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水封腔的安全引流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00815阅读:32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带水封腔的安全引流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中带U形水封腔的安全引流装置,特别是一种带水封腔的安全引流瓶。
背景技术
现有闭式引流瓶中包括有积液腔和水封腔,水封腔的一端和积液腔连通并设单向阻流阀,引流瓶上设有引流管接头和排气口分别连通积液腔和水封腔,引流管接头用于安装引流管连通病人体腔,排气口用于排气或灌水封液。当引流瓶在倾倒状态下U形水封腔内的水封液都往排气口这一侧流动时,可能发生水封液经排气口流出导致水封腔水封失效,空气就会进入病人体腔,对胸腔病人可能引发开放性气胸或加重病情,甚至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和提出的技术任务是克服现有闭式引流瓶在倾倒后发生水封失效导致危险的技术缺陷,提供水封更为安全可靠的一种带水封腔的安全引流瓶。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带水封腔的安全引流瓶, 包括密封连接的瓶体和瓶盖,瓶体中设有积液腔和U形水封腔,U形水封腔一端设有阻流阀和积液腔单向连通,瓶盖上设有连通积液腔的引流管接头和连通U形水封腔一端的排气接头,其特征是所述的排气接头位于U形水封腔中的下端连接一个可保持自垂向下的水封管头。由于水封管头在重力的作用下始终自垂向下,在引流瓶倾倒时,水封管头都能自垂保持浸没于水封液中,避免水封液从排气口流出,同时保证持续的水封功效,防止因水封失效引起的意外发生。所述的水封管头由软管和连于其下端的垂头组成,垂头上开有通孔连通软管,软管的上端与排气接头的下端密封套接。垂头采用比重大于水的材料制作,当引流瓶倾倒时, 垂头在自重作用能始终保持下垂以浸没在水封液体中避免水封液流出;软管采用薄壁结构,当垂头带动软管弯折时,薄壁的软管随之弯折,瓶体倾倒时,弯折的管壁会部分贴合,避免水封液流出,又确保持续的水封效果,防止引发气胸或使病情发生恶化,大大提高了引流瓶使用的安全性。所述的U形水封腔连通排气接头的一端横向延伸形成一个容纳腔。容纳腔可以在引流瓶倾倒时积蓄水封液,以对水封管头进行更好的水封。所述的引流管接头上端接有一个连接管,连接管的下部形成管头和引流管接头螺纹连接。引流管和连接管对接可以由企业控制保证一致性,使用现场只要将连接管和引流管接头螺纹连接即可锁定,提高连接的安全可靠性,由临床按接引流管的繁锁、插接不到位而影响密封性及管子配合不良脱落等现象。实际制造中,管头和引流管接头可以采用锥面配合,管头和引流管接头一端只要满足螺纹连接即可,可以是管头外螺纹配引流管接头内螺纹,也可以是管头内螺纹配引流管接头外螺纹。所述的瓶体内底面上竖置分腔隔板和下部开孔的积液腔隔板将瓶体内腔分隔成并列的积液腔和U形水封腔,积液腔隔板的顶面与瓶盖底面有间隙,水封腔隔板的顶面和瓶盖底面紧密插接,阻流阀设于积液腔隔板和水封腔隔板之间的U形水封腔上部,阻流阀上部的隔腔形成缓冲腔。积液腔隔板用于在瓶体内腔中分隔出一个积液腔;水封腔隔板将另一侧瓶体内腔分隔成两个腔体,水封腔隔板下部开孔连通这两个腔体以形成完整的U形水封腔;积液腔隔板和水封腔隔板两者与瓶盖底面的不同接触方式使得U形水封腔的一端与积液腔连通,并且阻流阀也设于该段U形水封腔的上部;阻流阀上部的隔腔形成缓冲腔用于减缓液体在该处的流动。所述的水封腔隔板和分腔隔板之间密封设置套管,阻流阀位于套管中并单向连通缓冲腔和U形水封腔。所述的瓶体内底面上竖置有分腔隔板将积液腔分隔成两个并列隔腔,分腔隔板的顶面与瓶盖底面有间隙。通过增加一个或多个分腔隔板可以把积液腔隔成两个或数个隔腔对引流的积液蓄积后作准确计量,方便观察和记录引流的进展情况,为临床提供病情分析的可靠依据。所述的瓶体两侧设有挂件。挂件的作用是方便引流瓶随身携带或挂提用。挂件本体可以是一定长度的软质塑料条或布条(见图1和图2),本体弯折后可以部分重合进行扣接,重合的部分上设有数对对接的按扣,以便调整挂件工作时的长短。本实用新型在U型水封腔内加装一个保持自垂向下的水封管头,利用其自垂保持浸没于水封液中的特性,在引流瓶倾倒时避免水封液从排气口流出,同时保证持续的水封, 防止因水封失效引起的意外发生。

图1 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示意图。图2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剖视图。图中1.瓶体、2.瓶盖、3.排气接头、4.管头、5.引流管接头、6.挂件、7.积液腔隔板、8.软管、9.垂头、10.分腔隔板、11.水封管头、12.水封腔隔板、13.连接管、14.套管、 15.阻流阀、16.积液腔、17. U形水封腔、18.排气接头密封圈、19.套管密封圈、20.容纳腔、 21.缓冲腔、22.管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带水封腔的安全引流瓶,包括密封连接的瓶体1和瓶盖2,瓶体1 两侧设有挂件6,瓶体1内底面上竖置积液腔隔板7和下部开孔的水封腔隔板12将瓶体1 内腔分隔成并列的积液腔16和U形水封腔17,积液腔隔板7的顶面与瓶盖2底面有间隙, 水封腔隔板12的顶面和瓶盖2底面紧密插接,瓶体1内底面上还竖置有分腔隔板10将积液腔16分隔成两个并列隔腔,分腔隔板10的顶面与瓶盖2底面有间隙;阻流阀15设于积液腔隔板7和水封腔隔板12之间的U形水封腔17上部,阻流阀上部的隔腔形成缓冲腔21, 水封腔隔板12和分腔隔板7之间密封设置套管14,所述阻流阀15位于套管中并单向连通
4缓冲腔21和U形水封腔17 ;瓶盖2上设有连通积液腔16的引流管接头5和连通U形水封腔17 —端的排气接头3,引流管接头5上端接有一个连接管13,连接管的下部形成管头4 和引流管接头5螺纹连接;排气接头3位于U形水封腔17中的下端连接一个可保持自垂向下的水封管头11,所述水封管头由软管8和连于其下端的垂头9组成,垂头上开有通孔连通软管8,软管的上端与排气接头3的下端密封套接;U形水封腔17连通排气接头3的一端横向延伸形成一个容纳腔20。当引流瓶倾倒时,垂头在自重作用能始终保持下垂以浸没在容纳腔内蓄积的水封液体中,确保持续的水封,而且引流瓶倾斜时,薄壁的软管随之弯折,弯折的管壁部分贴合, 既可以避免水封液从排气口流出,又进一步确保了持续的水封效果,防止引发气胸或使病情发生恶化,大大提高了引流瓶使用的安全性。此外,为加强套管14安装的密封性,安装时可以套一个套管密封圈19 ;瓶盖2上的排气接头3可以是一个密封旋接在瓶盖上的插管,为加强排气接头和瓶盖间的密封连接效果,可以在瓶盖和插管之间增设一个排气接头密封圈18来提高气密性,以便在特定场合下和吸引设备连接使用;插管的周边可以竖立折边形成一个管套22,该管套是为了方便加水封液用,取代了原有须独立配供的加水漏斗。
权利要求1.一种带水封腔的安全引流瓶,包括密封连接的瓶体(1)和瓶盖(2),瓶体(1)中设有积液腔(16)和U形水封腔(17),U形水封腔一端设有阻流阀(15)和积液腔(16)单向连通, 瓶盖(2)上设有连通积液腔(16)的引流管接头(5)和连通U形水封腔(17)—端的排气接头(3),其特征是所述的排气接头(3)位于U形水封腔(17)中的下端连接一个可保持自垂向下的水封管头(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水封腔的安全引流瓶,其特征是所述的水封管头(11) 由软管(8)和连于其下端的垂头(9)组成,垂头上开有通孔连通软管(8),软管的上端与排气接头(3)的下端密封套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带水封腔的安全引流瓶,其特征是所述的U形水封腔 (17)连通排气接头(3 )的一端横向延伸形成一个容纳腔(20 )。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带水封腔的安全引流瓶,其特征是所述的引流管接头(5)上端接有一个连接管(13),连接管的下部形成管头(4)和引流管接头(5)螺纹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带水封腔的安全引流瓶,其特征是所述的瓶体(1)内底面上竖置积液腔隔板(7)和下部开孔的水封腔隔板(12)将瓶体(1)内腔分隔成并列的积液腔(16)和U形水封腔(17),积液腔隔板(7)的顶面与瓶盖(2)底面有间隙,水封腔隔板(12)的顶面和瓶盖(2)底面紧密插接,阻流阀(15)设于积液腔隔板(7)和水封腔隔板(12 )之间的U形水封腔(17 )上部,阻流阀上部的隔腔形成缓冲腔(2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带水封腔的安全引流瓶,其特征是所述的水封腔隔板 (12)和分腔隔板(7)之间密封设置套管(14),阻流阀(15)位于套管中并单向连通缓冲腔 (21)和U形水封腔(17)。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带水封腔的安全引流瓶,其特征是所述的瓶体(1)内底面上竖置有分腔隔板(10)将积液腔(16)分隔成两个并列隔腔,分腔隔板(10)的顶面与瓶盖(2)底面有间隙。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带水封腔的安全引流瓶,其特征是所述的瓶体(1)两侧设有挂件(6)。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中带U形水封腔的安全引流装置,特别是一种带水封腔的安全引流瓶。针对现有闭式引流瓶在倾倒后发生水封失效导致危险的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水封更为安全可靠的一种带水封腔的安全引流瓶,包括密封连接的瓶体和瓶盖,瓶体中设有积液腔和U形水封腔,U形水封腔一端设有阻流阀和积液腔单向连通,瓶盖上设有连通积液腔的引流管接头和连通U形水封腔一端的排气接头,其特征是所述的排气接头位于U形水封腔中的下端连接一个可保持自垂向下的水封管头。利用水封管头在重力的作用下始终自垂向下,在引流瓶倾倒时也保持浸没于水封液中,避免水封液从排气口流出,同时保证持续的水封功效,防止因水封失效引起的意外发生。
文档编号A61M1/00GK202336094SQ20112050213
公开日2012年7月18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6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6日
发明者陈长法 申请人:陈长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