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瘘口承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32901阅读:4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造瘘口承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护理器材,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肠造瘘口、代膀胱口以及输尿管皮肤造瘘口的造瘘口承接器。
背景技术
“造瘘口”是指在发生肠道疾病、膀胱疾病、外伤、车祸等后,接受粪便改道、尿流改道手术而形成的肠造瘘口、代膀胱造瘘口以及输尿管皮肤造瘘口等,为的是改变原有的排泄途径之用。现有技术中,有两种在造瘘口处容纳排泄物的装置,一种由造瘘口圈和容物袋构成,造瘘口圈直接贴于患者的造瘘口处,容物袋固定于造瘘口圈上,排泄物从造瘘口排出后
进入容物袋内,此装置的容物袋是一次性的,使用后即可丢弃,避免了清洗的麻烦,但是该装置的造瘘口圈是粘结于皮肤上的,如粘结的不够牢,则便液、尿液外渗致使衣物潮湿、臭味四溢,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如粘结的太紧,则不易于透气,给人不适感;同时,此造瘘口圈不可在水洗、消毒后重复使用,所以造瘘口圈脏后或者患者洗澡后就需要更换新的造瘘口圈,无形中提高了护理成本,为患者的使用及经济造成影响。另一种是利用腹带将造瘘口圈固定于人体上的造瘘器,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1790930U公开的一种能避免腹部造瘘口旁疝、切口疝等并发症出现的多功能造瘘口袋,包括造瘘口底盘、造瘘口底盘左端固定连接有左弹性腹带,左弹性腹带的自由端固定连接有左尼龙搭扣;造瘘口底盘右端固定连接有右弹性腹带,右弹性腹带的自由端固定连接有右尼龙搭扣,右尼龙搭扣与左尼龙搭扣相对应。本实用新型中的左弹性腹带和右弹性腹带具有弹性,能缚住腹部,便于拆卸、清洗、消毒,从而使该多功能造瘘口可重复使用。但是该实用新型的左、右腹带依靠其弹性将造瘘口底盘固定于患者的腹部,造瘘口底盘对腹部没有指向腹部的压力,所以该多功能造瘘口袋在患者运动时,在外侧衣物的摩擦力的作用下极易沿周向窜动,使造瘘口底盘不能完全地覆设于造瘘口上;同时,该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将容物袋的袋口伸出造瘘口盘中间的孔,使其边缘环包造瘘口盘的周围,容物袋被压紧于造瘘口盘和腹部之间。但是当左、右腹带的弹性不够大时,造瘘口盘和腹部之间存在间隙时,容物袋易从造瘘口盘上脱落,给患者带来不便。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提供一种能将造瘘口盘紧压于患者腹部上,且容物袋牢靠地固定于造瘘口盘上的造瘘承接器。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造瘘口承接器,通过结构的改进,腹带施予造瘘口盘上的拉力有一压向患者腹部的分力,使造瘘口盘时刻紧压于患者腹部上,佩戴舒适、不会攒动。为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造瘘口承接器,包括造瘘口盘和连接于所述造瘘口盘上的腹带,所述造瘘口盘与患者腹部接触的一端为工作端,所述腹带与造瘘口盘的连接处距所述工作端端面I. 5^3. 5cm。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工作端设有向外翻的翻边,所述翻边与造瘘口盘的外壁之间形成容物槽,用于容纳、固定容物袋的进口端。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造瘘口盘由管状盘体和相对地设于该管状盘体上的两耳部构成,每一所述耳部上对应地开设有用于连接所述腹带的结合槽,所述结合槽距工作端端面 I. 5 3. 5cm。上文中,所述腹带的一端固连有环,所述腹带的另一端设有魔术贴的毛面和勾面;其中一耳部上固连有夹子。通过上述结构,腹带的设有魔术贴的一端穿过结合槽后首先利用夹子将其夹紧、固定于耳部上,然后将魔术贴贴合,起到二次紧固的作用。但所述腹带两端设置的连接件不局限于环和魔术贴,但凡是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显而易见的、可将腹
带可分离式连接于造瘘口盘上且可使束缚长度可调的连接件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翻边为分段式结构。上述结构,便于连接于承接器上的集物袋的拆卸。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造瘘口盘的壁厚为1.5 3mm,所述造瘘口盘的内径为
3.5cm,可被尿流改道术患者使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造瘘口盘的壁厚为1.5 3mm,所述造瘘口盘的内径为
4.5cm,可被尿流改道术、肠造瘘术患者使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造瘘口承接器还包括粪尿收集袋,所述粪尿收集袋的进口端穿过所述造瘘口盘的内孔、经翻折后卡装于所述容物槽内,所述粪尿收集袋的出口端设有排尿管。优选的,所述排尿管与医院常用的引流袋入口端匹配。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排尿管上固连有软塞,用于控制排尿管的通断。但控制排尿管的通断不局限于使用软塞,还可以使用夹子、盖子等。通过上述结构,当患者接受肠造瘘术后,只使用粪尿收集袋即可,将排尿管上的软塞塞入排尿管内,使粪尿收集袋的出口端封闭,不会发生泄漏的情况,卫生、无异味。但是,当患者接受肠造瘘术后,容物袋不局限于选用专用的粪尿收集袋,还可以选用普通的安全套、一次性保险袋等。当患者接受尿流改道术后,可以将粪尿收集袋与医院内常用的引流袋结合使用,打开排尿管上的软塞,然后将引流袋的入口端塑料头插入所述排尿管内,即可将尿液引流至引流袋内。引流袋和粪尿收集袋结合使用,使容积增大,可承载更多的尿液,减少粪尿收集袋的排放次数,自由放置引流袋的位置,使用方便。所述粪尿收集袋可以选用软橡胶材料,成本低。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I.本实用新型的腹带与造瘘口盘的连接处与患者腹部之间设有I. 5^3. 5cm的距离,所以腹带施予造瘘口盘上的拉力有一压向患者腹部的分力,使造瘘口盘时刻紧压于患者腹部上,佩戴舒适、不会发生周向窜动。2.本实用新型可以针对患者所作手术的不同配备不同的粪尿收集袋,当患者接受肠造瘘术后,可以将本结构与安全套等配合使用,不购买专用的粪尿收集袋,使用方便;当患者接受尿流改道术后,将本结构与医院常用的引流袋结合使用,容积增大,可承载更多的便液,减少粪尿收集袋的排放次数,降低成本。3.本实用新型用于尿流改道术患者时,可以将粪尿收集袋与引流袋结合使用,可根据患者自身条件及所处环境等自由放置引流袋,使用方便。

图I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造瘘口盘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一中造瘘口盘的剖视图;图3是实施例一中腹带的主视图;图4是实施例一中粪尿收集袋的主视图;图5是实施例一中夹子的主视图;其中1、造瘘口盘;10、工作端;100、翻边;11、容物槽;12、结合槽;13、夹子;2、腹带;20、环;3、粪尿收集袋;30、排尿管;31、软塞。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实施例一参见图I和图2所示,一种造瘘口承接器,包括造瘘口盘I和连接于所述造瘘口盘上的腹带2,所述造瘘口盘I与患者腹部接触的一端为工作端10,所述腹带2与造瘘口盘I的连接处距所述工作端10端面3cm。所述造瘘口盘I由管状盘体和相对地设于该管状盘体上的两耳部构成,每一所述耳部上对应地开设有用于连接所述腹带2的结合槽12,所述结合槽12距工作端端面3cm,其中一耳部上固连有夹子13,如图5所示,用于将穿过该耳部的结合槽的腹带夹紧、固定。优选的,所述造瘘口盘I由硬质塑料管加工而成,可水煮或浸泡消毒。所述造瘘口盘的壁厚为I. 5 2. 5mm,所述造瘘口盘内径有3. 5cm和4. 5cm两种规格,患者可根据其腹部的造瘘口大小进行选择。所述工作端10设有向外翻的翻边100,所述翻边100与造瘘口盘的外壁之间形成容物槽11。所述翻边100为分段式结构,所以所述容物槽11也为分段式结构,便于集物袋的装卸。如图3所示,所述腹带2的一端固连有环20,所述腹带2的另一端的同表面上设有魔术贴的毛面和勾面。但所述腹带两端设置的连接件不局限于环和魔术贴,但凡是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显而易见的、可将腹带可分离式连接于造瘘口盘上且可使束缚长度可调的连接件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如图4所示,所述造瘘口承接器还包括粪尿收集袋3,所述粪尿收集袋3的进口端为直径2. 5cm左右的松紧橡皮筋,该松紧橡皮筋穿过所述造瘘口盘I的内孔、经翻折后卡装于所述容物槽11内。所述粪尿收集袋3的出口端设有与医院常用的引流袋入口端匹配的排尿管30。所述排尿管30上固连有软塞31,用于控制排尿管的通断。但控制排尿管的通断不局限于使用软塞,还可以使用夹子、盖子等。本实用新型的安装过程如下所述(I)首先将粪尿收集袋的入口端穿过所述造瘘口盘的内孔、经翻折后卡装于所述容物槽内;(2)然后将腹带的带有魔术贴的一端穿过造瘘口盘其中一耳部的结合槽,然后穿插过环,使腹带的一端固定于该耳部上;(3)最后将造瘘口盘放置于造瘘口上,腹带的带有魔术贴的一端穿过造瘘口盘另一耳部的结合槽,然后根据患者腹部的围长,调整腹带的长度,并利用夹子夹紧、固定。通过上述结构,当患者接受肠造瘘术后,只使用粪尿收集袋即可,将排尿管上的软塞塞入排尿管内,使粪尿收集袋的出口端封闭,不会发生泄漏的情况,卫生、无异味。但是,当患者接受肠造瘘术后,容物袋不局限于选用专用的粪尿收集袋,还可以选用普通的安全套、一次性保险袋等。当患者接受尿流改道术后,可以将粪尿收集袋与医院内常用的引流袋结合使用,
打开排尿管上的软塞,然后将引流袋的入口端塑料头插入所述排尿管内,即可将尿液引流至引流袋内。引流袋和粪尿收集袋结合使用,使容积增大,可承载更多的尿液,减少粪尿收集袋的排放次数。所述粪尿收集袋可以选用软橡胶材料,成本低。可根据患者的自身状况和所处环境自由放置引流袋,使用方便。
权利要求1.一种造瘘口承接器,包括造瘘口盘(I)和连接于所述造瘘口盘上的腹带(2),所述造瘘口盘(I)与患者腹部接触的一端为工作端(10),其特征在于所述腹带(2)与造瘘口盘(1)的连接处距所述工作端(10)端面I.5^3. 5cm。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造瘘口承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端(10)设有向外翻的翻边(100 ),所述翻边(100 )与造瘘口盘的外壁之间形成容物槽(11)。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造瘘口承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造瘘口盘(I)由管状盘体和相对的设于该管状盘体上的两耳部构成,每一所述耳部上对应地开设有用于连接所述腹带(2)的结合槽(12),所述结合槽(12)距工作端端面I.5 3. 5c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造瘘口承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腹带(2)的一端固连有环(20),所述腹带(2)的另一端设有魔术贴的毛面和勾面;其中一耳部上固连有夹子(13)。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造瘘口承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边(100)为分段式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造瘘口承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造瘘口盘的壁厚为I. 5 3mm,所述造瘘口盘内径为3. 5cm。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造瘘口承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造瘘口盘的壁厚为I.5 3mm,所述造瘘口盘内径为4. 5cm。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造瘘口承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造瘘口承接器还包括粪尿收集袋(3),所述粪尿收集袋(3)的进口端穿过造瘘口盘(I)的内孔、经翻折后卡装于所述容物槽(11)内,所述粪尿收集袋(3 )的出口端设有排尿管(30 )。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造瘘口承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粪尿收集袋(3)的出口端设有与医院常用的引流袋入口端匹配的排尿管(30)。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造瘘口承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尿管(30)上固连有软塞(31)。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造瘘口承接器,包括造瘘口盘和连接于所述造瘘口盘上的腹带,所述造瘘口盘与患者腹部接触的一端为工作端,所述造瘘口盘由管状盘体和相对地设于该管状盘体上的两耳部构成,每一所述耳部上对应地开设有用于连接所述腹带的结合槽,所述结合槽距工作端端面1.5~3.5cm,所以腹带施予造瘘口盘上的力有一压向患者腹部的分力,使造瘘口盘时刻紧压于患者腹部上,佩戴舒适、不会发生周向窜动。
文档编号A61F5/44GK202568576SQ20122017444
公开日2012年12月5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23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23日
发明者黄玉华, 严春寅, 候建全, 浦金贤, 李红英 申请人: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黄玉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