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腹腔置管引流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40188阅读:58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胸腹腔置管引流器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对病人实施胸腹腔置管引流术的医用器具。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胸腹腔置管引流术在临床内科中的应用已较常见。胸腹腔置管引流术是一种利用消毒过的针刺经皮肤、胸腹壁组织进入胸腔或腹腔,然后放置引流管的手术方法,通过此方法可以抽取积液,进行各种检查,找到疾病的原因,对于大量胸腹腔积液患者,可以通过此方法将积液排出,必要时还可以注入药物达到治疗目的。实施手术时,医生需用左手食指、中指(或拇指)固定穿刺处皮肤,右手持穿刺针进入入皮下后,沿穿刺点垂直进针。当针头进入胸腔或腹腔时,空针管回抽见积液后,经“Y”形管的侧管送入导丝,然后固定导丝不动,拔出穿刺针,用扩皮管扩张皮下组织后,沿导丝送入引流管,然后拔出导丝,见积液引出后,再将引流管外管盘旋,用少许敷贴覆盖伤口,也可直接用无菌胶贴固定,再用胶布条纵横加固,必要时可将引流管与皮肤缝一针,以固定引流管防止脱出。上述采用胶贴或胶布固定引流管的方式存在容易脱出的风险,而缝针固定的方式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缝线断裂后需进行二次缝合,增加了医务人员工作量。此外,目前的胸腹腔置管引流器具还存在以下缺陷首先,在用穿刺针刺入胸腔或腹腔时,对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有较高要求,当穿刺针的针尖抵触感突然消失时,由于惯性的作用,穿刺针会继续向内进针,若经验不足,很容易误伤内部脏器;其次,当需要采用腔镜探查胸腔或腹腔时,需另外实施麻醉程序十分复杂的手术,不仅会给病人造成痛苦,且医务人员的工作量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胸腹腔置管引流器具。该器具的引流管在放置后固定牢靠且持久,可免除缝合给病人带来的痛苦,且易于进行放置操作,便于进行腔镜探查。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胸腹腔置管引流器具,包括穿刺针、扩皮管和引流管,所述引流管的管身上设有气束或水束部位,所述气束或水束部位通过从引流管上端向外引出的内置导管与外界连通;进一步包括夹子,所述引流管的管身上设有与夹子相对应的硬质夹持部位。优选地,进一步包括设有内螺纹的挡套,所述挡套穿装在所述穿刺针的“Y”形管上,所述“Y”形管的管身中部设有一段与所述挡套相配合的外螺纹。优选地,所述挡套呈“ T ”形。一种胸腹腔置管引流器具,包括穿刺针、扩皮管和引流管,进一步包括能够相互套接在一起的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所述第一套管的下端设有气束或水束部位,所述气束或水束部位通过从第一套管上端向外引出的内置导管与外界连通,进一步包括夹子,所述引流管的管身上设有与夹子相对应的硬质夹持部位。优选地,所述第二套管呈“T”形。优选地,所述第二套管在其下端的外圆周面上设有弹性卡齿,所述第一套管的内壁上设有相应的卡槽。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胸腹腔置管引流器具在固定引流管时通过气束或水束部位卡固在人体胸腹壁内侧,并在外侧开口处用夹子固定,无需进行缝合固定,大大减少了患者的痛苦,且固定牢靠,不易脱落,病人可自由活动,不受限制。此外,在穿刺针的“Y”形管上加装挡套后,通过旋转挡套可调整其在“Y”形管上的位置,在刺入胸腔或腹腔时,可防止穿刺针过多的进入胸腔或腹腔,从而避免损伤内部器官。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进一步增设有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使用时,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一起卡固在胸部或腹部的穿孔内,其内部再行放置引流管,这样,利用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可直接探查胸腔或腹腔,不需要另外实施麻醉程序十分复杂的手术,不会给病人造成痛苦,且医务人员的工作量较小。

图I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穿刺针与挡套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扩皮管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引流管的放置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穿刺针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扩皮管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引流管的放置示意图。图I至图3中11.穿刺针 12.扩皮管 13.引流管13_1.气束部位 13_2.内置导管14.挡套 15.夹子图4至图6中21.穿刺针 22.扩皮管23.引流管 24.夹子 25.第一套管25_1.气束部位 25-2.内置导管 26.第二套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请参考图I、图2、图3,该胸腹腔置管引流器具主要包括穿刺针11、扩皮管12、引流管13以及挡套14,引流管13的管身上设有气束部位13-1,气束部位13-1通过从引流管13上端向外引出的内置导管13-2与外界连通,挡套14呈“T”形,设有内螺纹,穿装在穿刺针11的“Y”形管上,“Y”形管的管身中部设有一段与挡套14相配合的外螺纹。具体操作过程如下首先,将挡套14调整到适当的位置,以防止误伤内脏,然后使用穿刺针11穿入胸腔或腹腔,当推进至挡套14所在的位置时,若仍未穿透,则可以进一步向上调整挡套14,然后继续穿刺,待确认穿刺成功后,经穿刺针11的“Y”形管送入导丝(图中未示出),然后拔出穿刺针11,再放入扩皮管12,接着沿导丝放入引流管13,使用注射器向气束部位13-1注入气体,使其膨胀后卡固在胸腹壁的内侧,然后拔出导丝和扩皮管12,最后从外部用夹子15夹持固定,引流管13的管身上设有相应的硬质夹持部位,以防止夹子15阻断引流。请参考图4、图5、图6,该胸腹腔置管引流器具主要包括穿刺针21、扩皮管22、引流管23、夹子24、第一套管25以及第二套管26,第二套管26呈“T”形,其下端的外圆周面上设有弹性卡齿,第一套管25的内壁上设有相应的卡槽,两者能逐级套接在一起,第一套管
25的下端设有气束部位25-1,气束部位25-1通过从第一套管25上端向外引出的内置导管25-2与外界连通。具体操作过程如下首先,使用穿刺针21穿入胸腔或腹腔,待确认穿刺成功后,经穿刺针21的“Y”形管送入导丝(图中未示出),然后拔出穿刺针21,再放入扩皮管22,接着沿导丝放入第一套管25,拔出扩皮管22后,沿导丝装入第二套管26,然后退出导丝,使用注射器向气束部位25-1内注入气体,使其膨胀后卡固在胸腹壁的内侧,最后放入引流管23,并将引流管23与第二套管26之间的间隙密封,从外部用夹子24夹持固定,引流管23的管身上设有相应的硬质夹持部位,以防止夹子24阻断引流。当需要使用腔镜探查胸腔或腹腔时,只需拆下引流管23即可直接进行相关操作。上述气束部位可以采用水束部位来代替,这里就不再重复描述。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胸腹腔置管引流器具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胸腹腔置管引流器具,包括穿刺针、扩皮管和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的管身上设有气束或水束部位,所述气束或水束部位通过从引流管上端向外引出的内置导管与外界连通;进一步包括夹子,所述引流管的管身上设有与夹子相对应的硬质夹持部位。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胸腹腔置管引流器具,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设有内螺纹的挡套,所述挡套穿装在所述穿刺针的“Y”形管上,所述“Y”形管的管身中部设有一段与所述挡套相配合的外螺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胸腹腔置管引流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套呈“T”形。
4.一种胸腹腔置管引流器具,包括穿刺针、扩皮管和引流管,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能够相互套接在一起的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所述第一套管的下端设有气束或水束部位,所述气束或水束部位通过从第一套管上端向外引出的内置导管与外界连通,进一步包括夹子、所述引流管的管身上设有与夹子相对应的硬质夹持部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胸腹腔置管引流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套管呈“T”形。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胸腹腔置管引流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套管在其下端的外圆周面上设有弹性卡齿,所述第一套管的内壁上设有相应的卡槽。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胸腹腔置管引流器具,包括穿刺针、扩皮管和引流管,所述引流管的管身上设有气束或水束部位,所述气束或水束部位通过从引流管上端向外引出的内置导管与外界连通;进一步包括夹子,所述引流管的管身上设有与夹子相对应的硬质夹持部位。该器具的引流管在放置后固定牢靠且持久,可免除缝合给病人带来的痛苦,且易于进行放置操作,便于进行腔镜探查。
文档编号A61M1/00GK202724316SQ20122031980
公开日2013年2月13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4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4日
发明者刘金洪 申请人:刘金洪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