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调节式眼科压迫止血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86586阅读:24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充气调节式眼科压迫止血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特别涉及一种充气调节式眼科压迫止血器。
背景技术
目前,对眼球摘除术或其他眼部手术后的患者,均需对患者的术眼进行包扎止血。 现有的包扎止血方式通常是将2 4张无菌纱布放于手术后的术眼上,再用绷带沿患者的头部、耳部用力包扎,以实现对术眼的包扎止血。但该方式的不足之处在于,由于包扎时无法调节压力,往往会因用力过大,而造成患者头部、耳部以及正常眼的不舒适,使患者包扎好后常诉头部及耳部胀痛不适,影响患者的康复;且包扎好后不便于观察护理,也不美观。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充气调节式眼科压迫止血器,它通过设置气囊,在包扎时压力可调,操作方便,压迫效果好,压力针对性作用于眼部, 避免了传统包扎法对耳部、头部压迫的弊端,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且便于观察护理,增加了患者的安全感。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充气调节式眼科压迫止血器,包括开口向下的硬质的罩体,罩体的开口处通过橡胶膜密封形成气囊,所述罩体的两端分别设有用于连接固定带的连接支耳,所述罩体的一侧设有与气囊连通的充气口,该充气口内设有单向阀。所述罩体采用塑料材料。所述充气口的一端与气囊连通,另一端伸出罩体外。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包括开口向下的硬质的罩体,罩体的开口处通过橡胶膜密封形成气囊,并且罩体的两端分别设有用于连接固定带的连接支耳,罩体的一侧设有与气囊连通的充气口,该充气口内设有单向阀。使用时,本实用新型通过连接支耳上设置的固定带固定于患者的头部,通过充气口内的单向阀向气囊内充气,使气囊鼓起并对压迫部位形成合适的压力,促使压迫部位附近的血小板增加,达到压迫止血的效果。由于采用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能够根据患者的术后情况调节压力的大小,为压迫部位提供持续均勻的压力,实现了包扎时的压力可调,同时气囊可塑性强,能充分压迫到眼眶的每个部位, 压迫效果好,压力针对性作用于眼部,避免了传统包扎法对耳部、头部压迫的弊端,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另外,本实用新型操作方便,便于观察护理,增加了患者的安全感。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俯视图;图3为图1的仰视图。附图中,1为罩体,2为橡胶膜,3为气囊,4a、4b为连接支耳,5为充气口,6为单向阀。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至图3,一种充气调节式眼科压迫止血器,包括开口向下的硬质的罩体1, 在本实施例中罩体1采用塑料材料。罩体1的开口处通过橡胶膜2密封形成气囊3,由于橡胶膜2具有弹性,使得该气囊3可塑性强,能充分压迫到眼眶的每个部位,压迫效果好,压力针对性作用于眼部,避免了传统包扎法对耳部、头部压迫的弊端,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罩体1的两端分别设有用于连接固定带的连接支耳^、4b,在本实施例中两个连接支耳如、仙上分别固定有一固定带,该固定带为无菌无毒的医用无纺布绷带,两个固定带的一端分别固定在两个连接支耳如、仙上,两个固定带的另一端为相互配合的粘接扣,使本实用新型能够通过固定带轻松地固定在患者的头部,不仅固定效果好,不会移位,而且包扎简洁、美观。罩体1的一侧设有与气囊3连通的充气口 5,充气口 5的一端与气囊3连通, 另一端伸出罩体1外,用于连接注射器,并且该充气口 5内设有单向阀6,以便于可调节的向气囊3内充气,使气囊3鼓起并对压迫部位形成合适的压力,促使压迫部位附近的血小板增加,达到压迫止血的效果。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待患者完成眼部手术并在术眼上覆盖凡士林纱布和无菌纱布后,先将本实用新型通过连接支耳上设置的固定带固定于患者的头部,使气囊压在凡士林纱布上,然后用20ml注射器经充气口内的单向阀向气囊内充气,根据患者的术后情况决定充气量,使气囊鼓起并对压迫部位形成合适的压力,促使压迫部位附近的血小板增加,从而完成压迫止血。
权利要求1.一种充气调节式眼科压迫止血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开口向下的硬质的罩体(1),罩体(1)的开口处通过橡胶膜(2)密封形成气囊(3),所述罩体(1)的两端分别设有用于连接固定带的连接支耳(4a、4b),所述罩体(1)的一侧设有与气囊(3)连通的充气口(5),该充气口(5)内设有单向阀(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调节式眼科压迫止血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1)采用塑料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调节式眼科压迫止血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口(5)的一端与气囊(3 )连通,另一端伸出罩体(1)外。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充气调节式眼科压迫止血器,包括开口向下的硬质的罩体,罩体的开口处通过橡胶膜密封形成气囊,所述罩体的两端分别设有用于连接固定带的连接支耳,所述罩体的一侧设有与气囊连通的充气口,该充气口内设有单向阀。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气囊,在包扎时压力可调,操作方便,压迫效果好,压力针对性作用于眼部,避免了传统包扎法对耳部、头部压迫的弊端,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且便于观察护理,增加了患者的安全感。
文档编号A61F9/007GK202122645SQ20112023009
公开日2012年1月25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1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1日
发明者付敏, 刘莛, 杨均, 杨玉琼, 袁洪峰, 陈应富 申请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