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医用多功能转换接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25640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医用多功能转换接头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用多功能转换接头。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市场上的各种引流管,如胃管、导尿管、胸腹腔引流管、造瘘管等,在与引流袋相连时;或是吸痰管、氧气枕等与各种导管相连时,由于国内无统一标准的中间转换接头,极大程度造成了临床使用中的不便。临床上操作时,往往忙乱的寻找一些替代品,如玻璃接头、注射器的针头外套管等来代替。这类替代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目前常用引流管的内径通常是4-8_,替代品与临床上使用的各种导管的管径不统一,管径与接头不配套,造成漏气、脱管或无法连接;二、不能保证各种替代品处于无菌状态,但各种引流管必须严格无菌,防止出现交叉感染;三、各种替代品材质安全性能差,如玻璃接头易破碎等,在 寻找替代品过程中费时、慌乱,造成了操作延时,极大程度影响抢救的进程。此外,临床中常见治疗,如膀胱注药,注射器向导尿管注射药物时,因衔接不紧密,导致药液的外渗,需有统一标准的中间转换接头来满足多种不同内径的各种导管及引流管的连接、治疗、护理以方便临床应用。
发明内容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医用多功能转换接头,利用其外径的大小解决临床不同管径引流管的中间衔接,内径大小与国际标准注射器接头吻合,满足临床治疗,保持各种导管处于无菌状态,预防交叉感染。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这样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医用多功能转换接头,其特征在于它是一两端开口、中空的梭形体,所述梭形体外壳为环形阶梯状结构。所述梭形体的前端环形部分为圆台状,所述外壳沿前端环形部分依次按阶梯状等间距延伸、外径等差增大至中间环形部分,中间环形部分依次按阶梯状等间距延伸、外径等差减小至末端环形部分,所述中间环形部分、末端环形部分也为圆台状。所述前端环形部分、末端环形部分的圆台高5±0. 5mm,上下底面圆周外径等差Imm0所述前端环形部分内径为3±0. 5mm、末端环形部分内径为4±0. 5mm。本实用新型一种医用多功能转换接头,梭形体外壳为环形阶梯状结构,以满足各种不同管径导管的中间衔接。本实用新型转换接头前端内径为3±0. 5mm、末端端口内径为4±0. 5_。与国际标准注射器接头相吻合,避免药液外渗、脱管、漏气,方便了临床应用。
以下结合附图
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图I为本实用新型转换接头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I所示,一种医用多功能转换接头,它是一两端开口、中空的梭形体,所述梭形体外壳为环形阶梯状结构。所述梭形体的前端环形部分I为圆台状,所述外壳沿前端环形部分I依次按阶梯状等间距延伸、外径等差增大至中间环形部分2,中间环形部分2依次按阶梯状等间距延伸、外径等差减小至末端环形部分3,所述中间环形部分2、末端环形部分3也为圆台状。所述前端环形部分I、末端环形部分3的圆台高5±0. 5mm,上下底面圆周外径等差Imm0实施例本实用新型转换接头采用医用高分子材料制作,独立包装,消毒封存,一次性使用。该两端开口、中空的梭形体,长度60mm,间距5mm,前端环形部分I为圆台状,上底面圆周外径4mm,向另一端依次递增为5mm、6mm、7mm、8mm、9mm、10mm,然后向末端环形部分3依次递减为9mm、8mm、7mm、6mm、5mm,形成一环形阶梯状的梭形体接头。本实用新型接头运用于临床使用中不同管径导管的中间衔接。前端环形部分I内径为3_、末端环形部分3内径为4_。可满足注射器的衔接,防止药液的外渗,在临床应用中更为快捷、方便。
权利要求1.一种医用多功能转换接头,其特征在于它是一两端开口、中空的梭形体,所述梭形体外壳为环形阶梯状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一种医用多功能转换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梭形体的前端环形部分(I)为圆台状,所述外壳沿前端环形部分(I)依次按阶梯状等间距延伸、外径等差增大至中间环形部分(2),中间环形部分(2)依次按阶梯状等间距延伸、外径等差减小至末端环形部分(3),所述中间环形部分(2)、末端环形部分(3)也为圆台状。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一种医用多功能转换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环形部分(I)、末端环形部分(3)的圆台高5±0. 5mm,上下底面圆周外径等差1mm。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一种医用多功能转换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环形部分(I)内径为3±0. 5mm、末端环形部分(3)内径为4±0. 5mm。
专利摘要一种医用多功能转换接头,它是一两端开口、中空的梭形体,所述梭形体外壳为环形阶梯状结构。所述梭形体的前端环形部分为圆台状,所述外壳沿前端环形部分依次按阶梯状等间距延伸、外径等差增大至中间环形部分,中间环形部分依次按阶梯状等间距延伸、外径等差减小至末端环形部分,所述中间环形部分、末端环形部分也为圆台状。本实用新型一种医用多功能转换接头,利用其外径的大小解决临床不同管径引流管的中间衔接,内径大小与国际标准注射器接头吻合,满足临床治疗,保持各种导管处于无菌状态,预防交叉感染。
文档编号A61M39/10GK202478403SQ20122004774
公开日2012年10月10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15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15日
发明者代敏, 刘玉珍, 刘莹莹, 向芳, 周鹤, 张希洲, 徐玉梅, 徐雯, 文晓玲, 李华, 李可英, 杜宗琪, 殷翠, 潘群, 王青丽, 薛全玲, 闵迎玖, 黄陈红 申请人: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