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神经内科用诊断器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25172阅读:38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神经内科用诊断器械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ー种医疗器械,具体涉及ー种神经内科用的诊断器械。
背景技术
神经内科疾病的诊断中,除了要进行常规体征的检查外,往往还需要根据情况对患者进行多项神经系统的检查,例如关节神经反射、皮肤知觉等等。这些检查项目需要用到不同的诊断器械,所以神经内科医师诊断患者病情时,往往需要同时配备多种诊断器械,并且需要在诊断过程中频繁更换,由此增加了诊断工作的复杂性和繁琐性。尤其是对于出诊的医师来说,特别是到农村等基层出诊的医师,同时随身携帯多种诊断器械,不仅摆放时占 用工作空间,而且会增加遗失风险。目前,神经内科对神经系统的检查,主要用到叩诊锤、探针、刻度尺等诊断器械。传统的上述诊断器械都是各自独立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适用于神经内科的诊断设备,将叩诊锤、探针和刻度尺集成于一体,不仅携帯方便,便于保管,而且操作简便,更加适合临床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干提出一种神经内科用的诊断器械,不仅方便携帯,便于保管,而且操作简便,简化了神经内科医师的诊断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提供一种神经内科用的诊断器械,包括铰链I、锤头2、杆3、杆4、刻度尺5、探针6、探针7,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铰链I铰接杆3和杆4,杆3和杆4的另一端的同侧各固定探针6和探针7 ;在杆3和杆4的中间位置各固定销301和销401,所述的销301和销401插入量尺5的轨道501中井能滑动;锤头2固定在铰链I的外売上。所述的锤头2和探针6、探针7分别位于铰链2的两侧。所述的销301位于铰轴和探针6连线中点;所述的销401位于铰轴和探针7连线中点。本实用新型将神经内科临床诊断所需用到的叩诊锤、刻度尺和两点间皮肤知觉测试器集于一体,形成了方便使用、携帯的诊断器械,非常适用于神经内科医师的临床诊断,由于本实用新型的诊断器械操作简便,使得诊断过程快速、流畅,诊断结果不易出现误差,更加准确。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神经内科医师的工作效率,降低了工作繁琐程度。尤其适合到农村等基层出诊的医师随身携帯使用。

图I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后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0013]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探针时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以下实施例。如图1-3所示,ー种用于神经内科的诊断器械,包括铰链I、锤头2、杆3、杆4、刻度尺5、探针6、探针7,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铰链I铰接杆3和杆4,杆3和杆4的另一端的同侧各固定探针6和探针7 ;在杆3和杆4的中间位置各固定销301和销401,所述的销301和销401插入量尺5的轨道501中井能滑动;锤头2固定在铰链I的外売上。所述的锤头2和探针6、探针7分别位于铰链2的两侧。如图4所示,当医生使用工具对病人做两点间皮肤知觉测试吋,分开本器械两杆 进行测试,销301和销302在量尺5的轨道中滑动,记录2销间尺寸,则探针间距为销间距的2倍。如图2-3所示,当医生使用工具对病人做叩诊时,合拢两杆,手握工具下端,使用银头敲打。整个诊断过程中,诊断器械操作简便,使得诊断过程快速、流畅,诊断结果不易出现误差,更加准确。
权利要求1.一种多功能神经内科检查器,包括锤头⑵、刻度尺(5)、探针(6)、探针(7),其特征在于,铰链⑴铰接杆⑶和杆⑷,杆(3)和杆(4)的另一端的同侧各固定探针(6)和探针(7);在杆(3)和杆(4)的中间位置各固定销(301)和销(401),所述的销(301)和销(401)插入量尺(5)的轨道(501)中井能滑动;锤头(2)固定在铰链(I)的外売上。
2.权利要求I所述的ー种多功能神经内科检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锤头(2)和探针(6)、探针(7)分别位于铰链(2)的两侧。
3.权利要求I所述的ー种多功能神经内科检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销(301)位于铰轴和探针(6)连线中点;所述的销(401)位于铰轴和探针(7)连线中点。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功能神经内科检查器,包括锤头、刻度尺、探针,其特征在于,铰链铰接两杆,两杆的另一端的同侧各固定一探针;在两杆的中间位置各固定销,所述的两销插入量尺的轨道中并能滑动;锤头固定在铰链的外壳上。本实用新型将神经内科临床诊断所需用到的叩诊锤、刻度尺和两点间皮肤知觉测试器集于一体,形成了方便使用、携带的诊断器械。本诊断器械操作简便,使得诊断过程快速、流畅,诊断结果不易出现误差,更加准确。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神经内科医师的工作效率,降低了工作繁琐程度。尤其适合到农村等基层出诊的医师随身携带使用。
文档编号A61B5/107GK202437189SQ20122004288
公开日2012年9月19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10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10日
发明者丛燕楠, 谢宝明 申请人:谢宝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