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肢抬高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36947阅读:106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患肢抬高支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病患临床应用用具,具体说是一种适用于治疗烧伤肢体的患肢抬高支架。
背景技术
肢体烧伤在临床工作中比较常见,烧伤后早期的病理生理变化是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液体渗透到组织间隙,造成组织肿胀,尤其是肢体。患肢肿胀后,局部血流缓慢,甚至停止。由于肢体的肿胀压迫静脉及淋巴结,使静脉及淋巴结回流受阻,微循环淤血,力口重烧伤创面深度。同时微循环受阻导致血流缓慢,给各种病原菌的入侵、繁殖和播散带来可乘之机,创面易发生感染。肿胀严重者若未能及时处理,可致静脉血栓形成,骨筋膜室综合
症等严重并发症,引起组织缺血坏死。鉴于上述原因,肢体烧伤患者的早期处置中减轻水肿尤为重要,而适当抬高患肢有利于肢体静脉和淋巴回流,有效的减轻水肿,减轻疼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无论烧伤早期处理还是植皮术后制动,患肢抬高是治疗与护理的必要手段。既往临床无专业的抬高患肢支架,常采用枕头或衣物等临时平台垫高患肢;患者舒适度差,高度不易调节,也不够稳定;另一方面,当创面渗出较多时,易污染床单位,不便于护理。目前还未发现在临床医疗护理器具中可以根据患者自身的身高、年龄、创面位置等因素随意调节的医疗器具。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治疗烧伤肢体的、可以根据患者自身的身闻、年龄、创面位置等因素调节闻度的患肢抬闻支架。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它包括底板和支撑板,其特征是底板一端与支撑板的一端铰接,在底板两侧的对应位置上活连接有支撑杆;两个支撑杆上均布有支撑插槽,在两个支撑杆对应位置上的支撑插槽内插接有限位支撑板的挡杆。两个支撑杆的活连接位置设置在靠近底板和支撑板铰接位置的另一端,以便构成三角形稳定结构,使抬高支架更加平稳安全。支撑板两侧下部设置有增加支撑板强度的凸棱。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患肢抬高支架取材、制作简单,可根据具体临床要求调整支架面的长度、宽度、高度,使用灵活、方便,擦拭消毒后可重复使用,在治疗、护理中纠正患者的错误体位,为患者将患肢保持正确的功能位提供了有效的设施支持,利于患肢抬闻后病情观察及处理;闲置时可以折叠存放,节省空间。不仅适用于烧伤患者,对于整形患者,肢体植皮术后患者,四肢损伤的骨折患者,以及显微外科吻合血管术后患者的抬高与制动也广泛适用。本实用新型还具有结构简单、操作简便、成本低廉、有效抬高患肢,稳定性好、舒适度高等特点,为患肢的治疗及护理提供有效的支持。

[0008]图I是本实用新型立体使用状态结构示意简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折叠状态结构示意简图。下面将结合附图通过实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下述的实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其中的例子而已,并不代表本实用新型所限定的权利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的权利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I :参见图1,底板I的一端与支撑板2的一端铰接,支撑板2两侧下部设置有凸棱3,在底板I两侧的对应位置上活连接有支撑杆4,两个支撑杆4上 均布有支撑插槽5,在两个支撑杆4对应位置上的支撑插槽5内插接有限位支撑板2的挡杆6。在使用中,将支撑板2抬起,并根据需要将挡杆6插入相应位置的支撑插槽5内,放下支撑板2,使抬高支架形成一个稳固的三角形结构。患肢抬高的高度根据病情及肢体的血液循环情况以及治疗目的而定。支架可有3-5档调节距离床面的高度。一般肢体轻度肿胀患者可选1、2档。将患肢抬高距离床面较短距离即可。而对肢体深度烧伤严重的电接触性烧伤,严重血液循环差者通常选择4档,患肢抬高距离床面较高距离(高于心脏水平位置),实现充分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循环的目的。不使用时,参见图2,支撑板2与底板I折叠在一起并扣在底板I上,这样,便于携带与存放。
权利要求1.一种患肢抬高支架,包括底板和支撑板,其特征是底板一端与支撑板的一端铰接,在底板两侧的对应位置上活连接有支撑杆;两个支撑杆上均布有支撑插槽,在两个支撑杆对应位置上的支撑插槽内插接有限位支撑板的挡杆。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患肢抬高支架,其特征是两个支撑杆的活连接位置设置在靠近底板和支撑板铰接位置的另一端。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患肢抬高支架,其特征是支撑板两侧下部设置有增加支撑板强度的凸棱。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患肢抬高支架,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对于临床治疗中没有针对四肢烧伤或其他伤害所使用的专用临床医疗用具。本实用新型包括底板和支撑板,其技术要点是底板一端与支撑板的一端铰接,在底板两侧的对应位置上活连接有支撑杆;两个支撑杆上均布有支撑插槽,在两个支撑杆对应位置上的支撑插槽内插接有限位支撑板的挡杆。本实用新型还具有结构简单、操作简便、成本低廉、有效抬高患肢,稳定性好、舒适度高等特点,为患肢的治疗及护理提供有效的支持。
文档编号A61G7/075GK202568696SQ20122024932
公开日2012年12月5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30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30日
发明者张博, 杨光, 朱婕, 宋振涛, 胥学冰 申请人:张博, 杨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