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用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11333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医疗用器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插入到生物体内使用的导管(力f 一7 > )等这样的医疗用器具。
背景技术
作为在治疗时插入到血管内使用的导管,已知有专利文献I所示的气囊导管和专利文献2所示那样的插入辅助用的导管。作为这些导管要求的性能,列举有在血管内推入导管时的力的传递性、及对于要弯折的力的耐弯曲性等。针对于此,在上述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如下的结构:在金属制的近位端侧管中插入合成树脂制的远位端侧管的部位上形成螺旋状的狭缝,并且跨近位端侧管及远位端侧管的边界而在管的内腔设置芯线。而且,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如下的结构:在包括呈管状的前端部和从该前端部朝向近位端侧延伸的细径的轴在内的插入辅助用具中,从轴的金属制部分到管状的前端部设置芯线。根据这些结构,刚性从近位端侧朝向远位端侧逐渐下降,从而能够提高传递性及耐弯曲性。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2008-237844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142351号公报在此,考虑在形成有使用于导管中时作为通路发挥功能的管腔的部分上,S卩,在插入到生物体内(或在引导导管的生物体内配置的区域)的部分上利用金属管等这样的管状的加强体的情况。这种情况下,例如插入到生物体内的部分的加强效果升高,从而能够抑制上述通路在生物体内被压坏的情况。然而,即使在插入生物体内的部分利用加强体的情况下,当考虑弯曲的血管的通过性等时,将插入生物体内的部分的整体仅由单一的加强体形成而形成为相同的刚性的情况不优选,至少远位端侧需要柔软地形成。如此,弯曲的发生成为问题。针对于此,也考虑了如上述专利文献I或上述专利文献2那样设置芯线的结构,但这种情况下,越使用横截面大的芯线越会减小通路截面。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插入生物体内的部分利用管状的加强体的结构中,能够良好地实现耐弯曲性的提高的医疗用器具。以下,关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有效方法等,根据需要显示作用、效果等并进行说明。第一发明的医疗用器具:一种医疗用器具,其具备医疗用管部,该医疗用管部的至少一部分插入到生物体内且具有在使用时作为通路发挥功能的管孔,所述医疗用器具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医疗用管部的插入到生物体内的部分中具备管状的第一加强体,该第一加强体的远位端部位于该部分的轴`线方向的中途位置而沿轴线方向延伸设置,且在该延伸的范围内构成所述医疗用管部的管壁部,在该第一加强体的从其远位端部朝向近位侧的规定区域形成有比该区域的近位侧的刚性低的刚性降低区域,而且还具备管状的第二加强体,该第二加强体从比所述第一加强体的远位端部靠近位侧向比该第一加强体靠远位侧延伸设置,形成为所述第一加强体的所述刚性降低区域的刚性以下,且在延伸的范围内构成所述管壁部,该第二加强体从所述第一加强体的管孔内朝向远位侧延伸。根据本结构,在第一加强体的远位侧形成有刚性降低区域,且以从第一加强体向远位侧延伸的方式设置第二加强体,由此能够使刚性朝向远位侧逐级降低,实现耐弯曲性的提高。而且,以与第一加强体一起构成管壁部的方式将第二加强体形成为管状,因此不用缩小医疗用管部的通路截面,而能实现耐弯曲性的提高。此外,第二加强体从第一加强体的管孔内朝向远位侧延伸,由此与第二加强体存在于第一加强体的外周面侧的结构相比,在将医疗用器具插入到生物体内使用方面优选。例如若是第一加强体及第二加强体未埋设于树脂层的结构、或第一加强体及第二加强体埋设于树脂层且该树脂层的外周面追随第一加强体与第二加强体的高低差(段差)的结构,则与第一加强体相比,能够使远位侧变细而提高通过性。而且,即使是例如第一加强体及第二加强体埋设于树脂层的结构、该树脂层的外径与第一加强体和第二加强体的高低差无关的恒定的结构,与第二加强体存在于第一加强体的外周面侧的结构相比,在第二加强体延伸侧也能够增大从该第二加强体到医疗用管部的外周面之间的树脂层的厚度。这种情况下,在插入到更细的体腔内的远位侧能提高外周面侧的弹性。第二发明的医疗用器具:以第一发明的医疗用器具为基础,其特征在于,至少在所述医疗用管部的插入到生物体内的部分上,所述第一加强体及所述第二加强体埋设于树脂层,该树脂层至少在设有所述第二加强体的区域中对所述医疗用管部的内周面进行限定,并且具备由比外周面侧的树脂部分的更低摩擦的树脂形成的摩擦降低层,所述第二加强体的内周面与所述摩擦降低层的外周面相接。根据本结构,至少在插入到生物体内的部分上,将第一加强体及第二加强体埋设于树脂层,由此 能够对外周面侧及内周面侧这双方赋予柔软性。而且,能实现医疗用管部的内周面的低摩擦化。这种情况下,第二加强体的内周面与摩擦降低层的外周面相接,由此能够减薄医疗用管部的管壁部。从而能够使医疗用管部较细而且确保较宽的管孔。第三发明的医疗用器具:以第二发明的医疗用器具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体使用金属线形成为线圈状,而且,在所述第二加强体中的至少向比所述第一加强体更靠远位侧延伸的部位上,通过所述摩擦降低层、和所述树脂层中的比所述摩擦降低层靠外周面侧存在的基底层内外夹持所述第二加强体,并将所述摩擦降低层和基底层连结,而使得树脂进入所述第二加强体中的沿轴线方向相邻的金属线部分之间。如上所述,在通过使第二加强体的内周面与摩擦降低层的外周面相接来减薄医疗用管部的管壁部的结构中,能够提高保持摩擦降低层的力。第四发明的医疗用器具:以第一至第三发明中任一发明的医疗用器具为基础,其特征在于,至少在所述医疗用管部的插入到生物体内的部分上,所述第一加强体及所述第二加强体埋设于树脂层,在所述第二加强体进入到所述第一加强体的管孔内的区域上,在所述第一加强体与第二加强体之间未夹设所述树脂层。根据本结构,能够减薄医疗用管部的管壁部。由此,能够使医疗用管部变细而且能够确保较大的管孔。第五发明的医疗用器具:以第四发明的医疗用器具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体使用金属线形成为线圈状,该树脂层具备至少在设有所述第二加强体的区域中对所述医疗用管部的内周面进行限定的内周层,所述第二加强体的内周面与所述内周层的外周面相接,且在所述第二加强体中的所述第一加强体从外周侧相接的区域,在该第二加强体中的沿轴线方向相邻的金属线部分之间形成有树脂未进入的空隙部,而且,在所述第二加强体中的至少向比所述第一加强体靠远位侧延伸的部位上,通过所述内周层和所述树脂层中的比所述内周层靠外周面侧存在的基底层内外夹持所述第二加强体,并将所述内周层和基底层连结,而使得树脂进入所述第二加强体中的沿轴线方向相邻的金属线部分之间。根据本结构,如上述那样,在第一加强体与第二加强体之间未夹设树脂层而减薄医疗用管部的管壁部的结构中,能实现制造的容易化。而且,在如上述那样形成空隙部的结构中,在第二加强体中的向比第一加强体靠远位侧延伸的部位上,内周层也成为通过第二加强体中的金属线间而与基底层连结的状态,因此能提高保持内周层的力。另外,所谓“刚性”是指使导管、轴或管等向与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弯曲时作用的力矩的大小。


图1(a)是用于说明使用状态下的导管组装体的图,(b)是外导管的主视图,(C)是内导管的主视图。图2(a)是将外管部及其周边放大表示的外导管的主视图,(b)是将外管部与外轴部的连结部位及其周边放大表示的纵向剖视图,(C)是表示接合环及外轴部的远位端侧的主视图,(d)是将加强用卷材(- O )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主视图。图3是用于说明加强用卷材存在于内侧的情况与细径化的关系的说明图,(a)表示本外管部,(b)表示比较例。图4(a) (d)是用于说明外导管的制造方法的图。图5(a)是将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导管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纵向剖视图,(al)是将图5(a)中的上侧的管壁部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纵向剖视图,(b)是将用于说明次管()、^尔。手二一 7")的一部分放大表不的主视图。图6(a) (d)是用于说明导管的制造方法的图。符号说明:10...导管组装体(力f 一 f卟組立体)11...外导管(r々夕力亍一亍卟)31...外管部(r々夕管部)32...外轴部33...外管孔34...外开口41...树脂层41b...摩擦降低层42...作为第一加强体的接合环('7' 3 4 >卜U >夕'' )43...作为第二加强体的加强用卷材

55...螺旋状的狭缝
70...导管(力亍一亍卟)71...作为第一加强体的次管72...作为第二加强体的加强用卷材74...树脂层74b...摩擦降低层
具体实施例方式(第一实施方式)以下,基于附图,说明将本发明适用于导管组装体时的第一实施方式。图1(a)是用于说明使用状态下的导管组装体10的图,图1(b)是外导管11的主视图,图1(c)是内导管12的主视图。如图1(a) 图1(c)所示,导管组装体10具备外导管11和内导管12。外导管11是为了将未图示的气囊(一 >)导管等导入冠状动脉的末梢狭窄病变部而利用的递送用的导管。内导管12在向生物体内的病变部插入外导管11时被插入外导管11内使用,是先于外导管11而对该插入进行辅助的插入辅助用具。如图1 (c)所示,内导管12具备:在从远位端(前端)到近位端侧(基端侧)的中途位置,构成内导管12的远位端侧的内管部21 ;构成比该内管部21靠近位端侧的内轴部22。内管部21为了向远位端部及近位端部这双方敞开而具有在轴线方向的整体上形成的内管孔23,整体形成为管状。内管孔23为了使引导线穿过而被利用。另外,内管部21由聚醚嵌段酰胺共聚物(1J工一于^ 7' α 夕r S K )(PEBAX(注册商标))形成,内轴部22由不锈钢或N1-Ti合金等金属形成。而且,在内管部21的远位端部设有比其近位侧柔软的软片24。内管部21的近位端开口 25存在于内导管12中的轴线方向的中途位置。S卩,用于将引导线在近位端侧向外部引出的内口形成在内导管12的轴线方向的中途位置。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便于说明,将近位端开口 25也称为内开口 25。内开口 25的内开口面相对于轴线方向倾斜形成,从而确保较大的开口面积。而且,在倾斜的内开口 25中,偏靠作为最近位端侧的部位而配置内轴部22,在内开口 25中,作为最远位端侧的部位隔着轴线成为内轴部22的相反侧。由此,内开口 25具有朝向近位端侧的成分,且成为使内管孔23向侧方退避的形状。而且,内开口 25的相对于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尺寸大于内轴部22,其差成为利用的引导线G的外径以上。如图1(b)所示,外导管11具备:在从远位端到近位端侧的中途位置,构成外导管11的远位端侧的外管部31 ;以及构成比该外管部31更靠近位端侧的外轴部32。外管部31为了向远位端部及近位端部这双方敞开而具有在轴线方向的整体上形成的外管孔33,整体成为管状。该外管孔33为了使内导管12及引导线穿过而被利用,并使气囊导管等导管穿过,该气囊导管等导管用于在内导管12被取下的状态下对病变部使用。外管部31的近位端开口 34存在于外导管11中的轴线方向的中途位置。在此,将导管组装体10插入生物体内时利用的引导线在比内开口 25更靠近位端侧穿过外管孔33内。并且,穿过了外管孔33的引导线G从外管部31的近位端开口 34向外部被拉出。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便于 说明,也将近位端开口 34称为外开口 34。
外开口 34的外开口面相对于轴线方向倾斜形成,从而确保较大的开口面积。而且,在倾斜的外开口 34中,偏靠作为最近位端侧的部位来配置外轴部32,在外开口 34中,作为最远位端侧的部位隔着轴线成为外轴部32的相反侧。由此,外开口 34具有朝向近位端侧的成分,且成为使外管孔33向侧方退避的形状。而且,外开口 34的与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尺寸大于外轴部32,其差为内导管12的外径以上。如图1(a)所示,这些外导管11及内导管12在使用时被组合而形成导管组装体
10。在该导管组装体10 的初始状态下,内导管12的软片24比外管部31向远位端侧突出。而且,在初始状态下,外开口 34配置在比内开口 25靠近位端侧。该外开口 34的位置是导管组装体10的轴线方向的中途位置,更详细而言是导管组装体10的全长的比中间位置靠远位端侧。由此,在使引导线G先行之后将导管组装体10导入的情况下,或在导管组装体10的导入后对该导管组装体10或外导管11进行更换的情况下,在隔着外管部31的轴线方向的两侧,能够将为了用手抓住引导线G所需的引导线G的长度尺寸抑制得较短,结果是即使是全长短的引导线G也能够使用。在初始状态下的内开口 25与外开口 34的相对位置成为上述的位置的结构中,从近位端侧观察时,引导线G所通过的区域成为形成于引导导管C的引导管孔Cl —外管孔33—内管孔23。即,从近位端侧插入引导线G时通过的区域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由此,容易进行向远位端侧的引导线G的导入。另外,外开口 34相对于内开口 25配置在同一线上,而且这些开口 25、34的开口面倾斜,且该开口面朝向的成分中包括朝向近位端侧的成分。因此,从外开口 34向外管孔33导入的引导线G进一步前进时,该引导线G的前端容易被导入内开口 25。同样地,从内开口25向外管孔33压出的引导线G穿过外开口 34而容易向外导管11的外部拉出。在使用导管组装体10进行治疗时,首先,经由下行大动脉、大动脉弓(大動脈弓)及上行大动脉而将引导导管(力 、>夕''力^ 一 ^ > )C的远位端部配置在左冠状动脉的入口,从该状态开始使导管组装体10向远位端侧突出而进行向左冠状动脉的插入作业。这种情况下,软片卜)24从外导管11突出,由此能够提高通过性。而且,当闭塞部位存在时,能够从软片24侧逐渐压开闭塞部位。接下来,参照图2,详细地说明外导管11的结构。图2(a)是将外管部31及其周边放大表示的外导管11的主视图,图2 (b)是将外管部31与外轴部32的连结部位及其周边放大表示的纵向剖视图,图2(c)是表示构成外管部31的接合环42及外轴部32的远位端侧的主视图,图2(d)是将构成外管部31的加强用卷材43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主视图。如图2(b)所示,外管部31在对其管壁部的内周面及外周面进行限定的树脂层41埋设有作为第一加强体而设置的接合环42 (参照图2 (c))和作为第二加强体而设置的加强用卷材43 (参照图2 (d))。并且,通过这些树脂层41、接合环42及加强用卷材43来构成外管部31的管壁部。在这些树脂层41、接合环42及加强用卷材43中,首先详细说明树脂层41。如图2(b)所示,树脂层41具备:对外管部31的外周面进行限定的基底层41a ;对外管部31的内周面进行限定的摩擦降低层41b。基底层41a由聚酰胺系树脂形成。聚酰胺系树脂是指利用酰胺键(了 \ F'結合)来形成单独聚合体或共聚物的合成树脂,作为基底层41a,具体而言,使用尼龙(注册商标)这样的聚酰胺树脂和聚醚嵌段酰胺共聚物(# 'J二一 f X 口 〃 ^ r S K ) (PEBAX)这样的聚酰胺弹性体而形成。这种情况下,基底层41a在轴线方向的所有的位置上均较多地使用聚酰胺弹性体来形成,从而确保外管部31的柔软性。另外,基底层41a也可以使用与聚酰胺树脂不同的合成树脂和该合成树脂系的弹性体来形成。而且,基底层41a不必利用聚酰胺及聚酰胺弹性体这两者来形成,也可以仅利用聚酰胺和聚酰胺弹性体中的一方来形成。而且,基底层41a不必利用聚酰胺系树脂形成,也可以使用聚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酯(丨J工f f > 7夕 > -卜)、聚丙烯(V 7°口 O > )、聚氨脂(1J々 > 夕 >)、聚亚胺、聚亚胺弹性体、硅橡胶等形成。另一方面,摩擦降低层41b为了减少内导管12或其他的导管在外管孔33内滑动时的阻力,而使用聚四氟乙烯(*。丨J f卜9 7 >才π工f ) (PTFE)形成。摩擦降低层41b为了对外管部31的内周面的整体进行限定而设置,但若存在滑动容易发生的部位和难以发生的部位,则可以设置于局部。另外,形成摩擦降低层41b的材料并未限定为PTFE,也可以使用其他的含氟树脂或马来酸酐(無水7 >酸)共聚物等的亲水性聚合物。此外,作为树脂层41,在外管部31的远位端部设有比其更靠近位端侧的柔软性高的外侧片41c。由此,即使在外管部31的远位端部与血管壁接触的情况下,也能减少此时施加给血管壁的负载。该外侧片41c由聚酰胺弹性体形成,但也可以由不同的材料形成。接下来,说明接合环42。接合环42在外管部31的近位端侧埋设于树脂层41,为了将外轴部32与外管部31连结而利用。而且,接合环42也起到对外管部31的近位端侧进行加强的功能,能够抑制手术者操作外轴部32的近位端部时外管部31的外开口 34周边被压坏的情况。
·
若对接合环42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则该接合环42通过不锈钢形成为筒状或管状,接合管孔51在轴线方向的两端敞开。另外,接合环42并未限定于不锈钢制,也可以由N1-Ti合金等超弹性合金或其他的金属形成。接合环42的两开口中的远位端侧的开口 52以其开口面与接合环42的轴线正交的方式形成,相对于此,近位端侧的开口 53对应于已经说明的外开口 34,以其开口面相对于接合环42的轴线倾斜的方式形成。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也将近位端侧的开口 53称为接合侧的倾斜开口 53。相对于划分形成接合侧的倾斜开口 53的周缘部,接合外轴部32。外轴部32以其远位端部形成为前端尖的方式变形。该前端尖部54不是使周面的整体朝向前端成为锥状的方式形成,而是通过将隔着轴线的一侧向另一侧压扁(潰+ )来形成前端尖的形状。这种情况下,前端尖部54具有:在轴线方向的整体上包含与比其更靠近位端侧的部分为同一面(面一)的部分的基底面54a;以及以朝向远位端侧而与基底面54a的距离逐渐变窄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54b。前端尖部54以其基底面54a在接合侧的倾斜开口 53处从内侧与向近位端侧倾斜的倾斜尖(倾斜先)的周缘部的内周面抵接的方式配置,从而将所述内周面与基底面54a接合。通过对多处(具体而言是2处)照射激光,在沿轴线方向分离的多处产生焊接部位来进行所述接合。由此,将接合环42和外轴部32牢固地固定。而且,通过碰触基底面54a进行接合,从而使得外轴部32的轴线方向变得与接合环42的轴线方向(即,外导管11的轴线方向)平行。
如图2(c)所示,在接合环42形成螺旋状的狭缝55作为刚性降低结构,以便于抑制在设有该接合环42的位置发生刚性的局部升高。从接合环42的远位端部到比接合侧的倾斜开口 53靠跟前的位置,以成为螺旋状的方式使一系列的刻痕(切>9込A )绕轴旋转,由此形成螺旋状的狭缝55。这种情况下,一系列的刻痕的线宽成为0.025mm左右,但只要能发挥接合环42的功能且能发挥螺旋状的狭缝55的所希望的刚性降低的功能,线宽就可以任意。螺旋状的狭缝55以远位端侧比近位端侧的沿轴线方向相邻的线状的刻痕间的间距减小的方式形成。即,螺旋状的狭缝55以接合环42的刚性朝向远位端侧逐渐降低的方式形成。由此,能抑制刚性的局部升高,能够提高耐弯曲性。上述结构的接合环42如已经说明那样埋设于基底层41a,在外管部31的外周面侧及内周面侧均未露出。具体而言,如图2(b)所示,接合环42不仅在外管孔33的管壁部的厚度方向上,在轴线方向上也成为埋设于树脂层41的状态。因此,外开口 34的周缘部不是由接合侧的倾斜开口 53形成,而由树脂层41形成。由此,利用接合环42进行外开口 34及其周边的加强,且金属制的接合环42在外开口 34的周缘部未露出。接合侧的倾斜开口 53的倾斜面的方向与外开口 34的倾斜面的方向相同。即,接合侧的倾斜开口 53处的成为最远位端侧的部位的绕轴的位置与在外开口 34处的成为最远位端侧的部位的绕轴的位置相同,接合侧的倾斜开口 53处的成为最近位端侧的部位的绕轴的位置与外开口 34处的最近位端侧的部位的绕轴的位置相同。因此,与接合环42接合的外轴部32从外开口 34处的成为最近位端侧的部位朝向近位端侧延伸。接合环42与外轴部32的重合部分由树脂层41覆盖。而且,在外轴部32的朝向远位侧的远位端面从接合环42的内周面向轴线侧立起的关系下,在覆盖该远位端面的部位产 生朝向远位侧的阶梯面56。阶梯面56以朝向远位侧逐渐向外侧退避的方式形成为曲面状,但向与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地形成为平面状也可。如此通过将树脂层41的厚度形成为产生阶梯面56的程度,而能够整体性地抑制外管部31的管壁部的厚度,能够确保较大的外管孔33的孔径。另外,以在外开口 34处成为最远位端侧的部位比在接合侧的倾斜开口 53处成为最远位端侧的部位更加靠近位侧的方式形成树脂层41,但通过朝向外开口 34的外侧使内周面逐渐接近外周面,而使该外开口 34的形成成为最远位端侧的部位的部分薄壁化。由此,能够确保较宽的外开口 34。接下来,说明加强用卷材43。如图2(a)所示,加强用卷材43的整体埋设于树脂层41。另外,在图2(a)中,为了便于说明,而使加强用卷材43相对于外管部31的长度方向的相对尺寸比实际的尺寸增大。加强用卷材43通过使不锈钢制的金属线呈螺旋状地围绕,而形成为轴线方向作为长度方向的线圈状,并利用金属线划分出沿轴线方向延伸的卷材管孔43a。另外,加强用卷材(- 〃 ^ )43并未限定为不锈钢制,也可以利用N1-Ti合金等超弹性合金或其他的金属形成。加强用卷材43的沿轴线方向相邻的线状部分间的间距在轴线方向上恒定或大致恒定,该间距设定为大于螺旋状的狭缝55中的一系列(一連)的刻痕的线宽。该间距只要满足上述条件即可,可以任意,但例如为0.25mm。而且,加强用卷材43的一系列的线状部分的厚度尺寸(例如0.0lmm)设定为小于接合环42的金属壁的厚度尺寸,而且一系列的线状部分的线宽(線幅)(例如0.08mm)也设定为小于接合环42中的螺旋状的狭缝55间的最小尺寸。并且,这些尺寸设定的结果是,加强用卷材43的刚性设定为小于接合环42处的形成有螺旋状的狭缝55的区域的刚性。在此,如已经说明所述,在接合环42中,螺旋状的狭缝55以间距朝向远位侧逐渐变窄的方式形成。因此,在利用接合环42和加强用卷材43进行刚性的比较时,接合环42中,与形成有螺旋状的狭缝55的区域的近位侧相比,形成有该螺旋状的狭缝55的区域的远位侧的刚性降低,而且与形成有该螺旋状的狭缝55的区域的远位侧相比,加强用卷材43的刚性设定得较低。另外,用于将加强用卷材43的刚性设定得比接合环42的刚性小的具体的结构任意,例如通过调整加强用卷材43的材料、间距及线状部分的线宽中的至少一个参数,即使在上述厚度尺寸相同或加强用卷材43更大的情况下,也能使该加强用卷材43比接合环42中的形成有螺旋状的狭缝55的区域的刚性小。如图2 (b)所示,加强用卷材43的近位端部在比接合环42的远位端部更加靠近位端侧存在,具体而言在外开口 34的位置存在,并且远位端部以比接合环42靠远位侧存在的方式延伸,在外管部31的大致整体上设置。由此,通过加强用卷材43能起到对外管部31进行加强的功能,能抑制在使用外导管11时外管孔33被压坏的情况。加强用卷材43的外径设定得比接合环42的内径小,该加强用卷材43穿过接合管孔51内。即,加强用卷材43从接合环42的接合管孔51内朝向远位侧延伸。并且,在外开口 34与接合侧的倾斜开口 53之间的区域的绕轴的位置上,这些各开口 34、53的远位端部所存在的一侧产生接合环42不存在的区域,但在该区域放入加强用卷材43。由此,外开口34的周缘部被加强,该外开口 34不易压坏。另一方面,在比接合环42与外轴部32的接合部位更靠近位侧存在外开口 34的近位端部的结构中,加强用卷材43的近位端部存在于比外轴部32的远位端面即上述阶梯面56更靠远位侧。在外开口 34处,上述接合部位所存在的区域与上述外开口 34的远位端部所存在的区域不同,由接合环42及外轴部32加强。因此,在这样的区域中,未使加强用卷材43延伸,由此能够确保较宽的外开口 34。如上所述,通过设置加强用卷材43,在从近位端侧观察外管部31时,按照埋设有接合环42和外轴部32的区域一埋设有接合环42的非刚性降低区域和加强用卷材43的区域一埋设有接合环42的刚性降低区域和加强用卷材43的区域一埋设有加强用卷材43的区域这样的顺序,各区域连续排列。由此,在设有接合环42的结构中,能够使外管部31的刚性朝向远位端侧逐渐下降。尤其是设有接合环42的区域与比其更靠远位侧的区域的边界部分上的刚性的较大的变化因加强用卷材43的存在而被缓解,从而耐弯曲性提高。此外,加强用卷材43的金属线的卷绕方向成为接合环42中的螺旋状的狭缝55的旋绕(周回)方向的反方向。由此,因螺旋状的狭缝55而在外管部31产生的容易弯曲的方向的方向性因被加强用卷材43施加反方向的方向性而容易地抵消。接下来,说明接合环42及加强用卷材43与树脂层41的相对位置。

如已经说明那样,金属制的接合环42及金属制的加强用卷材43由于埋设于树脂层41,而在外管部31的外周面侧未露出。由此,向生物体内插入时,能防止接合环42及加强用卷材43与血管壁接触的情况。而且,由于接合环42及加强用卷材43在外管部31的内周面侧也未露出,能防止内导管12或其他的导管钩挂于螺旋状的狭缝55或卷材部分的情况。在接合环42及加强用卷材43这双方所存在的区域中,在接合环42与加强用卷材43之间形成有由树脂层41的基底层41a构成的夹设层。详细而言,如图2(bl)所示,接合环42由基底层41a内外夹持。这种情况下,基底层41a对于接合环42中的形成有螺旋状的狭缝55的区域未进行热熔接(溶着),而且也未进行粘接(接着)。由此,即使接合环42由基底层41a内外夹持,也能良好地发挥设有螺旋状的狭缝55所产生的功能。而且,虽然如此对于设有螺旋状的狭缝55的区域未热熔接基底层41a,但是通过对接合环42中未设置螺旋状的狭 缝55的区域热熔接基底层41a,并且接合环42在轴线方向上由基底层41a夹持而埋设于该基底层41a,因此也能防止接合环42的位置错动。另一方面,加强用卷材43通过使内周面侧与摩擦降低层41b相接,而由摩擦降低层41b和基底层41a内外夹持。这种情况下,摩擦降低层41b与加强用卷材43的金属线间存在的基底层41a相接,且在该相接的部位熔接基底层41a。由此,在为了实现外管部31的管壁部的薄壁化而使加强用卷材43的内周面侧与摩擦降低层41b相接的结构中,能够使摩擦降低层41b由基底层41a保持,从而使得摩擦降低层41b不易剥离。另外,基底层41a相对于加强用卷材43进行热熔接,但也可以不进行相对于加强用卷材43的热熔接。这种情况下,通过将加强用卷材43埋设于树脂层41,也能防止加强用卷材43的位置错动。在此,参照图3 (a) 图3 (b),说明加强用卷材43存在于内侧的情况与细径化的关
系O图3(a) 图3(b)是用于说明加强用卷材43存在于内侧的情况与细径化的关系的说明图,图3(a)表示本外管部31的情况,图3(b)表示作为比较例的外管部101。在图3(b)的比较例中,使用与图3(a)的接合环42相同的接合环102,但加强用卷材103与图3(a)的情况不同,配置在接合环102的外侧。而且,在该比较例中,具备基底层104a和摩擦降低层104b作为树脂层104,且摩擦降低层104b的厚度尺寸与图3(a)的情况相同,但基底层104a的厚度尺寸与图3(a)的情况不同。对基底层104a的厚度尺寸不同的点进行详细说明,接合环102的内周面与外管部101的内周面之间的距离Xl是用于实现充分地确保基底层104a与摩擦降低层104b之间的熔接强度、以及接合环102向外管孔105突出这其中的至少一方,这一特定目的的距离。这种情况下,在图3(b)中,将该距离Xl形成为图3(a)的情况下的加强用卷材103的金属线的厚度尺寸,但应考虑到为了实现上述特定的目的而实际上需要大于该厚度尺寸的情况。另外,为了可靠地抑制接合环102与加强用卷材103的干涉,而使得接合环102的外周面与加强用卷材103的内周面之间的距离X2等于图3(a)的情况下的加强用卷材43的外周面与接合环42的内周面之间的距离。而且,为了充分地抑制加强用卷材103的对血管壁的影响,而加强用卷材103的外周面与外管部101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X3等于图3(a)的情况下的接合环42的外周面与外管部31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对上述的条件下作成的比较例与本外管部31进行比较时,如图3(a)及图3(b)所示,与比较例相比,能够使本外管部31的比接合环42更靠远位端侧更细。另外,在本外管部31中,也利用进入到加强用卷材43的金属线间的基底层41a来实现上述特定的目的,相对于此,在比较例中,在仅为了实现上述特定的目的这一目的下,基底层104a存在于接合环102的内侧。因此,与比较例相比,本外管部31能够减小管壁部的厚度尺寸,结果是与比较例相比,本外管部31能够减小外径。接下来,参照图4(a) 图4(d),说明外导管11的制造方法。首先,如图4(a)所示,在构成摩擦降低层41b的第一管61的外周面,将金属线62以规定的间距卷绕成螺旋状,由此进行形成加强用卷材43的工序。接下来,如图4(b)所示,进行覆盖加强用卷材43的整体而在第一管61的外侧形成由合成树脂(具体而言是尼龙(f 〃口 >))构成的第一基底层63的工序。然后如图4(c)所示,进行在该第一基底层63的外侧热熔接另一合成树脂(具体而言是PEBAX)的工序。这种情况下,该热熔接的合成树脂为聚酰胺弹性体且上述第一基底层63的合成树脂为聚酰胺,即,为同一合成树脂系,因此在热熔接的合成树脂与第一基底层63之间不存在边界,从而形成基于这两者的第二基底层64。该工序结束时,内侧管65的形成结束。如上所述,在摩擦降低层41b的外侧形成第一基底层63,且在其外侧热熔接与该第一基底层63不同的合成树脂,由此在第一基底层63侧提高摩擦降低层41b或加强用卷材43的保持力,并同时在上述热熔接侧能够提高外管部31的柔软性。另外,若摩擦降低层41b侧由规定的合成树脂形成,且其外侧未由该规定的合成树脂系的弹性体形成,则可以省略上述第一基底层63的形成工序和上述合成树脂的热熔接工序中的一方。接下来,如图4(d)所示,进行如下的工序:利用如上所述形成的内侧管65和由合成树脂(具体而言是PEBAX)构成的管,将已经接合有外轴部32的接合环42内外夹持,并使这两管热熔接。这种情况下,如已经说明那样,对于接合环42中的形成有螺旋状的狭缝55的区域,未进行该热熔接。而且,由上述合成树脂构成的管与形成内侧管65的合成树脂为同一合成树脂系,因 此在上述两管的热熔接后的基底层41a不存在边界。根据以上详述的本实施方式,能起到以下的优异效果。在接合环42形成螺旋状的狭缝55,且以从形成有该螺旋状的狭缝55的区域朝向远位侧延伸的方式设置加强用卷材43,由此能够使外管部31的刚性朝向远位侧逐级下降。由此,实现耐弯曲W ”性的提高。而且,以与接合环42 —起构成管壁部的方式将加强用卷材43形成为管状,因此不会缩小外导管11的通路截面而能实现耐弯曲性的提高。这种情况下,加强用卷材43从接合环42的内侧朝向远位侧延伸,因此如已经说明那样,能实现外管部31的细径化。另外,导管组装体10的用途并未限定为用于递送(〒V K V )气囊导管这样的其他的导管的用途,例如也可以是利用外导管11作为吸引导管并利用内导管12作为插入辅助用具的结构。而且,为了递送自身扩张型的斯滕特氏印模(7 f >卜),也可以利用导管组装体10,为了利用内导管12的远位端部或外导管11的远位端部来冲裁闭塞部位或狭窄部,也可以利用导管组装体10。另外,也可以将适用于外导管11的结构对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内导管12适用。(第二实施方式)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以通过管部与轴部的组合所形成的导管为前提,但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在轴线方向的大致整体由管部形成的导管为前提。而且,多个加强体对导管的树脂层的埋设形态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以下,参照图5,说明该不同的结构。图5(a)是将导管70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纵向剖视图,图5 (al)是将图5(a)中的上侧的管壁部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纵向剖视图,图5(b)是用于说明埋设于导管70的次管(7、〗千工一 ) 71的将一部分放大表不的主视图。如图5(a)所示,在导管70中,在使用时被导入生物体内的部分的管壁部埋设金属制的次管71作为第一加强体,并埋设金属制的加强用卷材72作为第二加强体。作为形成次管71的材料,可以列出在上述接合环42中例示的材料,作为形成加强用卷材72的材料,可以列举出在上述加强用卷材43中例示的材料。如图5(b)所示,在次管71形成有螺旋状的狭缝73。螺旋状的狭缝73在从次管71的远位端部到该次管71的轴线方向的中途位置,使一系列的刻痕以成为螺旋状的方式绕轴旋绕而形成。螺旋状的狭缝73以远位端侧的沿轴线方向相邻的线状的刻痕间的间距比近位端侧小的方式形成。加强用卷材72的沿轴线方向相邻的线状部分间的间距在轴线方向上恒定或大致恒定。其间距设定成大于螺旋状的狭缝73中的一系列的刻痕的线宽。该加强用卷材72的近位端部存在于次管71中的形成有螺旋状的狭缝73的区域的轴线方向的中途位置。而且,从所述中途位置朝向远位侧延伸,且比次管71向远位侧延伸。加强用卷材72比次管71中的形成有螺旋状的狭缝73的区域的刚性低,因此能够使导管70的刚性朝向远位侧逐级下降。次管71及加强用卷材72埋设于具有基底层74a及摩擦降低层74b的树脂层74。另外,作为形成基底层74a的材料,可以列举出在上述基底层41a中例示的材料,作为形成摩擦降低层74b的材料,可以列举出在上述摩擦降低层41b中例示的材料。而且,加强用卷材72从次管71的内侧朝向远位侧延伸。

在设有加强用卷材72的区域上,即在比设有次管71的区域靠远位端侧,以从外侧覆盖加强用卷材72并进入线状部分间而从外侧与摩擦降低层74b相接的方式形成基底层74a。而且,在设有次管71的区域上,即在比设有加强用卷材72的区域更靠近位端侧,在次管71与摩擦降低层74b之间夹设基底层74a。在基底层74a从摩擦降低层74b的外侧与摩擦降低层74b相接的区域中,将基底层74a与摩擦降低层74b热熔接。另一方面,在次管71与加强用卷材72之间未夹设基底层74a,在沿径向方向排列有次管71及加强用卷材72的区域中,次管71的内周面与加强用卷材72的外周面相接。而且,加强用卷材72的内周面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与摩擦降低层74b相接,但在加强用卷材72中次管71从外侧相接的区域上,基底层74a未进入沿轴线方向相邻的线状部分间。即,在该区域中,在沿轴线方向相邻的线状部分间产生空隙部75。在上述结构中,摩擦降低层74b在轴线方向的规定范围中存在有仅与加强用卷材72相接的区域,但与该区域相比,摩擦降低层74b中与基底层74a熔接的区域更宽,因此摩擦降低层74b不易从基底层74a剥离。而且,在摩擦降低层74b中,如上所述那样,仅与加强用卷材72相接的区域以沿轴线方向被拉伸的状态形成,因此不易向导管70的管孔70a侧弯曲。而且,如上所述那样,在仅与加强用卷材72相接的区域中,从外侧与摩擦降低层74b相接的加强用卷材72中的线状部分间的间距设定得较窄,因此其他的导管等通过导管70的管孔70a内时,即使该通过对象物与摩擦降低层74b相接,该摩擦降低层74b向外侧的弯曲也由加强用卷材72适当地承受。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在外导管11的外周面,在接合环42的远位端部所存在的部位处产生向外侧的高低差,但在本实施方式的导管70的外周面未产生高低差,而外径在轴线方向上恒定。而且,在次管71中的形成有螺旋状的狭缝73的区域上未热熔接基底层74a这一方面,与上述外管部31同样,起到基于上述的结构的同样的作用效果。接下来,参照图6(a) 图6(d),说明导管70的制造方法。首先,如图6(a)所示,在构成摩擦降低层74b的第一管81的外周面,将金属线82以规定的间距卷绕成螺旋状,由此进行形成加强用卷材72的工序。接下来,如图6(b)所示,在加强用卷材72中,除了最终与次管71重合的区域之夕卜,在第一管81的外侧进行形成由合成树脂(具体而言是尼龙)构成的第一层83的工序。此时,该第一层83热熔接于摩擦降低层74。而且,该第一层83在轴线方向上不连续,比该不连续区域83a更靠远位侧的埋设有加强用卷材72的第一区域83b的层的厚度大于,比不连续区域83a更靠近位侧的未埋设加强用卷材72的第二区域83c的层的厚度。这两区域83b,83c的厚度之差等于次管71的管壁部的厚度。接下来,如图6(c)所示,在如上所述形成的第二管84上覆盖次管71。这种情况下,该第二管84从第二 管84的近位端侧插入到次管71的管孔内,但在该插入时,次管71的内周面在加强用卷材72及上述第二区域83c的外周面上滑动。而且,通过次管71的远位端部从近位侧与第一区域83b抵接来进行插入方向的定位。而且,在该定位后的状态下,第一区域83b的外周面相对于次管71的外周面成为同一面。接下来,如图6(d)所示,进行如下的工序:对于上述那样定位有次管71的第二管84,以覆盖第二管84的外周面及次管71的外周面的整体的方式形成由合成树脂(具体而言是PEBAX)构成的第二层85。由此,导管70的制造结束。这种情况下,在形成该第二层85的前一阶段,如上述那样,次管71的外周面相对于第一区域83b的外周面成为同一面,因此能实现形成第二层85的基础上的厚度的设定的容易化。而且,如已经说明那样,对于次管71中的形成有螺旋状的狭缝73的区域,未进行第二层85的热熔接。而且,第二层85与形成第一层83的合成树脂为相同的合成树脂系,因此在第二层85的热熔接后的基底层74a不存在第一层83与第二层85之间的边界。根据以上详述的本实施方式,能起到以下的优异效果。在次管71形成螺旋状的狭缝73,并且以从形成有该螺旋状的狭缝73的区域朝向远位侧延伸的方式设置加强用卷材72,由此能够使导管70的刚性朝向远位侧而逐级下降。由此,能实现耐弯曲性的提高。而且,以与次管71 一起构成管壁部的方式将加强用卷材72形成为管状,因此不会缩小导管70的通路截面,而能实现耐弯曲性的提高。这种情况下,力口强用卷材72从次管71的内侧朝向远位侧延伸,因此将导管70的外径形成为规定的尺寸,并且在加强用卷材72延伸出的一侧,能够增大从该加强用卷材72到导管70的外周面为止的基底层74a的厚度。由此,在插入到更细的血管内的远位侧,能提高外周面侧的弹性。另外,在次管71与加强用卷材72之间未夹设基底层74a,由此能够将导管70的管壁部形成得较薄。由此,不增大导管70的外径,就能够确保较大的管孔70a的孔径。而且,能够在不减小管孔70a的孔径的情况下减小导管70的外径。
另外,作为上述导管70的用途,列举出通过对管孔内施加负压而用于吸引除去血栓等的吸引导管、在气囊导管中为了使气囊膨胀/收缩而供流体流通的导管部分。而且,列举出如引导导管或上述外导管11那样,为了将其他的导管导入而利用的导管。另外,也可以为在加强用卷材73中的沿轴线方向相邻的线状部分之间放入基底层74而不形成空隙部75的结构。另外,在着眼于能够将导管70的管壁部形成得较薄这样的效果时,在比次管71靠径向方向的外侧存在有加强用卷材72的结构中,也可以适用在这些次管71与加强用卷材72之间未夹设树脂层74的结构。(其他的实施方式)本发明并未限定为上述各实施方式的记载内容而例如下述那样实施。(I)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接合环42与加强用卷材43之间不夹置树脂层41。这种情况下,能实现外导管11的管壁部的薄壁化。而且,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次管71与加强用卷材72之间夹设有树脂层74。这种情况下,能防止金属彼此的接触。(2)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仅在接合环42中的形成有螺旋状的狭缝55的区域未进行基底层41a的热熔接,但并未限定于此,也可以是接合环42的整体不进行基于基底层41a的热熔接。这种情况下,通过将接合环42埋设于基底层41a,能够防止该接合环42的位置错动。(3)也可以取代加强用卷材43、72,使用由金属线形成为网格状的编织管(編組★工一 f)。这种情况下,该编织管的网眼的尺寸设定为基底层41a、74a更容易从螺旋状的狭缝55、73进入的尺寸,由此能 够确保较大的基底层41a、74a与摩擦降低层41b、74b的接触面积,从而能够提高摩擦降低层41b、74b的保持力。(4)形成于接合环42或次管71的刚性降低区域并未限定为由螺旋状的狭缝55、73形成的结构,也可以是由直线状的狭缝形成的结构或形成为网格状的结构,还可以是通过使壁厚或外径朝向远位端侧缩小来形成的结构。(5)加强用卷材43、72的刚性也可以与接合环42或次管71中的形成有螺旋状的狭缝55、73的区域的刚性相同。这种情况下,加强用卷材43、72的刚性既可以与形成有螺旋状的狭缝55、73的区域中的刚性最高的部位相同,也可以与刚性最低的部位相同。(6)也可以在加强用卷材43、72的内周面与摩擦降低层41b、74b之间夹设基底层41a、74a。这种情况下,将基底层41a、74a热熔接于摩擦降低层41b、74b且热熔接于加强用卷材43、72,由此能提高各层间的保持力。(7)树脂层41、74不仅在基底层41a、74a的内周侧具备摩擦降低层,而且在外周侧也可以具备摩擦降低层。另外,摩擦降低层41b、74b不必形成在外管部31的内周面或导管70的内周面的整体,也可以仅形成在设有加强用卷材43、72的区域、即容易与其他的构件产生摩擦的区域的内周面的一部分。而且,也可以不具备摩擦降低层41b、74b,这种情况下,夕卜管部31或导管70的内周面由基底层41a、74a形成。(从上述各实施方式抽出的其他的发明)从上述各实施方式抽出的其他的发明如以下所示。第一另外的医疗用器具:
其特征在于,具备:管部,其形成有使用时作为通路发挥功能的管孔;轴部,其以从该管部朝向近位侧延伸的方式设置,且形成得比所述管部细;接合部,其在所述管部的近位侧埋设在该管部的构成管壁部的树脂层中设置,且具有与所述轴部的金属区域焊接的金属区域,通过该焊接而将所述轴部与所述管部连结;金属制管部,其从比该接合部的远位端部更靠近位侧向比接合部更靠远位侧延伸设置,并且刚性形成得比该接合部低,在延伸的范围内埋设在构成所述管壁部的树脂层中。根据本结构,能够将管部的近位端侧的开口设置在医疗用器具中的轴线方向的中途位置。而且,通过接合部的焊接来将轴部连结,因此能提高该轴部的对于管部的连结强度。而且,通过从接合部向远位侧延伸设置金属制管部,从而在设有接合部的结构中,能实现耐弯曲性的提高。第二另外的医疗用器具:以第一另外的医疗用器具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合部绕轴形成为筒状,并且在从其远位端部朝向近位侧的规定区域上形成有绕轴环绕的螺旋状的狭缝,·所述金属制管部以比所述接合部中的形成有所述螺旋状的狭缝的区域的刚性低的方式形成为线圈状。根据本结构,能够使刚性朝向远位端侧逐级降低。第三另外的医疗用器具:以第一或第二另外的医疗用器具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合部绕轴形成为筒状,并且所述轴部焊接在所述接合部的绕轴的规定位置,在所述管部的近位端部侧的至少所述轴部不存在侧的绕轴的位置上,树脂层向比所述接合部更靠近位侧延伸,由此产生该接合部不存在的区域,所述金属制管部进入该接合部不存在的区域内。根据本结构,在管部的近位端侧的开口处未露出接合部的结构中,能够通过金属制管部来提高该近位端侧的开口的强度。第四另外的医疗用器具:在第一至第三中任一另外的医疗用器具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轴部相对于所述接合部的焊接在使该轴部与所述接合部的内周面抵接的状态下进行,在所述轴部所存在侧的绕轴的位置上,所述金属制管部的近位端部比所述轴部更靠远位侧而存在。根据本结构,能够确保较大的管部的近位端侧的开口。
权利要求
1.一种医疗用器具,其具备医疗用管部,该医疗用管部的至少一部分插入到生物体内且具有在使用时作为通路发挥功能的管孔,所述医疗用器具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医疗用管部的插入到生物体内的部分中具备管状的第一加强体,该第一加强体的远位端部位于该部分的轴线方向的中途位置而沿轴线方向延伸设置,且在其延伸的范围内构成所述医疗用管部的管壁部, 在该第一加强体中,从其远位端部朝向近位侧的规定区域形成有比其更靠近位侧的刚性降低的刚性降低区域, 而且还具备管状的第二加强体,该第二加强体从比所述第一加强体的远位端部更靠近位侧向比该第一加强体更靠远位侧延伸设置,刚性形成为所述第一加强体的所述刚性降低区域的刚性以下,且在延伸的范围内构成所述管壁部, 该第二加强体从所述第一加强体的管孔内朝向远位侧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医疗用器具,其特征在于, 至少在所述医疗用管部的插入到生物体内的部分上,所述第一加强体及所述第二加强体埋设于树脂层, 该树脂层至少在设有所述第二加强体的区域中对所述医疗用管部的内周面进行限定,并且具备由比外周面侧的树脂部分更低摩擦的树脂形成的摩擦降低层, 所述第二加强体的内周面与所述摩擦降低层的外周面相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医疗用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加强体使用金属线形成为线圈状, 并且在所述第二加强体中的至少向比所述第一加强体更靠远位侧延伸的部位,通过所述摩擦降低层和所述树脂层中比所述摩擦降低层更靠外周面侧存在的基底层内外夹持所述第二加强体,并将所述摩擦降低层和基底层连结,而使得树脂进入所述第二加强体中沿轴线方向相邻的金属线部分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I 3中任一项所述的医疗用器具,其特征在于, 至少在所述医疗用管部的插入到生物体内的部分中,所述第一加强体及所述第二加强体埋设于树脂层, 在所述第二加强体进入到所述第一加强体的管孔内的区域上,在所述第一加强体与第二加强体之间未夹置所述树脂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医疗用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加强体使用金属线形成为线圈状, 该树脂层具备至少在设有所述第二加强体的区域中对所述医疗用管部的内周面进行限定的内周层, 所述第二加强体的内周面与所述内周层的外周面相接,且在所述第二加强体中的所述第一加强体从外周侧相接的区域,在该第二加强体中的沿轴线方向相邻的金属线部分之间形成有树脂未进入的空隙部, 而且在所述第二加强体中的至少向比所述第一加强体更靠远位侧延伸的部位上,通过所述内周层和所述树脂层中的比所述内周层更靠外周面侧存在的基底层内外夹持所述第二加强体,并将所述内周层和基底层连结,而使得树脂进入所述第二加强体中的沿轴线方向相邻的金属线部分之间。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插入生物体内的部分利用金属制管部的结构中,能够良好地实现耐弯曲性的提高的医疗用器具。外管部(31)通过将金属制的接合环(42)和金属制的加强用卷材(43)埋设于树脂层(41)而形成。加强用卷材(43)通过使不锈钢制的金属线围绕成螺旋状,而形成为轴线方向为长度方向的线圈状,且刚性设定得比接合环(42)低。加强用卷材(43)以近位端部存在于外开口(34)的位置且远位端部存在于比接合环(42)靠远位侧的方式延伸,在外管部(31)的大致整体上设置。在该结构中,加强用卷材(43)从接合环(42)内朝向远位侧延伸。
文档编号A61M25/00GK103252014SQ20121003806
公开日2013年8月21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17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17日
发明者井泽圭, 藤原达道 申请人:株式会社戈德曼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