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护理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50465阅读:38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动护理床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翻身功能的电动护理床,适用于医院、家庭、疗养院、养老院等多种场合。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在医院、家庭、疗养院、养老院等场合中,由于病人、老年人、残疾人等行动不便,大部分时间需要躺在床上,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也多在床边进行。目前所使用的普通护理床虽然可以从护理床功能通过一定方式转化成轮椅功能,但是功能单一,不能适应各种护理要求。例如,当瘫痪病人想要翻身时,需要护理人员或者家属的帮助。也就是说,瘫痪病人不能在护理床上自行完成整个翻身过程。长此以往,身体与病床长期接触的部分由于缺乏体内毛细血管的微循环而极容易产生痔疮等。此外,为了给病人翻身,还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

实用新型内容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护理床,包括床体框架,床体框架包括沿电动护理床的纵向设置的四个彼此铰接的支架,支架包括背部支架、臀部支架以及第一脚部支架和第二脚部支架,这四个支架还分别沿电动护理床的宽度方向分成左支架和右支架,通过由电动机驱动的翻身驱动机构,左支架与对应的右支架相对彼此枢转。从而,睡床者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改变睡觉姿势,通过改变身体不同部位的皮肤与床的接触,达到改善体内毛细血管的微循环,避免痔疮等相似病理的产生,并减轻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每一翻身驱动机构包括推杆和连杆,推杆由直线电动机驱动,并仅相对于其作直线运动,直线电动机设置成能相对于固定的床体框架枢转以驱动推杆移动,连杆的一端与对应的左/右支架铰接,而另一端与推杆铰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每一翻身驱动机构包括推动块和连杆,推动块由相对于床体框架固定的直线电动机驱动以作水平直线运动,连杆一端的对应的左/右支架铰接,而连杆的另一端与推动块铰接,从而形成滑块连杆机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方面,每一翻身驱动机构包括驱动杆和连杆,驱动杆绕固定于床体框架的铰链由转动电动机来驱动,以绕与床体框架的纵长方向平行的水平轴线转动,连杆的一端与驱动杆铰接,连杆的另一端部与对应的左/右支架铰接。或者,每一翻身驱动机构包括驱动板和连杆,连杆的一端与对应的左/右支架铰接,而连杆的另一端处与驱动板上的凸起部套接,驱动板由转动电动机驱动以绕与床体框架的纵长平行的水平轴线转动。替代地,推杆和/或推动块是直线电动机的一部分。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有翻身功能的电动护理床的立体图;图2A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电动护理床的翻身驱动机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侧视图,其中,翻身驱动机构处于伸出位置;图2B是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电动护理床的翻身驱动机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侧视图,其中,翻身驱动机构处于缩回位置;图3A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电动护理床的翻身驱动机构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侧视图,其中,翻身驱动机构处于缩回位置;图3B是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电动护理床的翻身驱动机构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侧视图,其中,翻身驱动机构处于伸出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护理床的实施例的立体图。本实用新型电动护理床包括床体框架,该床体框架包括沿护理床的纵向分成的四个彼此铰接的背部支架4、臀部支架5以及第一脚部支架6和第二脚部支架7 (每个支架均由网格状部构成,图1中仅示例地示出第二脚部支架的网格状部分),且这四个支架还沿护理床的宽度方向各分成彼此铰接的左右两个支架,即,背部支架4由背部左支架4’和背部右支架4”构成,臀部支架5以及脚部支架6、7也相似地构成。接下来,参照图2-3阐释电动护理床的翻身功能。为了实现稳定可靠的翻身,即,使左支架与右支架能相对彼此枢转,电动护理床采用了分别用于背部支架4、臀部支架5以及第一脚部支架6和第二脚部支架7的四个翻身驱动机构。在图2-3中示意地示出用于背部左支架4’和背部右支架4”的示例性翻身驱动机构40’和40”,其中,较佳地对称布置翻身驱动机构40’和40”。如图2A和2B中所示,以用于使背部左支架4’相对于背部右支架4”枢转的翻身驱动机构40’为例进行说明,该翻身驱动机构40’包括推杆22以及连杆24,推杆较佳地由直线电动机20驱动,以作直线往复运动,而连杆的一端与背部左支架4’铰接,另一端与推杆22铰接。直线电动机20相对于固定床体框架也可以例如是绕与床体框架的纵长方向平行的水平轴线转动,由此,推杆除了在伸出位置与缩回位置之间作直线运动之外,也可连同直线电动机一起绕枢转点20A枢转。如图2A中所示,当推杆处于伸出位置时,背部左支架4’水平放置,以使病人可以平躺。如图2B中所示,当推杆22借助直线电动机20的驱动而向内缩回时,推杆22带动连杆24逆时针转动,从而使背部左支架4’相对于背部右支架4”进行枢转,离开初始水平位置,因而,病人可以自行进行翻身动作。当不需要翻身时,直线电动机20驱动推杆22伸出,逐步回到初始水平位置。较佳地,推杆22是直线电动机20的一部分。如图3A和3B中所示,翻身驱动机构40’包括推动块32和连杆34,推动块32较佳地由相对于床体框架水平固定的直线电动机30驱动,以作水平直线往复运动。而连杆34的一端与背部左支架4’铰接,另一端与推动块32铰接,从而形成滑块连杆机构。如图3A中所示,当推动块32处于缩回位置时,背部左支架4’水平放置,以使病人可以平躺。如图3B中所示,当推动块32借助直线电动机20的驱动而水平向外伸出运动时,推动块32带动连杆34顺时针转动,从而使背部左支架4’相对于背部右支架4”进行枢转,离开初始水平位置,因而,病人同样可以自行进行翻身动作。较佳地,推动块可以是直线电动机30的一部分。[0018]替代地,翻身驱动机构40’还可以由转动电动机来驱动。例如,与上述两个实施例不同的是,翻身驱动机构40’包括驱动杆,而不是推杆22或推动块32。该驱动杆由转动电动机来驱动,以绕与床体框架的纵长方向平行的水平轴线转动,而连杆的一端与驱动板铰接,另一端部处与左支架铰接,从而带动背部左支架4’相对于背部右支架4”从水平位置枢转到期望位置,反之亦然。作为变型,驱动杆也可以变型为转动电动机驱动的驱动板,连杆可以铰接在驱动板上。例如,连杆的远离背部左支架4’的端部可以与驱动板上的凸起部套接。使用者都可以分别通过按压操作控制板上的按钮来取消/选择翻身功能。一般来说,四个翻身驱动机构一起运行,但例如翻身驱动机构40’和40”的左/右翻身驱动机构之间可不同时运动。当各个床体支架移动到所需位置时,放开按钮则可使该位置固定。如需将各床体支架恢复至所原来的位置,则按下取消翻身功能按钮来使电动机反向运行即可。除了驱动电动机20或30之外,还设有两个驱动电动机,它们分别驱动背部支架4相对于臀部支架5枢转和第一脚部支架6和第二脚部支架7相对于彼此以及相对于臀部支架5枢转,从而实现基本的从护理床变为轮椅的功能,S卩,使病人从平躺到坐起。此外,在床体框架的各部分上分别铺有对应的床垫,以使患者舒适地平躺或坐起。沿电动护理床的纵向在相对两侧设有床栏端板,并且沿电动护理床的横向在两侧设有护栏,以免病人从床上跌落下来。以上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描述。然而,众所周知的,本技术领域中还有多种机构可以实现背部、臀部和脚部支架的左右部分的相对枢转,而并不仅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本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还可对此实施例作出多种改变,这些改变都将落在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电动护理床,包括床体框架,所述床体框架包括沿所述电动护理床的纵向设置的四个彼此铰接的支架,所述支架包括背部支架(4)、臀部支架(5)以及第一脚部支架(6)和第二脚部支架(7),其特征在于,这四个支架还分别沿所述电动护理床的宽度方向分成左支架和右支架,通过由电动机驱动的翻身驱动机构,所述左支架与对应的所述右支架相对彼此枢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护理床,其特征在于,每一翻身驱动机构包括推杆(22)和连杆(24),所述推杆由直线电动机(20)驱动并仅相对于其作直线运动,所述直线电动机设置成能相对于床体框架枢转以驱动推杆(22)移动,所述连杆(24)的一端与对应的左/右支架铰接,而所述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推杆(22 )铰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护理床,其特征在于,每一翻身驱动机构包括推动块(32)和连杆(34),所述推动块(32 )由相对于床体框架固定的直线电动机(30 )驱动以作直线运动,所述连杆(34) —端与对应的左/右支架铰接,并且所述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推动块(32)铰接,从而形成滑块连杆机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护理床,其特征在于,每一翻身驱动机构包括驱动杆和连杆(34),所述驱动杆绕固定于床体框架的铰链由转动电动机来驱动,以绕与所述床体框架的纵长方向平行的水平轴线转动,所述连杆的一端与所述驱动杆铰接,而所述连杆的另一端部与对应的左/右支架铰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护理床,其特征在于,每一翻身驱动机构包括驱动板和连杆(34),所述连杆的一端与对应的左/右支架铰接,所述连杆的另一端处与所述驱动板上的凸起部套接,所述驱动板由转动电动机驱动,以绕与所述床体框架的纵长方向平行的水平轴线转动。
6.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动护理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杆(22)和/或所述推动块(32 )是所述直线电动机的一部分。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护理床,包括床体框架,该床体框架包括沿电动护理床的纵向设置的四个彼此铰接的支架,支架包括背部支架(4)、臀部支架(5)以及第一脚部支架(6)和第二脚部支架(7),这四个支架还分别沿电动护理床的宽度方向分成左支架和右支架,通过由电动机驱动的翻身驱动机构,左支架与对应的右支架相对彼此枢转。
文档编号A61G7/057GK202908987SQ201220541639
公开日2013年5月1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22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22日
发明者李建春 申请人:无锡达尔梦达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