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穴位敷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78678阅读:62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穴位敷贴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穴位敷贴。
背景技术
正常人体重的大约60%为水,其中有2/3的水位于细胞内,其余位于细胞外,主要是位于细胞间隙中。细胞间隙内的体液增多为水肿,体液增多在体腔就形成积液。如胸腔的胸腔积液、心脏的心包积液、腹腔的腹水、脑内的脑积水、关节腔的关节积液等。目前对积液的处理方法为腔内引流,这种方法若处置不当,容易引起感染,并且该方法对于患者造成的痛苦较大,操作也较复杂。而一般的穴位敷贴是直接将药物膏体贴敷于皮肤上,通常需要在使用前调制药物,给患者带来许多不便。并且一般的穴位敷贴起效较慢,药物渗透性很差, 不利于治疗。因此亟需寻找一种简单有效、安全无副作用,起效快、便于保存的穴位敷贴。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了现有穴位敷贴是直接将药物膏体层贴于患处或穴位处,从而导致药物吸收慢、吸收速度不均勻、药效不持久、皮肤透气性差、疗效不够理想、敷贴不能长期保存或运输、安全性差、副作用大等缺陷,从而提供了一种具有多层结构的穴位敷贴,该穴位敷贴是一种起效迅速、疗效高、用药量少、药效持久、使用简便、安全、无副作用的穴位敷贴。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穴位敷贴,其包括叠置并相互粘接的一压敏胶层以及一药物膏体层,其中该药物膏体层具有3个依次叠置并相互粘接的子层,在该压敏胶层至该药物膏体层的方向上,所述的3个子层分别为一凝胶子层、一药物子层以及一粘附缓释子层。在本实用新型一较佳的实施方式中,该穴位敷贴还具有一背衬层,该背衬层与该压敏胶层叠置并相互粘接,该压敏胶层位于该背衬层与该药物膏体层之间。该背衬层避免了该穴位敷贴与外界的直接接触,具有防菌、防水等效果。该背衬层可选用本领域中各种常规的背衬层,如塑料薄膜层、无纺布层或消毒纱布层等,较佳地该背衬层包括一聚氨酯层 (简称PU层)。该PU层可以防止药物外渗,同时具有透气、防水、防菌的优点,又能很好地固定该药物膏体层。更佳地,该背衬层还包括一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层(简称PET 塑料薄膜层),该PU层位于该压敏胶层和该PET塑料薄膜层之间。该PET塑料薄膜层利于在生产该穴位敷贴时固定该PU层。该PET塑料薄膜层的尺寸较佳地大于或等于该PU层。 在将该穴位敷贴贴于患处和/或穴位后,需将该PET塑料薄膜层揭去。本实用新型中对于该背衬层的尺寸大小没有特殊要求,可根据本领域常规方法进行选择,通常该背衬层的尺寸应大于该压敏胶层的尺寸。在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的实施方式中,该穴位敷贴还具有一保护层,该保护层与该药物膏体层叠置并相互粘接,该药物膏体层位于该压敏胶层与该保护层之间。该保护层用于防止该药物膏体层的污染,可采用本领域各种常规的保护层,较佳地为离心纸层。使用时揭去该保护层将该穴位敷贴直接贴敷于穴位和/或患处即可。[0007]在本实用新型一更佳的实施方式中,该穴位敷贴同时具有该保护层以及该背衬层。本实用新型中,该压敏胶层采用现有的各种压敏胶制成,一般选用医用压敏胶。本实用新型中对于该压敏胶层的尺寸大小没有特殊要求,可根据本领域常规方法进行选择, 只要其能够将该药物膏体层固定在皮肤上即可,通常该压敏胶层的尺寸应大于该药物膏体层的尺寸。本实用新型中,该药物膏体层可根据需要将其切割成各种形状,如圆形、椭圆形或长方形。本实用新型中,该凝胶子层为本领域常用的各种凝胶膜片,如羧甲基纤维素钠凝胶膜片。该羧甲基纤维素钠凝胶膜片为药剂领域中各种常规的主要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原料的凝胶膜片,其可为纯羧甲基纤维素钠凝胶膜片,也可为含有本领域常用的一些添加剂 (如医用级壳聚糖)的羧甲基纤维素钠凝胶膜片,如羧甲基纤维素钠-壳聚糖凝胶膜片。本实用新型中,该药物子层的种类可根据治疗目的进行选择。当本实用新型的穴位敷贴是用于治疗积液时,该药物子层较佳地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代谢产物提取液的膏体膜片。该膏体膜片为现有组合物,其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代谢产物提取液、甘油、促渗剂以及壳聚糖组成。其中该金黄色葡萄球菌代谢产物提取液为市售产品,也可根据已授权的专利,专利号为89105016. 7的方法进行制备。该促渗剂较佳地为冰片。本实用新型中,该粘附缓释子层可选用本领域常规的各种粘附缓释膜片,较佳地为壳聚糖缓释膜片。该壳聚糖缓释膜片为药剂领域中各种常规的主要以壳聚糖为原料的缓释膜片,其可为纯壳聚糖缓释膜片,也可为含有本领域常用的一些添加剂的壳聚糖缓释膜片,如主要由壳聚糖以及甘油组成的壳聚糖缓释膜片,其中甘油能够促进该药物子层的通透。本实用新型中所用的试剂及原料均市售可得。本实用新型中,上述优选条件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实用新型的各较佳实例。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穴位敷贴是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和传统中医经络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依据中医学、生物工程学、现代物理学、材料学等学科进展,设计研制而成。它通过穴位敷贴透皮给药和经络穴位效应发挥作用。该穴位敷贴能够使皮肤易于让药物分子通过,经穴传导,从而进入真皮层渗透到血液,直接对患处给药,减少药物对胃、肝、肾的副反应,达到高效的治疗目的。同时药物子层在粘附缓释子层的控制下缓慢释放,因而减少了用药量,但药效作用持久。使用时,揭去保护层,直接贴敷于相应的治疗穴位,使用方便,安全性高。

图1为实施例1的穴位敷贴的主视图。图2为图1所示的穴位敷贴中药物膏体层3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穴位敷贴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实施例1的穴位敷贴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列表[0022]1-背衬层;2-压敏胶层;3-药物膏体层;4-保护层;5-凝胶子层;6-药物子层;7-粘附缓释子层;8-PU层;9-PET塑料薄膜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结合附图说明,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内容、特点及功效,但并不因此将本实用新型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实施例中所述金黄色葡萄球菌代谢产物提取物购于浙江耀江药业有限公司,商品名为恩格菲。实施例中使用的壳聚糖为购于南通兴成生物制品厂的医用壳聚糖,其中脱乙酰度 > 90%。实施例1图1示出了一穴位敷贴,其包括依次叠置并且相互粘接的一保护层4、一药物膏体层3、一压敏胶层2以及一背衬层1。其中,如图2所示,该药物膏体层3在该保护层至该压敏胶层2的方向上,包括依次叠置并相互粘接的一粘附缓释子层7、一药物子层6以及一凝胶子层5。如图3所示,该背衬层1在该保护层4至该压敏胶层2的方向上包括相互叠置并粘接的一 PU层8以及一 PET塑料薄膜层9。其中,该PET塑料薄膜层9的面积大于该PU 层8。该背衬层4的面积大于该压敏胶层2的面积,该压敏胶层的面积大于该药物膏体层3 的面积。该凝胶子层5为羧甲基纤维素钠-壳聚糖凝胶膜片,其制备方法为(1)将壳聚糖与浓度为2% (V/V)的醋酸混合,在室温下搅拌,静置除去不溶物,配制成壳聚糖质量浓度为2%的壳聚糖胶浆;( 在所述壳聚糖胶浆中加入羧甲基纤维素钠,静置,除泡,涂布成膜片,膜片中羧甲基纤维素钠的质量浓度为3%。该药物子层6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代谢产物提取物的药物层,其制备方法为(1)将壳聚糖与浓度为2% (V/V)的醋酸混合,在室温下搅拌,静置除去不溶物,配制成壳聚糖质量浓度为2%的壳聚糖胶浆;(2)将金黄色葡萄球菌代谢产物提取物40kg与甘油Ag、冰片 8kg以及壳聚糖胶浆45kg混勻,静置除泡,在涂布机上涂布成膜片。该粘附缓释子层7为由壳聚糖基缓释膜片,其制备方法为(1)将壳聚糖与浓度为 2% (V/V)的醋酸混合,在室温下搅拌,静置除去不溶物,配制成壳聚糖质量浓度为2%的壳聚糖胶浆;(2)加入占壳聚糖胶浆质量5 %的甘油,搅拌,静置,除泡,涂布制成膜片。该保护层4为离心纸层。该药物膏体层3的制备方法为将该凝胶子层5、该药物子层6以及该粘附缓释子层7依次粘接,切割成直径24cm的圆形即可。该穴位敷贴的制备方法为将该PU层8以及该PET塑料薄膜层9粘合在一起,将该压敏胶层2粘贴在该PU层8上,将该药物膏体层3粘接在该压敏胶层2上,最后将保护层4粘贴上去。使用时,揭去保护层4,直接贴敷在穴位上,然后撕去该背衬层1的该PET塑料薄膜层9,即可。效果实施例1[0038] 将实施例1的穴位敷贴贴于积液产生胸部部位,配肺俞、脾俞、肾俞、膀胱俞等穴, 敷贴M小时换一次,7-15天一疗程。该穴位敷贴具有抑菌消炎,提高免疫力,减少胸腔积液的效果,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
权利要求1.一种穴位敷贴,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叠置并相互粘接的一压敏胶层以及一药物膏体层,其中该药物膏体层具有3个依次叠置并相互粘接的子层,在该压敏胶层至该药物膏体层的方向上,所述的3个子层分别为一凝胶子层、一药物子层以及一粘附缓释子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穴位敷贴,其特征在于该穴位敷贴还具有一背衬层,该背衬层与该压敏胶层叠置并相互粘接,该压敏胶层位于该背衬层与该药物膏体层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穴位敷贴,其特征在于该穴位敷贴还具有一保护层,该保护层与该药物膏体层叠置并相互粘接,该药物膏体层位于该压敏胶层与该保护层之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穴位敷贴,其特征在于该药物膏体层为圆形、椭圆形或长方形。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穴位敷贴,其特征在于该背衬层包括一聚氨酯层。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穴位敷贴,其特征在于该背衬层还包括一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层,该聚氨酯层位于该压敏胶层和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层之间。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穴位敷贴,其特征在于该保护层为离心纸层。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穴位敷贴,其包括叠置并相互粘接的一压敏胶层以及一药物膏体层,其中该药物膏体层具有3个依次叠置并相互粘接的子层,在该压敏胶层至该药物膏体层的方向上,所述的3个子层分别为一凝胶子层、一药物子层以及一粘附缓释子层。该穴位敷贴克服了现有敷贴是直接将药物膏体层贴于患处或穴位处,从而导致药物吸收慢、吸收速度不均匀、药效持久、皮肤透气性差、疗效不够理想、敷贴不能长期保存或运输、安全性差、副作用大等缺陷,是一种起效迅速、疗效高、用药量少、药效持久、使用简便、安全、无副作用的穴位敷贴。
文档编号A61K9/70GK202044650SQ20112007758
公开日2011年11月23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22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22日
发明者汤春琳 申请人:汤春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