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听诊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听诊器。
背景技术: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的发明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听诊器是内外妇儿医师最常用的诊断用具,是医师的标志,现代医学即始于听诊器的发明。听诊器自从被应用于临床以来,外形及传音方式有不断的改进,但其基本结构变化不大,主要由拾音部分(胸件),传导部分(胶管)及听音部分(耳件)组成。杯式听诊器可拾音范围为所有可闻音频率,使用时,须用力将听诊头贴于人体上。由于医生听诊时,直接手握杯式听诊器,听诊头拾音膜会受到外界震动和杂音的干扰,影响听诊质量。 而且,杯式听诊器的听诊头用手可以把握的地方有限,因此,这也增加了医生的工作难度和强度。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听诊器,其能够利于对听诊器的听诊头的把握,通过弹性和减震结构件的连接,减少听诊头受到外界震动和杂音的干扰。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听诊器,包括听诊头,传导胶管、三通及耳件,在所述的听诊头的圆周方向上安装手持把柄,所述的手持把柄包括听诊头连接弹簧、柔性连接件、手持弹簧和减震护套,其中,听诊头连接弹簧的一端与听诊头连接,听诊头连接弹簧的另一端通过柔性连接件与手持弹簧的一端连接,在远离听诊头的手持弹簧的一端套装减震护套。更好的,所述的听诊头与听诊头连接弹簧焊接连接。更好的,所述的减震护套由橡胶材料制成。更好的,所述的柔性连接件由橡胶材料制成。更好的,所述的听诊头拾音膜的平面与听诊头连接弹簧的夹角为30度-45度。本实用新型的优异效果体现在I、在听诊头上安装手持把柄后,更加利于医生对于听诊器的听诊头的把握,便于对患者的听诊操作,减轻了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2、手持把柄采用由听诊头连接弹簧、柔性连接件、手持弹簧、减震护套部件制作,有力减少了手部操作传导给听诊头拾音膜的干扰震动和杂音,提高了听诊质量。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更加清楚,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16]附图为本实用新型听诊器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I、耳件,2、三通,3、传导胶管,4、听诊头,5、听诊头连接弹簧,6、柔性连接件,7、手持弹黃,8、减震护套,9、手持把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听诊器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参见附图,听诊器的总体构造包括听诊头4,传导胶管3、三通2及耳件1,在所述的听诊头4的圆周方向上安装手持把柄9,所述的听诊头4的圆周方向是指听诊头4上、下拾音膜夹持所形成的部分。手持把柄9包括听诊头连接弹簧5、柔性连接件6、手持弹簧7和减震护套8,其中,听诊头连接弹簧5的一端与听诊头4连接,听诊头连接弹簧5的另一端通过柔性连接件6 与手持弹簧7的一端连接,在远离听诊头4的手持弹簧7的一端套装减震护套8。所述的听诊头4与听诊头连接弹簧5采用焊接方式连接,可以提高连接强度。所述的减震护套8由橡胶材料制成,所述的柔性连接件6由橡胶材料制成,其与听诊头连接弹簧5和手持弹簧7的配合,可以有效降低震动的力度。更好的,所述的听诊头4的拾音膜的平面与听诊头连接弹簧5的夹角为30度-45度,这样更加有利于实际的操作。虽然本专利已参照较佳的实施例及附图予以说明,然而上述的说明应视为举例性而非限制性,熟悉此项技术者根据本专利的精神所做的变化及修改,均应属于本专利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听诊器,包括听诊头,传导胶管、三通及耳件,其特征是 在所述的听诊头的圆周方向上安装手持把柄,所述的手持把柄包括听诊头连接弹簧、柔性连接件、手持弹簧和减震护套,其中,听诊头连接弹簧的一端与听诊头连接,听诊头连接弹簧的另一端通过柔性连接件与手持弹簧的一端连接,在远离听诊头的手持弹簧的一端套装减震护套。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听诊器,其特征是 所述的听诊头与听诊头连接弹簧焊接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听诊器,其特征是 所述的减震护套由橡胶材料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听诊器,其特征是 所述的柔性连接件由橡胶材料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听诊器,其特征是 所述的听诊头拾音膜的平面与听诊头连接弹簧的夹角为30度-45度。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听诊器,包括听诊头,传导胶管、三通及耳件,在所述的听诊头的圆周方向上安装手持把柄,所述的手持把柄包括听诊头连接弹簧、柔性连接件、手持弹簧和减震护套,其中,听诊头连接弹簧的一端与听诊头连接,听诊头连接弹簧的另一端通过柔性连接件与手持弹簧的一端连接,在远离听诊头的手持弹簧的一端套装减震护套。本实用新型在听诊头上安装手持把柄后,更加利于医生对于听诊器的把握,手持把柄的弹簧和柔性件的连接,有力减少了手部操作传导给听诊头拾音膜的干扰震动和杂音,提高了听诊质量。
文档编号A61B7/02GK202619685SQ20122010158
公开日2012年12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19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19日
发明者赵炳栋 申请人:赵炳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