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缝合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84620阅读:34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手术缝合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尤其是一种手术缝合器。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在临床上无论是简单的小型手术或是复杂的大手术,都少不了组织切开、止血、缝合、结扎等方面的操作。即便一个小型手术,过程仍旧非常繁琐,相应地时间也会较长,一个手术下来,医务人员通常疲惫不堪,这显然会影响手术的成功率。所以减少手术时间、降低手术室医务人员的疲劳程度,也成为了保证手术可靠、安全进行的重点之一。由于现在手术缝合采用传统的手术缝合技术,其缝合过程繁琐,并且传统的手术缝合针线分离容易对伤口造成感染,传统的手术缝合针钳分离容易使针掉入患者体内,造成严重的医疗事故。因为,传统外科手术及麻醉时间长,缝合器械与组织的频繁接触,不仅增大了术中伤口感染的可能性,而且降低了手术成功率。同时在外科手术中,常常会出现缝合针丢失的情况,手术医务人员为了寻找丢失的缝合针,必定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这样就延长了手术时间,增加了手术的风险和影响了治疗成功率。在询问了医院医师、医学院实习生和查阅大量相关资料文献的情况下,总结了在手术中缝合针发生断裂和丢失的原因(1)普通缝合针实心结构,强度相对较低,同时持针钳前端齿槽床部短,钳叶内有交叉齿纹,齿纹夹紧缝合针,应力集中,易造成缝合针因强度不够而断裂;(2)在现代普通外科手术缝合的过程中,止血钳和持针钳是必不可少的手术缝合工具,在用止血钳或持针钳钳出手术针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生针尖断裂的现象,因断裂的针尖太小,寻找困难,延长了病人的手术时间,对病人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2)现代普通手术缝合在回针过程中未将持针钳扣满齿,缝合针夹持不紧,很容易造成缝合针弹飞;(4)护士在手术配合中可能会由于心理原因,在使用持针钳夹持缝合针时夹持不紧,也容易造成缝合针弹飞。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生活质量的提高,患者在要求疾病得到治疗的同时也要求尽可能保持肌肤的完美。传统的缝合方法由于缝合针是由医生用持针钳夹持着的,操作繁琐、不便,从而使缝合的伤口不整齐。此外,伤口不整齐也给细菌等微生物创造了繁殖环境, 进而使伤口受感染的概率大大提高,这对病人的康复造成很大的影响。由于传统的手术缝合器操作不便,因此医生在手术操作中容易存在以下问题 (1)外科手术缝合过程繁琐,手术时间长,手术效率低;(2)手术缝合线在缝合过程中与患者血液直接接触或是裸露于空气中,容易造成手术缝合线的污染,而且手术操作不便,(3) 在持针钳没有抓紧的情况下,可能导致缝合针掉入患者体内而难以寻找;(4)缝合针可能出现因强度不够而发生夹持断裂或是缝合较韧组织时断裂的现象。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一次性手术缝合器,它能简化医生进行手术缝合的操作,减少手术失误,避免缝合线受到污染,有效的防止缝合针断裂,从而降低手术缝合医疗事故的风险,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手术缝合器,包括手术缝合针,手术缝合针为空心结构的弧形针头;另设有一个手柄,手术缝合针固定在手柄的前端,在手柄内设有轴孔,在轴孔中设有绕线轴,在绕线轴上绕有缝合线,在手柄内设有缝合线通道,缝合线通道与手术缝合针的空心部分连通,缝合线的一端通过缝合线通道从手术缝合针的针尖穿出。将手术缝合针设计成空心结构,是因为空心结构的手术缝合针在手术缝合中不易断裂,即使在缝合韧度比较高的组织时,手术缝合针受力过大也只能使其弯曲变形,而不会使手术缝合针断裂, 这样就解决了缝合针易断裂这个问题,从而减少因手术缝合针断裂而引起的医疗卫生事故。并且缝合线缠绕在手柄内部的绕线轴上,绕线轴上的缝合线有序地密封于手柄内内部, 缝合线通过手柄内内部从手术缝合针的针尖部分穿出,能防止缝合线受到二次污染,并解决了医务人员在进行手术操作中,缝合线在外缠绕阻碍等带来的不便。而手术缝合针固定在手柄上,可以避免由于夹持失误造成手术缝合针掉入患者体内的医疗事故问题。在手柄内设有一个可转动的引线轴,在引线轴的中部设有引线开孔,在引线轴的一端固定有调节旋钮,调节旋钮处于手柄外;缝合线的一端穿过引线开孔进入缝合线通道中,再从手术缝合针的针尖穿出。在手术缝合中,医生可以根据外科手术中的实际需要,将缝合线从手术缝合针前端直接以拉的方式抽取,但是,如果缝合线被拉出过长时,医生就可滑动在手柄上露出的调节旋钮,从而引线轴转动,由于缝合线穿过了引线开孔,因此在转动引线轴时,缝合线就会缠绕在引线轴上,以此来调节伸出缝合针外缝合线的长度。这个设计极大的提高了手术缝合的方便性以及减少手术所需的时间。手术缝合针为空心的弧形弯头缝合针。弯头缝合针的优点是,临床应用最广,适于狭小或深部组织的缝合。根据弧弯度不同分为1/2、1/4、3/8、5/8弧度等。几乎所有组织和器官均可选用不同大小、弧度的弯针作缝合。在手术缝合针的针尖上设有30°的斜口。这样能保证手术缝合中针能够受力集中,容易穿过需要缝合的组织。为了进一步验证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对主要部分受力分析1、针头材料选择材料3Crl3/3Crl4弹性模量2e+011,抗剪强度7.9e+010,屈服强度206807000N/m2,张力强度517017000N/m2,密度8000KG/m3,泊松比0.26。、手术缝合针受力分析分析方式采用 soIidworws 2010 spO simulatiaon 进行强度与变形分析夹具选择直管缝合针尾;作用力大小10N (足以穿透表层皮肤组织)[0027]方向垂直于针口斜面作用面针口斜面对受力变形图分析结果如图3所示所受应力变形量最大处为弯针前端,其大小大约为2. 957mm,其值相当小。因此,综上分析,该针头可以满足手术针的强度安全要求本实用新型的手柄部分可采用注塑成型的方式来进行生产。注塑成型的优点注塑成型具有生产周期短,能一次成形外形复杂、尺寸精确的塑料制品,生产效率高,易于实现自动化操作,加工适应性强,适于大批量生产。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采用空心结构的手术缝合针,并将缝合线收在手柄内的绕线轴上,使缝合线收经手柄内部从手术缝合针的针尖穿出,将手术缝合针固定在手柄上组成针线一体化的结构,这样的结构既能保证手术缝合针具有较好的韧性而不易断裂,又能避免手术缝合针由于夹持失误造成掉入患者体内的医疗事故问题,同时避免缝合线受到二次污染,也不会干扰手术的进行,而且由于缝合线是从手术缝合针的针头穿出,因此至需要将手术缝合针的针尖刺入组织后,就可以实现将缝合线穿过组织的目的,既能有效的简化医生在手术缝合中的操作,又可减少对缝合位置造成的伤害。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廉,使用效果好。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手术缝合针的结构示意图;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弯头缝合针受力变形分析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手术缝合器的结构如图1所示,先制作手术缝合针1,将手术缝合针1为空心结构的弧形弯头缝合针头,将手术缝合针1的针尖制作出30°的斜口 ; 另制作一个手柄2,将手柄2的前端制作为锥形头部,在其中制作出缝合线通道5,再将手柄 2主体部分制作为由上下两个外壳扣合起来的结构,并在手柄2中形成一个空腔,该空腔与缝合线通道5连通,在空腔内的顶部及底部制作出位置对应的轴孔9,在轴孔9之间安装上绕线轴3,将缝合线4缠绕在绕线轴3上,并在手柄2的前端与绕线轴3之间安装上一根引线轴6,在引线轴6的中部开设一个引线开孔7,在引线轴6的下端安装一个调节旋钮8,并使调节旋钮8处于手柄2外,将缝合线4的一端穿过引线开孔7进入缝合线通道5中,再从手术缝合针1的针尖穿出。在使用时,拆开手术缝合器的一次性包装后,医生将手柄2握住,并根据需要将缝合线4从手术缝合针1的针尖处拉出,然后实施手术缝合,由于缝合线4是从手术缝合针1 的针尖处穿出的,因此,手术缝合针1的针尖一旦穿过组织,就可以将缝合线4带过,极大的简化了手术缝合的操作,并且减少了手术缝合对组织造成创伤;在拉出的缝合线4过长时, 至需要用拇指拨动调节旋钮8,就可以将多余的缝合线4收回到手柄2中。
权利要求1.一种手术缝合器,包括手术缝合针(1),其特征在于手术缝合针(1)为空心结构;另设有一个手柄(2),手术缝合针(1)固定在手柄(2)的前端,在手柄(2)内设有轴孔(9),在轴孔(9 )中设有绕线轴(3 ),在绕线轴(3 )上绕有缝合线(4),在手柄(2 )内设有缝合线通道 (5),缝合线通道(5)与手术缝合针(1)的空心部分连通,缝合线(4)的一端通过缝合线通道 (5 )从手术缝合针(1)的针尖穿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术缝合器,其特征在于在手柄(2)内设有一个可转动的引线轴(6),在引线轴(6)的中部设有引线开孔(7),在引线轴(6)的一端固定有调节旋钮(8), 调节旋钮(8 )处于手柄(2 )外;缝合线(4)的一端穿过引线开孔(7 )进入缝合线通道(5 )中, 再从手术缝合针(1)的针尖穿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术缝合器,其特征在于手术缝合针(1)为空心的弧形弯头缝合针。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手术缝合器,其特征在于在手术缝合针(1)的针尖上设有30°的斜口。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手术缝合器,包括手术缝合针,手术缝合针为空心结构;手术缝合针固定在手柄的前端,在手柄内设有轴孔,在轴孔中设有绕线轴,在绕线轴上绕有缝合线,在手柄内设有缝合线通道,缝合线通道与手术缝合针的空心部分连通,缝合线的一端通过缝合线通道从手术缝合针的针尖穿出。本实用新型采用空心结构的手术缝合针,将手术缝合针固定在手柄上组成针线一体化的结构,这样的结构既能保证手术缝合针具有较好的韧性而不易断裂,又能避免手术缝合针由于夹持失误造成掉入患者体内的医疗事故问题,同时避免缝合线受到二次污染,也不会干扰手术的进行,既能有效的简化医生在手术缝合中的操作,又可减少对缝合位置造成的伤害。
文档编号A61B17/06GK202223282SQ20112018433
公开日2012年5月23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2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2日
发明者吴国辉 申请人:吴国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