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灌肠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85321阅读:27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次性灌肠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器械,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一次性灌肠器。
背景技术
传统的一次性灌肠器包括瓶体和上盖,其中上盖盖装在瓶体上,且上盖上设有外接接头,该外接接头的出液端设有出液接头,该出液接头与灌肠管相接,外接接头的进气端通过软管与气囊相连,外接接头的进液端接有排液管,该排液管为软管,并插到瓶体内腔的下部,瓶体的上底面为中心上凸的弧形面。在使用过程中,我们发现传统结构存在如下缺陷1、由于瓶体的上底面为中心上凸的弧形面,这样始终就会在瓶体的底部残留一部分灌肠液,无法将瓶体内的液体全部灌入人体的肠道中,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2、由于排液管为软管,这样排液管就容易在瓶体内晃动,不能较好地固定、定位。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不会在瓶体底部残留灌肠液的一次性灌肠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一次性灌肠器,包括瓶体和上盖,其中上盖盖装在瓶体上,在上盖上设有外接接头,该外接接头的进液端接有排水管,排水管的下端插到瓶体内腔的下部,其关键在于所述瓶体的上底面为中心向下凹陷的弧形面。本实用新型在传统结构的基础上,简单、巧妙地将所述瓶体的上底面调整为中心向下凹陷的弧形面。采用以上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能使瓶体底部的灌肠液流到瓶体上底面的中心位置处,并在气囊的作用下被排液管排到瓶体外,然后通过外接接头的出液端灌入人体的肠道,不会在瓶体底部残留灌肠液,从而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且构思巧妙、结构简单,便于制作,成本低廉,适于大规模推广运用。所述排水管为硬管,该排水管的下端部插入瓶体上底面的凹坑中,且排水管的下端沿周向开有一圈锯齿。采用以上结构,一方面能更好地固定、定位排水管,另一方面能更可靠地排干瓶体底部的灌肠液,更好地避免在底部残留灌肠液。作为优化,所述凹坑开在瓶体上底面的中心位置。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不会在瓶体底部残留灌肠液,从而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且排液管定位牢靠,构思巧妙、结构简单,便于制作,成本低廉,适于大规模推广运用。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瓶体1的A-A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由瓶体1和上盖2、外接接头3、排水管4、气囊6和出液接头7构成,其中上盖2盖装在瓶体1上,该瓶体1为白色透明瓶体,两者通过螺纹实现连接和密封。在上述上盖2上设有外接接头3,该外接接头3为现有技术,具体由外壳3a和 “1 ”形管北构成,其中外壳3a具有内腔,外壳3a内腔的开口朝下,该开口与所述上盖2的内腔相通,且外壳3a的侧壁上设有进气端接口,该进气端接口通过软管8与所述气囊6相连,从而使外接接头3的进气端与气囊6相连。上述“η ”形管北位于外壳3a的内腔中, 且“1 ”形管北竖直管段的下端穿过外壳3a内腔的开口后,伸到上盖2的内腔中,该伸入端为外接接头3的进液端,在进液端接有排水管4。所述外接接头“ι ”形管: 的水平管段穿过外壳3a侧壁上的过孔后伸到外壳3a外,该伸出端为外接接头3的出液端,在出液端接有出液接头7,该出液接头7与灌肠管9相连。如图1、2可进一步看出,上述瓶体1的上底面Ia为中心向下凹陷的弧形面,该上底面Ia上开有圆形的凹坑5;作为优化,所述凹坑5开在瓶体1的上底面Ia中心位置处。 上述排水管4的下端沿周向开有一圈锯齿6,且水管4的下端插到瓶体1内腔的下部,并插入所述凹坑5中,本实用新型的其余结构与现有结构相同,在此不做赘述。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以本实用新型为限制,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一次性灌肠器,包括瓶体(1)和上盖(2),其中上盖(2)盖装在瓶体(1)上,在上盖(2 )上设有外接接头(3 ),该外接接头的进液端接有排水管(4 ),排水管(4 )的下端插到瓶体(1)内腔的下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瓶体(1)的上底面(Ia)为中心向下凹陷的弧形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性灌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4)为硬管,该排水管的下端插入瓶体(1)上底面的凹坑(5)中,且排水管(4)的下端沿周向开有一圈锯齿(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次性灌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坑(5)开在瓶体上底面 (Ia)的中心位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一次性灌肠器,包括瓶体和上盖,其中上盖盖装在瓶体上,在上盖上设有外接接头,该外接接头的进液端接有排水管,排水管的下端插到瓶体内腔的下部,所述瓶体的上底面为中心向下凹陷的弧形面。本实用新型不会在瓶体底部残留灌肠液,从而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且排液管定位牢靠,构思巧妙、结构简单,便于制作,成本低廉,适于大规模推广运用。
文档编号A61M3/02GK202105236SQ20112020086
公开日2012年1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15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15日
发明者李绪国 申请人:李绪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