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急性闭合性运动创伤的外敷中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46477阅读:26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急性闭合性运动创伤的外敷中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中药配方,具体说是一种用于治疗急性闭合性运动创伤的外敷中药。
背景技术
急性闭合性运动创伤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损伤,这种创伤如果处理不当,日久,常常变成慢性或遗留下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影响训练比赛和生产生活。在创伤发生后,虽然局部没有开放性伤口,但是内部组织断裂出血不可避免,当出血停止后,即出现反应性炎症,这时局部血管扩张,吞噬细胞增加,同时,由于组织间隙中的淋巴管有损伤性阻塞,渗出液及漏出液不能由淋巴管排出,结果,除去局部出血之外,又有水肿。以后很快会发生反应性炎症吸收,产生肉芽组织,最后形成瘢痕,或发生瘢痕挛缩。修复不佳将引起受伤组织变弱,或者产生组织粘连、关节僵硬而导致功能活动障碍。治疗这类运动创伤早期是止血、消肿,中期是消除炎症及修复缺损,晚期松解粘连和恢复运动功能。必须指出,为了最大限度地恢复运动机能,防止肌肉及韧带无力,早期尽量使出血及肿胀减少,是非常重要的。早期仍有继续出血时,治疗原则是止血;一旦出血停止,即应把治疗目标转向使出血与渗出液快速吸收。因此,早期的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成为这类创伤治疗的关键,为中后期创伤的修复和运动功能的恢复打下良好基础。但是这类创伤的治疗还必须做出正确的解剖诊断,合理的综合治疗,科学地安排功能锻炼;早期的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基础环节。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一旦受伤,导致气滞血瘀。气血即阻,欲治其痛,先行其瘀,欲消其肿,必活其血。四川省骨科医院刘波等通过实验证明活血化瘀中药外敷能够减少炎症水肿液的渗出,对预防局部组织粘连和纤维增生有良好作用。目前,临床治疗急性闭合性运动创伤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治疗方法有待改进。西医主张口服非留体类消炎药物,但是对伤后肿胀瘀斑的消散作用不是很明显,且其服用所带来的副作用有目共睹,直接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导致很多患者在服药一两次后就停用, 任凭创伤肿胀的自然消退,这样往往散瘀消肿时间较长;中医采用辨证施治口服活血化瘀药物,其疗效值得肯定,但是使用受到医疗条件限制,且不方便使用;中药外敷是经济便捷的治疗方式,但临床使用尚缺乏行之有效的外敷方药,中成药市场上外敷方药组方配伍的合理性和疗效有待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组分合理,成本低,见效快,无毒副作用,便于临床运用,适用于治疗急性闭合性运动创伤的外敷中药,且该药易于制成中成药推广应用于临床。本发明所要解决的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治疗急性闭合性运动创伤的外敷中药,其采用赤芍、丹皮、红花、玄胡、乌药、山桅、大黄、黄柏、蒲公英、冰片为原料,其特征在于其原料组成及重量配比为赤芍10 — 20、丹皮10 — 20、红花10 —15、玄胡10— 20、乌药10 —15、山桅子10 — 20、大黄10 — 30、黄柏10 — 30、蒲公英10 — 20、冰片3— 5。上述组成按比例混合,粉成药散。用法急性闭合性运动创伤经过冰敷等处理后按受伤部位取适量药散,加少许蜂蜜,用开水调成糊状,取纱布外包成厚约3-5mm,使用弹力绷带包裹外敷患处,每次贴敷20小时,间隔4小时再贴敷,7天为一疗程。本发明采用传统纯中药外敷,可有效治疗急性闭合性运动创伤病症。选用的中药配伍组方合理,透过皮肤使药物直达肿痛部位而发生作用,促进局部瘀血、水肿的消散和吸收,加快新陈代谢,有利于损伤组织的修复,促进筋骨的愈合,具有消肿止痛、行气通络、续筋接骨等作用,对于治疗急性闭合性运动创伤效果显著。轻者2至5天就能明显起效,一般 2到3周即可使肿胀、瘀斑完全吸收。多年来经过112例病人临床使用,2周治愈率76%,有效率100% ;3周治愈率100%。如果出现肌腱、韧带、骨等解剖结构损伤性病变,建议经过正确诊断,合理的外固定等处理后再用本疗法。本发明治疗费用低,时间短,便捷且无副作用, 便于临床推广使用。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本发明是一种治疗创伤性滑膜炎的外敷中药,其采用赤芍、丹皮、红花、玄胡、乌药、山桅、大黄、黄柏、蒲公英、冰片为原料,其原料组成及重量配比为赤芍10 — 20、丹皮 10 — 20、红花 10 —15、玄胡 10—20、乌药 5 —15、山桅子 10 — 20、大黄 10 — 30、黄柏 10 — 30、 蒲公英10—20、冰片3—5。上述组成按比例混合,粉成药散。用法按受伤部位取适量药散,加少许蜂蜜,用开水调成糊状,取纱布外包成厚约3-5mm,使用弹力绷带包裹外敷患处, 每次贴敷20小时,间隔4小时再贴敷,7天为一疗程。本发明最佳的原料重量配比为赤芍15—20、丹皮15—20、红花12 —15、玄胡15— 20、乌药10 —15、山桅子15 — 20、大黄15 — 25、黄柏15 — 25、蒲公英15 — 20、冰片4一5。本发明中各组成的作用表述如下。赤芍味苦,性微寒。归肝经。具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功能。现代研究认为赤芍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所含芍药苷有镇静、抗炎止痛作用。丹皮味苦、辛,性微寒。归心、肝、肾经。具有清热凉血,活血祛瘀作用。现代研究认为丹皮酚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其所含的糖苷类成分均有抗炎作用。红花味辛,性温。归心、肝经。具有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等功能。主治血瘀腹痛、 胁痛、跌打损伤、瘀滞肿痛等症状。玄胡味辛、苦,性温。归心、肝、脾经。具有活血、行气、止痛等作用。主治气血瘀滞诸痛证。现代研究认为具有显著地镇痛、催眠和镇静作用。乌药味辛,性温。归肺、脾、肾、膀胱经。具有行气止痛、温肾散寒作用。现代研究认为本品外用能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缓和肌肉痉挛疼痛等作用。山桅味苦,性寒。归心、肺、三焦经。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功能。大黄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心经。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逐瘀通经功能。黄柏味苦,性寒。归肾、膀胱、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除骨蒸等功能。
蒲公英味苦、甘,性寒。归肝、胃经。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作用。冰片味辛、苦,性微寒。归心、脾、肺经。具有开窍醒神、清热止痛。现代研究认为冰片局部应用具有镇静、止痛、防腐等作用。以上诸药中赤芍、丹皮、红花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作用。辅以玄胡、乌药行气止痛、散瘀消肿。佐以山桅、大黄、黄柏、蒲公英清热凉血、渗湿消肿。冰片清热镇静止痛。以上各组分相互协调作用,使本药具有消肿止痛、行气通络、续筋接骨等作用。纵观全方,其配方特点如下一是寒热搭配,红花、玄胡、乌药的温性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清热凉血消肿诸药的寒凉,使组方凉而不寒;二是赤芍、丹皮、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现代研究能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减轻创伤局部的炎症;三是本方通络活血消肿为主,兼以养血活血、祛瘀生新从而达到续筋接骨作用。诸药相许配伍,组方合理,使本方具有通其闭阻,化其郁滞,祛其陈积,调和气血,促其新生,在多层次、多环节抑制瘀血病理过程,促其修复;药物外敷,起效快,透过皮肤使药物直达肿痛部位而发生作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促进创伤局部炎症的消散吸收。对于各种急性闭合性运动创伤疗效显著。本发明用法及疗效标准上述组成按比例混合,粉成药散。使用时按受伤部位取适量药物,加少许蜂蜜,用开水调成糊状,取纱布外包成厚约3-5mm,使用弹力绷带包裹外敷患处,每次贴敷20小时,间隔4小时再贴敷,7天为一疗程。本发明治疗标准是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踝关节扭伤疗效评定”和“股四头肌扭挫伤诊疗评价”制定疗效标准。所述疗效标准仅限于肿胀和瘀斑症状,其的治愈为,受伤局部皮下瘀斑、肿胀完全消退。有效为受伤局部皮下瘀斑、肿胀明显消退,但仍有轻度肿胀或皮下瘀斑。无效为局部肿胀、皮下瘀斑无明显改善。治疗疗程7天为一个疗程,连续用药2至3个疗程。治疗效果多年来经过112例创伤后局部肿胀疼痛并伴有明显瘀斑的病人临床使用,2周治愈率76%,有效率100% ;3周治愈率100%。经过早期的祛瘀消肿治疗,一般局部疼痛不适等症状也明显缓解,为后期创伤组织的修复和运动功能的恢复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本发明不限于水蜜调散、膏剂等外敷使用形式。实施例1 一种治疗急性闭合性运动创伤的外敷中药,按下述配比称取原料(克) 赤芍10 丹皮10 红花10 玄胡10 乌药5
山桅子10 大黄15 黄柏15 蒲公英10 冰片3
用法及疗效以上药物一天一副。按比例混合,粉成药散,使用时按受伤部位取适量药粉,加少许蜂蜜,用开水调成糊状,取纱布外包成厚约3-5mm,使用弹力绷带包裹外敷患处, 每次贴敷20小时,间隔4小时再贴敷,7天为一疗程。一般病情使用2至5天后局部淤血肿胀就能明显减轻,使用2至3周后即可痊愈。经沈例病人临床使用,2周治愈率74%,有效率100% ;3周治愈率100%。例如一病人,篮球训练中扭伤右踝关节,出现右踝关节疼痛肿胀症状,右腿不能负重行走;查体右踝前外侧有广泛肿胀瘀斑和压痛,抽屉试验较健侧松弛。 经X线摄片未见骨折,医院诊断为右踝外侧韧带损伤,使用口服双氯芬酸钠治疗一周,肿胀和瘀斑等症状不见明显减轻,后改用本方案中药治疗。用药2天后肿胀和瘀斑明显消退,两周后完全消散和吸收;疼痛等不适症状明显缓解,活动功能明显恢复。实施例2 —种治疗急性闭合性运动创伤的外敷中药,按下述配比称取原料(克) 赤芍15 丹皮15 红花15 玄胡20 乌药10山桅子15 大黄20 黄柏20 蒲公英15 冰片4
用法及疗效以上药物一天一副。按比例混合,粉成药散,使用时按受伤部位取适量药粉,加少许蜂蜜,用开水调成糊状,取纱布外包成厚约3-5mm,使用弹力绷带包裹外敷患处, 每次贴敷20小时,间隔4小时再贴敷,7天为一疗程。一般病情使用2至3周后即可痊愈。 经33例病人临床使用,2周治愈率76%,有效率100% ;3周治愈率100%。实施例3 —种治疗急性闭合性运动创伤的外敷中药,按下述配比称取原料(克) 赤芍12 丹皮12 红花15 玄胡15 乌药6
山桅子15 大黄20 黄柏25 蒲公英15 冰片4
用法及疗效以上药物一天一副。按比例混合,粉成药散,使用时按受伤部位取适量药粉,加少许蜂蜜,用开水调成糊状,取纱布外包成厚约3-5mm,使用弹力绷带包裹外敷患处, 每次贴敷20小时,间隔4小时再贴敷,7天为一疗程。一般病情使用2至3周后即可痊愈。 经28例病人临床使用,2周治愈率75%,有效率100% ;3周治愈率100%。实施例4 一种治疗急性闭合性运动创伤的外敷中药,按下述配比称取原料(克) 赤芍15 丹皮20 红花15 玄胡10 乌药5
山桅子20 大黄30 黄柏30 蒲公英20 冰片5
用法及疗效以上药物一天一副。按比例混合,粉成药散,使用时按受伤部位取适量药粉,加少许蜂蜜,用开水调成糊状,取纱布外包成厚约3-5mm,使用弹力绷带包裹外敷患处, 每次贴敷20小时,间隔4小时再贴敷,7天为一疗程。一般病情使用2至3周后即可痊愈。 经25例病人临床使用,2周治愈率80%,有效率100% ;3周治愈率100%。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急性闭合性运动创伤的外敷中药,其特征在于其原料组成及重量配比为 赤芍10—20、丹皮10—20、红花10—15、玄胡10—20、乌药10—15、山桅子10—20、大黄 10 — 30、黄柏 10 — 30、蒲公英 10 — 20、冰片 3— 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急性闭合性运动创伤的外敷中药,其特征在于原料重量配比为赤芍15—20、丹皮15— 20、红花10—15、玄胡15—20、乌药10—15、山桅子15— 20、大黄20—30、黄柏20— 30、蒲公英15— 20、冰片3—5。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急性闭合性运动创伤的外敷中药,其原料组成及其重量配比为赤芍10—20、丹皮10—20、红花10—15、玄胡10—20、乌药10—15、山栀子10—20、大黄10—30、黄柏10—30、蒲公英10—20、冰片3—5。上述组成按比例混合,粉成药散。按受伤部位取适量药散,加少许蜂蜜,用开水调成糊状,取纱布外包成厚约3-5mm,使用弹力绷带包裹外敷患处,每次贴敷20小时,间隔4小时再贴敷,7天为一疗程。本发明可有效治疗急性闭合性运动创伤病症,2周治愈率76%,有效率100%;3周治愈率100%。
文档编号A61K31/045GK102512530SQ20111042896
公开日2012年6月27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20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20日
发明者郭绍达, 黄美州 申请人:黄美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