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刺伤注射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23927阅读:29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防刺伤注射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刺伤注射器,属于医疗器具领域。
背景技术
注射器主要由装有针头的针筒、与针头相套配的针帽构成,针帽的轴向一端开设有供针头插入的开口,目前,现有的针帽均为圆柱筒状,且其开口端端面与针帽的中心轴线相垂直,这样就造成针帽的开口面积较小,当医务人员一手持针帽,一手持针筒回套针帽时,极易发生针刺伤的意外事故;若将针帽至于操作台上,单手回套针帽,则由于针帽开口与操作者视线形成的角度较小,不仅增加了回套针帽的难度,且易污染针头。
发明内容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大大降低针刺伤概率,并大幅提高针帽回套成功率的防刺伤注射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刺伤注射器,包括装有针头的针筒、与针头相套配的针帽,所述针帽的轴向一端开设有供针头插入的开口,所述针帽的开口端端面为与针帽中心轴线成一定夹角的倾斜面。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本实用新型将所述针帽的开口端端面设置成与针帽中心轴线成一定夹角的倾斜面,因此使得针帽的开口面积增大,有效地降低了针刺伤的概率,并相应地减小了回套针帽的难度,从而大幅地提高了针帽的回套成功率。本实用新型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针帽开口端端面与其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为30度。经试验表明,一般护理操作台台面的高度为80cm,护士眼部高度约为150cm,所述的针帽通常放置于距离眼部水平距离30cm处,当所述针帽开口端端面与其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为30度时,护士眼部视线刚好与针帽开口端端面相垂直,因此当所述针帽开口端端面与其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为30度时,最利于护士操作。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爆炸图;图2为将针帽放置到操作台上回套的具体操作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给出了一种防刺伤注射器,包括装有针头I的针筒2、与针头I相套配的针帽3,所述针帽3的轴向一端开设有供针头I插入的开口 311,所述针帽3的开口端端面31为与针帽3中心轴线成一定夹角的倾斜面,且所述针帽开口端端面31与其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最佳为30度,同时为保证针帽3与针头I的良好套配,还可适当延长针头I的针栓11长度,这样的结构设置使得针帽3的开口面积增大,有效地降低了针刺伤的概率,并相应地减小了回套针帽3的难度,从而大幅地提高了针帽3的回套成功率。
权利要求1.一种防刺伤注射器,包括装有针头的针筒、与针头相套配的针帽,所述针帽的轴向一端开设有供针头插入的开口,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帽的开口端端面为与针帽中心轴线成一定夹角的倾斜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刺伤注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帽开口端端面与其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为30度。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刺伤注射器,包括装有针头的针筒、与针头相套配的针帽,所述针帽的轴向一端开设有供针头插入的开口,所述针帽的开口端端面为与针帽中心轴线成一定夹角的倾斜面,且所述针帽开口端端面与其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最佳为30度,由于本实用新型将所述针帽的开口端端面设置成与针帽中心轴线成一定夹角的倾斜面,因此使得针帽的开口面积增大,有效地降低了针刺伤的概率,并相应地减小了回套针帽的难度,从而大幅地提高了针帽的回套成功率。
文档编号A61M5/32GK203001595SQ20132000983
公开日2013年6月19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9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9日
发明者方静, 白璐, 胡敏慧, 雷丹 申请人:温州医学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