菟丝子口服液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5063阅读:169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菟丝子口服液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皮肤瘙痒症的内服药,具体地说是以中草药为原料制备的口服液。
背景技术
祖国医学对皮肤瘙痒症是这样描述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四时之气,木火司乎生长,金水司乎收藏。风强则肝木鸱张,木行疏泄之令,而肾精失收藏之权,风气太旺,疏泄太过,肾精不藏,肾为水脏,主水主精,而水中之潜藏命门真火,即生气之相火,为安身立命之主,故肾水潜有真阳,肾火能生真阴,阴阳相济,水火互根,真精不足,则气不归元,虚火上炎,灼肺则痒。历来治疗皮肤瘙痒症的医案多以发散祛风为治,明朝中医著作《外科正宗》“当归饮子”,清朝中医著作《外科证治全书》“养血定风汤”,“十二味地黄 饮”、“养血润肤饮”等等,均为传统疗方,但至今未见一剂疗效理想、权威性的药剂问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皮肤瘙痒症的内服药,其对于皮肤瘙痒、无原发皮损的病症提供一种方便、有效,无任何毒副作用的内服药“口服液”。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发明者基于祖国医学理论中皮肤瘙痒症是人身木火偏于疏泄,金气被冲而失收敛之令,水气被泄,而失封藏之能,水不能藏则相火益事飞腾,金不收则风木益事泄动,上焦则津液伤而热气冲塞,下焦则相火泄而之令空虚,中焦则中气衰败交济无能。风气相搏,风强则为瘾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所以采取的医疗方案“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酸泻之,适其性而衰之也。”缓肝急以制木,补肾精以润燥。发明人总结14年的临床经验认为因循“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酸泻之,适其性而衰之也。”理论,从多例皮肤瘙痒症患者中逐步摸索总结其治疗原则缓肝急以制木,补肾精以润燥,肝肾之气敛而精藏,肝肾之精旺而痒止。结合祖国医学有关理论,有选择地吸取了祖国医学有关病症的组方精华,筛选出有显著疗效的中草药科学的组方,研制出专治皮肤瘙痒症的中药口服液,对其临床表现出皮肤瘙痒、无原发皮损的病症,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达到理想的疗效,本发明是由下列组分制成的(用量为重量单位)。菟丝子30-35 乌梅20-25 山药10-15生地黄20-25 全瓜萎20-25柏子仁10-15当归10-15白芍 10-15 茯苓 10-15槐花10-15 桃仁10-15 生甘草10-15本发明药材重量(份)配比是菟丝子30 乌梅24 山药12 生地黄24全瓜萎24 柏子仁12当归12 白芍12茯苓12 槐花12 桃仁12 生甘草12按上述各组分制成本发明的制备方法是
I、将组方中各中药原料药按常规中药煎熬方法煎好后浓缩;2、将药液用灌装机按每支20ml灌装好封存。本发明菟丝子口服液具有如下优点能使皮肤瘙痒症在短时间内瘙痒消失。方中菟丝子,辛平,补肝肾益精血,《神农本草经疏 卷六 草部上品之上 菟丝子》日“五味之中,惟辛通四气,复兼四味,经日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菟丝子之属是也,与辛香燥热之辛,迥乎不同矣,学者不以辞害义可也。为补脾肾肝三经要药”;乌梅,酸平,酸涩收敛,酸以泻肝补肺,泻风木止疏泄;与菟丝子合用,共为主药。山药,甘平,益气补肺,养阴健胃,息风燥止疏泄;生 地黄,甘寒,清风润木,凉血滋肝;桃仁,苦平,活血通经,行瘀润燥;柏子仁,甘平,清润降敛,润肾燥养心气;当归,甘,补血活血,滋润滑泽;白芍,苦平,养血敛阴,平肝柔肝,清风燥而敛疏泄,令肝血足而风定;共为臣药。茯苓,甘平,长阴益气,养心安神;槐花,苦微寒,凉血清风,治疥癣祛皮肤风;全瓜萎,甘寒,平肝缓急,肃清凉润,润肠通便,以防菟丝子燥结大便之弊;共为佐药。生甘草,甘平,缓和药性,调和诸药为使药。使用本发明的药物方法每次一支(20ml),每日三次,饭前服,十天一个疗程,共
三个疗程。为表明本发明药物对皮肤瘙痒症的治疗效果,本发明经100例系统临床观察,并选择病史、病情、年龄、性别及原治疗相当的皮肤瘙痒症患者65例为对照组。从住院及专科门诊,选择病例,按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确诊的成年皮肤瘙痒症患者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50例,女性50例,年龄18-70岁,病程自始发期至20年。试验组在使用或不用初期外用药的基础上,停止用药,服用本发明药物。对照组按常规治疗方法使用常用的外用药,以及中、西内服药。外用药两个组用法、用量相匹配,观察期三个月,十天一个疗程,共三个疗程。使用本发明的药物方法一天三支,每次一支(20ml) 口服液,饭前口服。十天一个疗程。试验组、对照组,经一个月疗程后,疗效情况见下表疗效情况表
α,有阵发性瘙痒、反复发作常伴有抓痕、痂皮
组别病例数______
______Ι __B__Iu__后
(服用本发明药物)有上述症状无 有上还症状消退
ammimmmm 65有上述症状■显I有上述症状I症状部分消失从表可以看出试验组服用本发明药物后,主要症状消失,治疗效果明显。发明人临床14多年,收治300余例皮肤瘙痒症患者,有效率92% (其中治愈率85% ),无效率8%。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皮肤瘙痒症的施治。I、药物的组成与配比
菟丝子30g 乌梅24g 山药12g 生地黄24g全瓜萎24g 柏子仁12g当归12g 白苟12g茯苓12g 槐花12g 桃仁12g 生甘草12g2、制作方法与使用将组方中各中药原料药,按常规中药煎、熬方法煎好;将药液用灌装机按每支20ml灌好,封存好。一天三支,每次一支(20ml) 口服液,饭前口服。十天一个疗程。坚持使 用,10年以上不复发。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皮肤瘙痒症的中药口服液,其特征在于各原料组成、重量配比是 菟丝子30—35 乌梅20—25 山药10 — 15 生地黄20—25 全瓜萎20—25 柏子仁10—15 当归10 — 15 白芍10—15 茯苓10—15 槐花10—15 桃仁10—15 生甘草10—15。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中药口服液,其中各原料重量配比是菟丝子30 乌梅24 山药12 生地黄24全瓜萎24 柏子仁12当归12 白芍12茯苓12 槐花12 桃仁12 生甘草12。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的治疗皮肤瘙痒症的中药口服液,其主要由菟丝子、乌梅等12味中药组分制成,它对于皮肤瘙痒、无原发皮损的病症,有一定疗效。本发明配方科学、疗效明显。
文档编号A61P17/04GK102885952SQ201210304240
公开日2013年1月23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19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19日
发明者徐海波 申请人:徐海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