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液阀及具有该止液阀的输液输血点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49783阅读:26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止液阀及具有该止液阀的输液输血点滴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输液输血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止液阀及具有该止液阀的输液输血点滴装置。
背景技术
输液器主要用于给病人输送药液或血液,其结构主要包括插针、上输液管、滴斗、下输液管、调节开关以及注射针。采用上述结构的输液器给病人进行输液时,需要医护人员随时检查输液情况,尤其是在给一些老人或小孩输液,在剩余药液不多时,医护人员则通常不能离开,直至患者输液完毕将输液针头拔出。如果液体已经耗尽,但是输液针头还在人体内,那么会由于输液管内负压的作用,导致患者的血液向输液管回流或是空气通过输液器进入病人体内,从而对患者造成伤害甚至是死亡。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现有技术中,专利文献CN202355644U公开了一种自止液式滴斗,所述滴斗上下两端分别为药液入口端和药液出口端,所述滴斗内套装有一个可随着滴斗内药液的增减而升降的止液阀,所述止液阀下端设置有一个具有弹性的止液膜,所述止液膜呈平面,所述止液阀与止液膜之间具有变形空间;所述滴斗内的药液出口端处凸设有一个止液管,所述止液管具有一个供药液流出所述滴斗的通孔,所述止液管上端面沿滴斗的横截面设置。在上述专利文献中,止液阀的最底面的止液膜与凸设的止液管配合,因止液阀本身很小且很轻,凸设的止液管与止液阀配合很容易使止液阀倾斜,从而使止液阀对止液管的止液作用失效。

实用新型内容为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技术中的止液阀与止液管配合时所述止液阀容易发生倾斜,从而对止液管的止液作用失效,进而提供一种更容易对止液管进行止液的止液阀及具有该止液阀的输液输血点滴装置。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止液阀,包括硬胶阀体,为一端开口的中空圆柱体;和软胶底座,为一端开口的中空圆柱体,所述软胶底座和所述硬胶阀体同轴套合,所述软胶底座的开口与所述硬胶阀体的开口朝向相同。所述硬胶阀体外侧壁上成形有突柱。所述突柱的数量为3个且其周向均匀分布。所述硬胶阀体在与所述软胶底座配合处设置有螺纹。所述硬胶阀体上还成型有限位凸起。所述软胶底座的封闭端为薄膜。所述限位凸起为柱状,与所述硬胶阀体同轴设置,所述限位凸起的直径小于所述硬胶阀体的直径。具有上述止液阀的输液输血点滴装置,包括滴斗;连接管,设置在所述滴斗和下输液管之间,所述连接管一部分向所述滴斗内延伸、一部分向所述滴斗外延伸并与所述下输液管连接;所述止液阀放置于所述滴斗内,所述软胶底座的开口端直径稍大于所述连接管的直径,所述软胶底座封闭端对连接管向所述滴斗内延伸的部分的管口进行封闭;所述止液阀外侧壁与所述滴斗内侧壁形成漏液通道。所述滴斗中部还设置有止挡装置,所述止挡装置为三个从滴斗内侧壁径向延伸的突起,三个所述突起围成一个圆形间隙,所述间隙的直径稍大于所述限位突起,所述限位突起可穿过所述间隙并在所述硬胶阀体封闭端停止。所述硬胶阀体的轴向长度等于或大于所述管口至所述止挡装置的距离。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I)在本实用新型所述止液阀中,所述软胶底座的开口与所述硬胶阀体的开口朝向相同,因此,使用时,滴斗中的连接管介入所述软胶底座内,通过软胶底座的内侧壁与所述连接管的外侧壁配合,使止液阀在止液时不容易倾斜,进而有效对连接管的出液口进行封闭。(2)在本实用新型所述具有该止液阀的输液输血点滴装置中,所述滴斗中部还设置有止挡装置,和止液阀上成型的限位凸起配合使用用于限定止液阀上升的高度,所述止挡装置为三个从滴斗内侧壁径向延伸的突起,三个所述突起围成一个圆形间隙,所述间隙的直径稍大于所述限位突起,所述限位突起可穿过所述间隙并在所述硬胶阀体封闭端停止,即三个突起围成的间隙限止了止液阀在上升过程中会晃动倾斜,保持止液阀轴线与连接管的轴线重合,进而确保止液阀在下降时对连接管很好的封闭。(3)在本实用新型所述具有该止液阀的输液输血点滴装置中,所述硬胶阀体的轴向长度等于或大于所述管口至所述止挡装置的距离,因此,所述止液阀在上浮下降过程中,所述止液阀始终在止挡装置围成的间隙中轴向移动,而不会左右晃动,保证止液阀在上浮下降过程中所述软胶底座的薄膜对准所连接管的管口,而不会有偏移。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止液阀的轴向剖示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止液阀的立体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具有所述止液阀上浮在输液输血点滴装置中的状态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具有所述止液阀封闭输液输血点滴装置中管口的状态图。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1-止液阀,11-硬胶阀体,12-突柱,13-限位凸起,14-软胶底座,15-薄膜,16-螺纹,2-滴斗,21-止挡装置,3-连接管,31-管口。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所示为本实施例所述的止液阀I,包括硬胶阀体11和软胶底座14,其中,所述硬胶阀体11为一端开口的中空圆柱体;所述软胶底座14为一端开口的中空圆柱体,所述软胶底座14和所述硬胶阀体11同轴套合,所述软胶底座14的开口与所述硬胶阀体11的开口朝向相同,本实施例中所述软胶底座14的封闭端为薄膜15,所述硬胶阀体11外侧壁上成形有突柱12,所述突柱12为3个且周向均匀分布(如图2所示)。图3所示为本实施例中所述具有上述止液阀I的输液输血点滴装置,包括滴斗2、连接管3和止液阀1,所述连接管3设置在所述滴斗2和下输液管之间,所述连接管3 —部分向所述滴斗2内延伸、一部分向所述滴斗2外延伸并与所述下输液管连接;所述止液阀I放置于所述滴斗2内,所述软胶底座14的开口端直径稍大于所述连接管3的直径,所述软胶底座14封闭端对连接管3向所述滴斗2内延伸的部分的管口 31进行封闭;所述止液阀I外侧壁与所述滴斗2内侧壁形成漏液通道。进一步,在上述实施的基础上,本实施例在所述硬胶阀体11在与所述软胶底座14配合处设置有螺纹16,所述硬胶阀体11上还成型有限位凸起13,所述限位凸起13为柱状,与所述硬胶阀体11同轴设置,所述限位凸起13的直径小于所述硬胶阀体11的直径。进一步,在上述实施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所述滴斗2中部还设置有止挡装置21,用于限定止液阀I上升的高度。本实施例中设置所述止挡装置21为三个从滴斗2内侧壁径向延伸的突起,三个所述突起围成一个圆形间隙,所述间隙的直径稍大于所述限位突起,所述限位突起可穿过所述间隙并在所述硬胶阀体11封闭端停止。所述硬胶阀体11的轴向长度等于所述管口 31至所述止挡装置21的距离。作为可变换的实施例,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替换设置所述硬胶阀体11的轴向长度大于所述管口 31至所述止挡装置21的距离(如图4所示)。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权利要求1.一种止液阀,包括硬胶阀体(11),为一端开口的中空圆柱体;和 软胶底座(14),为一端开口的中空圆柱体;所述软胶底座(14)和所述硬胶阀体(11)同轴套合,其特征在于,所述软胶底座(14)的开口与所述硬胶阀体(11)的开口朝向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止液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硬胶阀体(11)外侧壁上成形有突柱(1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止液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突柱(12)的数量为3个且其周向均匀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止液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硬胶阀体(11)在与所述软胶底座(14)配合处设置有螺纹(16)。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止液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硬胶阀体(11)上还成型有限位凸起(13)。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5所述止液阀,其特征在于,所述软胶底座(14)的封闭端为薄膜(15)。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止液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凸起(13)为柱状,与所述硬胶阀体(11)同轴设置,所述限位凸起(13)的直径小于所述硬胶阀体(11)的直径。
8.有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止液阀的输液输血点滴装置,包括滴斗(2);连接管(3),设置在所述滴斗(2)和下输液管之间,所述连接管(3)—部分向所述滴斗(2)内延伸、一部分向所述滴斗(2)外延伸并与所述下输液管连接;所述止液阀(I)放置于所述滴斗(2)内,所述软胶底座(14)的开口端直径稍大于所述连接管(3)的直径,所述软胶底座(14)封闭端对连接管(3)向所述滴斗(2)内延伸的部分的管口(31)进行封闭;所述止液阀(I)外侧壁与所述滴斗(2)内侧壁形成漏液通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输液输血点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滴斗(2)中部还设置有止挡装置(21),所述止挡装置(21)为三个从滴斗(2)内侧壁径向延伸的突起,三个所述突起围成一个圆形间隙,所述间隙的直径稍大于所述限位突起,所述限位突起可穿过所述间隙并在所述硬胶阀体(11)封闭端停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输液输血点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硬胶阀体(11)的轴向长度等于或大于所述管口( 31)至所述止挡装置(21)的距离。
专利摘要一种止液阀及具有该止液阀的输液输血点滴装置,其中,止液阀包括硬胶阀体,为一端开口的中空圆柱体;和软胶底座,为一端开口的中空圆柱体,所述软胶底座和所述硬胶阀体同轴套合,所述软胶底座的开口与所述硬胶阀体的开口朝向相同。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技术中的止液阀与止液管配合时所述止液阀容易发生倾斜,从而对止液管的止液作用失效,进而提供一种更容易对止液管进行止液的止液阀及具有该止液阀的输液输血点滴装置。
文档编号A61M39/22GK202920734SQ201220528370
公开日2013年5月8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16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16日
发明者郑万章 申请人:郑万章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