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处理装置、x线ct装置以及图像处理方法

文档序号:912360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图像处理装置、x 线ct 装置以及图像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CT数据进行图像处理的图像处理装置、CT(computed tomography)装置以及图像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X线CT装置基于透射过被检体的X线的强度,利用图像来提供与被检体有关的信息,在以疾病的诊断、治疗、手术计划等为代表的大量医疗行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通过X线CT装置取得的作为诊断图像的CT图像中,有时会存在伴随着晕影(halation)的高CT值的像素群(高CT值区域),例如钙化区域、支架(金属)区域。在含有高CT区域的CT图像中无法正确评价血管内腔。作为用来正确评价血管内腔的途径之一,具有以从诊断图像中删除高CT值区域为目的、通过进行减影(subtraction)处理来生成作为诊断图像的减影图像的方法。通过X线CT装置取得含有高CT值区域的单纯CT图像和含有高CT值区域的造影CT图像,由此在两图像间进行减影处理。但是,基于现有技术,在单纯CT图像以及造影CT图像中分别出现的高CT值区域由于心脏的运动以及心相位的不同(呼吸性的移动)引起的位置偏离而产生(晃动)毛刺(Burring) 0此外,通常,单纯CT图像中没有用于对位的基准信息(表示形状特征的CT值分布相对于造影CT图像而言非常少),因此,以将单纯CT图像及造影CT图像的正规化相互信息量(匪I :normalized mutual information)用作类似度的手法、解剖信息为基础的非线性对位的精度变差。因此,若基于现有技术而用单纯CT图像和造影CT图像进行减影处理,则具有在减影图像上残留由偏离引起的高CT值区域的伪像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视觉识别钙化区域是否是产生(晃动)毛刺的区域的图像处理装置、X线CT装置以及图像处理方法。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处理装置,为解决上述课题,具有造影侧取得単元,基于在造影后取得的造影数据,取得造影区域和在上述造影区域的周边存在的高CT值区域;推定单元,基于上述造影数据和进行了对位后的、通过非造影取得的单纯数据,推定与上述造影区域对应的、上述单纯数据的推定造影区域;单纯侧取得単元,基于上述单纯数据,取得在上述推定造影区域的周边存在的高CT值区域;核区域运算单元,基于上述造影数据的CT值的分布,运算上述造影数据的高CT值区域所含的核区域,并且,基于上述单纯数据的CT值的分布,运算上述单纯数据的高CT值区域所含的核区域;合成単元,基于上述造影数据的核区域和上述单纯数据的核区域,将上述造影数据和上述单纯数据对位,向上述单纯数据重叠上述造影数据的高CT值区域,从而生成重叠数据;以及显示控制单元,使上述重叠数据显示在显示装置上。基于上述结构的图像处理装置,能够对钙化区域是否是产生(晃动)毛刺的区域进行视觉识别。


图I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X线CT装置的硬件结构图。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X线CT装置的功能的框图。图3是表示造影体数据(volume data)的与所需截面相当的造影CT图像数据所形成的造影CT图像(部分图像)的图。图4是表示在图3所示的造影CT图像(部分图像)上所检测的血管区域的图。图5是表示图3所示的造影CT图像(部分图像)与所检测的钙化区域的图。图6是表示单纯体数据的与所需截面相当的单纯CT图像数据所形成的单纯CT图像(部分图像)与所推定的钙化区域的图。图7是将造影体数据的ー截面上的CT值的分布图作为曲线示出的图。图8是表示钙化区域与钙化区域的钙化核区域之间的关系的图。图9是表示基于重叠处理前的单纯体数据的单纯CT图像(部分图像)的图。图10是表示基于重叠处理后的重叠体数据的重叠CT图像(部分图像)的图。图11是表示图2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X线CT装置的功能的变形例的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參照附图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处理装置、X线CT装置以及图像处理方法。本实施方式的X线CT装置具有以下各种类型,即-X线源与X线检测器作为一体在被检体的周围旋转的旋转/旋转(ROTATE/ROTATE)类型,以及将大量检测元件排列为环状、仅使X线源在被检体的周围旋转的固定/旋转(STATIONARY/ROTATE)类型等,任ー个类型都能应用本发明。这里,对当前占主流的旋转/旋转类型进行说明。此外,将入射X线变换为电荷的机理以间接变换型和直接变换型为主流,该间接变换型通过闪烁体(scintillator)等荧光体将X线变换为光后进而将该光通过光电ニ极管等光电变换元件变换为电荷,该直接变换型利用了由X线导致的半导体内的电子空穴对的产生及其向电极的移动即光导电现象。此外,近年来,将X线源与X线检测器的多个对搭载于旋转环的所谓多球管型的X线CT装置的制品化得到发展,其周边技术的开发得到发展。基于本实施方式的X线CT装置,无论是以往的一球管型的X线CT装置还是多球管型的X线CT装置,都能够适用。这里,说明ー球管型的X线CT装置。图I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X线CT装置的硬件结构图。图I表示本实施方式的X线CT装置I。X线CT装置I大致由扫描装置11和图像处理装置12构成。X线CT装置I的扫描装置11通常设置在检查室,构成为用于生成与患者(被检体)O的伴随着搏动的部位(血管、冠动脉、颈动脉以及大动脉等)有关的X线的透射数据。另ー方面,图像处理装置12通常设置在与检查室邻接的控制室,构成为用于基于透射数据生成投影数据而进行重构图像的生成及显示。X线CT装置I的扫描装置11设有X线管(X线源)21、光圈22、X线检测器23、DAS (data acquisition system,数据获得系统)24,旋转部25、高电压电源26、光圈驱动装置27、旋转驱动装置28、注射器(造影剤注入装置)29、台板(日文天板)30、台板驱动装置31以及控制器32。X线管21按照从高电压电源26供给的管电压而使电子线碰撞金属制的目标,从而产生X线并向X线检测器23照射。利用从X线管21照射的X线,形成扇形波束X线、锥形波束X线。X线管21通过经高电压电源26的控制器32的控制,被供给X线的照射所需要的电力。光圈22利用光圈驱动装置27调整从X线管21照射的X线的切片(slice)方向的照射范围。即,利用光圈驱动装置27调整光圈22的开ロ,从而能够改变切片方向的X线 照射范围。X线检测器23为矩阵状,即是在通道(channel)方向具有多个通道且在切片方向具有多列X线检测元件的ニ维阵列型的X线检测器23 (又称多切片(multi-slice)型检测器。)。X线检测器23的X线检测元件检测从X线管21照射的X线。DAS 24将X线检测器23的各X线检测元件所检测的透射数据的信号放大并变换为数字信号。DAS 24的输出数据经由扫描装置11的控制器32供给到图像处理装置12。旋转部25将X线管21、光圈22、X线检测器23以及DAS 24作为一体进行保持。旋转部25构成为,能够以使X线管21与X线检测器23对置的状态将X线管21、光圈22、X线检测器23以及DAS24作为一体在患者O的周围旋转。另外,将与旋转部25的旋转中心轴平行的方向定义为z轴方向,将与该z轴方向正交的平面用X轴方向、y轴方向来定义。高电压电源26通过控制器32的控制,向X线管21供给X线照射所需要的电力。光圈驱动装置27具有通过控制器32的控制、调整光圈22的X线的切片方向的照射范围的机构。旋转驱动装置28具有通过控制器32的控制、使旋转部25以在维持其位置关系的状态下绕空洞部旋转的方式进行旋转的机构。注射器29是通过控制器32的控制、对插入患者O的患部的导管(未图示)注入造影剤的装置。台板30能够载置患者O。台板驱动装置31具有通过控制器32的控制、使台板30沿y轴方向进行升降运动并沿z轴方向进行进入运动/退避运动的机构。旋转部25的中央部分具有开ロ,用于插入在该开ロ部的台板30上载置的患者O。控制器32由CPU (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以及存储器构成。控制器32进行X线检测器23、DAS 24、高电压电源26、光圈驱动装置27、旋转驱动装置28、注射器29以及台板驱动装置31等的控制并执行扫描。X线CT装置I的图像处理装置12以计算机为基础而构成,能够与医院中心的LANdocal area network)等的网络N相互通信。图像处理装置12大致由CPU 41、主存储器42、图像存储器43、HDD (hard disc drive,硬盘驱动器)44、输入装置45以及显示装置46等基本硬件构成。CPU 41经由作为共通信号传送路径的总线,与构成图像处理装置12的各硬件构成要素相互连接。另外,还存在图像处理装置12具备存储介质驱动器47的情况。CPU 41是具有将由半导体构成的电子电路封入具有多个端子的封装中的集成电路(LSI)的结构的控制装置。若医师等操作者对输入装置45进行操作等从而输入指令,则CPU 41执行在主存储器42中存储的程序。或者,CPU 41将在HDD 44中存储的程序、从网络N传输并安装在HDD 44中的程序、或者从对存储介质驱动器47安装的存储介质中读出并安装在HDD 44中的程序加载到主存储器42中并执行。主存储器42 是含有 ROM (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及 RAM (random accessmemory,随机存储器)等的存储装置。主存储器42存储IPL (initial program loading,初始程序调入)、BIOS (basic input/output system,基本输入输出系统)以及数据,或用于CPU 41的工作存储器、数据的暂时存储。图像存储器43是对生成的造影体数据和单纯体数据进行存储的存储装置。
HDD 44是具有不可装拆地内置有涂敷或蒸镀了磁性体的金属盘的结构的存储装置。HDD 44是存储对图像处理装置12所安装的程序(除了应用程序之外,还包括0S(operating system,操作系统)等)、数据的存储装置。此外,还能够使OS提供⑶I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图形用户接ロ),该⑶I在对操作者的信息显示中大量使用图形,并通过输入装置45进行基础的操作。输入装置45是能够由操作者进行操作的定点设备(pointing device),将基于操作的输入信号送到CPU 41。显不装置46包含未图不的图像合成电路、VRAM (video random access memory,视讯随机存取存储器)以及显示器等。图像合成电路生成对图像数据重叠了各种參数的文字数据等而得到的数据。VRAM将来自图像合成电路的数据作为在显示器上显示的显示图像数据进行展开。显示器由液晶显示器、CRT (cathode ray tube,阴极射线管显示器)等构成,将显示图像数据作为显示图像依次显示。存储介质驱动器47能够实现存储介质的装拆,将在存储介质中记录的数据(包括程序)读出,输出到总线上,此外,将经由总线供给的数据写入存储介质。这样的存储介质能够提供所谓的软件包(package software)。图像处理装置12对从扫描装置11的DAS 24输入的原始数据进行对数变换处理、灵敏度修正等修正处理(前处理),生成投影数据。此外,图像处理装置12对进行了前处理的投影数据进行散射线的去除处理。图像处理装置12基于X线曝射范围内的投影数据的值进行散射线的去除,将根据进行散射线修正的对象的投影数据或其邻接投影数据的值的大小而推定的散射线从成为对象的投影数据中减去来进行散射线修正。图像处理装置12 通过对修正后的投影数据进行重构而将造影CT图像数据和单纯CT图像数据分别生成并存储。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X线CT装置I的功能的框图。另外,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伴随着晕影的高CT值的像素群(高CT值区域),以钙化区域为例进行说明。通过由图像处理装置12的CPU 41执行程序,从而X线CT装置I如图2所示地作为体数据生成部51、血管区域检测部52、血管区域推定部53、钙化区域检测部54、钙化核区域运算部55、对应处理部56、对位处理部57、合成处理部58、接ロ部59以及差分(减影)处理部60发挥功能。另外,X线CT装置I的构成要素51至60的全部或一部分也可以作为硬件设置在X线CT装置I中。体数据生成部51具有如下功能,即经由控制器32对扫描装置11的动作进行控制,基于通过造影剤注入前的扫描所取得的患者O的伴随着搏动的部位的投影数据,生成单纯CT图像数据,基干与多个截面相当的单纯CT图像数据,生成单纯体数据。此外,体数据生成部51具有如下功能,即经由控制器32对扫描装置11的动作进行控制,基于通过造影剤注入后的扫描所取得的患者O的伴随着搏动的部位的投影数据,生成造影CT图像数据,基干与多个截面相当的造影CT图像数据,生成造影体数据。生成的单纯体数据以及造影体数据被存储在图像存储器43中。血管区域检测部52具有基于从图像存储器43取得的造影体数据来检测血管区域(造影剤区域)B的功能。血管区域检测部52基于造影体数据,并基于血管区域的分段(segmentation)以及血管移动轨迹,对血管区域B进行检测。 图3是表示造影体数据的与所需截面相当的造影CT图像数据所形成的造影CT图像(部分图像)的图。图4是表示在图3所示的造影CT图像(部分图像)上检测出的血管区域的图。图3示出了造影体数据所形成的造影容积、和造影体数据的与所需截面相当的造影CT图像数据所形成的造影CT图像(部分图像)。图4示出了图3所示的造影容积、造影CT图像(部分图像)、和造影CT图像上的血管区域B。图2所示的血管区域推定部53具有以下功能,即执行由血管区域检测部52检测到血管区域及钙化区域的造影体数据、从图像存储器43取得的由血管区域检测部52检测到血管区域的造影体数据和心相位同等的单纯体数据的整体、以及脏器整体的对位的功能;以及根据造影体数据的血管区域B来推定单纯体数据的推定血管区域b的功能。血管区域推定部53通过大致进行造影体数据与单纯体数据的对位,将与造影体数据的血管区域B对应的单纯体数据的一部分作为推定血管区域b。钙化区域检测部54具有根据从图像存储器43取得的造影体数据来检测钙化区域C的功能。例如具有以下功能,即钙化区域检测部54基于造影体数据,检测在由血管区域检测部52检测到的血管区域B的周边(关心区域)存在的钙化区域C,即在距血管区域B的规定范围内出现的钙化区域C。此外,钙化区域检测部54具有基于单纯体数据来检测钙化区域c的功能。例如具有以下功能,即钙化区域检测部54基于从图像存储器43取得的单纯体数据,检测在由血管区域推定部53推定出的推定血管区域b的周边存在的钙化区域C,即在距推定血管区域b的规定范围内出现的钙化区域C。钙化区域检测部54基于阈值处理来检测在血管区域B以及推定血管区域b的周边出现的钙化区域C、c,该阈值处理将固定值、或者对区域内的最大值乘以与该值相应的系数而得到的值等作为阈值。基于图3所示的造影CT图像(部分图像)检测到的钙化区域C在图5中示出。基于单纯体数据的与所需截面相当的单纯CT图像数据所形成的单纯CT图像(部分图像)推定的钙化区域c在图6中示出。钙化区域检测部54对单纯体数据提供作为对位所使用的信息的钙化区域C。这里,在造影体数据的钙化区域C与单纯体数据的钙化区域c中,由于心脏的运动以及心跳相位的不同(呼吸性的移动)而产生(晃动)毛刺(blurring)。因此,在以下的处理中,基于造影体数据的CT值的分布与单纯体数据的CT值的分布,分别对钙化区域C中的钙化核区域CO与钙化区域C中的钙化核区域CO进行运算。钙化核区域运算部55具有基于由钙化区域检测部54检测到的钙化区域C的CT值的分布来运算钙化核区域CO的功能。此外,钙化核区域运算部55具有基于由钙化区域检测部54检测到的钙化区域c的CT值的分布来运算钙化核区域CO的功能。钙化核区域运算部55可以根据与钙化区域C相应的像素的CT值的平均值以及标准偏差来分别求取钙化区域C的钙化核区域CO的修正函数(CT值的分布上的下部基础部(日文裾野)的扩展),也可以使用伽玛函数(Y函数)或已知的重构滤波器的MTF(调制传递函数,modulationtransfer function)进行反卷积来求取。韩化核区域运算部55对于第η (η = 1,2,…,N)I丐化区域C[η]运算第m(m = I, 2, ···』)I丐化核区域CO [n,m]。关于I丐化区域c的I丐化核区域CO,也与钙化区域C同样。图7是将造影体数据的ー截面上的CT值的分布图作为曲线示出的图。
图7所示的纵轴表示造影体数据的CT值,横轴表示右上图像中的直线上的坐标。图7将造影体数据的ー截面上的CT值的分布图、第一钙化区域C[l]、第一钙化区域c[l]的第一钙化核区域C0[1,1]以及第二钙化核区域C0[l,2] —维地显示。此外,图7示出基于造影体数据的ー截面上的CT值的分布图的、血管区域B的修正函数P、钙化核区域C0[1,1]的修正函数Q1、钙化核区域CO [1,2]的修正函数Q2。另外,图7中,钙化核区域运算部55采用造影体数据的ー截面上的CT值的分布图作为造影体数据的CT值的分布的一例,基于CT值的分布图来运算钙化核区域。但是,造影体数据的CT值的分布不限于造影体数据的ー截面上的CT值的分布图。例如,造影体数据的CT值的分布也可以是基于造影体数据的等高线数据。图8是表示钙化区域C[n]与钙化区域C[n]的钙化核区域CO [n,m]之间的关系的图。图8(a)示出基于造影体数据的造影CT图像(部分图像)。图8 (b)示出根据图8(a)检测的钙化区域C[l]。图8 (c)示出基于造影体数据的造影CT图像(部分图像)中的钙化核区域。图8(d)示出根据图8(a)运算的钙化区域C[l]中的钙化核区域C0[1,1]与钙化核区域C0[l,2]。图8(e)是在图8(b)所示的钙化区域C[l]上重叠了图8(d)所示的钙化核区域C0[1,1]、C0[1,2]的图。图2所示的对应处理部56具有进行由钙化核区域运算部55运算出的造影体数据的钙化核区域CO、与单纯体数据的钙化核区域CO的对应处理的功能。对应处理部56从造影体数据的血管区域B (单纯体数据的推定血管区域b)的起始部侧的钙化核区域CO (钙化核区域CO)开始,朝向末梢部侧的钙化核区域CO (钙化核区域CO)依次附加序号进行对应。对位处理部57具有基于对应处理部56的对应处理来对造影体数据与单纯体数据进行线性/非线性的对位处理的功能。例如,对位处理部57利用将正规化相互信息量用作类似度的手法、使用解剖信息的手法等,进行线性/非线性的对位。对位处理部57仅能够将体数据整体或指定的对象构造物对位。例如,对位处理部57能够仅将造影体数据与单纯体数据的一部分作为对象。合成处理部58具有基于由对位处理部57对位后的造影体数据与单纯体数据、向单纯体数据重叠(superimpose) I丐化区域C而生成重叠体数据的功能。基于重叠处理前的单纯体数据的单纯CT图像(部分图像)在图9中示出。基于重叠处理后的重叠体数据的重叠CT图像(部分图像)在图10中示出。接ロ部59是能够经由输入装置45在经由显示装置46显示的重叠CT图像的显示画面上对重叠的钙化区域C进行变更的用户接ロ。重叠体数据经由接ロ部59被显示在显示装置46上。此外,合成处理部58具有如下功能,即基于由对位处理部57进行了对位的造影体数据与单纯体数据,将单纯体数据与韩化区域C进行加法合成(additive synthesis)或乘法合成(multiplication synthesis),生成合成体数据。差分处理部60具有进行造影体数据与由合成处理部58生成的合成体数据的差分处理从而生成差分体数据的功能。差分体数据经由接ロ部59显示在显示装置46上。图11是表示图2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X线CT装置I的功能的变形例的框图。
通过由图像处理装置12的CPU 41执行程序,从而X线CT装置I如图11所示地作为体数据生成部51、血管区域检测部52、血管区域推定部53、钙化区域检测部54A、钙化核区域运算部55A、钙化区域推定部61、钙化核区域运算部55B、对应处理部56、对位处理部57、合成处理部58、接ロ部59以及差分处理部60发挥功能。另外,X线CT装置I的构成要素51 61的全部或一部分也可以作为硬件设置在X线CT装置I中。钙化区域检测部54A,与钙化区域检测部54的部分功能同样地,具有检测在由血管区域推定部53推定出的推定血管区域b的周边存在的钙化区域C,即在距推定血管区域b的规定范围内出现的钙化区域C。钙化核区域运算部55A,与钙化核区域运算部55的部分功能同样地,具有基于由钙化区域检测部54A检测到的钙化区域c来运算钙化核区域CO的功能。钙化区域推定部61具有以下功能,S卩执行由血管区域检测部52检测到血管区域的造影体数据、与由钙化核区域运算部55A运算出钙化核区域CO的单纯体数据的整体、以及脏器整体的对位的功能;以及根据钙化核区域CO来推定造影体数据的钙化区域C的功倉^:。在向患者O注入的造影剤为高浓度的情况下,与单纯体数据的钙化区域c相比,造影体数据的钙化区域C的(晃动)毛刺(Burring)大。造影体数据的钙化区域C的(晃动)毛刺(Burring)由造影剂的(晃动)毛刺(Burring)的影响引起。因此,I丐化区域推定部61基于由钙化核区域运算部55A运算出的单纯体数据的钙化核区域CO,推定造影体数据的钙化区域C。钙化核区域运算部55B与钙化核区域运算部55的部分功能同样,具有基于由钙化区域推定部61推定出的钙化区域C来运算钙化核区域CO的功能。对应处理部56具有进行由钙化核区域运算部55B运算出的造影体数据的钙化核区域CO、与由钙化核区域运算部55A运算出的单纯体数据的钙化核区域CO的对应处理的功倉^:。另外,图11中,对与图2相同的功能附加相同符号而省略说明。钙化区域推定部61可以基于非造影体数据的钙化区域c来推定造影体数据的、作为钙化区域c的对应区域的钙化区域C的像素值或其修正值(以下称作“像素值等”。)。钙化区域推定部61可以直接求取钙化区域C的像素值,也可以求取使差分处理后的伪像减少的修正值,对直接求出的钙化区域C的像素值进行修正。该情况下,当通过进行非造影体数据与造影体数据之间的差分处理来生成差分体数据时,差分处理部60利用推定出的钙化区域C的像素值等,求取差分体数据的与钙化区域C对应的区域的像素值。另外,本实施方式的X线CT装置I中,例举了在CT图像上产生高CT值区域的ー个原因的钙化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该情況。例如,作为在CT图像上产生高CT值区域的其他主要原因,可以举出支架以及螺栓等金属制的医疗器具。该情况下,钙化核区域运算部55、55A、55B计算出医疗器具的实体。本实施方式的X线CT装置I基于钙化核区域CO,CO将造影体数据与单纯体数据对位。并且,本实施方式的X线CT装置I向单纯体数据重叠钙化区域C而生成重叠体数据,并基于重叠体数据进行显示。因此,基于本实施方式的X线CT装置1,能够视觉识别钙化区域C是否是产生(晃动)毛刺的区域。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X线CT装置I基于钙化核区域CO,CO将造影体数据与单纯体数据对位。并且,本实施方式的X线CT装置I将单纯体数据与钙化区域C进行加法合成而生成合成体数据,进行造影体数据与合成体数据的差分处理从而生成差分体数据。因此,基于本实施方式的X线CT装置1,由于能够取消高CT值的钙化区域C,因此能够提供适于血管内腔的评价的图像。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而提示的,并不意欲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形态实施,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及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在发明的范围及主旨内,并包含在权利要求记载的发明及其等同范围内。
权利要求
1.ー种图像处理装置,具有 造影侧取得単元,基于在造影后取得的造影数据,取得造影区域和在上述造影区域的周边存在的高CT值区域; 推定単元,基于上述造影数据和进行了对位后的、通过非造影取得的单纯数据,推定与上述造影区域对应的、上述单纯数据的推定造影区域; 单纯侧取得単元,基于上述单纯数据,取得在上述推定造影区域的周边存在的高CT值区域; 核区域运算单元,基于上述造影数据的CT值的分布,运算上述造影数据的高CT值区域所含的核区域,并且,基于上述单纯数据的CT值的分布,运算上述单纯数据的高CT值区域所含的核区域; 合成単元,基于上述造影数据的核区域和上述单纯数据的核区域,将上述造影数据和上述单纯数据对位,向上述单纯数据重叠上述造影数据的高CT值区域,从而生成重叠数据;以及 显示控制単元,使上述重叠数据显示在显示装置上。
2.如权利要求I记载的图像处理装置, 上述核区域运算单元,基于上述造影数据的ー截面上的CT值的分布图,运算上述造影数据的上述核区域,并且,基于上述单纯数据的ー截面上的CT值的分布图,运算上述单纯数据的上述核区域。
3.如权利要求I记载的图像处理装置, 该图像处理装置还具有变更单元,该变更単元能够在上述重叠数据的显示画面上将进行重叠的上述高CT值区域变更。
4.如权利要求I记载的图像处理装置, 上述核区域运算单元,对于上述高CT值区域将伽玛函数或重构滤波器的MTF作为传递函数进行反卷积运算,利用使与上述分布图的差最小的修正函数来运算上述核区域。
5.如权利要求I记载的图像处理装置, 上述合成単元通过将上述造影数据的上述核区域和上述单纯数据的上述核区域局部对位,生成局部的重叠数据。
6.如权利要求I记载的图像处理装置, 上述合成单元对上述造影数据和上述单纯数据进行线性/非线性的对位。
7.如权利要求I记载的图像处理装置, 该图像处理装置还具有对应单元,该对应单元将上述造影数据的多个上述核区域中的所需核区域和上述单纯数据的多个上述核区域中的所需核区域建立对应。
8.如权利要求7记载的图像处理装置, 上述合成単元将通过上述对应单元建立起对应后的上述所需核区域和上述所需核区域对位。
9.如权利要求I记载的图像处理装置, 上述造影侧取得単元基于通过上述核区域运算单元运算出的上述单纯数据的核区域,取得上述造影数据的高CT值区域。
10.如权利要求I记载的图像处理装置,上述合成単元,基于上述造影数据的核区域和上述单纯数据的核区域,将上述造影数据和上述单纯数据对位,将上述单纯数据和上述造影数据的高CT值区域进行加法合成或乘法合成,从而生成合成数据, 该图像处理装置还具有差分単元,该差分単元通过进行上述造影数据和上述合成数据的差分处理,生成差分数据。
11.ー种图像处理装置,具有 存储单元,存储非造影图像数据和造影图像数据; 提取单元,基于上述非造影图像数据的血管区域,提取存在对象物质的对象物质区域; 推定単元,基于上述非造影图像数据的上述对象物质区域,推定上述造影图像数据的、上述对象物质区域的对应区域的像素值或其修正值;以及 差分単元,通过进行上述非造影图像数据和上述造影图像数据的差分处理来生成差分图像数据,并且,利用推定出的上述对应区域的像素值或修正值,求取上述差分图像数据的、与上述对应区域对应的区域的像素值。
12.如权利要求11记载的图像处理装置, 使上述对象物质区域是高CT值区域。
13.如权利要求11记载的图像处理装置,还具有 第一核区域运算单元,基于上述非造影图像数据,求取所提取出的上述对象物质区域中的核区域; 第二核区域运算单元,基于上述造影图像数据,求取所推定出的上述对应区域中的核区域;以及 对位单元,基于通过上述第一以及上述第二核区域运算单元求取出的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核区域,进行上述非造影图像数据和上述造影图像数据之间的对位; 上述差分単元基于上述对位单元的对位结果,生成上述差分图像数据。
14.ー种X线CT装置,具有 扫描单元,由X线源以及X线检测器构成,生成通过非造影取得的单纯数据和造影后取得的造影数据; 造影侧取得単元,基于上述造影数据,取得造影区域和在上述造影区域的周边存在的高CT值区域; 推定単元,基于上述造影数据和进行了对位后的上述单纯数据,推定与上述造影区域对应的、上述单纯数据的推定造影区域; 单纯侧取得単元,基于上述单纯数据,取得在上述推定造影区域的周边存在的高CT值区域; 核区域运算单元,基于上述造影数据的CT值的分布,运算上述造影数据的高CT值区域所含的核区域,并且,基于上述单纯数据的CT值的分布,运算上述单纯数据的高CT值区域所含的核区域; 合成単元,基于上述造影数据的核区域和上述单纯数据的核区域,将上述造影数据和上述单纯数据对位,向上述单纯数据重叠上述造影数据的上述高CT值区域,生成重叠数据;以及显示控制単元,使上述重叠数据显示在显示装置上。
15.如权利要求14记载的X线CT装置, 上述核区域运算单元,基于上述造影数据的ー截面上的CT值的分布图,运算上述造影数据的上述核区域,并且,基于上述单纯数据的ー截面上的CT值的分布图,运算上述单纯数据的上述核区域。
16.如权利要求14记载的X线CT装置, 上述合成単元,基于上述造影数据的核区域和上述单纯数据的核区域,将上述造影数据和上述单纯数据对位,将上述单纯数据和上述造影数据的高CT值区域进行加法合成或乘法合成,从而生成合成数据; 该X线CT装置还具有差分単元,该差分単元通过进行上述造影数据和上述合成数据的差分处理来生成差分数据。
17.ー种图像处理方法, 基于在造影后取得的造影数据,取得造影区域和在上述造影区域的周边存在的高CT值区域; 基于上述造影数据和进行了对位后的通过非造影取得的单纯数据,推定与上述造影区域对应的、上述单纯数据的推定造影区域; 基于上述单纯数据,取得在上述推定造影区域的周边存在的高CT值区域; 基于上述造影数据的CT值的分布,运算上述造影数据的高CT值区域所含的核区域,并且,基于上述单纯数据的CT值的分布,运算上述单纯数据的高CT值区域所含的核区域; 基于上述造影数据的核区域和上述单纯数据的核区域,将上述造影数据和上述单纯数据对位,向上述单纯数据重叠上述造影数据的高CT值区域,从而生成重叠数据; 使上述重叠数据显示在显示装置上。
18.如权利要求17记载的图像处理方法, 基于上述造影数据的ー截面上的CT值的分布图,运算上述造影数据的上述核区域,并且,基于上述单纯数据的ー截面上的CT值的分布图,运算上述单纯数据的上述核区域。
19.如权利要求17记载的图像处理方法, 基于上述造影数据的核区域和上述单纯数据的核区域,将上述造影数据和上述单纯数据对位,将上述单纯数据和上述造影数据的高CT值区域进行加法合成或乘法合成,从而生成合成数据; 通过进行上述造影数据和上述合成数据的差分处理来生成差分数据。
全文摘要
一种能够视觉识别钙化区域是否是发生(晃动)毛刺的区域的图像处理装置、X线CT装置以及图像处理方法。X线CT装置基于造影数据来检测造影区域和在造影区域的周边存在的钙化区域,基于造影数据与进行了对位的单纯数据,推定与造影数据的造影区域对应的、单纯数据的推定造影区域,基于单纯数据,检测在推定造影区域的周边存在的钙化区域,基于造影数据的CT值的分布来运算造影数据的钙化区域所含的核区域,并且基于单纯数据的CT值的分布来运算单纯数据的钙化区域所含的核区域,基于造影数据的核区域和单纯数据的核区域,将造影数据和单纯数据对位,向单纯数据重叠造影数据的钙化区域而生成重叠数据,并将重叠数据显示在显示装置上。
文档编号A61B6/03GK102688060SQ201210080060
公开日2012年9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23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23日
发明者藤泽恭子 申请人:东芝医疗系统株式会社, 株式会社东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