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腹胀型臁疮的中药洗剂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851362阅读:28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腹胀型臁疮的中药洗剂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洗剂制备方法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讲是一种治疗腹胀型臁疮的中药洗剂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治疗腹胀型臁疮,一般采用抗菌素及磺胺类。1、阿莫西林偶见皮疹,口服大量后可有恶心、上腹部不适、腹泻等;伪膜性结肠炎。2、采用青霉素用前必须做皮试,阳性者禁用。因为青霉素易发生变态反应,特别是过敏性休克(最危险的过敏性休克,可发生在做皮肤试验的当时,极少数可发生在连续用药的过程中,后者称迟发性过敏性休克),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3、氨苄西林大量口服常出现胃肠道不适。肌注局部有疼痛。无论口服或注射均可引起变态反应,以皮疹为多见。用药前必须先做皮试。4、应用卡那霉素对听神经和肾脏均有毒性,前者表现为耳鸣、听力减退、甚至永久性耳聋,后者表现为蛋白尿、管型尿等。5、采用磺胺甲恶唑患者有时引起胃肠道反应、结晶尿、血尿、皮疹、药热及白细胞减少。6、羧苄西林可出现各种类型的变态反应。大剂量给药后可引起神经毒反应、肺水肿;用药期间可出现短暂性氨酶升高与粒细胞减少。7、头孢哌酮肌注局部可有疼痛;偶见皮疹、药物热等变态反应;个别病人可出现全血细胞减少、一过性转氨酶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或出血等。8、哌拉西林肌注后偶有局部疼痛,快速静脉推注可导致暂时性恶心、胸闷、咳嗽、 发热、口腔异味、眼结膜充血,变态反应(皮疹、痒感、头晕、麻木、发热等),用药前必须注意青霉素有无过敏史,并做青霉素皮试。

发明内容
为克服以上缺点,本发明的目的是发明一种治疗腹胀型臁疮的中药洗剂制备方法。臁疮是发生于小腿下三分之一胫骨脊两旁肌肤之间的慢性溃疡。《外科启玄》称之为裤口疮(袴口疮)、裤口毒、裙边疮。又因其患病后长年不敛,愈后又每易因碰伤而复发,故俗称“老烂脚”,即西医学的“小腿慢性溃疡”。特点溃疡疮口凹陷,边缘如缸口,脓水淋漓,久不愈合,每易因破伤而复发。历史沿革《疡医大全 臁疮门》中说“周文采曰,夫臁疮者,皆由肾脏虚寒,风邪毒气外攻三里之旁,灌于阴交之侧,风热邪气流注,两脚生疮,肿烂疼痛, 臭秽,步履艰难,此疮生于臁骨为重,以其骨上肉少皮薄,故难得愈也。”《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要决·卷七十一 ·臁疮》中说“臁疮当分内外廉,外廉易治内难痊,外属三阳湿热结,内属三阴虚热缠,法宜搜风除湿热,外贴三香夹纸饯。”病因病机由于气恼日久,肝失疏泄,全血运行不畅,而发本病。
临床表现善太息,肋痛,腹胀甚。小腿下三分之一麻木。小腿下三分之一胫骨两旁(臁部)肌肤之间溃疡疮口凹陷,边缘如缸口,脓水淋璃,久不愈合。舌质淡红,苔白,脉弦。它的技术方案为取丁香6重量份、八月札6重量份、八角茴香9重量份、九里香9 重量份、九香虫3重量份、刀豆6重量份、土木香3重量份、川楝子1重量份、云实3重量份、 乌药6重量份、甘松3重量份、龙涎香3重量份、郁金9重量份、一叶萩3重量份、七叶莲6重量份、八角枫根3重量份、清风藤6重量份、海风藤12重量份、络石藤6重量份、天仙藤9重量份、老颧草6重量份、桃仁12重量份、红花6重量份、丹参12重量份、牡丹皮12重量份、 青皮9重量份和甘草9重量份,将以上27味药放入1800毫升水中,浸泡35分钟,然后文火煎制30分钟,过滤去渣共煎出药液390毫升,煎出的药液即为治疗腹胀型臁疮的中药洗剂。该发明的优点是该中药制作简单,制成的中药毒副作用小,疗程短,治愈率高。还能避免应用西药产生的不良反应。丁香、八月札、八角茴香、九里香、九香虫、刀豆、土木香、 川楝子、云实、乌药、甘松、龙涎香、郁金,以上13味药具有疏肝破气、散积化滞、舒肝和胃、 解烦止渴、散寒、下气,益肾补元、行气止痛功效。在治疗腹胀型臁疮的过程中,起主要治疗作用,故为君药。一叶萩、七叶莲、八角枫根、清风藤、海风藤、络石藤、天仙藤、老颧草、桃仁、 红花、丹参、牡丹皮,以上12味药具有搜风胜湿、舒筋除痹、祛风湿、通经络、破瘀行血、祛瘀止痛之功效。在治疗腹胀型臁疮的过程中,能辅助主药发挥治疗作用,故为臣药。青皮苦、 辛、温。入肝、胆经。疏肝破气,散积化滞。因其能引领诸药直达病灶发挥治疗作用,故为佐药。甘草甘,平。入十二经。补脾润肺,益气复脉,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药性。既能纠诸药之偏性,又能缓解诸药之毒性,故为使药。丁香、八月札、八角茴香、九里香、九香虫、 刀豆、土木香、川楝子、云实、乌药、甘松、龙涎香、郁金、一叶萩、七叶莲、八角枫根、清风藤、 海风藤、络石藤、天仙藤、老颧草、桃仁、红花、丹参、牡丹皮、青皮、甘草,以上27味药具有搜风胜湿、舒筋除痹、祛风湿、通经络、破瘀行血、祛瘀止痛、祛风逐痹、消肿解毒、散寒止痛、辛香通窍、温通经脉、行气止痛、健脾消食之功效。是治疗腹胀型臁疮的最佳配方。丁香辛, 温。入脾,胃、肾经。温中降逆,暖肾壮阳,行气止痛,醒神开窍,辟秽杀虫。八月札甘,寒。 入肝、胃经。舒肝和胃,活血止痛,利尿通淋,解烦止渴。八角茴香辛、甘,温。入肝、肾、脾、 胃经。温中散寒,行气止痛,温补肾阳,辟恶除秽。九里香辛、苦,温。入心、肝、肺经。行气止痛,活血散瘀,祛风除湿,软坚散结。九香虫咸,甘,温,无毒。入肝、脾、肾经。行气止痛, 温肾壮阳,温中止泻。刀豆甘,平,无毒。入脾、胃、大肠、肾经。温中下气,益肾补元,祛痰平喘,行气止痛。土木香辛、苦,温。入肺、肝、脾经。健脾和胃,行气止痛,驱邪治寒疟,安驱蛔虫。川楝子苦,寒,有小毒。入肝、胃、小肠、膀胱经。燥湿杀虫,行气止痛,清热泄火。 云实辛,温。入肺、大肠经。行气止痛,截疟,止消渴。乌药辛,温。入肺、脾、肾、膀胱经。 行气止痛,温肾散寒。甘松辛、甘,温。入脾、胃经。行气止痛,醒脾健胃,收湿拔毒。龙涎香甘、酸,气腥,微温。入心、肺、肝、肾经。行气活血,利水通淋,止咳平喘,生津盈颊,辟秽解毒。郁金辛、苦,寒。入心、肺、肝、胆经。行气祛瘀,清心解郁,凉血止血。一叶萩辛、 苦,温。有毒。入肝、肾、脾三经。舒筋活血,补肾壮阳,健脾消积。七叶莲苦、辛、甘,温。 入心、脾二经。祛风除湿,活血止痛,行气止痛。八角枫根辛,温,有毒。入心、肝二经。祛风通络,散瘀止痛,活血止血,截疟。清风藤辛、苦,温。入肝、脾经。搜风胜湿,舒筋除痹。 海风藤辛、苦,微温。入肝、脾经。祛风湿,通经络。络石藤苦,微寒。入心、肝经。祛风通络,凉血消肿。天仙藤辛,温。入心、肺、脾、肾经。祛风化湿,利气活血行水。老颧草苦, 微辛,平。入肝、肾经。祛风除湿,通经活络。桃仁苦、甘,平。入心、肝、大肠经。破瘀行血,润燥滑肠。红花辛,温。入心、肝经。活血通经,祛瘀止痛。丹参苦,微寒。入心、肝经。活血祛瘀,消肿止痛,除烦安神。牡丹皮苦、辛,微寒。入心、肝、肾经。清热凉血,清肝降压,活血消瘀。青皮苦、辛、温。入肝、胆经。疏肝破气,散积化滞。甘草甘,平。入十二经。补脾润肺,益气复脉,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药性。
具体实施例方式取丁香6g、八月札6g、八角茴香9g、九里香9g、九香虫3g、刀豆6g、土木香3g、川楝子lg、云实3g、乌药6g、甘松3g、龙涎香3g、郁金9g、一叶萩3g、七叶莲6g、八角枫根3g、清风藤6g、海风藤12g、络石藤6g、天仙藤9g、老颧草6g、桃仁12g、红花6g、丹参12g、牡丹皮 12g、青皮9g和甘草9g,将以上27味药放入1800毫升水中,浸泡35分钟,然后文火煎制30 分钟,过滤去渣,煎出的药液即为治疗腹胀型臁疮的中药洗剂。共煎出药液390毫升,当腹胀型臁疮的病人需要治疗时,使药液温度为35°C,每次130毫升,外洗,一日三次,二日为一疗程,若症状仍存,再洗第二疗程,以至痊愈。398例腹胀型臁疮中,男性271例,占68. 1 %,女性127例,占31. 9%。表一、398例腹胀型臁疮病人的年龄范围
权利要求
1. 一种治疗腹胀型臁疮的中药洗剂制备方法,其特征是取丁香6克、八月札6克、八角茴香9克、九里香9克、九香虫3克、刀豆6克、土木香3克、川楝子1克、云实3克、乌药6 克、甘松3克、龙涎香3克、郁金9克、一叶萩3克、七叶莲6克、八角枫根3克、清风藤6克、 海风藤12克、络石藤6克、天仙藤9克、老颧草6克、桃仁12克、红花6克、丹参12克、牡丹皮12克、青皮9克和甘草9克,将以上27味药放入1800毫升水中,浸泡35分钟,然后文火煎制30分钟,过滤去渣共煎出药液390毫升,煎出的药液即为治疗腹胀型臁疮的中药洗剂。
全文摘要
一种治疗腹胀型臁疮的中药洗剂制备方法,属于中药制备方法技术领域。目前治疗腹胀型臁疮,一般采用抗菌素及磺胺类,如采用阿莫西林偶见皮疹,口服大量后可有恶心、上腹部不适、腹泻等;伪膜性结肠炎。该发明的技术方案为取丁香、八月札、八角茴香、九里香、九香虫、刀豆、土木香、川楝子、云实、乌药、甘松、龙涎香、郁金、一叶萩、七叶莲、八角枫根、清风藤、海风藤、络石藤、天仙藤、老颧草、桃仁、红花、丹参、牡丹皮、青皮和甘草,将以上27味药放入水中浸泡,然后文火煎制,煎出的药液即为治疗腹胀型臁疮的中药洗剂。它的优点是该中药制作简单,制成的中药毒副作用小,疗程短,治愈率高。还能避免应用西药产生的不良反应。
文档编号A61K35/37GK102552826SQ201210056960
公开日2012年7月11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27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27日
发明者刘伟娟, 王旭宁 申请人:王旭宁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