第二凹槽内旋转,且所述第二突起的两端均伸出于所述第二宽边外。更进一步地,还包括一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两端的销子及设置在所述第一突起的两端的卡孔;在所述扩张状态下,所述销子卡接于对应的卡孔内。更进一步地,所述销子与第一凹槽的内壁之间设有一两端分别作用于销子与第一凹槽的弹簧。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本体或第二本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矩形或者梯形的用于进行手术观察或手术治疗的开口。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可以使得病人的肛门及肛管逐渐地、可控制地增大,在插入扩肛器座前可以使肛门括约肌适应了可被扩肛器座撑开的幅度,从而能够避免了肛裂现象的发生,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扩肛器处于初始状态时的立体图;图2是图1中所示一种扩肛器的俯视图;图3是图2中沿A-A的剖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扩肛器处于扩张状态时的立体图;图5是图4中所示一种扩肛器的俯视图;图6是图5中沿B-B的剖视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扩肛器旋转时的立体图。图中[0024]1定位件11第— 本体12第一宽边[0025]121第一凹槽122第二.凹槽2旋转件[0026]21第二本体22第二.宽边221第一突起[0027]222第二突起223卡孔224销子[0028]3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7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扩肛器包括定位件1、与定位件1相配合、并能够沿定位件1的内壁旋转的旋转件2及用于使得旋转件2能够沿定位件1的内壁旋转的旋转装置;定位件1包括第一本体11及连接于第一本体11近端的外扩的第一宽边12 ;旋转件 2包括第二本体21及连接于第二本体21近端的外扩的第二宽边22 ;旋转件2的外径等于定位件1的内径;所述一种扩肛器可选择性地处于两种状态,a)初始状态旋转件2紧贴于定位件1的内壁,且旋转件2和定位件1完全重叠, 当然,初始状态下,旋转件2和定位件1亦可部分重叠;b)扩张状态旋转件2的外缘卡接于定位件1内,第一本体11和第二本体21相配合形成中空的圆筒型结构。当然,亦可配合形成中空的锥筒型结构。所述旋转装置包括设置在第一宽边12的远端的弧形的第一凹槽121及设置在第二宽边22的远端的弧形的第一突起221,第一突起221可在第一凹槽121内旋转,且第一突起221的两端均伸出于第二宽边22外;所述旋转装置还包括设置在第一宽边12的近端的弧形的第二凹槽122及设置在第二宽边22的近端的弧形的第二突起222,第二突起222可在第二凹槽122内旋转,且第二突起222的两端均伸出于第二宽边22外;在所述初始状态时,第一突起221及第二突起222分别完全位于第一凹槽121及第二凹槽122内;在所述扩张状态时,第一突起221伸出的两端分别卡接于第一凹槽121的两端,第二突起222伸出的两端分别卡接于第二凹槽122的两端,从而使得第一本体11和第二本体21能够相配合形成中空的圆筒形结构。第一凹槽12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销子224,在第一突起121的两端的对应的位置处分别设置有卡孔223,在所述扩张状态时,均伸出于第一宽边12的销子2M分别卡接于卡孔 223内,从而起到固定所述圆筒形结构的作用。当然,在销子2M与第一凹槽121的内壁之间还可以设一个弹簧,当销子2M与卡孔223对齐时,弹簧的弹力可以驱动销子224自行进入所述卡孔223,省去医生的手动驱动销子的动作。第一本体11和第二本体21上各设置有一矩形的用于进行手术观察或手术治疗的开口 3。当然,也可以在第一本体11和第二本体21之一上设置有开口 3,开口 3亦可设置为梯形或者其他合适的形状。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过程首先,将所述初始状态下的扩肛器插入患者的肛门内;然后,固定住定位件1,缓慢地旋转该旋转件2,直到第一突起221伸出的两端分别卡接于第一凹槽121的两端,第二突起222伸出的两端分别卡接于第二凹槽122的两端,为了使旋转更顺利,可以在此器械的外壁包覆一层光滑的薄膜,已使器械能顺利滑过组织内粘膜,并不对粘膜产生损伤;最后, 销子2M分别卡接于对应的卡孔223内固定所述旋转件2及定位件1,从而形成了中空的圆筒型结构,为后续的手术操作做好了准备。由于在初始状态时,该扩肛器只有原先扩肛器的一半,所以进入病人体内时其撑开病人肛门括约肌的幅度也较小,所以达到了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进而,当其处于扩张状态时,形成一个与现有技术相同的扩肛器,医生可以用其进行后续的手术或医疗观察,不会改变医生的手术习惯,所以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本实用新型尚有多种实施方式,例如与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相反的,旋转件2 设置在定位件1的外壁,沿定位件1的外壁旋转。凡采用等同变换或者等效变换而形成的所有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扩肛器,用于肛门及肛管的扩张,其特征在于包括定位件、与所述定位件相配合、并能够沿所述定位件的内壁或者外壁旋转的旋转件及用于使得所述旋转件能够沿所述定位件的旋转的旋转装置;所述定位件包括第一本体;所述旋转件包括第二本体;所述第二本体的外径等于所述第一本体的内径;所述扩肛器通过所述旋转装置可选择性地处于两种状态,a)初始状态所述旋转件紧贴于所述定位件的内壁或外壁,且所述旋转件和定位件至少有一部分重叠;b)扩张状态所述旋转件的外缘卡接于所述定位件内,所述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相配合共同形成中空的圆筒型或锥筒型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扩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初始状态下的旋转件和定位件完全重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扩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件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本体近端的外扩的第一宽边;所述旋转件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二本体近端的外扩的第二宽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扩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宽边的远端的弧形第一凹槽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宽边的远端的第一突起,所述第一突起可在所述第一凹槽内旋转,且所述第一突起的两端均伸出于所述第二宽边外。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扩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宽边的近端的弧形的第二凹槽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宽边的近端的弧形的第二突起,所述第二突起可在所述第二凹槽内旋转,且所述第二突起的两端均伸出于所述第二宽边外。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任意一种扩肛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两端的销子及设置在所述第一突起的两端的卡孔;在所述扩张状态下,所述销子卡接于对应的卡孔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扩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销子与第一凹槽的内壁之间设有一两端分别作用于销子与第一凹槽的弹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扩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或第二本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矩形或者梯形的用于进行手术观察或手术治疗的开口。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扩肛器,用于肛门及肛管的扩张,包括定位件、与所述定位件相配合、并能够沿所述定位件的内壁旋转的旋转件及用于使得所述旋转件能够沿所述定位件的内壁或者外壁旋转的旋转装置;所述定位件包括第一本体及连接于所述第一本体近端的外扩的第一宽边;所述旋转件包括第二本体及连接于所述第二本体近端的外扩的第二宽边。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可以使得病人的肛门及肛管逐渐地、可控制地增大,在插入扩肛器座前可以使肛门括约肌适应了可被扩肛器座撑开的幅度,从而能够避免了肛裂现象的发生,减轻了病人的痛苦。本实用新型能够广泛地应用于外科手术中。
文档编号A61M29/00GK201949490SQ201020651270
公开日2011年8月31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10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10日
发明者傅开芬, 孙敏, 范心宇, 陈望东 申请人:苏州天臣国际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