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使用新生儿腹裂治疗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26208阅读:25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次性使用新生儿腹裂治疗袋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次性使用新生儿腹裂治疗袋。
背景技术
腹裂是由于脐旁部分腹壁全层缺损而致内脏脱出的畸形,较少见,其发生率为1:8300 150000,40% 79%为未成熟儿、低出生体重儿,男婴较女婴多见,比例为2:1。腹裂治疗原则与方法进行术前管理,包括体温管理、预防感染和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失调、保护脱出的肠管和冲洗消毒等;少数病例可采用一期修补法,但需强力扩张腹肌以扩大腹腔容积,但多数病例宜采用分期修补法;术后加强呼吸管理,肠道功能恢复需时较长,不能经ロ摄食,需要较长时间的经静脉营养管理。目前对无法一期将肠管回纳腹腔的新生儿腹裂的治疗主要有应用各种生物材料补片或袋与腹壁裂ロ固定后逐渐回纳腹腔,待完全回纳后二期关闭腹腔。目前用各类材料制作成的各种腹裂治疗袋主要有以下ニ类(1)在临床应 用时需要与腹壁裂ロ固定的治疗袋;(2)袋ロ安装有弹簧圈的硅胶袋。现有技术中多数需在处理时进入手术室患儿全麻后操作,并需将补片或袋与腹壁縫合。袋ロ安装有弹簧圈的硅胶袋可以直接安装,避免了袋ロ与腹壁縫合,但无法监测袋内压カ。中国专利文献CN 200620041218. 2,公告日2007年5月30日,公开了ー种可测压力、免缝新生儿腹裂治疗袋,该治疗袋包括医用硅胶袋、袋底封闭处、弾性条圈、悬吊孔,所述医用硅胶袋上刻有刻度线,所述医用硅胶袋为3、4、5、6、7cm直径的圆柱形袋,所述弹性条圈是用硅胶材料做成,其优点表现在制作简单、便于使用,操作者可以根据刻度值来计算液体压カ;中国专利文献CN 200620041221. 4,公告日2007年7月25日,公开了ー种可注药、免缝新生儿腹裂治疗袋,该治疗袋包括医用硅胶袋、袋底封闭处、弾性硅胶条圈,医用硅胶袋内设有硅胶管,其优点是克服了无法处理袋内液体和用药问题,并可直接监测袋内压力,且操作者可以根据刻度值来计算液体压カ;中国专利文献CN 200620041220. X,公告日2007年7月25日,公开了ー种利于腹腔扩张、免缝新生儿腹裂治疗袋,该治疗袋包括医用硅胶袋、袋底封闭处、弾性硅胶条圈,医用硅胶袋内设有附于袋体上的可上下移动的挤压固定夹,其优点是具有将袋内容物向腹腔内推压后固定的作用,使腹腔内保持适当的压力,有利于腹腔扩张。以上三种腹裂治疗袋均解决了前述的需将补片或袋与腹壁縫合的问题,但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诸如不能监测压力、不能进行腹腔扩张、不可注药等问题,除此之外,三种治疗袋的医用硅胶袋都是圆柱形,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圆柱形硅胶袋不易从生产模具上脱卸,生产效率低,成品率低,不便于该种腹裂治疗袋的规模化生产和广泛推广,因此,亟需ー种综合压カ监测、注药和扩张腹腔三种功能且便于规模化生产的新生儿腹裂治疗袋,但是目前关于这类新生儿腹裂治疗袋还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ー种一次性使用新生儿腹裂治疗袋。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0006]ー种一次性使用新生儿腹裂治疗袋,包括设有刻度线的医用硅胶袋、吊攀、弾性条圈、悬吊孔、设于医用硅胶袋内的且壁上设有刻度线的硅胶管,所述的硅胶管近弾性条圈一端设有侧孔,所述的硅胶管远弾性条圈一端穿出医用硅胶袋,且端部设有注药、测压控制开关,所述的医用硅胶袋为袋ロ大袋底小的圆锥形硅胶袋。所述的医用硅胶袋袋ロ直径为3_6cm。所述的医用硅胶袋袋ロ直径为3、4、5或6cm。所述的医用硅胶袋袋ロ与吊攀的口径差值是3_9mm。所述的医用娃胶袋袋壁厚度为O. 5-0. 7mm。所述的医用娃胶袋袋壁厚度为O. 6mm。所述的医用硅胶袋内设有挤压固定夹。所述的挤压固定夹两端设有螺丝固定栓。所述的弹性条圈是用硅胶材料制成。本实用新型优点在于I、本实用新型的腹裂治疗袋的医用硅胶袋呈大体圆锥形,制造过程中容易从生产模具上脱卸,成品率高,便于进行规模化生产;2、本实用新型的腹裂治疗袋集压カ监测、注药、冲洗腹腔和扩张腹腔功能于一体,安全有效,能显著促进腹裂新生儿的肠管回纳,提高腹裂患儿的救治成功率;3、本实用新型的腹裂治疗袋使用简单,操作方便,便于病人在床边非麻醉情况下使用,且成本低,适于临床上普遍推广,尤其适合于向基层医院推广。

附图I是本实用新型的一次性使用新生儿腹裂治疗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并參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ー步描述。附图中涉及的附图标记和组成部分如下所示I.医用硅胶袋2.刻度线3.弹性条圈4.吊攀5.悬吊孔6.硅胶管7.侧孔8.注药、测压控制开关9.挤压固定夹10.螺丝固定栓请參照图1,图I是本实用新型的一次性使用新生儿腹裂治疗袋结构示意图。所述的一次性使用新生儿腹裂治疗袋设有医用硅胶袋1,所述的医用硅胶袋I是一端开ロ(开ロ端即为袋ロ),一端封闭(封闭端即为袋底)的呈圆锥形的硅胶袋,所述的医用硅胶袋I壁厚O. 5-0. 7mm,袋ロ的直径为3_6cm。所述的医用硅胶袋I壁上设有刻度线2,袋ロ的外侧缘设有ー圈弹性条圈3,袋底端设有吊攀4,所述的吊攀4下缘的口径比医用硅胶袋I袋ロ的口径(即直径)小3-9mm,且吊攀4的中央设有悬吊孔5,吊攀4和医用硅胶管I的总长度为20_26cm。所述的医用娃胶袋I的内壁上设有一根娃胶管6,长度为25_50cm,所述的娃胶管6上也设有刻度线(图中未示出),硅胶管6的近弾性条圈一端与医用硅胶袋I袋ロ齐平,且该端的壁上设有若干侧孔7,硅胶管6的远弹性条圈一端穿出医用硅胶袋1,且该端的端部设有注药、测压控制开关8。所述的医用硅胶袋I内还设有挤压固定夹9,所述的挤压固定夹9两端各设有ー个螺丝固定栓10。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的医用硅胶袋I是由具有一定強度、薄的医用硅胶材料制成,其设计成大体圆锥形的目的是易于从生产模具上脱卸,以提高生产效率,利于大规模生产;所述的医用硅胶袋I袋ロ的直径最好设计成3、4、5或6cm四种规格,医用硅胶袋I壁厚最好设计为O. 6_,便于生产和临床上使用;所述的刻度线2可方便操作者可以根据刻度值来推算腹腔内压力,指导临床操作;所述的弹性条圈3是用硅胶材料做成,挤压后可变形,放置后可自行恢复,起到类似弹簧的作用,避免了应用时袋ロ与腹壁的縫合;所述的悬吊孔5主要用于悬吊本实用新型的腹裂治疗袋保持直立状;所述的硅胶管6,侧孔7和注药、测压控制开关8克服了袋内液体的处理问题和用药问题,可方便腹腔内注药或者进行腹腔冲洗,并可直接监测腹腔内压力,避免因腹腔内压カ过高导致患儿呼吸循环障碍和肠管缺血性损伤;所述的挤压固定夹9和螺丝固定10起到将内容物向腹腔内推压后固定的作用,使腹腔 内保持适当的压力,有利于腹腔的扩张。本实用新型的一次性使用新生儿腹裂治疗袋的使用方法是先消毒新生儿疝出腹壁裂口外的脏器,然后将此脏器装入消毒灭菌过的医用硅胶袋1,将弹性条圈3卡入腹壁裂口内,根据所容纳脏器的多少调整挤压固定夹9的位置,然后固定螺丝固定拴10。悬吊孔5系一根细线,将腹裂治疗袋悬吊于新生儿开放式暖床上。腹裂治疗袋I中的液体通过侧孔7进入硅胶管6,根据腹裂治疗袋I中液体的顔色,决定是否注药或者灌洗。如果需要注药,通过注药、测压控制开关8注入药物;如果需要灌洗则通过注药、测压控制开关8注入并抽出灌洗液。刻度线2设有刻度值,故操作者可以根据刻度值来推算腹腔内压力,如果压カ超过标准值,通过注药、测压控制开关8抽出液体。该一次性使用新生儿腹裂治疗袋使用简单,操作方便,安全可靠,适于在临床上普遍推广,尤其适合于向基层医院推广。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补充,这些改进和补充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一次性使用新生儿腹裂治疗袋,包括设有刻度线的医用硅胶袋、吊攀、弹性条圈、悬吊孔、设于医用硅胶袋内的且壁上设有刻度线的硅胶管,所述的硅胶管近弹性条圈一端设有侧孔,所述的硅胶管远弹性条圈一端穿出医用硅胶袋,且端部设有注药、测压控制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医用硅胶袋为袋口大袋底小的圆锥形硅胶袋。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次性使用新生儿腹裂治疗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医用硅胶袋袋口直径为3-6c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次性使用新生儿腹裂治疗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医用硅胶袋袋口直径为3、4、5或6cm。
4.根据权利要求I或2或3所述的一次性使用新生儿腹裂治疗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医用硅胶袋袋口与吊攀的口径差值是3-9_。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次性使用新生儿腹裂治疗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医用硅胶袋壁厚是0. 5-0. 7m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次性使用新生儿腹裂治疗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医用硅胶袋壁厚是0. 6mm。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次性使用新生儿腹裂治疗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医用硅胶袋内设有挤压固定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次性使用新生儿腹裂治疗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挤压固定夹两端设有螺丝固定栓。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次性使用新生儿腹裂治疗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性条圈是用硅胶材料制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一次性使用新生儿腹裂治疗袋,包括设有刻度线的医用硅胶袋、吊攀、弹性条圈、悬吊孔、硅胶管,所述的硅胶管近弹性条圈一端设有侧孔,所述的硅胶管远弹性条圈一端穿出医用硅胶袋,且端部设有注药、测压控制开关,所述的医用硅胶袋为袋口大袋底小的圆锥形硅胶袋,并设有挤压固定夹和螺丝固定栓,其优点表现在本实用新型的腹裂治疗袋的医用硅胶袋呈大体圆锥形,容易从生产模具上脱卸,成品率高,便于规模化生产;集压力监测、注药、冲洗腹腔和扩张腹腔功能于一体,安全有效,能显著提高腹裂患儿的救治成功率;操作简单,便于在床边非麻醉情况下使用,且成本低,适于在临床上普遍推广,尤其适合向基层医院的推广。
文档编号A61F5/00GK202568549SQ201220057460
公开日2012年12月5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22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22日
发明者顾松, 吴晔明 申请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