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29837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按摩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能够对被施疗者的上半身到下半身实施良好按摩的按摩机。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一种能够使按摩机构沿着 在靠背部、座部、及置脚部上一体形成的长导轨移动而通过该按摩机构对被施疗者的上半身到下半身实施按摩的椅子型按摩机。为了能够通过按摩机构对上半身到下半身进行一系列的按摩,这种椅子型按摩机构成为能够通过从靠背部到置脚部对向于设置在身体支承框架上的开口部的按摩机构(施疗件)来对被施疗部实施按摩。此外,在该身体支承框架的表面侧设置有缓冲件,可以认为该缓冲件具有适当的挠性,该挠性可使施疗件的动作能够传递至被施疗部(例如,专利文献I)。先行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专利公开第2004-283266号公报发明内容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I所公开的椅子型按摩机中,由于在身体支承框架的大部分设置有开口部,即使身体支承框架的表面侧设置有缓冲件,被施疗者的身体也较容易落入开口部内,从而可能使施疗件与被施疗部过度抵接。因此,虽然能够通过按摩机构对上半身到下半身实施按摩,但是可能因被施疗者的不同而使其感到疼痛。另外,还可能使按摩机构受到过载,从而使按摩机构发生故障,对按摩机构的移动造成阻碍。因此,本实用新型是为了消除上述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构成为能够自由移动的按摩机构对被施疗者的上半身到下半身实施按摩并且能够防止被施疗者感到疼痛的按摩机。解决问题的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按摩机的特征在于,具有椅子主体,其至少具有供被施疗者就座的座部和供被施疗者倚靠的靠背部;导轨,其内置于所述靠背部及座部且沿被施疗者的身高方向延伸地设置;按摩机构,其构成为沿所述导轨从所述靠背部到所述座部之间自由移动,所述按摩机构具有使该按摩机构相对于被施疗部进退的进退单元。通过以上结构,能够通过按摩机构对被施疗者的上半身到下半身(臀部、或臀部及大腿部)实施按摩,还能够防止按摩机构过度抵接被施疗部。另外,还能够使按摩机构从被施疗者的上半身到下半身顺畅地移动。另外,还能够防止按摩机构发生故障。另外,优选所述椅子主体进一步具有用于支承被施疗者的腿部的置脚部,所述置脚部具有沿被施疗者的身高方向延伸地设置的导轨,所述按摩机构在从所述靠背部经过所述座部到所述置脚部之间自由移动。通过以上结构,能够通过按摩机构按摩被施疗者的上半身到腿部(腿肚子、或腿肚子及脚)。另外,优选所述按摩机构具有检测被施疗者的体压的体压传感器,并且具有根据所述体压传感器的检测结果驱动所述进退单元而调整所述按摩机构的进退量的控制部。通过以上结构,能够根据施加在按摩机构上的体压而自动调整按摩机构的进退量。另外,优选所述按摩机构具有基体框架、通过所述进退单元在该基体框架上设置成自由摆动的可动框架,所述进退单元具有安装在所述基体框架上的基体单元、安装在所述可动框架上的可动单元、使该可动单元相对于该基体单元直线型进退的进退驱动部,所述进退单元能够整体相对于所述基体框架自由摆动。通过以上结构,可以一边采用能够产生直线型运动的结构作为进退驱动部,一边使按摩机构(可动框架)摆动,从而使进退驱动部的结构简化。 另外,优选所述体压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可动单元上并且用于检测该可动单元相对于所述基体单兀在移动方向上的负载。通过以上结构,可实现以下作用效果S卩,由于检测出通过可动框架而施加到可动单元上并且作为可动单元的直线型的移动方向上的体压,所以该检测比直接检测出施加到可动框架上并且作为可动框架的摆动方向上的体压更为容易,从而能够提高检测精度。另夕卜,由于检测出的体压的方向与可动单元的移动方向一致,所以根据体压传感器的检测结果能够轻松地调整可动单元的进退量。另外,优选所述可动单元具有第一构件,其安装在所述可动框架上;第二构件,其安装在所述进退驱动部上;偏置构件,其设置在所述第一构件与所述第二构件之间且将该第一构件向被施疗部侧偏置,所述体压传感器具有被检测体,其设置在所述第一构件上且与该第一构件一起移动;检测体,其设置在所述第二构件且用于检测所述被检测体相对于该第二构件的位置,当所述检测体检测出所述被检测体克服所述偏置构件的偏置而到达指定位置时,所述控制部使所述进退驱动部驱动而调整所述按摩机构的进退量。通过以上结构,根据施加到可动框架上的被施疗者的体压来检测出第一构件移动后第一的位置,能够检测出施加到可动框架上的体压,从而能够根据第一构件的位置来调整按摩机构的进退量。另外,优选所述按摩机构,具有左右成对的内侧施疗件、与该内侧施疗件组成为对且在比该内侧施疗件更靠近左右方向的外侧背离地设置的左右成对的外侧施疗件、及用于驱动所述施疗件的驱动机构,所述按摩机构构成为能够通过所述驱动机构使所述内侧施疗件与所述外侧施疗件之间的左右方向的间隔距离改变,所述按摩机构进一步具有用于分别支承左右的所述内侧施疗件及所述外侧施疗件并且通过所述驱动机构而围绕轴心旋转的第一支承轴,该第一支承轴具有通过臂支承所述内侧施疗件的内侧倾斜轴和通过臂支承所述外侧施疗件的外侧倾斜轴,所述内侧倾斜轴及所述外侧倾斜轴相对于所述轴心具有互不相同的角度,成对的所述内侧倾斜轴相当于所述轴心具有互不相同的角度。通过以上结构,当按摩机构位于靠背部时,能够以对上半身的左半身及右半身分别进行捏掐方式实施揉搓按摩,并且还能够对脊背的左右中心的背部肌肉实施揉搓按摩。而且,椅子主体具有置脚部,在按摩机构自由移动到置脚部的情况下,按摩机构就能在位于置脚部时分别对左腿及右腿进行夹持揉搓按摩。另外,即使按摩机构比较简单,也能够对被施疗者的上半身到下半身实施大范围按摩。实用新型的效果根据本实用新型,可达成以下作用效果即,能够通过按摩机构对被施疗者的上半身到下半身实施按摩,而且能够防止按摩机构与被施疗部过度抵接而使被施疗者感到疼痛。另外,还能够使按摩机构从被施疗者的上半身顺畅地移动到下半身。另外,还能够防止按摩机构产生故障。

图I是处于前位置状态的按摩机的立体图。图2是分离了身体支承部的处于前位置状态的按摩机的立体图。图3是处于前位置状态的按摩机的侧视图。 图4是处于后位置状态的按摩机的侧视图。图5是示出按摩机的结构的框图。 图6是从斜前方俯视按摩机构时得到的外观立体图。图7是从斜后方俯视按摩机构时得到的外观立体图。图8是从上方观察按摩机构时得到的俯视图。图9是将按摩机构的一部分结构进行分解并示出的分解立体图。图10是从斜前方俯视进退单元及体压传感器时得到的外观立体图。图11是从下方观察进退单元时得到的仰视图。图12是将体压传感器的结构进行分解并示出的分解立体图。图13是将第一支承轴的一部分进行分解并示出的立体图。图14是将第二支承轴的一部分进行分解并示出的立体图。图15是将第一支承轴及第二支承轴的一部分进行放大并示出的俯视图,(a)示出第一支承轴,(b)示出第二支承轴。图16是用于说明使第一支承轴旋转时的内侧施疗件和外侧施疗件的动作的俯视图,(a)示出内侧施疗件和外侧施疗件相互靠近的状态,(b)示出内侧施疗件和外侧施疗件相互背离的状态。图17是施疗件对腿部进行的动作的说明图,(a)是从椅子主体的脚尖侧观察到的示意图,(b)是从椅子主体的左侧观察到的示意图。图18是从斜前方俯视其他结构的按摩机构时得到的外观立体图,其示出可动框架最后退时的状态。图19是从斜前方俯视到其他结构的按摩机构时得到的外观立体图,其示出可动框架最前进的状态。图20是将其他结构的按摩机构的进退单元及体压传感器的结构进行分解并示出的分解立体图。图21是示出腿部框架与主体框架的位置关系的平面示意图,(a)示出椅子主体位于前位置或第一指定位置的状态,(b)示出椅子主体位于后位置或第一指定位置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0047]整体结构以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按摩机I的整体结构。图I是位于前位置状态的按摩机I的立体图,图2是分离了身体支承部8的位于前位置状态的按摩机I的立体图,图3是位于前位置状态的按摩机I的侧视图,图4是位于后位置状态的按摩机I的侧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至图4中,为了便于识别,省略下述气囊13而进行图示。如图I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按摩机I主要具有椅子主体2和将该椅子主体2支承成前后自由摆动的腿部框架6,所述椅子主体2包括供被施疗者就座的座部3、与座部3的后部一体地设置并且供被施疗者倚靠的靠背部4、在座部3的前部设置成上下自由摆动并且用于支承被施疗者的腿部的置脚部5。此外,该椅子主体2具有按摩机构9和气囊13,该按摩机构9构成为在从靠背部4经过座部3到置脚部5之间自由移动,从而对被施疗者的被施疗部实施按摩;所述气囊13分别配设在座部3、靠背部4及置脚部5上。该按摩机构9通过沿被施疗者的身高方向移动,能够对被施疗者的头部到脚尖实施按摩。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所使用的方向的概念与就座于前位置状态下的按摩机I的座部3上的被施疗者侧观察到的方向的概念一致,其他情况则会适当地进行说明。椅子主体的结构
以下,详细描述椅子主体2的结构,其具有在左右两端部具备成对的导轨7a的主体框架7、设置在主体框架7上且对被施疗者的身体进行支承的身体支承部8。该导轨7a沿被施疗者的身高方向延伸地设置,以对按摩机构9的移动进行引导。即,在成对的导轨7a、7a之间,形成有供按摩机构9移动的开口部24 (参照图2)。此外,如图3及图4所示,靠背部4和座部3的导轨7a通过形成在各边界部附近的弯曲部7b而连续,置脚部5和座部3的导轨7a通过设置在各自的边界部附近的转动轴Cl而连结。即,置脚部5的导轨7a相对于座部3的导轨7a在指定范围内围绕转动轴Cl上下自由摆动。此外,在置脚部5的导轨7a和座部3的导轨7a的边界部附近也形成有弯曲部7c。由于在靠背部4的导轨7a和座部3的导轨7a的边界部附近以及置脚部5的导轨7a和座部3的导轨7a的边界部附近分别具有弯曲部7b、7c,所以按摩机构9能够在从靠背部4经过座部3到置脚部5之间进行顺畅地移动。需要说明的是,置脚部5和座部3的导轨7a也可以与靠背部4和座部3的导轨7a同样地通过弯曲部7c而连续。以下,详细描述主体框架7的结构,其具备左右成对的导轨(座部3的导轨)7a、7a、在腿部框架6上通过转动轴C2将导轨7a支承成自由转动的左右成对的支承构件7d、连结两支承构件7d、7d且沿左右方向延伸地设置的连结构件7e、连结支承构件7d和置脚部5的导轨7a且与主体框架7的前后摆动连动并且仅使置脚部5相对于座部3上下摆动的连杆构件7f、将身体支承部8支承成在身体的厚度方向相对于导轨7a存在指定距离D的支承构件7g(参照图2、图3及图4,考虑到便于识别,在图2中用双点划线示出)。另外,在主体框架7与腿部框架6之间存在摆动驱动部10,该摆动驱动部10使主体框架7相对于腿部框架6围绕转动轴C2前后摆动。摆动驱动部10由通过马达IOa驱动使杆IOb伸缩的致动器构成,该杆IOb的前端安装在腿部框架6上,末端安装在主体框架7的连结构件7e上。当该杆IOb伸长时,则椅子主体2从图4所示的后位置状态相对于腿部框架6围绕转动轴C2整体向前方摆动,同时置脚部5相对于座部3围绕转动轴Cl向下方摆动,从而呈图3所示前位置状态。另一方面,当该杆IOb收缩时,椅子主体2从图3所示的前位置状态相对于腿部框架6围绕转动轴C2整体向后方摆动,同时置脚部5相对于座部3围绕转动轴Cl向上方摆动,从而呈图4所示后位置状态。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对杆IOb的伸长量进行控制,能够使椅子主体2停止在前位置状态到后位置状态之间的任意的前后位置。另外,通过反复进行杆IOb的伸缩,能够使椅子主体2进行所谓的摇摆动作。如图3及图4所示,座部3构成为越朝向于前方越呈前高后低的倾斜状,置脚部5构成为越朝向于前方(脚尖侧)越呈前低后高的倾斜状。即,在座部3和置脚部5的边界部附近形成有向上凸起的弯曲部7c。因此,当被施疗者就座在按摩机I上时,能够使膝部的背面在该弯曲部7c附近(下述身体支承部8的弯曲部8c)轻松定位。如图2所示,身体支承部8,包括具有指定张力的拉伸地设置在主体框架7上且由具有挠性的布料等构成的罩主体11及与该罩主体11同样地拉伸设置的带状构件12,用于对被施疗者的上半身到下半身进行支承。另外,如图3及图4所示,身体支承部8以相对于 导轨7a在身体的厚度方向上存在指定距离D的方式拉伸地设置在主体框架7 (支承构件7g)上。被施疗者通过该身体支承部8接受到按摩机构9的按摩。该带状构件12具有第一带状构件12a、第二带状构件12b及第三带状构件12c,第一带状构件12a缝入罩主体11而一体地形成,其沿身高方向从靠背部4拉伸地设置到置脚部5,第二带状构件12b位于罩主体11的前方(被施疗者侧)且相对于罩主体11设置为独立体,其沿左右方向拉伸地设置在靠背部4的腰部位置及座部3,第三带状构件12c缝入罩主体11而一体地形成,其拉伸地设置在座部3和置脚部5的边界部附近(弯曲部7c)。此外,罩主体11及各带状构件12a至12c的挠度设置成罩主体11 >第一带状构件12a >第二带状构件12b >第三带状构件12c。在该身体支承部8上,拉伸地设置有带状构件12的第一支承部分比未拉伸地设置带状构件12的第二支承部分(仅由罩主体11构成的部位)的挠度小,当被施疗者就座于按摩机I时,其向下方(按摩机构9具有的施疗件60及臂68、69进行动作的动作区域S)掉落的落入量减少。以下,具体说明该移动区域S,其为施疗件60及臂68、69能够在左右方向进行动作的范围、能够在身体的厚度方向进行动作的范围及能够在身高方向进行动作的范围所围成的三维空间(同时参照图17)。另外,按摩机构9所具有的施疗件60在左右方向上位于第二支承部分。具体而言,成对的内侧施疗件61a、62a从前方观察时分别位于左右中央的第一带状构件12a和左右外侧的第一带状构件12a之间,成对的外侧施疗件61b、62b从前方观察时分别位于左右外侧的带状构件12a的左右外侧。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带状构件12a可以仅由左右中央的I条构成。通过将身体支承部8形成为所述的结构,能够在第一支承部分稳定地支承被施疗者的身体,并且,在第二支承部分由于被施疗者的身体充分落入动作区域S从而能够接受到按摩机构9的充分的按摩。尤其是,对于身体支承部8的在座部3和置脚部5的边界部附近形成的弯曲部8c而言,其挠度设定成比其他的部位小(由具有第三带状构件12c的第一支承部分构成),因此可减少膝部向动作区域S的落入量,从而能够避免按摩膝部的侧部。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对膝部的侧部的按摩伴随着疼痛的产生,所以并不优选。该身体支承部8可以采用具有刚性的通过吹塑成形等构成的硬质构件(例如合成树脂等)来替代在座部3和置脚部5的边界部附近的弯曲部Sc设置的第三带状构件12c。另外,第二支承构件12b位于罩主体11的前方(被施疗者侧)且相对于罩主体11构成为独立体,并且其设定成比罩主体11及第一带状构件12a的挠度小,所以能够在比罩主体11更靠近前方(被施疗者侧)处稳定地支承腰部及臀部,并且能够防止因设置在身体支承部8的后方的按摩机构9进行动作(向身高方向的移动、揉搓动作、敲打动作等)而导致施疗件60卡在第二带状构件12b上。而且,当椅子主体2处于前位置状态时,被施疗者的体重最大地作用于座部3,而当椅子主体2处于后位置状态时,被施疗者的体重最大地作用于靠背部4 (尤其是腰部位置),但是在任何状态下,都能够通过第二带状构件12b稳定地支承身体。如图I所示,在椅子主体2的各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靠背部4、座部3及置脚部5)设置有左右成对的气囊13,该气囊13通过空气的给排气而膨胀收缩,从而对对应的被施疗部实施按摩。设置在靠背部4的气囊13a从后方按压被施疗者的脊背,设置在座部3的气囊13b从下方膨胀从而从大致左右方向夹持被施疗者的臀部及大腿部来进行按压,设置在置脚部5上的气囊13c从后方膨胀从而大致前方按压被施疗者的腿部。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气囊13设置在身体支承部8上,但是也可以设置在主体框架7 (支承部7g)上。图5是示出按摩机I的结构的框图。如图5所示,上述各气囊13a至13c通过具 有挠性的中空的空气管连接于由泵及阀等构成的给排气装置51。该给排气装置51收容于座部3的下方,其根据来自同样收容于座部3的下方的控制部50的指令而驱动,能够向各气囊13a至13c彼此独立地给排气。此外,给排气装置51根据来自控制部50的指令而进行驱动,能够通过气囊13a至13c的膨胀收缩而对被施疗者全身的各部位进行按压施疗。另外,给排气装置51能够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根据来自控制部50的指令而进行动作,另外还能够根据由被施疗者对连接于控制部50的遥控器55进行操控而向控制部50输入的信号而进行动作。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以下说明中的按摩机构9、摆动驱动部10的动作,也同样可以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根据来自控制部50的指令而进行动作,还能够根据由被施疗者对遥控器55进行操控而向控制部50输入的信号来进行动作。另外,控制部50具有存储器(未图示),该存储器存储有多个按摩程序,所述程序通过按摩机构9、气囊13a至13c按照预先设定的方案对被施疗部实施按摩。此外,遥控器55具有电源按钮55a和与各按摩程序对应的多个方案按钮55b至55e,通过操作方案按钮55b至55e来执行对应的按摩程序。按摩机构的结构以下,对设置在椅子主体2上的按摩机构9的结构进行说明。图6为从斜前方俯视按摩机构9时得到的外观立体图,图7是从斜后方俯视时得到的外观立体图,图8是从上方观察时得到的俯视图。图9是将按摩机构9的一部分结构进行分解并示出的分解立体图。图10是从斜前方俯视进退单元29及体压传感器30时得到的外观立体图,图11是从下方观察进退单元29时得到的仰视图。图12是将体压传感器30的结构进行分解并示出的分解立体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6至图8中示出的是下述可动框架28最后退的状态,在图10及图11中示出的是下述可动单元34最后退的状态。并且,关于在以下对按摩机构9的说明中使用的方向的概念,以从就座于座部3的被施疗者侧观察到的情况为准,规定宽度方向为左右方向,左手侧为“左”,右手侧为“右”,身高方向为上下方向,头侧为“上”,腰侧为“下”,身体的厚度方向为前后方向,靠近被施疗部的方向为“前”,背离被施疗部的方向为“后”,其他情况则会适当的说明。[0064]按摩机构9具有配置在上下左右的12个施疗件60 (同时参照图2),该施疗件60通过作为驱动机构的马达(揉搓马达80、敲打马达81)的驱动而进行三维动作,其能够对被施疗者的上半身到下半身的背面或侧面实施揉搓、敲打及指压等各种按压治疗,对此在后面将进行详细描述。另外,按摩机构9具有左右成对的背面施疗件25,其通过所述的马达(具体而言为敲打马达81)的驱动而围绕轴心进行旋转动作,从而能够对被施疗者的上半身到下半身的背面实施抚摩(摩D )治疗。另外,关于具有这种施疗件60的按摩机构9,如果按摩机构9所具有的小齿轮26与导轨7a所具有的齿条(未图示)卡合,小齿轮26在升降马达14的驱动下进行旋转,按摩机构9就能够在椅子主体2内向身高方向移动。因此,通过使按摩机构9移动,能够对被施疗者的上半身到下半身的背面实施从头部至腿部的滚动按摩。另外,按摩机构9具有进退马达15c,该进退马达15c构成使按摩机构9相对于被施疗者沿前后方向进退的进退驱动部15。所述各马达14、15c、80、81根据来自控制部50 (参照图5)的信号而实现输出轴的旋转方向及旋转速度的控制。而且,该控制部50通过旋转编码器等使升降马达14及进退马达15c的转数脉冲化,通过检测出该脉冲数,能够掌握按摩机构9的身高方向的位置(上下位置)及相对于被施疗者的突出量(前后位置)。如图6至图8所示,按摩机构9具有基体框架27、在基体框架27上设置成自由摆动的可动框架28、使可动框架28相对于基体框架27沿前后方向进退的进退单元29、设置在进退单元29上的对被施疗者的体压进行检测的体压传感器30。以下,详细描述各构件。基体框架的结构基体框架27包括使形成为板状的板面朝向于左右方向的左右的侧部框架27a、位于两侧部框架27a、27a的后部用于连结两侧部框架27a、27a的后部框架27b,在基体框架27 (侧部框架27a)的下部设置有可旋转的升降轴31,该升降轴31与升降马达14连动地连结且沿左右方向延伸。在升降轴31的左右两端部设置有小齿轮26及导辊32,当使升降马达14进行驱动时,小齿轮26与升降轴31 —体旋转并且基体框架27沿身高方向升降。需要说明的是,在两侧部框架27a的上部也设置有导辊32。可动框架的结构可动框架28具备使形成为板状的板面朝向于左右方向的左右的侧部框架28a、位于两侧部框架28a、28a的后部用于连结两侧部框架28a、28a的后部框架28b、位于左右方向大致中央处且连结下述进退单元29的连结框架28c。另外,可动框架28 (侧部框架28b及连结框架28c)枢支于升降轴31,其上部构成为以升降轴31为支点而沿前后方向自由摆动。此外,所述的施疗件60及背面施疗件25设置在可动框架28上。进退单元的结构如图10及图11所示,进退单元29具备在作为基体框架27的后部框架27b上安装的基体单元33、在作为可动框架28的连结框架28c上安装的可动单元34、使可动单元34相对于基体单元33进行直线型进退的进退驱动部15,并且在基体框架27上安装成整体沿前后方向自由摆动。基体单元33的后部由支架27c枢支在后部框架27b上,其前部围绕轴心C3而自由摆动。另外,基体单元33设置有沿可动单元34的进退方向开口的狭缝33a。进退驱动部15具备安装在基体单元33上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丝杠轴15a、与丝杠轴15a螺合而通过螺旋推力沿前后方向直线型移动的螺母15b、使丝杠轴15a旋转的进退马达15c。该进退马达15c由来自控制部50(参照图5)的信号来控制输出轴的旋转方向及旋转速度,能够切换可动单元34的移动方向或进行可动单元34的定位。另外,当控制部50使升降马达14驱动而使按摩机构9沿身高方向移动时,其控制进退马达15c以使可动单元34后退,从而能够使按摩机构9的移动顺畅。可动单元34具备在作为可动框架28的连结框架28c上安装的第一构件35、将第一构件35支承成自由移动且经由螺母支架36a与螺母15b连结的第二构件36、作为设置在第一构件35与第二构件36之间且将第一构件35向前方(被施疗部侧)偏置的偏置构件的螺旋弹簧37。更具体而言,第一构件35具备将第一构件35连接到连结框架28c的接合支架35a、安装在接合支架35a的后部的左右成对的导销35b、安装在导销35b上且穿过螺旋弹簧37的弹簧销35c、设置在弹簧销35c的末端且支承下述被检测体38的被检测体支架35d。第二构件36具备将第二构件36连接到螺母15b上的螺母支架36a、螺旋弹簧37的末端所抵接的弹簧座36b、安装在螺母支架36a及弹簧座36b的上部且支承下述检测体39的检测体支架36d。在螺母支架36a上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开口的长孔36c,第一构件35 所具有的导销35b穿过该长孔36c,导销35b (第一构件35)能够在长孔36c的范围内相对于螺母支架36a (第二构件36)移动。螺旋弹簧37的前端与形成在弹簧销35c的前部的抵接部35e进行抵接,其末端与弹簧座36b抵接,该螺旋弹簧37经由弹簧销35c始终将第一构件35向前方(被施疗部侧)偏置。由于以这种方式将进退单元29设置成其整体相对于基体框架27自由摆动,所以即使可动单元34直线型前后移动,也能够将进退单元29和升降轴31的距离保持恒定,进退单元29能够使可动框架28相对于基体框架27摆动。因此,由于采用能够产生直线运动的结构作为进退驱动部15,所以能够使进退驱动部15的结构简化,并且还能够使按摩机构9进行摆动且通过施疗件60从上方按摩被施疗者的肩部。体压传感器的结构如图10至图12所示,体压传感器30具备设置在第一构件35所具有的被检测体支架35d上且与第一构件35 —起移动的被检测体38、设置在第二构件36所具有的检测体支架36d上且对被检测体38的位置进行检测的检测体39。以下,具体说明该体压传感器30的结构。体压传感器30设置在位于基体单元33的下方的可动单元34上,且从设置在基体单元33上的狭缝33a向上方突出,而且能够在狭缝33a的范围内通过进退驱动部15的驱动而前后移动。此外,该检测体39具有发光部39a、相对于该发光部39a在上下方向上以指定间隔对向地配置的受光部39b,被检测体38在发光部39a与受光部39b之间前后滑行式自由移动,且由具有多个孔部38a至38d的遮蔽板构成,所述多个孔部38a至38d供来自发光部39a的光透过。此外,发光部39a具有多个发光元件(未图示),受光部39b具有与所述发光元件相同数量的受光元件(未图示)。如此构成的检测体39根据受光部39a所检测出的由孔部38a至38d透过的透射光的个数来检测被检测体38的前后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孔部38a至38d设置有多个(更具体而言为4个),从而能够以多级(更具体而言为6级)来检测被检测体38的前后位置。控制部50根据由体压传感器30检测到的第一构件35的前后位置而对进退马达15c进行驱动控制,从而调整可动单元34的进退量。具体而言,根据被施疗者的体压,当体压传感器30检测到第一构件35克服螺旋弹簧37的偏置力而相对于第二构件36后退并到达指定的前后位置时,对进退马达15c进行驱动控制,从而使可动单元34后退指定量。在这种情况下,将第一构件35的前后的中立位置事先存储在控制部50所具有的存储器内,对进退马达15c进行驱动控制而使第一构件35始终位于中立位置。或者,控制部50可以对进退马达15c进行驱动控制而调整可动单元34的进退量,以使第一构件35始终位于指定的前后位置(中立位置)。如图6至图9所示,按摩机构9具有与被施疗者的上半身的左侧(以下称为“左半身”)或左腿对应且由内侧施疗件61a及外侧施疗件61b构成的左侧施疗件61、与上半身的右侧(以下称为“右半身”)或右腿对应且由内侧施疗件62a及外侧施疗件62b构成的右侧施疗件62。其中,内侧施疗件61a具有上侧的施疗件60a、60e和下侧的施疗件60b、60f,所述的施疗件60a、60b枢支于大致V字状的臂68的上下的前端内侧,所述施疗件60e、60f固定连接在大致V字状的臂68的上下的前端外侧。同样,外侧施疗件61b具有上侧的施疗件60c、60g和下侧的施疗件60d、60h,所述施疗件60c、60d枢支于呈大致V字状的臂69的上下的前端外侧,所述施疗件60g、60h固定连接在呈大致V字状的臂69的上下的前端内 侦U。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与右半身对应的内侧施疗件62a及外侧施疗件62b,由于与左半身 对应的上述内侧施疗件61a及外侧施疗件61b的各结构相同,所以在此省略对其说明,在附图中对于对应的结构赋予相同的符号。以下,进一步详细描述内侧施疗件61a及外侧施疗件61b,内侧施疗件61a包括设置在臂68的内侧的第一内侧施疗件60a、60b和设置在臂68的外侧的第二内侧施疗件60e、60f,外侧施疗件61b包括设置在臂69的内侧的第一外侧施疗件60g、60h和设置在臂69的外侧的第二外侧施疗件60c、60d。第一内侧施疗件60a、60b构成为比第二内侧施疗件60e、60f的尺寸大,尤其是厚度尺寸。另一方面,第一外侧施疗件60g、60h构成为比第二外侧施疗件60c、60d尺寸小,尤其是厚度尺寸。如图9所示,臂68、69被支承成其各自的基部能够在呈大致V字状的连杆70、71所分别具有的一个顶端围绕沿着左右方向的枢轴在指定的角度范围内转动。另外,在臂68、69上设置有向左右方向的外侧突出的销pI,在连杆70、71上也设置有向左右方向的外侧突出的销P2。此外,在销pi、p2之间挂有具备指定的弹性系数的螺旋弹簧S。因此,螺旋弹簧s以上侧的施疗件60a、60c、60e、60g朝向前方(被施疗者侧)的方式对臂68、69进行偏置。需要说明的是,作为螺旋弹簧s可适当改变弹性系数再进行使用,从而能够调整施疗件60a、60c、60e、60g对被施疗者的偏置力。另外,也可以通过螺旋弹簧s以使上侧的施疗件60a、60c、60e、60g和下侧的施疗件60b、60d、60f、60h呈向前方(被施疗者侧)的突出量大致均等的中立状态的方式对臂68、69偏置。若将螺旋弹簧s的位置及偏置设定成臂68、69呈中立状态,则当按摩机构9位于肩附近时上侧的施疗件60a、60c能够主要从肩的大致上方进行抵接,能够防止通过膝部附近(弯曲部7c附近)时施疗件60a至60h卡在膝部的背面。在各连杆70、71的基部形成有在大致左右方向上贯通的轴承孔70a、71a,向左右方向沿轴心配设的第一支承轴72穿过所述的轴承孔70a、71a。另外,在各连杆70、71分别具有的另一顶端形成有未图示的嵌合凹部,连结棒73、74的各一端部分别插入该嵌合凹部,嵌合凹部和连结棒73、74的一端部形成球接头等万向节。连结棒73、74的各自的另一端部与轴承构件75、76分别连接,所述轴承构件75、76具有在大致左右方向上贯通的轴承孔75a、76a,向左右方向沿轴心配设的第二支承轴77穿过所述轴承构件75、76所具有的轴承孔 75a、76a。如图8所示,按摩机构9上具备齿轮箱78。该齿轮箱78分别贯通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左半身(左腿)用的内侧施疗件61a与右半身(右腿)用的内侧施疗件62a之间且向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一支承轴72及第二支承轴77的中央部分。在齿轮箱78的附近配设有升降马达14、进退马达15c、揉搓马达80及敲打马达81,所述各马达由来自控制部50(参照图5)的信号来控制输出轴的旋转方向及旋转速度。此外,该齿轮箱78构成连结所述的进退单元29的连结框架28c。此外,揉搓马达80的旋转输出经由齿轮箱78内所具备的蜗杆(未图示)和设置在第一支承轴72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且与所述蜗杆啮合的螺旋齿轮(未图示)向第一支承轴72传递。因此,当揉搓马达80根据来自控制部50的指令而进行驱动时,第一支承轴72围绕轴心72a(参照图7)旋转。另外,敲打马达81的旋转输出经由齿轮箱78所具备的皮带轮及传送带(未图示)和设置在第二支承轴77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的皮带轮而向第 二支承轴77传递。因此,当敲打马达81根据来自控制部50的指令而进行驱动时,第二支承轴77围绕轴心77a (参照图7)旋转。图13是将第一支承轴72的一部分进行分解并示出的立体图,图14是将第二支承轴77的一部分进行分解并示出的立体图。另外,图15是将第一支承轴72及第二支承轴77的一部分进行放大并示出的俯视图,(a)示出第一支承轴72,而(b)示出第二支承轴77。如图13所示,第一支承轴72由多个部件组合而成且左右对称,且具备在左右方向上尺寸较长的主轴83。内侧倾斜轴构件84及外侧倾斜轴构件85穿过该主轴83,所述倾斜轴构件84、85位于主轴83的长度方向上的指定部位。更详细而言,在主轴83上,在靠近左右方向中心侧的部分外嵌有内侧倾斜轴构件84。该内侧倾斜轴构件84具有呈大直径圆柱状且外嵌于内侧的连杆70的嵌合孔70a(参照图9)的倾斜轴部84a、从倾斜轴部84a的左右内侧方伸出的小径圆柱状的装配部84b,其贯通倾斜轴部84a及装配部84b地形成有贯通孔84c。如图15(a)所示,倾斜轴部84a与凸缘部84b的轴心84d彼此大致对齐,贯通孔84c设置成相对于该轴心84d倾斜指定的角度Al (大于O)。因此,若主轴83穿过内侧倾斜轴构件84的贯通孔84c,则倾斜轴部84a及装配部84b呈轴心84d相对于主轴83的轴心72a倾斜角度Al的状态。另外,在相对于内侧倾斜轴构件84的左右方向的外侧配设有外侧倾斜轴构件85。该外侧倾斜轴构件85具有与上述的内侧倾斜轴构件84相同的结构,其具备呈大直径圆柱状且外嵌于外侧的连杆71的嵌合孔71a(参照图9)的倾斜轴部85a、小径圆柱状的装配部85b,其贯通所述倾斜轴部85a及装配部85b地形成有贯通孔85c。如图15(a)所示,倾斜轴部85a与装配部85b的轴心85d彼此大致对齐,贯通孔85c设置成相对于该轴心85d倾斜指定的角度A2 ( > 0)。因此,若主轴83穿过外侧倾斜轴构件85的贯通孔85c,则倾斜轴部85a及装配部85b呈轴心85d相对于主轴83的轴心72a倾斜角度A2的状态。通过将限位销88压入在各个装配部84b、85b上沿径向贯通形成的孔84e、85e而使限位销88的顶端穿过贯通形成在主轴83上的孔83a,从而按照以上方式穿过主轴83的内侧倾斜轴构件84及外侧倾斜轴构件85相对于主轴83实现固定。另外,如图15 (a)所示,内侧倾斜轴构件84的轴心84d与外侧倾斜轴构件85的轴心85d互不平行,而是相对于第一支承轴72的轴心72a倾斜不同的角度。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倾斜轴构件84和外侧倾斜轴构件85设置成在俯视时相对于轴心72a相互反向地倾斜,另外,内侧倾斜轴构件84的轴心84d与轴心72a所成的锐角Al设置成比外侧倾斜轴构件85的轴心85d与轴心72a所成的锐角A2稍大(Al > A2)。另外,左右的内侧倾斜轴构件84、84的轴心84d、84d互不平行,其相对于第一支承轴72的轴心72a倾斜不同的角度,左右的外侧倾斜轴构件85、85的轴心85d、85d互不平行,其相对于第一支承轴72的轴心72a倾斜不同的角度。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左右的内侧倾斜轴构件84、84设置成在俯视时相对于轴心72a相互反向地倾斜,左右的外侧倾斜轴构件85、85设置成在俯视时相对于轴心72a向相反方向倾斜(结合参照图9)。图16是用于说明使第一支承轴72旋转时的内侧施疗件61a、62a和外侧施疗件 61b,62b的动作的俯视图,(a)示出内侧施疗件61a、62a和外侧施疗件61b、62b相互靠近的状态,(b)示出内侧施疗件61a、62a和外侧施疗件61b、62b相互背离的状态。如图16(a)、(b)所示,当上述第一支承轴72在揉搓马达80的驱动下而围绕轴心72a转动时,经由连杆70及臂68而由倾斜轴部84a支承的内侧施疗件61a、62a与经由连杆71及臂69而由倾斜轴部85a支承的外侧施疗件61b、62b的相互的左右方向的间隔距离可以实现改变。需要说明的是,图8中所不的符号P表不按摩机构9位于靠背部4时的各施疗件60与被施疗者的脊背接触的主要部位。另外,通过适当地使揉搓马达80停止,能够在图16(a)所示的靠近状态与图16(b)所示的背离状态之间以任意的间隔尺寸来保持内侧施疗件61a、62a和外侧施疗件61b、62b。而且,通过使按摩机构9位于靠背部4而持续驱动揉搓马达80,能够使内侧施疗件61a、62a和外侧施疗件61b、62b反复地靠近和背离,能够对由靠背部4支承的左半身和右半身独立地进行揉搓按摩。即,通过内侧施疗件61a(第一内侧施疗件60a、60b及/或第二内侧施疗件60e、60f)及外侧施疗件61b (第二外侧施疗件60c、60d),能够以从左右捏掐的方式独立地揉搓按摩左半身,通过内侧施疗件62a (第一内侧施疗件60a、60b及/或第二内侧施疗件60e、60f)及外侧施疗件62b (第二外侧施疗件60c、60d),能够以从左右捏掐的方式独立地揉搓按摩右半身。而且,若关注左右的内侧施疗件6 la、62a (第一内侧施疗件60a、60b)则可知,由于其通过第一支承轴72的旋转而相互靠近或背离,所以能够横跨被施疗者的脊椎骨从左右进行捏掐的方式实施揉搓按摩。而且,还能够通过成对的外侧施疗件61b、62b (第二外侧施疗件60c、60d)对上半身的侧面(例如肋等)实施揉搓按摩。另外,若驱动升降马达14使按摩机构9移动到座部3并持续驱动揉搓马达80,能够与上半身同样地以从左右捏掐的方式独立地对臀部、大腿部的左部分和右部分实施揉搓按摩。另外,若驱动升降马达14而使按摩机构9移动到置脚部5并持续驱动揉搓马达80,则能够通过成对的内侧施疗件61a及外侧施疗件61b以从左右夹捏的方式独立地对左腿进行揉搓按摩,通过成对的内侧施疗件62a及外侧施疗件62b能够以从左右夹捏的方式独立地对右腿进行揉搓按摩。图17是施疗件60对腿部进行的动作的说明图,(a)是从椅子主体2的脚尖侧观察到的示意图,(b)是从椅子主体2的左侧观察到的示意图。如图17所示,由于被施疗者的膝部在身体支承部8的挠度小的座部3与置脚部5的边界部附近的弯曲部Sc(第一支承部分)获得支承,所以可减小掉落到以双点划线图示的按摩机构9的移动区域S的落入量,能够通过内侧施疗件61a、62a(第二内侧施疗件60e、60f)及外侧施疗件61b、62b (第一外侧施疗件60g、60h)对膝部的背面进行揉搓按摩,由于除膝部之外的腿部(腿肚等)在身体支承部8的挠度大的部分(第二支承部分)获得支承,所以可充分落入以单点划线图示的按摩机构9的移动区域S,通过成对的内侧施疗件61a (第二内侧施疗件60e、60f)及外侧施疗件61b (第一外侧施疗件60g、60h)以从左右夹捏的方式独立地对左腿肚实施揉搓按摩,通过成对的内侧施疗件62a(第二内侧施疗件60e、60f)及外侧施疗件62b (第一外侧施疗件60g、60h)能够以从左右夹捏的方式独立地对右腿肚实施揉搓按摩。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如以上说明所示将图15(a)所示的角度A1、A2设定为Al大于A2的关系,第一支承轴72旋转时,内侧施疗件61a、62a的左右方向的动作范围比外侧施疗件61b、62b的左右方向的动作范围大。由此,能够防止当外侧施疗件61b、62b向左右的外侧移动时与椅子主体2内的主体框架7发生干扰,并且还能够确保内侧施疗件61a、62a与外侧施疗件61b、62b的相对距离的可变更范围较大。另外,用于决定内侧施疗件61a、62a的动作范围的角度Al在考虑到防止连杆70与齿轮箱78的干扰以及内侧施·疗件61a、62a与外侧施疗件61b、62b靠近时的距离等情况下而对其进行决定。另外,以上述方式设定的角度Al、A2仅为一例,也可以根据周边的结构或者其他情况而设定为关系不同的角度,还可以设定为Al等于A2。另一方面,如图14所示,第二支承轴77由多个部件组合而成且左右对称,其具备在左右方向上尺寸较长的主轴90。该主轴90具有轴心朝向左右方向的圆柱部90a,轴部90b从该圆柱部90a的左右的端部向左右的外侧延伸地设置。轴部90b的剖面呈大致矩形形状,存在于周向的4个角部被倒角。另外,内侧偏芯轴构件91及外侧偏芯轴构件92与端部构件93穿过左右的各轴部90b,所述偏芯轴构件91、92及端部构件93通过在彼此之间设置衬垫94而位于轴部90b的长度方向上的指定部位。更具体而言,在轴部90b,在最靠近圆柱部90a的部分外嵌有内侧偏芯轴构件91。该内侧偏芯构件91具有呈小径圆柱状且外嵌于与内侧施疗件61a、62a对应地设置的轴承构件75的轴承孔75a(参照图9)的偏芯轴部9la、从该偏芯轴部91a的左右方向的内侧端朝向扩径方向伸出的大直径圆柱状的凸缘部91b,且形成有向左右方向贯通偏芯轴部91a及凸缘部91b的贯通孔91c。在此,贯通孔91c的轴心从偏芯轴部91a的轴心91d偏移指定的尺寸。因此,如图15(b)所示,当轴部90b穿过内侧偏芯轴构件91的贯通孔91c时,偏芯轴部91a的轴心91d的位置相对于第二支承轴77的轴心77a偏移指定的尺寸Dl。另外,在相对于内侧偏芯轴构件91在左右方向的外侧隔着衬垫94配设有外侧偏芯轴构件92。该外侧偏芯轴构件92具有与上述内侧偏芯轴构件91相同的结构,其具有呈小径圆柱状且外嵌于与外侧施疗件61b、62b对应地设置的轴承构件76的轴承孔76a(参照图9)的偏芯轴部92a、从该偏芯轴部92a的左右方向的外侧端朝向扩径方向伸出的大直径圆柱状的凸缘部92b,并且形成有向左右方向贯通偏芯轴部92a及凸缘部92b的贯通孔92c。关于该贯通孔92c,其轴心也从偏芯轴部92a的轴心92d偏移指定的尺寸。因此,如图15 (b)所示,当轴部90b穿过外侧偏芯轴构件92的贯通孔92c时,偏芯轴部92a的轴心92d的位置相对于第二支承轴77的轴心77a偏移指定的尺寸D2。另外,在相对于外侧偏芯轴构件92在左右方向的外侧隔着衬垫94地配设有圆环状的端部构件93。而且,如此穿过轴部90b的内侧偏芯轴构件91及外侧偏芯轴构件92通过将限位销95向孔91e、92e压入并使限位销95的顶端与轴部90b的周面抵接而相对于轴部90b固定,所述孔91e、92e朝向径向地贯通形成于各凸缘部91b、92b。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5(b)所示,内侧偏芯轴构件91的轴心91d与外侧偏芯轴构件92的轴心92d以第二支承轴77的轴心77a为中心的相位互不相同,更具体而言,构成为具有180度的相位差。因此,当第二支承轴77在敲打马达81的驱动下围绕轴心77a转动时,内侧施疗件61a、62a和外侧施疗件61b、62b的向被施疗者的身体的背面侧的相对的突出尺寸获得改变。另外,左右的内侧偏芯轴构件91、91的轴心91d、91d的以第二支承轴77的轴心77a为中心的相位互不相同,更具体而言,构成为具有180度的相位差,左右的外侧偏芯轴构件92、92的轴心92d、92d以第二支承轴77的轴心77a为中心的相位互不相同,更具体而言,构成为具有180度的相位差(结合参照图9)。因此,当第二支承轴77在敲打马达81的驱动下围绕轴心77a转动时,左右的内侧施疗件61a、62a向被施疗者的身体的背面侧的相对的突出尺寸分别获得改变,左右的外侧施疗件61b、62b向被施疗者的身体的 背面侧的相对的突出尺寸分别获得改变。另外,通过适当地使敲打马达81停止,能够将内侧施疗件61a、62a和外侧施疗件61b、62b维持在所述的能够进行进退动作的范围内的任意位置。而且,通过使按摩机构9位于靠背部4并且持续驱动敲打马达81,能够使内侧施疗件61a、62a和外侧施疗件61b、62b重复交替地进行进退动作,从而能够对由靠背部4支承的左半身和右半身独立地实施敲打按摩,使左右的内侧施疗件61a、62a重复交替地进行进退动作,由此能够对由靠背部4支承的脊背的左右中心的背部肌肉实施敲打按摩。即,通过内侧施疗件61a(第一内侧施疗件60a、60b及/或第二内侧施疗件60e、60f)及外侧施疗件61b (第二外侧施疗件60c、60d)能够对左半身实施如按摩师实际以两手进行那样的敲打按摩,通过内侧施疗件62a(第一内侧施疗件60a、60b及/或第二内侧施疗件60e、60f)及外侧施疗件62b (第二外侧施疗件60c、60d),能够与左半身独立地对右半身实施同样的敲打按摩。而且,通过成对的内侧施疗件6la、62a (第一内侧施疗件60a、60b及/或第二内侧施疗件60e、60f),能够对背部肌肉实施敲打按摩,通过成对的外侧施疗件61b、62b (第二外侧施疗件60c、60d)也能够对上半身的侧面(例如肋等)实施敲打按摩。另外,若驱动升降马达14而使按摩机构9移动到座部3并且持续驱动敲打马达81,则能够与上半身同样地独立地对臀部、大腿部的左部分和右部分实施敲打按摩,并且还能够对臀部、大腿部的左右中央部分实施敲打按摩。另外,若驱动升降马达14而使按摩机构9移动到置脚部5并且持续驱动敲打马达81,则能够通过成对的内侧施疗件61a及外侧施疗件61b与上半身同样地对左腿和右腿独立地实施敲打按摩。而且,由于本实施方式的按摩机构9能够使揉搓马达80和敲打马达81相互独立地进行动作,例如通过揉搓马达80的驱动而将内侧施疗件61a、62a与外侧施疗件61b、62b的左右方向的间隔距离设定为被施疗者喜好的距离,通过敲打马达81的驱动能够实施敲打按摩。另外,通过敲打马达81的驱动能够将内侧施疗件61a、62a与外侧施疗件61b、62b的相对的突出尺寸设成为被施疗者喜好的尺寸,并且能够通过揉搓马达80的驱动而实施揉搓按摩。由此,能够扩大相对于被施疗者的揉搓按摩及敲打按摩的对象范围,并且,即使被施疗者自身的身体不动,也能够使内侧施疗件6la、62a和外侧施疗件6lb、62b移动而按摩期望的部位。而且,通过同时驱动揉搓马达80及敲打马达81或使驱动中的旋转速度及旋转方向变化,能够获得各种按摩效果。而且,如图6至图9所示,按摩机构9具备在成对的内侧施疗件61a(62a)与外侧施疗件61b(62b)之间对左腿及右腿的各自背面实施按摩的左右成对的背面施疗件25。与左腿对应的背面施疗件25由向左右方向沿轴心配设的第三支承轴52所穿过的辊构件构成,其构成为可与第三支承轴52 —体地旋转。该第三支承轴52构成为设置在第二支承轴77上的皮带轮77b和设置在第三支承轴52上的皮带轮52b通过传送带(未图示)连结,并且能够与第二支承轴77的旋转连动地旋转。因此,在敲打马达81的驱动下,第二支承轴77与第三支承轴52连动地旋转。背面施疗件25位于成对的内侧施疗件61a与外侧施疗件61b之间的比两施疗件61a、61b靠后方的位置,使按摩机构9位于置脚部5的位置,能够通过内侧施疗件61a及外侧施疗件61b以夹捏腿部的方式实施揉搓按摩,并且能够通过背面施疗件25以抚摩腿部的背面的方式实施按摩。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与右腿对应的背面施疗件25,由于其结构和与左腿对应的背面施疗件25的各构成相同,所以在此省略对其的说明。由于第三支承轴52与第二支承轴77连动地连结,因此无需另外设置使第三支承轴52旋转的驱动源,从而能够实现低成本化。并且,由于第三支承轴52与同敲打马达81连接的第二支承轴77连动连结,因此与同揉搓马达80连接的第一支承轴72连动连结相比,能够使第三支承轴52的旋转速度更快,从而能够实现良好的抚摩按摩。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另外设置使第三支承轴52独立地旋转驱动的驱动源(抚摩马达)。按摩机构的其他结构以下,对能够适用于按摩机构的其他结构进行说明。图18是从斜前方俯视其他结构的按摩机构100时得到的外观立体图,其示出可动框架28最后退的状态,图19是从斜前方俯视其他结构的按摩机构100时得到的外观立体图,其示出可动框架28最前进的状态,图20是将其他结构的按摩机构100的进退单元101及体压传感器102的结构进行分解并示出的分解立体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8及图19中省略对右侧施疗件62的图示。此外,关于图18及图19所示的实施方式的按摩机构100的结构,其与所述的图6至图9所示的实施方式的按摩机构9的区别点仅在于进退单元101及体压传感器102的结构,对于其他的结构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对其的说明。进退单元的结构进退单元101具备安装在作为基体框架27的后部框架27b上的基体单元103、安装在作为可动框架28的连结框架28c (齿轮箱78)上的可动单元104、使可动单元104相对于基体单元103直线型进退的进退驱动部15 (同时参照图20),其安装成以整体相对于基体框架27而前后自由摆动。基体单元103的后部经由支架27c枢轴支承在后部框架27b上,而其前部构成为围绕轴心C3而自由摆动。进退驱动部15具备安装在基体单元103上的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丝杠轴15a、与丝杠轴15a螺合而通过螺旋推力沿前后方向进行直线移动的螺母15b、使丝杠轴15a旋转的进退马达15c。该进退马达15c由来自控制部50(图5参照)的信号来控制输出轴的旋转方向及旋转速度,从而能够切换可动单元104的移动方向或进行可动单元104的定位。另夕卜,控制部50构成为当驱动升降马达14而使按摩机构100向身高方向移动时将进退马达15c控制成使可动单元104后退,从而能够使按摩机构100平滑移动。如图20所示,可动单元104具备安装在作为可动框架28的连结框架28c (齿轮箱78)上的第一构件105、将第一构件105支承成自由移动且经由螺母装配部106a与螺母15b连结的第二构件106、作为设置在第一构件105与第二构件106之间的对第一构件105向前方(被施疗部侧)偏置的偏置构件的弹簧107。第一构件105具备将第一构件105连接于连结框架28c的接合部105a、在第一构件105的内部形成的弹簧107的前端所抵接的抵接部105b、形成在第一构件105的内部且支承下述被检测体108的被检测体装配部105c。此外,第一构件105具有左右成对的左侧的第一构件105L及右侧的第一构件105R,第二构件106具有左右成对的左侧的第二构件106L及右侧的第二构件106R,可动单元104以如下方式构成以从外侧夹入螺母15b及弹簧107的方式分别连结成对的第二构件106LU06R,并且以从外侧夹入第二构件106的方式分别连结成对的第一构件105LU05R。第二构件106具备将第二构件106连接于螺母15b的螺母装配部106a、形成在第二构件106的内部的弹簧107的末端所抵接的弹簧座106b、支承检测体109的检测体装配部106c。作为偏置构件的弹簧107构成为,其前端与第一构件105所具有的抵接部105b 抵接,其末端与第二构件106所具有的弹簧座106b抵接,对第一构件105始终向前方(被施疗者侧)偏置。由于以这种方式将进退单元101设置成其以整体相对于基体框架27自由摆动,所以即使可动单元104直线地前后移动,也能够将进退单元101和升降轴31的距离保持为一定,进退单元101能够使可动框架28相对于基体框架27在图18所示的状态到图19所示的状态之间向箭头a的方向摆动。因此,由于作为进退驱动部15而采用产生直线运动的结构,所以能够使进退驱动部15的结构简化,能够使按摩机构100摆动而通过施疗件60从上方对被施疗者的肩实施按摩。如图20所不,体压传感器102具备设置在第一构件105上且与第一构件105 —起移动的被检测体108、设置在第二构件106上且对被检测体108的位置进行检测的检测体109。以下,具体说明该体压传感器102的结构。体压传感器102设置在位于基体单元103的前方的可动单元104上。此外,该检测体109具有发光部109a、相对于该发光部109a沿左右方向具有指定间隔地对置配置的受光部109b,被检测体108在发光部109a与受光部109b之间沿前后自由滑动移动,且由具有使来自发光部109a的光透过的多个孔部108a至108d的遮蔽板构成。此外,发光部109a具有多个发光元件(未图示),受光部109b具有与所述发光元件数量相同的受光元件(未图示)。如此构成的检测体109构成为根据由受光部109a所检测的孔部108a至108d透过的透射光的个数来检测被检测体108的前后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孔部108a至108d设置有多个(更具体而言为4个),从而能够以多级(更具体而言为6级)来检测被检测体的前后位置。控制部50根据由体压传感器102检测到的第一构件105的前后位置对进退马达15c进行驱动控制,从而调整可动单元104的进退量。具体而言,构成为若体压传感器102根据被施疗者的体压检测到第一构件105克服弹簧107的偏置且相对于第二构件106后退而呈指定的前后位置,则对进退马达15c进行驱动控制而使可动单元104后退指定量。在这种情况下,预先将第一构件105的前后的中立位置存储于控制部50所具有的存储器中,并对进退马达15c进行驱动控制而使其始终呈中立位置。或者,控制部50也可以构成为对进退马达15c进行驱动控制而调整可动单元104的进退量,从而使第一构件105始终呈指定的前后位置(中立位置)。摇摆动作涉及的结构以下,根据图I至图5及图21具体说明按摩机I的摇摆动作。图21为示出腿部框架6与主体框架7的位置关系的平面示意图,(a)示出椅子主体2位于前位置或第一指定位置的状态,(b)示出椅子主体2位于后位置或第一指定位置的状态。本实用新型的按摩机I具有由被施疗者就座的座部3和被施疗者倚靠的靠背部4构成的椅子主体2、将椅子主体2支承成能够前后摆动的腿部框架6 、使椅子主体2前后摆动的摆动驱动部10、以在使椅子主体2前后往复摆动的过程中在极其靠近前后的轨道端部时使摆动速度减速的方式进行控制的控制部50。通过以上结构,能够顺畅地对椅子主体2的摆动方向进行切换,能够为被施疗者带来舒适的摇晃。另外,具有对椅子主体2的所述轨道端部的位置进行检测的第一传感器20和对椅子主体2的极其靠近所述轨道端部的第一指定位置进行检测的第二传感器21,当第二传感器21检测到所述第一指定位置时,控制部50进行控制以使椅子主体2的摆动速度减速。通过以上结构,能够可靠地检测出椅子主体2的极其靠近轨道端部的第一指定位置,能够确保使椅子主体2的摆动减速的时间。另外,摆动驱动部10具备马达IOa和通过马达IOa的驱动而伸缩的杆10b,第一传感器20检测杆IOb的伸缩行程末端,当第一传感器20检测到杆IOb的伸缩行程末端时,控制部50为使椅子主体2的摆动方向反向而进行控制,从而切换马达IOa的旋转方向。通过以上结构,即使摆动驱动部10形成为简单的结构,也能够顺畅地切换椅子主体2的摆动方向。另外,所述第二传感器21检测位于前后的第一指定位置之间的第二指定位置。通过以上结构,能够检测到椅子主体2的轨道端部之间的第二指定位置,能够改变使椅子主体2往复摆动的范围。例如,能够将使其往复摆动的范围设定在前后的轨道端部之间、在轨道前端与第二指定位置之间或在轨道末端与第二指定位置之间的各种情况。如图21所示,所述摆动驱动部10具备马达IOa和通过马达IOa的驱动而伸缩的杆10b。该马达IOa与控制部50电气连接,其根据来自控制部50的指示而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进行动作,此外还能够根据被施疗者对连接于控制部50的遥控器55进行操控而输入控制部50的信号来进行动作(参照图5)。此外,马达IOa的旋转速度及旋转方向可根据来自控制部50的指令而适当地设定。椅子主体2的摆动速度与马达IOa的旋转速度对应,椅子主体2的摆动方向与马达IOa的旋转方向对应。此外,杆IOb具有检测自身的伸缩行程末端的第一传感器20,其能够检测出最伸长的状态(图3所示的前位置状态)和最为收缩的状态(图4所示的后位置状态)。该第一传感器20与控制部50电气连接。另外,如图2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按摩机I上设置有第二传感器21,该第二传感器21检测出椅子主体2相对于腿部框架6的指定的前后位置。该第二传感器21为非接触式传感器,其具备由设置在主体框架7的连结构件7e上的磁体等构成的被检测体22、由设置在腿部框架6上的霍尔元件等构成的检测体23。该检测体23沿前后方向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为3个),其具有检测位于椅子主体2的极其靠近轨道端部(轨道端部附近)的第一指定位置的检测体23a、23a、检测位于前后的第一指定位置之间的第二指定位置的检测体23b。该第二传感器21与控制部50电气连接。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图3、图4及图21可以知晓,椅子主体2越靠近前位置状态,连结构件7e越位于后方,椅子主体2越靠近后位置状态,则连结构件7e越位于前方。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指定位置为椅子主体2呈极其靠近图3及图4所示的前位置状态及后位置状态的位置,第二指定位置为前位置状态与后位置状态的大致中部位置。如图21 (a)所示,第一传感器20能够检测位于前位置的主体框架7 (以实线图示),第二传感器21能够检测位于第一指定位置的主体框架7 (以双点 划线图示)。另外,如图21(b)所示,第一传感器20能够检测出位于后位置的主体框架7 (以 实线图示),第二传感器21能够检测出位于第一指定位置的主体框架7 (以双点划线图示)。控制部50进行控制,从而在使椅子主体2相对于腿部框架6前后往复摆动的过程中,当检测体23a检测到被检测体22通过时使马达IOa的旋转速度减速。此外,控制部50进行控制,从而在通过第一传感器20检测到椅子主体2到达轨道端部(前位置状态或后位置状态)时使马达IOa的旋转方向反向。即,在使椅子主体2从前位置状态向后方摆动的过程中,当第二检测传感器21检测到椅子主体2呈第一指定位置时,控制部50使椅子主体2向后方的摆动速度减速,并且接下来当第一检测传感器20检测到椅子主体2呈后位置状态时,切换摆动方向而使椅子主体2向前方摆动。接下来,在使椅子主体2从后位置状态向前方摆动的过程中,当第二检测传感器21检测到椅子主体2到达第一指定位置时,控制部50使椅子主体2向前方的摆动速度减速,接下来当第一检测传感器20检测到椅子主体2呈前位置状态时则切换摆动方向而使椅子主体2向后方摆动。需要说明的是,控制部50重复执行上述循环。另外,控制部50进行控制,从而在使椅子主体2相对于腿部框架6向前后往复摆动的过程中,当检测体23b检测到被检测体通过时能够使马达IOa的旋转方向反向,并且能够将使椅子主体2往复摆动的范围设定为前后的轨道端部间、轨道前端与第二指定位置之间或轨道末端与第二指定位置之间的各种情况。使椅子主体2往复摆动的范围可以通过被施疗者操作遥控器55来设定,也可以构成为可根据预先设定的程序而进行一系列变化。当往复摆动范围构成为可根据程序而随时间序列变化的情况下,能够带给被施疗者多种多样的摇动,从而能够带来更好的放松感。另外,本实用新型的按摩机不局限于图示的形态,在该实用新型的范围内还可以构成为其他形态的结构。例如,进退驱动部15可以由设置在按摩机构9的后面的能够膨胀收缩的气囊构成,也可以由设置在按摩机构9的侧面的齿条和小齿轮机构构成。在这种情况下,例如,优选在基体框架27的侧部框架27a上设置齿条,在可动框架28的侧部框架28a上设置小齿轮。以所述方式构成的进退驱动部能够根据来自控制部50的信号使按摩机构9、100进行与使用所述的进退驱动部15时相同的进退动作。或者,可以将该按摩机构9、100适用于只有靠背部内置有导轨的按摩机。这种情况下,按摩机构9、100仅在靠背部内沿身高方向自由移动。工业可利用性本实用新型可适用于能够通过按摩机构对被施疗者的上半身到下半身实施按摩且能够防止按摩机构与被施疗部过度抵接的按摩机。符号说明I按摩机2椅子主体3 座部4靠背部5置脚部7a 导轨9、100按摩机构 15进退驱动部27基体框架28可动框架29、101进退单元30、102体压传感器33、103基体单元34、104可动单元35、105 第一构件36、106 第二构件37,107偏置构件(螺旋弹簧、弹簧)38、108被检测体39、109 检测体50控制部61a内侧施疗件61b外侧施疗件62a内侧施疗件62b外侧施疗件68、69 臂72第一支承轴80驱动机构(揉搓马达)81驱动机构(敲打马达)84内侧倾斜轴构件85外侧倾斜轴构件
权利要求1.一种按摩机,其特征在于,具有 椅子主体,其至少包括供被施疗者就座的座部和供被施疗者倚靠的靠背部; 导轨,其内置于所述靠背部及座部且沿被施疗者的身高方向延伸地设置; 按摩机构,其构成为沿所述导轨从所述靠背部到所述座部之间自由移动, 所述按摩机构具有使该按摩机构相对于被施疗部进退的进退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按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椅子主体进一步具有用于支承被施疗者的腿部的置脚部, 所述置脚部具有沿被施疗者的身高方向延伸设置的导轨, 所述按摩机构能够在从所述靠背部经过所述座部到所述置脚部之间自由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按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摩机构具有用于检测被施疗者的体压的体压传感器, 所述按摩机具有根据所述体压传感器的检测结果驱动所述进退单元从而调整所述按摩机构的进退量的控制部。
4.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按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摩机构具有基体框架和能够通过所述进退单元在该基体框架上设置成自由摆动的可动框架, 所述进退单元具有 安装在所述基体框架上的基体单元、安装在所述可动框架上的可动单元、使该可动单元相对于该基体单元直线型进退的进退驱动部, 所述进退单元安装成能够整体相对于所述基体框架自由摆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按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体压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可动单元上且用于检测该可动单元相对于所述基体单元在移动方向上的负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按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单元具有 第一构件,其安装在所述可动框架上; 第二构件,其安装在所述进退驱动部上; 偏置构件,其设置在所述第一构件与所述第二构件之间且将该第一构件向被施疗部侧偏置, 所述体压传感器具有 被检测体,其设置在所述第一构件上且与该第一构件一起移动; 检测体,其设置在所述第二构件且用于检测所述被检测体相对于该第二构件的位置,所述控制部在所述检测体检测到所述被检测体克服所述偏置构件的偏置而到达指定位置时,能够使所述进退驱动部驱动而调整所述按摩机构的进退量。
7.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按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摩机构 具有左右成对的内侧施疗件、与该内侧施疗件成对且在比该内侧施疗件更靠近左右方向的外侧背离地设置的左右成对的外侧施疗件、及用于驱动所述施疗件的驱动机构, 所述按摩机构构成为能够通过所述驱动机构使所述内侧施疗件与所述外侧施疗件之间的左右方向的间隔距离改变, 所述按摩机构进一步具有用于分别支承左右的所述内侧施疗件及所述外侧施疗件并且通过所述驱动机构而围绕轴心旋转的第一支承轴, 该第一支承轴具有通过臂支承所述内侧施疗件的内侧倾斜轴和通过臂支承所述外侧施疗件的外侧倾斜轴,所述内侧倾斜轴及所述外侧倾斜轴相对于所述轴心具有互不相同的角度,且成对的所述内侧倾斜轴相当于所述轴心具有互不相同的角度。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通过构成为可自由移动的按摩机构对被施疗者的上半身到下半身实施按摩并且能够防止使被施疗者感到疼痛的按摩机。其具有至少包括供被施疗者就座的座部(3)和供被施疗者倚靠的靠背部(4)的椅子主体(2);内置于靠背部(4)及座部(3)且沿被施疗者的身高方向延伸地设置的导轨(7a);构成为沿导轨(7a)从靠背部(4)到座部(3)之间自由移动的按摩机构(9)。按摩机构(9)具有使按摩机构(9)相对于被施疗部进退的进退单元(29、101)。
文档编号A61H7/00GK202505712SQ20122011727
公开日2012年10月31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22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28日
发明者福山美文, 稲田二千武, 近藤秀志, 高塚啓介 申请人:发美利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