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外感风邪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1410阅读:2964来源:国知局
治疗外感风邪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治疗外感风邪的中药,其特征是:组成成分为:薄荷叶、川芎、荆芥、细辛、防风、白芷、羌活、炙甘草;组成成分重量百分比例为:薄荷叶30-35%、川芎15-17.5%、荆芥(去梗)15-17.5%、细辛3-5%、防风5-7%、白芷7.5-9%、羌活7.5-9%、炙甘草7.5-9%;本发明集众多辛散疏风药于一方,升散中寓有清降,具有疏风止痛而不温燥的特点,共奏疏风止痛之功。疏风止痛。用来治疗外感风邪头痛,偏正头痛,或巅顶作痛,目眩鼻塞,或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经多年的临床应用,有效率98%以上。该药无任何毒副作用,无药物依赖性,配方简单,服用方便,成本低,疗效显著。
【专利说明】治疗外感风邪的中药
【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中药【技术领域】,具体说是一种治疗外感风邪的中药。
【背景技术】
[0002]中医认为,引起外感病的原因是外邪,中医将外邪分为风、寒、暑、湿、燥、热(火)六种,称为“六淫”。
[0003]自然界有风、寒、暑、湿、燥、火(热)这些正常的气候现象,古时称作“六气”。六淫,是对六气的异常变化的一种称谓。古人认为异常的气候变化可以使人产生疾病(现代科学也证明,在不同的气候环境下,细菌与病毒的繁殖力与致病力是不一样的)。中医借用“风、寒、暑、湿、燥、热(火)”之名及其特性,来概括所有的由外界因素干扰人体所致的疾病原因。
[0004]风邪致病的特点。因风为春季的主气,自然界的风有突发、上升、散开、来去无定、令物动摇等特性。中医将具有这些特点的病症的原因归结为风。风致病有以下四个特点:
[0005]浮越:风有上浮外越的特性,故为阳邪,致病表现为病位在表在上、易于散泄的特点。所以通常感冒引起的头痛、鼻塞、咽痒、咳嗽、恶风、发热、汗出等,属于感受了风邪。
[0006]善行数变:善行,是说风邪导致的病症,表现为病位行无定处的特点,如表现为肌肉、关节的游走性疼痛,痛无定处的风湿性关节炎等。数变,谓风邪致病的表现变化多。
[0007]善动:指风邪有摇动的特性,所以一切不自主的摇动,如突然晕倒、眩晕、手抖、抽搐、角弓反张、面肌痉挛等,都属于风邪致病。高血压引起的脑溢血、脑血栓等,表现为发病突然,昏厥不省人事,口眼歪斜等“动摇”的特征,故称为“中风”。治疗时也要用祛风药。
[0008]常兼邪致病:即风邪较少单独侵犯人体,常与其他外邪一起致病,如风与寒、风与湿、风与热、风与燥等,形成复合的致病因素,致病表现则兼有两种外邪的特点。因为风是外感病的主要病因,所以有“风为百病之长”的说法,甚至有时以风邪代指外邪。
[0009]凡符合以上特点的,就是因风所致的疾病。而中药中就有相对应的散风、祛风、息风等治风的药物.
【发明内容】

[0010]本发明的内容就是发明一种用于治疗因外感风邪引起的偏正头痛,或巅顶作痛,目眩鼻塞,或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是一种散风、祛风、息风等治风的药物。
[0011]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治疗外感风邪的中药,包括:
[0012]组成成分为:薄荷叶、川弯、荆芥、细辛、防风、白芷、宪活、炙甘草;
[0013]组成成分重量百分比例为:薄荷叶30-35%、川芎15-17.5%、荆芥15-17.5%、细辛 3-5%、防风 5-7%、白芷 7.5-9%、羌活 7.5_9%、炙甘草 7.5-9% ;
[0014]制作方法为:
[0015]1、上药共为细末,每次6g,每日2次,饭后清茶调服;[0016]2、亦可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0017]本方所治之头痛,为外感风邪所致。风为阳邪,头为诸阳之会,清空之府。风邪外袭,循经上犯头目,阻遏清阳之气,故头痛、目眩;鼻为肺窍,风邪侵袭,肺气不利,故鼻塞;风邪犯表,则见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等表证;若风邪稽留不去,头痛日久不愈,风邪入络,其痛或偏或正,时发时止,休作无时,即为头风。外风宜散,故当疏散风邪以止头痛。方中川芎辛温香窜,为血中气药,上行头目,为治诸经头痛之要药,善于祛风活血而止头痛,长于治少阳、厥阴经头痛(头顶或两侧头痛),故为方中君药。薄荷、荆芥辛散上行,以助君药疏风止痛之功,并能清利头目,共为臣药。其中薄荷用量独重,以其之凉,可制诸风药之温燥,又能兼顾风为阳邪,易于化热化燥之特点。羌活、白芷疏风止痛,其中羌活长于治太阳经头痛(后脑连项痛),白芷长于治阳明经头痛(前额及眉棱骨痛),细辛祛风止痛,善治少阴经头痛(脑痛连齿),并能宣通鼻窍;防风辛散上部风邪。上述诸药,协助君、臣药以增强疏风止痛之功,其为方中佐药。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服时以茶清调下,取其苦凉轻清,清上降下,既可清利头目,又能制诸风药之过于温燥与升散,使升中有降,亦为佐药之用。综合本方,集众多辛散疏风药于一方,升散中寓有清降,具有疏风止痛而不温燥的特点,共奏疏风止痛之功。
[0018]技术效果
[0019]本发明的技术效果是,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实现一种治疗外感风邪的中药。上述诸药,协助君、臣药以增强疏风止痛之功,共为方中佐药。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服时以茶清调下,取其苦凉轻清,清上降下,既可清利头目,又能制诸风药之过于温燥与升散,使升中有降,亦为佐药之用。综合本方,集众多辛散疏风药于一方,升散中寓有清降,具有疏风止痛而不温燥的特点,共奏疏风止痛之功。疏风止痛。用来治疗外感风邪头痛,偏正头痛,或巅顶作痛,目眩鼻塞,或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经多年的临床应用,有效率100%。该药无任何毒副作用,无药物依赖性,配方简单,服用方便,成本低,疗效好,治愈率闻。
【具体实施方式】
[0020]实施例1`
[0021]称取薄荷叶80g、川芎40g、荆芥40g、细辛10g、防风15g、白芷20g、羌活20g、炙甘草20g ;上药共为细末,每次6g,每日2次,饭后清茶调服;亦可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0022]实施例2
[0023]称取薄荷叶100g、川弯60g、荆芥40g、细辛10g、防风15g、白芷10g、羌活10g、炙甘
草IOg ;上药共为细末,每次6g,每日2次,饭后清茶调服;亦可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0024]实施例3
[0025]称取薄荷叶60g、川芎20g、荆芥40g、细辛10g、防风25g、白芷30g、羌活30g、炙甘草30g;上药共为细末,每次6g,每日2次,饭后清茶调服;亦可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外感风邪的中药,其特征是:组成成分为:薄荷叶、川芎、荆芥、细辛、防风、白芷、羌活、炙甘草;组成成分重量百分比例为:薄荷叶30-35%、川芎15-17.5%、荆芥(去梗)15-17.5 %、细辛3-5 %、防风5-7 %、白芷7.5-9 %、羌活7.5-9 %、炙甘草7.5-9 %;制作方法为:上药共为细末,每次6g, 每日2次,饭后清茶调服;亦可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文档编号】A61P11/00GK103655701SQ201210360601
【公开日】2014年3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18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18日
【发明者】刘丽倩, 刘思波, 仇美秋 申请人:刘丽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