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肩部按摩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81864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肩部按摩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按摩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肩部按摩器。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程度不断地提高,作为一种保健产品,按摩椅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青睐。按摩椅一般包括有座椅以及位于座椅后侧的靠背,为了达到较好的按摩效果以及增强使用者的舒适感,现有的按摩椅正逐渐将靠背设计成可转动的结构形式。在现有的具有肩部按摩功能的按摩椅中,按摩装置(例如按摩气囊或者振动按摩头)一般只安装在靠背的正面侧且仅能实现对人体肩部的后侧进行按摩;故而,提供一种能够按摩肩部的前侧并且按摩效果好的按摩椅成为生产厂商极力研发的一个重要方向。现有市面上也存在一些能够按摩肩部的前侧的按摩椅,然而,这些按摩椅的肩部按摩装置一般是固定安装于某一特定位置且在使用过程中不能够根据使用者的具体情况而随意地调节, 其原因在于肩部按摩装置的安装位置以及按摩范围一般是参照某个地区的使用者的一般体型,而对于特殊体型的使用者(例如偏高、偏矮、偏瘦或者偏胖)往往不能达到较好的按摩效果。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肩部按摩器,该肩部按摩器能够根据使用者的体型实现横向以及纵向无级调节,适应范围广且能够达到较好的按摩效果。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肩部按摩器,包括有座椅以及位于座椅后侧的靠背,靠背的左、右两侧对应人体的肩部分别设置有肩部按摩装置,肩部按摩装置包括有分别通过气管与气泵连接的外层气囊以及内层气囊,外层气囊的后侧端部与靠背连接,内层气囊可相对靠背横向以及纵向转动地设置于外层气囊的内侧,其中,内层气囊与靠背之间设置有横向转动装置以及纵向转动装置,靠背的内侧面、横向转动装置、纵向转动装置以及内层气囊的后侧端部依次连接。其中,所述横向转动装置包括有依次连接的调节板、调节架、纵向设置的第一转轴以及可相对第一转轴转动的加强板,调节板固定于所述靠背的内侧面,调节架固定于调节板的内侧面,加强板的固定端开设有第一套接孔,加强板的第一套接孔与第一转轴套接。其中,所述调节架包括有两个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转轴的两端部的调节支架,两个调节支架纵向对齐设置且分别固定于所述调节板的内侧面,第一转轴的两端部分别与对应的调节支架套接。其中,所述加强板与所述靠背之间装设有弹性复位装置,弹性复位装置包括有两个弹簧固定轴、弹簧固定板以及两端部分别成型有钩环的拉簧,弹簧固定板固定于靠背的外侧面,弹簧固定板、靠背以及加强板对应拉簧分别开设有通孔,其中一个弹簧固定轴固定于弹簧固定板的外侧面,另一个弹簧固定轴固定于加强板的内侧面,拉簧依次穿过弹簧固定板、靠背以及加强板的通孔,拉簧的两个钩环分别与对应侧的弹簧固定轴套接。其中,所述弹簧固定轴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弹簧固定板以及所述加强板螺接,弹簧固定轴开设有与所述通孔对齐的定位凹槽,所述拉簧的两个钩环分别卡套于对应侧的弹簧固定轴的定位凹槽。其中,所述纵向转动装置包括有可相对所述加强板转动的转动板,所述内层气囊的后侧端部固定于转动板的内侧面,转动板的固定端的内侧面依次延伸设置有锁紧座以及第二转轴,加强板对应第二转轴开设有第二套接孔,第二转轴与第二套接孔套接。其中,所述锁紧座装设有锁紧定位装置,锁紧座对应锁紧定位装置横向开设有外侧端直径较内侧端直径小的锁紧定位通孔,锁紧定位装置包括有依次嵌装于锁紧定位通孔内的钢珠、弹簧以及紧钉螺丝,其中,弹簧的两端部分别与对应侧的钢珠以及紧钉螺丝抵接,紧钉螺丝与锁紧定位通孔的内侧端螺接,钢珠卡装于锁紧定位通孔的外侧端且部分延伸至锁紧定位通孔的外侧,钢珠与所述加强板的内侧面抵接。其中,所述锁紧座均勻分布有至少两个所述锁紧定位装置。其中,所述转动板以及所述靠背对应连接所述内层气囊以及所述外层气囊的气管分别开设有引导孔,气管穿过引导孔并分别与对应的内层气囊以及外层气囊的进气口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肩部按摩器,包括有座椅以及位于座椅后侧的靠背,靠背的左、右两侧对应人体的肩部分别设置有肩部按摩装置,肩部按摩装置包括有分别通过气管与气泵连接的外层气囊以及内层气囊,外层气囊的后侧端部与靠背连接,内层气囊可相对靠背横向以及纵向转动地设置于外层气囊的内侧,其中,内层气囊与靠背之间设置有横向转动装置以及纵向转动装置,靠背的内侧面、横向转动装置、纵向转动装置以及内层气囊的后侧端部依次连接。横向转动装置能够根据使用者的胖、瘦体型对内层气囊的按摩范围实现横向无级调节,纵向转动装置能够根据使用者的高、矮体型对内层气囊的按摩范围实现纵向无级调节;在利用本实用新型对人体的肩部的前侧进行按摩的过程中,外层气囊以及内层气囊分别充气,同时,充气后的外层气囊驱动充气后的内层气囊向后侧摆动进而实现按摩功能。因此,本实用新型能够根据使用者的体型实现横向以及纵向无级调节,适应范围广且能够达到较好的按摩效果。

下面利用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是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图1为本实用新型未使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下充气前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下充气后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肩部按摩装置的分解示意图。图5为图4所示“A”位置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在图1至图5中包括有1——靠背2——外层气囊3——内层气囊[0024]4——横向转动装置421——调节支架441——第一套接孔51——转动板53——第二转轴611——定位凹槽7——锁紧定位装置73——紧钉螺丝
41——调节板 43——第一转轴 442——第二套接孔 52——锁紧座 6——弹性复位装置 62——弹簧固定板 71——钢珠 8——引导孔
42——调节架 44——加强板 ι——纵向转动装置
521——锁紧定位通孔 61——弹簧固定轴 63——拉簧 72——弹簧 9——气管 。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所使用的词语“前侧”、“后侧”、“内侧”、“外侧”、“内”、 “外”、“横向”以及“纵向”均以使用者坐靠于按摩椅时的各方位作为参照;另外,图1、图2 以及图3中仅绘制靠背其中一侧的肩部按摩装置,靠背另一侧的肩部按摩装置未示出,但是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下面结合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一,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肩部按摩器,包括有座椅(图中未示出)以及位于座椅后侧的靠背1,靠背1的左、右两侧对应人体的肩部分别设置有肩部按摩装置,肩部按摩装置包括有分别通过气管9与气泵连接的外层气囊2以及内层气囊3,外层气囊2的后侧端部与靠背1连接,内层气囊3可相对靠背1横向以及纵向转动地设置于外层气囊2的内侧,其中,内层气囊3与靠背1之间设置有横向转动装置4以及纵向转动装置5,靠背1的内侧面、横向转动装置4、纵向转动装置5以及内层气囊3的后侧端部依次连接。本实用新型主要应用于按摩椅,其中,本实用新型的靠背1可以设计成固定式(靠背1不可以相对座椅转动),也可以设计成活动式(靠背1可以根据使用者的需要而相对座椅转动);须进一步解释,当本实用新型的靠背1采用活动式时,对称地设置于靠背1左、右两侧的肩部按摩装置随靠背1一起转动。内层气囊3依次通过纵向转动装置5以及横向转动装置4与靠背1连接,其中,横向转动装置4能够根据使用者的胖、瘦体型对内层气囊 3的按摩范围实现横向无级调节,纵向转动装置5能够根据使用者的高、矮体型对内层气囊 3的按摩范围实现纵向无级调节。内层气囊3以及外层气囊2分别通过独立的气管9与气泵连接,外层气囊2的后侧端部固定于靠背1的内侧面,内层气囊3的后侧端部固定于纵向转动装置5,其中,外层气囊2通过充气并向靠背1的内侧鼓胀而驱动横向转动装置4横向摆动并最终驱动内层气囊3向后摆动,内层气囊3通过充气并鼓胀来实现按摩肩部的前侧的功能;须进一步解释,纵向转动装置5主要是使用者根据自己的体型情况通过手动的方式进行随意地调节,例如,对于体型较高的使用者而言,使用者可以通过手动方式将内层气囊3向上摆动至肩部位置以适应按摩的需要;对于体型较矮的使用者而言,使用者可以通过手动方式将内层气囊3向下摆动至肩部位置以适应按摩的需要。
以下结合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进行进一步的说明,其中,图1、图2以及图3分别为肩部按摩装置处于不同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肩部按摩装置处于未使用状态,此时,纵向转动装置5向上转动至极限位置,内层气囊3随纵向转动装置5 转动至外层气囊2的后侧。如图2所示,肩部按摩装置处于工作位置但未充气时的状态,此时,使用者将纵向转动装置5转动至按摩位置,内层气囊3对中使用者的肩部;须进一步解释,在肩部按摩装置从图1所示的状态变换至图2所示的状态的过程中,横向转动装置4 的位置未发生改变。如图3所示,肩部按摩装置处于工作位置且已充气后的状态,此时,外层气囊2充气并鼓胀,横向转动装置4在外层气囊2的作用下向内侧摆动一定的角度,内层气囊3充气并鼓胀且在横向转动装置4的驱动作用下向后摆动并最终对使用者的肩部的前侧进行按摩;须进一步解释,横向转动装置4的摆动角度主要根据使用者的瘦、胖状态来确定,对于体型较瘦的使用者而言,横向转动装置4的摆动角度较大;对于体型较胖的使用者而言,横向转动装置4的摆动角度较小。另外,在内层气囊3以及外层气囊2充气的过程中,使用者依然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地转动纵向转动装置5。当使用者按摩完毕后,内层气囊 3以及外层气囊2放气并萎缩,此时,横向转动装置4向外侧摆动并恢复至图2所示的状态; 待横向转动装置4复位后,手动转动纵向转动装置5并使得纵向转动装置5以及内层气囊 3恢复至图1所示的状态。综合上述情况可知,本实用新型的肩部按摩装置可以通过纵向转动装置5以及横向转动装置4随意地调节内层气囊3的位置以满足按摩肩部的要求;故而,本实用新型能够适用于各种体型情况的使用者并能够达到较好的按摩效果。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横向转动装置4包括有依次连接的调节板41、调节架42、纵向设置的第一转轴43以及可相对第一转轴43转动的加强板44,调节板41固定于靠背1的内侧面,调节架42固定于调节板41的内侧面,加强板44的固定端开设有第一套接孔441, 加强板44的第一套接孔441与第一转轴43套接。如图2和图4所示,调节板41通过螺钉固定于靠背1的内侧面,调节架42也通过螺钉固定于调节板41的内侧面,当然,上述连接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另外,第一转轴43纵向安装于调节架42,加强板44通过第一套接孔441与第一转轴43套接。其中,在外层气囊2驱动横向转动装置4向内侧摆动的过程中,外层气囊2驱动加强板44,加强板44绕第一转轴43转动并驱动纵向转动装置 5向内侧摆动。进一步的,调节架42可以设计成整体式结构,也可以设计成分体式结构(如图4所示);当采用分体式结构时,调节架42可以设计成如下所述的结构形式调节架42包括有两个分别设置于第一转轴43的两端部的调节支架421,两个调节支架421纵向对齐设置且分别固定于调节板41的内侧面,第一转轴43的两端部分别与对应的调节支架421套接,第一转轴43卡套于两个调节支架421之间。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纵向转动装置5包括有可相对加强板44转动的转动板51, 内层气囊3的后侧端部固定于转动板51的内侧面,转动板51的固定端的内侧面依次延伸设置有锁紧座52以及第二转轴53,加强板44对应第二转轴53开设有第二套接孔442,第二转轴53与第二套接孔442套接。如图4所示,锁紧座52位于转动板51的内侧面,第二转轴53位于锁紧座52的内侧面,其中,第二转轴53由锁紧座52的中心向外侧延伸。在纵向转动装置5装配过程中,第二转轴53嵌插至加强板44的第二套接孔442内并通过相应的防松螺母以及垫圈将转动板51固定于加强板44的自由端。另外,转动板51以及靠背1对应连接内层气囊3以及外层气囊2的气管9分别开设有引导孔8,气管9穿过引导孔8并分别与对应的内层气囊3以及外层气囊2的进气口连接。结合图3与图4可知,连接内层气囊3以及外层气囊2的气管9分别通过对应的引导孔8,在装配肩部按摩装置的过程中,引导孔8能够使得气管9排布更加合理以及规范,进而提高气管9与对应的内层气囊3以及外层气囊2的进气口连接的稳定性。实施例二,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加强板44与靠背1之间装设有弹性复位装置6,弹性复位装置6包括有两个弹簧固定轴61、弹簧固定板62以及两端部分别成型有钩环的拉簧63,弹簧固定板62固定于靠背1的外侧面,弹簧固定板62、靠背1以及加强板44对应拉簧63分别开设有通孔,其中一个弹簧固定轴61固定于弹簧固定板62的外侧面,另一个弹簧固定轴61固定于加强板44的内侧面,拉簧63依次穿过弹簧固定板62、靠背1以及加强板44的通孔,拉簧63的两个钩环分别与对应侧的弹簧固定轴61套接;进一步的,弹簧固定轴61分别与对应的弹簧固定板62以及加强板44螺接,弹簧固定轴61开设有与通孔对齐的定位凹槽611,拉簧63的两个钩环分别卡套于对应侧的弹簧固定轴61的定位凹槽611。如图4所示,开设于弹簧固定板62、靠背1以及加强板44的通孔对齐设置,两个弹簧固定轴61的定位凹槽611对齐设置且分别与上述通孔对齐,拉簧63依次穿过弹簧固定板62、靠背1以及加强板44的通孔,同时,拉簧63的两个钩环卡套于对应侧的弹簧固定轴61的定位凹槽611,其中,定位凹槽611的作用在于防止拉簧63的钩环在加强板44 转动过程中沿着弹簧固定轴61滑动进而避免出现拉簧63卡死的现象。另外,弹簧固定轴 61通过螺钉固定于对应的弹簧固定板62以及加强板44,弹簧固定板62也通过螺钉固定于靠背1,然而,上述连接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例如,弹簧固定轴61还可以通过卡套的方式与对应的弹簧固定板62以及加强板44连接。在本实用新型工作过程中,弹性复位装置6的作用在于促使在按摩完毕后加强板44复位至图2所示的位置;其中,弹性复位装置6的动作过程如下所述当外层气囊2充气并鼓胀时,外层气囊2驱动加强板44 向内侧转动,位于加强板44的内侧面的弹簧固定轴61拉动拉簧63,此时,拉簧63处于拉伸状态;当外层气囊2放气并萎缩时,拉簧63拉动加强板44复位至图2所示的位置。实施例三,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锁紧座52装设有锁紧定位装置7,锁紧座52对应锁紧定位装置7横向开设有外侧端直径较内侧端直径小的锁紧定位通孔521, 锁紧定位装置7包括有依次嵌装于锁紧定位通孔521内的钢珠71、弹簧72以及紧钉螺丝 73,其中,弹簧72的两端部分别与对应侧的钢珠71以及紧钉螺丝73抵接,紧钉螺丝73与锁紧定位通孔521的内侧端螺接,钢珠71卡装于锁紧定位通孔521的外侧端且部分延伸至锁紧定位通孔521的外侧,钢珠71与加强板44的内侧面抵接。由于锁紧定位通孔521的外侧端直径较内侧端直径小,且钢珠71不能通过锁紧定位通孔521的外侧端,其中,钢珠71 只有部分延伸至锁紧定位通孔521的外侧,钢珠71的这部分在弹簧72的作用下抵压加强板44的内侧面,此时,钢珠71与加强板44之间会产生较大的压力;在无外力作用下,转动板51通过钢珠71与加强板44之间的压力实现定位。综合上述情况可知,当转动板51被转动至适当位置时,转动板51通过锁紧定位装置7实现定位并不会出现任意摆动,操作便利且结构简单。此外,为了保证锁紧座52与转动板51之间作用平衡,锁紧座52均勻分布有至少两个锁紧定位装置7。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
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权利要求1.一种肩部按摩器,包括有座椅以及位于座椅后侧的靠背(1),其特征在于靠背(1) 的左、右两侧对应人体的肩部分别设置有肩部按摩装置,肩部按摩装置包括有分别通过气管(9)与气泵连接的外层气囊(2)以及内层气囊(3),外层气囊(2)的后侧端部与靠背(1) 连接,内层气囊(3)可相对靠背(1)横向以及纵向转动地设置于外层气囊(2)的内侧,其中, 内层气囊(3)与靠背(1)之间设置有横向转动装置(4)以及纵向转动装置(5),靠背(1)的内侧面、横向转动装置(4)、纵向转动装置(5)以及内层气囊(3)的后侧端部依次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肩部按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转动装置(4)包括有依次连接的调节板(41)、调节架(42)、纵向设置的第一转轴(43)以及可相对第一转轴(43) 转动的加强板(44),调节板(41)固定于所述靠背(1)的内侧面,调节架(42)固定于调节板 (41)的内侧面,加强板(44)的固定端开设有第一套接孔(441),加强板(44)的第一套接孔 (441)与第一转轴(43)套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肩部按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架(42)包括有两个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转轴(43)的两端部的调节支架(421),两个调节支架(421)纵向对齐设置且分别固定于所述调节板(41)的内侧面,第一转轴(43)的两端部分别与对应的调节支架(421)套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肩部按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44)与所述靠背 (1)之间装设有弹性复位装置(6),弹性复位装置(6)包括有两个弹簧固定轴(61)、弹簧固定板(62)以及两端部分别成型有钩环的拉簧(63),弹簧固定板(62)固定于靠背(1)的外侧面,弹簧固定板(62)、靠背(1)以及加强板(44)对应拉簧(63)分别开设有通孔,其中一个弹簧固定轴(61)固定于弹簧固定板(62)的外侧面,另一个弹簧固定轴(61)固定于加强板 (44)的内侧面,拉簧(63)依次穿过弹簧固定板(62)、靠背(1)以及加强板(44)的通孔,拉簧(63)的两个钩环分别与对应侧的弹簧固定轴(61)套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肩部按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固定轴(61)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弹簧固定板(62)以及所述加强板(44)螺接,弹簧固定轴(61)开设有与所述通孔对齐的定位凹槽(611),所述拉簧(63)的两个钩环分别卡套于对应侧的弹簧固定轴(61) 的定位凹槽(611)。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肩部按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转动装置(5)包括有可相对所述加强板(44)转动的转动板(51),所述内层气囊(3)的后侧端部固定于转动板 (51)的内侧面,转动板(51)的固定端的内侧面依次延伸设置有锁紧座(52)以及第二转轴 (53),加强板(44)对应第二转轴(53)开设有第二套接孔(442),第二转轴(53)与第二套接孔(442)套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肩部按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座(52)装设有锁紧定位装置(7),锁紧座(52)对应锁紧定位装置(7)横向开设有外侧端直径较内侧端直径小的锁紧定位通孔(521),锁紧定位装置(7 )包括有依次嵌装于锁紧定位通孔(521)内的钢珠 (71)、弹簧(72)以及紧钉螺丝(73),其中,弹簧(72)的两端部分别与对应侧的钢珠(71)以及紧钉螺丝(73)抵接,紧钉螺丝(73)与锁紧定位通孔(521)的内侧端螺接,钢珠(71)卡装于锁紧定位通孔(521)的外侧端且部分延伸至锁紧定位通孔(521)的外侧,钢珠(71)与所述加强板(44)的内侧面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肩部按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座(52)均勻分布有至少两个所述锁紧定位装置(7)。
9.根据权利要求6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肩部按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板 (51)以及所述靠背(1)对应连接所述内层气囊(3)以及所述外层气囊(2)的气管(9)分别开设有引导孔(8),气管(9)穿过引导孔(8)并分别与对应的内层气囊(3)以及外层气囊(2) 的进气口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按摩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肩部按摩器。本实用新型包括座椅以及位于座椅后侧的靠背,靠背的左、右两侧对应人体的肩部分别设置有肩部按摩装置,肩部按摩装置包括分别通过气管与气泵连接的外层气囊以及内层气囊,外层气囊的后侧端部与靠背连接,内层气囊可相对靠背横向以及纵向转动地设置于外层气囊的内侧,其中,内层气囊与靠背之间设置有横向转动装置以及纵向转动装置,靠背的内侧面、横向转动装置、纵向转动装置以及内层气囊的后侧端部依次连接。横向转动装置能够实现横向无级调节,纵向转动装置能够实现纵向无级调节;本实用新型能够根据使用者的体型实现横向以及纵向无级调节,适应范围广且能够达到较好的按摩效果。
文档编号A61H23/04GK202113309SQ201120128070
公开日2012年1月18日 申请日期2011年4月27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27日
发明者肖东 申请人:东莞市生命动力按摩器材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