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治疗慢性胃炎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慢性胃炎的中药。
背景技术:
西医对慢性胃炎的病因和发病机理,直到今天尚未完全清楚。胃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其中病因之一。病理变化也很复杂,治疗上也有很多办法。但总的看来,效果不理想。中医把慢性胃炎归属于祖国医学上的胃脘痛痞症、呃逆等,发病原因多由饮食不节、外邪犯胃七情感伤等,它的证型繁杂,在治疗上更是多种方法。在“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和“久病入络”的理论指导下,位居中焦、胃之有病、中焦必虚,且脾与胃互为表里,胃之有病,脾胃功能也必失调,再加上幽门螺杆菌感染。故反复发作,日趋严重。本发明方剂,必须解决中焦虚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二个主要矛盾,并解决慢性胃炎的其他症状。
发明内容
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治疗慢性胃炎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列重量的原料药物配比的组分组成人参10-15g、三棱10-15g、莪术10-15g、姜半夏25_30g、干姜10_15g、生姜 10_15g、黄连 10_15g、大黄 4_6g、蒲公英 35_40g、槟榔 10_15g、大率 15_20g。本发明中药方中,人参甘、微苦、微寒,入脾、肺经,大补兀气,益气生津。三棱苦、平,入肝、脾经,破血行气,消积止痛。莪术苦、辛、温,入肝、脾经,破血行气,消积止痛。姜半夏辛、温、有毒,入脾、胃经,燥湿去疾,降逆止呕。干姜大辛、大热,入心、肺、脾、胃经,温中回阳。生姜能散寒解表,温中止呕。黄连苦、寒,入心、胃、肝、胆、大肠经,能泻心胃肝胆之实火,燥胃肠积滞之湿热,为清心除烦、消痞止利,治疗湿火郁结之主药。大黄苦、寒,入胃、大肠、脾、肝、心包经,清肠通便,泻火解毒,逐瘀通经。蒲公英苦、甘、寒,入脾、胃经,长于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槟榔苦、辛、温,入胃、大肠经,有杀虫、消积、下气通便利水之功。大枣甘、微温,入脾、胃、心、肝经,补脾和营,益血止血,养心安神,缓和药性。诸药合用,补气活血,辛开苦降,清热解毒,能有效治疗慢性胃炎。本发明中药的用量及煎药,服药方法
本发明中药服药最少的患者20剂,最多的患者服药80剂,每日I剂。每副药先用凉水浸泡一小时,先用武火煮沸,再改用文火煮沸I小时。滤出150ml。第二遍,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煮沸30分钟,滤出150ml。两遍混合共300ml。分两次饭后半小时服用。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I、一种治疗慢性胃炎的中药,是由下列重量的原料药物配比的组分组成人参10-15g、三棱10-15g、莪术10-15g、姜半夏25_30g、干姜10_15g、生姜10_15g、黄连10-15g、大黄 4-6g、蒲公英 35-40g、槟榔 10_15g、大率 15_20g。实施例2、一种治疗慢性胃炎的中药,其优选是人参10g、三棱10g、莪术10g、姜半夏30g、干姜10g、生姜10g、黄连10g、大黄4g、蒲公英40g、槟榔10g、大枣15g。一种治疗慢性胃炎的中药临床疗效总结。
一、一般资料本发明多年来应用于临床,治疗78例病人,女性30例,男性48例,最大年龄76岁,最小年龄26岁,其中浅层胃炎58例,肥厚性胃炎12例,萎缩性胃炎8例,病程最短的半年,病程最长的30年。疗效标准治愈病例临床症状消失,胃镜检查胃粘膜正常。好转病例,临床症状好转,胃镜检查胃粘膜症状好转,无效病例,临床症状依旧或加重,胃镜检查胃粘膜症状无变化或加重。总结结果,治愈55例,好转19例,无效病例4例。
二、诊断标准根据临床症状,结合胃镜检查结果确诊。三、典型病例
I、张X X,女,28岁,已婚,工人。2002年10月就诊。患者胃疼、胃胀不适3年多。月艮用多种西药和中成药情况时好时坏,前几天经胃镜检查为浅层性胃炎,服药本发明方,5剂小效,10剂后自觉痊愈,后为巩固疗效,又服10剂,I个月后,胃镜检查,痊愈。2、王X X,男,57岁,干部。2001年5月就诊,患者是个老胃病,多次胃镜检查为萎缩性胃炎,病史已有20年,屡次中西医治疗少效。服用本发明方10剂小效,20剂感觉良好。于是增加信心,又连服50剂药,共服药70剂后,经胃镜检查,萎缩性胃炎痊愈。
权利要求
1. 一种治疗慢性胃炎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列重量的原料药物配比的组分组成人参10-15g、三棱10-15g、莪术10-15g、姜半夏25_30g、干姜10_15g、生姜10_15g、黄连10-15g、大黄 4-6g、蒲公英 35-40g、槟榔 10_15g、大率 15_20g。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中药领域,一种治疗慢性胃炎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列重量的原料药物配比的组分组成人参10-15g、三棱10-15g、莪术10-15g、姜半夏25-30g、干姜10-15g、生姜10-15g、黄连10-15g、大黄4-6g、蒲公英35-40g、槟榔10-15g、大枣15-20g。本发明具有疗效好、治愈率高、疗程短且无毒副作用的优点。
文档编号A61K36/9068GK102614481SQ20121009590
公开日2012年8月1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5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18日
发明者宋协勘, 李晓玲 申请人:宋协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