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颈肩联合固定支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35227阅读:24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头颈肩联合固定支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康复治疗用具领域,涉及一种固定支具,尤其是涉及一种头颈肩联合固定支具。
背景技术
臂丛神经是支配上肢感觉和运动的神经丛,由C5-T1五条神经根组成,位于颈根部两侧,由锁骨下行向腋窝,继而走行向上肢的内侧。其解剖结构决定了头颈肩三者的相对活动,会对臂丛产生一定的牵拉作用。目前,流行病学的研究发现臂丛损伤发病率逐年增多,约占创伤总数的1.2%,而锁骨上臂丛根干部位损伤占又占其中的62%,多需手术修复治疗。手术后,患者必须进行常规的制动处理。目前所采用的方式为,患者头部偏向患侧,并且将患肢肘关节屈曲置于胸 前,患侧手部置于对侧肩部位置,用石膏固定6周。该技术能够保证固定的效果,但是存在自身无法克服的诸多缺陷。石膏本身过于沉重,透气性差,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的活动,尤其是肘关节同时被固定,6星期后多出现关节僵硬,需要进行额外的功能锻炼。肘关节后部被石膏包裹,患者因失去感觉,无法感知石膏对皮肤的压迫,不少患者出现压疮。患者术后必须马上进行石膏固定,由于患者仍处于麻醉状态,无法配合,给石膏固定带来很大难度,而且因为石膏的材质问题,有些患者出现外固定的松动失效,需要重新进行石膏固定。因此,患者臂丛手术后的固定方式仍有待进一步的改良。目前,对以臂丛为对象进行的动物实验,多以大鼠等小型哺乳动物为主,其术后不存在上肢的重力下坠问题,不需要特殊固定。然而,这些动物的上肢功能与人类相差较远,对于评估手术方式及效果存在缺陷。因此,最近开始以猕猴为实验对象,进行臂丛损伤修复方面的研究,随之而来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解决手术后的固定。猕猴是无法用语言进行交流的,术后不可能配合你进行石膏固定,而且石膏极易被破坏。因此,需要寻找一种比石膏轻便、透气,而且更加坚固的可塑性物品进行固定。固定方式的设计必须最大程度的简化,既方便穿戴,又防止猕猴活动时将固定拆除。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头颈肩联合固定支具,可方便、有效地用于臂丛手术后臂丛神经固定,有助于失去肘关节屈曲功能的对象的康复治疗,使该对象的头部和颈部固定于中立位,将双侧上肢固定于90°外展位,并使前臂处于悬吊状态,以此防止头颈肩相对活动对缝合后的神经造成牵拉,并防止前臂的过度下垂而造成的静脉回流困难。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头颈肩联合固定支具,所述支具的主体是由胸前护板、背部护板与左臂支撑体、右臂支撑体围拢构成,共同支撑对象的前胸、后背和左、右两侧上臂,使双侧上臂固定于90°外展位;在所述支具的底部中央开设有允许胸背部通过的环胸孔;在左臂支撑体和右臂支撑体上分别设置左固臂环和右固臂环,每个固臂环包括前半环形部分与后半环形部分,当前、后两个半环形部分闭合时,能够固定对象的左、右两侧上臂;所述胸前护板向前延伸为下颌托,两者之间有颈前凹陷;所述背部护板向上延伸为顶盖,两者之间为枕下凹陷;耳状面与顶盖两侧相接,覆盖对象的两侧颞部;所述下颌托、顶盖和耳状面共同将对象的头部和颈部固定于中立位;手环闭合固定在所述前臂或手部上;悬吊管道穿过在下颌托的两侧开设的孔;悬吊链穿过悬吊管道,两端分别固定于套在所述对象失去肘关节屈曲功能的双侧前臂上的手环上,以致使所述前臂处于悬吊状态。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头颈肩联合固定支具的进一步特征,所述胸前护板和/或背部护板带有透气孔。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头颈肩联合固定支具的进一步特征,所述手环的开口用金属丝封闭。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头颈肩联合固定支具的进一步特征,所述悬吊链采用铆钉固定在所述手环的中央部位。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头颈肩联合固定支具,具有以下特点与优点(I)所述固定支具的主体部分是选用适合的热塑板进行整体布局设计,因此可使固定支具的强度最大化,不会因为对象(例如,猕猴)的过分活动被破坏和拆散。在材料方面,理想的热塑板要求厚度适中,强度符合需求,最好自带透气孔。(2)所述固定支具中,悬吊管道可采用金属管(例如,铜管),悬吊链可采用金属链(例如,铜链),而手环是根据所述对象的前臂的前部或手部进行塑形定型,其材质则与主体材料相同,可在同一块热塑板上设计手环并裁剪出来,通过塑形定型而固定在前臂上,手环的开口可用金属丝封闭,因而能够将猕猴失去肘关节屈曲功能的上肢悬吊于胸前,这一方面有利于防止上肢因为过度屈曲而造成静脉回流障碍,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健侧上肢的活动带动患侧上肢进行功能训练。(3)所述固定支具是为对象个体化塑形打造的,在塑形过程中,仅需要测量对象(例如,猕猴)的胸廓宽度,胸廓前后长度,以及额前发际至第四胸椎的距离,其余部分可根据塑形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即时修改。也就是,在设计图样一致的前提下,只需对其中几项主要数据进行修改。因此得到的支具,能够完美的贴合每个对象的固定姿势,不会产生因挤压或松散造成的固定失效问题。(4)所述固定支具制造方便,在热塑板上绘制后,可以通过修枝剪进行裁剪,模型在开水中浸泡后完成塑形,然后经电钻打孔后,放置悬吊管道及上肢悬吊系统。具体来说,当塑形后的支具主体从猕猴身体上取下后,在下颌托前端一侧选取一点,并用电钻打孔,然后对穿至对侧。将悬吊金属管裁至合适长度,穿过两个孔口放置后,用金属丝予以固定。将悬吊金属链穿过通道,两端分别用铆钉固定在手环的中央部位。

图Ia-Ib显示了在热塑板上绘制的固定支具模型以及裁剪后的模型样式。图2是根据本发明所述的固定支具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前视图。图3是根据本发明所述的固定支具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后视图。图4是根据本发明所述的固定支具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左视图。图5是根据本发明所述的固定支具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俯视图。上述图中,I环胸孔;2左臂支撑体;3右臂支撑体;4左固臂环;5右固臂环;6下颌托;7顶盖;8耳状面;9悬吊管道;10悬吊链;11手环;12枕后凹陷;13颈前凹陷;14胸前护板;15背部护板。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固定支具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可以通过附图和相应的阐述得到更好的理解。在详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之前,必须明确的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以下说明或者附图所示内容中对于构造细节与配件装备的应用。除非在其他方面做出定义,这里所用的所有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都有相同的含义,该含义为本发明所属领域的任何一个普通技术人员所熟知。所述的材料,尺度,方法和这里所举出的例子都仅是例证性的,而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根据本实用新型设计和制造的头颈肩联合固定支具,主要用于猕猴臂丛实验手术 后的固定,是为每只猕猴个体化量身定做的,可以将头部固定于中立位,同时双侧上肢处于90°外展位,并将失去肘关节屈曲功能的前臂悬吊于胸前。本实用新型所述头颈肩联合固定支具的主体在材料方面可选用适合的热塑板,理想的热塑板要求厚度适中,强度符合需求,并且自带透气孔。在本实施例中,选用的主要材质是 ORFIT ECO NAT 45*60*3.2 MINI。图Ia显示了在热塑板上绘制的固定支具模型,图Ib显示了裁剪后的模型样式。图中,距离a为猕猴胸廓前后长度的三分之二,距离b为猕猴胸廓左右宽度的三分之二,距离c为额前发际到第四胸椎的距离。在热塑板上绘制的固定支具模型(图Ia)中标示出以下各部分环胸孔I、左臂支撑体2、右臂支撑体3、左固臂环4、右固臂环5、下颌托6、顶盖7、耳状面8以及手环11。经裁剪后,除手环11分离出来用于套在所述对象失去肘关节屈曲功能的双侧前臂上,其他部分作为支具的主体套入猕猴上身。采用的热塑板带有透气孔,因此使塑形厚的胸前护板14和/或背部护板15带有透气孔。图2至图5是所述的头颈肩联合固定支具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如图所示,整个支具具有以a-a为轴的对称样式,但不包括背部开口。如图2至图5所示,头颈肩联合固定支具的主体是由胸前护板14、背部护板15与左臂支撑体2、右臂支撑体3围拢构成,共同支撑对象的前胸、后背和左、右两侧上臂,使双侧上臂固定于90°外展位。在所述支具的底部中央开设有允许胸背部通过的环胸孔I。在左臂支撑体2和右臂支撑体3上分别设置左固臂环4和右固臂环5,每个固臂环包括前半环形部分与后半环形部分,当前、后两个半环形部分闭合时,能够固定对象的左、右两侧上臂。胸前护板14向前延伸为下颌托6,两者之间有颈前凹陷13 ;背部护板15向上延伸为顶盖7,两者之间为枕下凹陷12 ;耳状面8与顶盖7两侧相接,覆盖对象的两侧颞部;所述下颌托
6、顶盖7和耳状面8共同将对象的头部和颈部固定于中立位;手环11闭合固定在所述前臂或手部上,具体安装时,手环11的开口用金属丝封闭。悬吊管道9穿过在下颌托6的两侧开设的孔;悬吊链10穿过悬吊管道9,两端分别固定于(例如,采用铆钉固定)套在所述对象的双侧前臂上的手环11上(例如,固定在手环11的中央部位),以致使所述前臂处于悬吊状态。关于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的固定支具的制作,是以一只臂丛实验手术后的猕猴为例进行说明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指导,对猕猴单一个体的支具设计绘制仅需要45厘米*30厘米大小板材,沿长边轴向设计。对猕猴身体数据的测量,仅需要胸廓宽度及前后长度,以及额前发际至第四胸椎的距离。环胸孔是椭圆形,长径与短径仅占胸廓左右宽度及前后长度的三分之二,根据额前发际至第四胸椎的距离设计耳状面的位置。按图Ia至图Ib所示在热塑板上绘制固定支具模型以及裁剪后的模型样式后,用修枝剪将多余部分除去,得到模型。塑形时,将模型浸入开水中浸泡软化,温度在90°以上,待板材变软之后,取出用棉布擦干表面水迹。下一步,一人抓住麻醉后的猕猴,将双上肢提起,一人托住软化后的模型,一人用手并拢猕猴双脚,使其从环胸孔中通过,到达臀部时注意尾巴的影响。因为该热塑板有较好的延展性,所以环胸孔能够扩大至适合的大小。 此时,模型已经提升至猕猴胸部,一人站在猕猴身后,双手分别托起左臂支撑体和右臂支撑体,使猕猴双上肢处于外展90°位置。同时,双手拇指和食指成环状固定塑形两侧的固臂环。然后进行下颌托的塑形,一人站在猕猴前方,将前叶贴向猕猴颈部以及下颌骨,注意颈前凹陷的位置和深度,防止过分凹陷影响猕猴的呼吸和进食。下颌托两侧的板材要塑形成弧形,包住两侧脸颊。然后是顶盖的塑形,一人站在猕猴侧方,将后叶贴向猕猴项部及头部,注意枕下凹陷的位置和深度,以此固定猕猴头部的位置,将耳状面贴向猕猴颞骨部位,使之与下颌托的两边对应。在支具主体冷却定形后,用修枝剪与右臂支撑体和背部护板的连接处,沿斜形剪开,形成背部开口。板材降温固定过程中,可进行适当微调,最后对多余材质进行修剪,完成塑形。主体塑形完成后,需要加装悬吊系统。首先将手环模板置于开水中,将软化后的板材分别贴向猕猴双手手腕,冷却定形后,其开口部位用金属丝固定封闭。当支具主体已经从猕猴身体上取下后,在下颌托前端一侧选取一点,并用电钻打孔,然后对穿至对侧。将悬吊金属管裁至合适长度(双侧上肢外展至90°,患侧上肢肘关节屈曲,测量两手腕之间的距离),穿过两个孔口放置后,用金属丝予以固定。然后进行悬吊系统的安装固定过程,将长度适宜的悬吊链通过悬吊管道,其两端分别用铆钉固定在手环的中央部位。塑形完成后,在背部护板与右臂支撑体之间的连接处,用修枝剪沿斜形剪开,通过此开口可方便的穿戴固定支具。左右固臂环,背部开口,左右耳状面与下颌托之间均用魔术贴进行固定。最后,用金属丝将猴牌号码固定于顶盖。
权利要求1.一种头颈肩联合固定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具的主体是由胸前护板(14)、背部护板(15 )与左臂支撑体(2 )、右臂支撑体(3 )围拢构成,共同支撑对象的前胸、后背和左、右两侧上臂,使双侧上臂固定于90°外展位;在所述支具的底部中央开设有允许胸背部通过的环胸孔(I);在左臂支撑体(2)和右臂支撑体(3)上分别设置左固臂环(4)和右固臂环(5),每个固臂环包括前半环形部分与后半环形部分,当前、后两个半环形部分闭合时,能够固定对象的左、右两侧上臂;所述胸前护板(14)向前延伸为下颌托(6),两者之间有颈前凹陷(13);所述背部护板(15)向上延伸为顶盖(7),两者之间为枕下凹陷(12);耳状面(8)与顶盖(7)两侧相接,覆盖对象的两侧颞部;所述下颌托(6)、顶盖(7)和耳状面(8)共同将对象的头部和颈部固定于中立位;手环(11)闭合固定在所述前臂或手部上;悬吊管道(9)穿过在下颌托(6)的两侧开设的孔;悬吊链(10)穿过悬吊管道(9),两端分别固定于套在所述对象的双侧前臂上的手环(11)上,以致使所述前臂处于悬吊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固定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胸前护板(14)和/或背部护板(15)带有透气孔。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固定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手环(11)的开口用金属丝封闭。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固定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悬吊链(10)采用铆钉固定在所述手环(11)的中央部位。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头颈肩联合固定支具。所述的头颈肩联合固定支具的主体是由胸前护板、背部护板与左臂支撑体、右臂支撑体围拢构成;在支具的底部中央开设有允许胸背部通过的环胸孔;在左臂支撑体和右臂支撑体上分别设置左固臂环和右固臂环;胸前护板向前延伸为下颌托,两者之间有颈前凹陷;背部护板向上延伸为顶盖,两者之间为枕下凹陷;耳状面与顶盖两侧相接,覆盖对象的两侧颞部;手环闭合固定在前臂或手部上;悬吊管道穿过在下颌托的两侧开设的孔;悬吊链穿过悬吊管道,两端分别固定于套在对象的双侧前臂上的手环上,以致使前臂处于悬吊状态。本实用新型的头颈肩联合固定支具可用于臂丛手术后臂丛神经固定,有助于失去肘关节屈曲功能的对象的康复治疗。
文档编号A61F13/12GK202724120SQ201220219280
公开日2013年2月13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16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16日
发明者顾立强, 路庆森, 傅国, 秦本刚 申请人: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