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臼内衬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40763阅读:26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髋臼内衬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骨科置换用的人工假体,特别是一种在髋白成形术中组配髋臼假体,利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材料特性和自身结构设计特点实现髋臼内衬稳定地固定在金属臼杯内。
背景技术
髋白内衬是生物型髋白假体部件之一,生物型髋白假体发生失败的最常见原因是聚乙烯衬垫失败和骨溶解。聚乙烯失败机制包括聚乙烯破碎或断裂、过度磨损以及由于卡锁机制欠佳而出现的聚乙烯从金属白杯中脱离;而且聚乙烯髋白内衬磨损产生的碎屑颗粒诱发巨噬细胞吞噬,引起组织细胞反应,最终导致骨溶解。聚乙烯内衬的安装可靠性将直接影响到生物型髋白假体在人体内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髋臼内衬,能够与金属臼杯实现良好卡锁机制,最大程度地防止与金属臼杯之间的微动,减少聚乙烯磨损颗粒的产生。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设计方案一种髋臼内衬,包含有外锥面、棘突和凸耳三部分;其中,外锥面与金属臼杯内表面锥配固定,锥度角度为5° 20°,锥面高度10 15mm,同时外锥面上的棘突嵌入金属臼杯的凹槽内;凸耳与金属白杯端面圆弧槽互相啮合;棘突采用三角形齿状设计,三角形尖角削成一平面,上沿伸出外锥面0. 2 0. 5mm,高度为0. 8 I. 2mm,与金属臼杯的凹槽配合使用。如上所述的髋臼内衬,凸耳与棘突之间采用圆柱面过渡。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设计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髋臼内衬与金属臼杯安全可靠地连接。利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低弹性模量特性及棘突的齿状设计,能够将棘突挤入金属臼杯凹槽内,且棘突与凹槽的上下端面留有少量间隙。当棘突嵌入金属臼杯的凹槽内时,能够实现两者相互咬合,防止髋臼内衬从金属臼杯脱离出来。凸耳与金属臼杯圆弧槽的啮合,限制了髋臼内衬与金属臼杯的旋转运动,减少两部件之间的微动。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仅是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方式,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图I为本实用新型髋臼内衬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髋臼内衬的实施例示意立体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髋臼内衬的实施例示意纵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髋臼内衬,其具体实施方式
、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本实用新型髋臼内衬是由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制成。参阅图I、图2、图3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结构及使用例示意图。一种髋臼内衬,其中它包括有一个外锥面1,外锥面I与金属臼杯4内锥面配合,锥度角度为5° 20°,锥面高度10 15mm,棘突3嵌入到金属臼杯4的凹槽6内,同时要保证凸耳2置于金属臼杯4端面的圆弧槽5中。本实用新型髋臼内衬,棘突3采用三角形齿状设计,三角形尖角削成一平面,防止挤压过程中尖角被切削而产生聚乙烯颗粒,上沿伸出外锥面0. 2 0. 5mm,高度为0. 8
I.2mm,棘突3与金属臼杯4的凹槽6配合使用,且棘突3与凸耳2之间圆柱面过渡。由于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为低弹性模量材料以及棘突3自身齿状结构的设计特点,棘突3在压入金属臼杯4过程中容易发生弯曲变形,从而能够嵌入到金属臼杯4的凹槽6内,同时外锥面I与金属臼杯4内锥面锥配锁定,锥度角度为5° 20°,锥面高度10 15mm;安装过程中,须满足凸耳2与金属白杯4端面的圆弧槽5对齐压入,能够防止两者之间的微动,保证髋臼内衬卡锁机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权利要求1.一种髋白内衬,由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制成,其特征于,它包括外锥面(I)、凸耳(2)和棘突(3),外锥面(I)与金属臼杯(4)内锥面配合,锥度角度为5° 20°,锥面高度10 15mm,组配后棘突(3)嵌入金属臼杯⑷的凹槽(6)内,凸耳⑵置于金属臼杯⑷的圆弧槽(5)中。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髋臼内衬,其特征在于,棘突(3)采用三角形齿状设计,三角形尖角削平,上沿伸出外锥面0. 2 0. 5mm,总高度为0. 8 I. 2mm。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髋臼内衬,由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制成,它包括外锥面、棘突和凸耳,外锥面与金属臼杯内锥面配合,同时棘突嵌入金属臼杯内表面凹槽,凸耳与金属臼杯端面的圆弧槽互相啮合。本实用新型髋臼内衬适用于髋臼成型术中与金属臼杯组配成髋臼假体,可以避免两者脱离、减少磨损等现象,提高髋臼假体的使用寿命。
文档编号A61F2/34GK202776638SQ201220334440
公开日2013年3月13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10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10日
发明者苏永琳 申请人:北京爱康宜诚医疗器材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