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混药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尤其涉及一种混药杯。
背景技术:
在临床治疗疾病中,常给病人输液或者通过静脉滴注直接将药物注入体内,药物常存储在输液软袋内,而输液软袋内的药液注入或输出常常通过一种带混药杯的混药接口实现。现有技术中,混药杯为圆柱状中空结构,在混药杯的内壁上对称设置有至少两个呈倒钩状、且用于防止药物容器松动的防滑扣。上述结构的混药杯,防滑扣与混药杯为一体,防滑扣的材料必须与杯体一致。而防滑扣在尺寸上有严格的要求,该尺寸很难把握,若防滑扣的厚度较大,西林瓶则卡不进去;若防滑扣的厚度较薄,西林瓶卡进去后容易松动、倒退,因此,现有的防滑扣对西林瓶的适应性较差,并直接影响西林瓶和混药杯之间的气密性,容易造成药液渗漏形成二次污染,严重危害到医患人员的用药安全。同时,现有技术中的混药杯均没有与肝素帽对接的统一的结构形式。
实用新型内容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增大西林瓶适应性、易与肝素帽对接的混药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0007]混药杯,包括混药杯体、加药针、外套和混药卡体;所述混药杯体的底部向下延伸形成一混药通道,所述外套设置在混药杯体的底部并位于混药通道外,外套内设置内螺纹;所述混药卡体包括底板、卡体环、支撑板和卡体,在底板上且靠近边缘均布设有多个支撑板,卡体环通过多个支撑板设置在底板的正上方,在相邻两个支撑板之间设置一卡体,卡体的一端固定于卡体环上,另一端伸向混药卡体内的下方;所述加药针垂直设置在底板的中部,加药针的底部伸出底板并与混药通道密封对接。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卡体与混药杯体的内壁垂直面之间的夹角为 30° 5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混药杯还包括堵头,所述堵头的端面压在混药通道上,堵头的外圆与外套的内圆通过螺纹密封配合。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混药杯体的顶端口设置密封盖。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方案,所述加药针的底部与混药通道通过螺纹配合的方式连接。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改进方案,所述加药针的底部与混药通道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种改进方案,所述加药针的底部与混药通道通过卡接的方式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卡体与混药杯体分开设置,卡体可与混药杯体的材料不同,卡体一端固定,另一端为自由端,卡体的弹性系数可自由调节,不对混药杯体有任何影响,卡体的自由端与混药杯体的内壁之间的夹角可调范围大,增大了对西林瓶的适应性和卡体的还原性;增强了西林瓶和混药杯之间的气密性,极大的避免了药液渗漏形成的二次污染,提高了医患人员的用药安全。混药卡体与混药杯体分体设置,利于实现工艺生产,可操控性更强。2、旋下堵头便可与肝素帽对接,实现了一种与肝素帽连接的统一结构形式。
图1为混药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混药卡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混药杯旋套在肝素帽上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I一混药杯体;2—混药通道;3—加药针;4一外套;5—底板;6—卡体环;7—支撑板;8—卡体;9一密封盖;10—堵头;11一肝素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地描述。
如图1、2所示,混药杯,包括混药杯体1、加药针3、外套4、混药卡体和堵头10。混药杯体I的底部向下延伸形成一混药通道2,外套4设置在混药杯体I的底部并位于混药通道2外,外套4内设置内螺纹,外套4与混药通道2同轴线设置。混药卡体包括底板5、卡体环6、支撑板7和卡体8。在底板5上且靠近边缘均布设有多个支撑板7 (本实施例中,在底板5上对称设置五个支撑板7),卡体环6通过多个支撑板7设置在底板5的正上方,在相邻两个支撑板7之间设置—H本8,卡体8的一端固定于卡体环6上,另一端伸向混药卡体内的下方,卡体8与混药杯体I的内壁垂直面之间的夹角为30° 50°,使该卡体8的自由端的弹性调节范围增大,增大对西林瓶的适应性。加药针3垂直设置在底板5的中部,力口药针3的底部伸出底板5并与混药通道2密封对接。外套4的内壁设置内螺纹,堵头10的外圆上设置外螺纹,堵头10旋在外套4内,堵头10的端面压在混药通道2上,将混药通道2密封,堵头10的外圆与外套4的内圆通过螺纹密封配合。混药杯体I的顶端口设置密封盖9,通过该密封盖9和堵头10使混药通道2和混药杯体I处于密封状态,避免被空气污染,既有利于保持混药通道2和混药杯体I内的清洁度,又有利于在无菌状态下进行混药。加药针3的底部与混药通道2通过螺纹配合的方式连接,以实现加药针3的底部与混药通道2密封对接;也可将加药针3的底部与混药通道2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还可将加药针3的底部与混药通道2通过卡接的方式连接,同样可实现加药针3的底部与混药通道2密封对接。使用该混药杯时,首先旋下堵头10,将混药杯旋套在肝素帽11上(即将外套4旋套在肝素帽11的外螺纹上),随着外套4旋套在肝素帽11上的过程中,混药通道2的底部逐渐挤压肝素帽11内的密封塞并最终使混药通道2内与肝素帽11内的通道相通,如图3所/Jn o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 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权利要求1.混药杯,其特征在于:包括混药杯体(I)、加药针(3)、外套(4)和混药卡体;所述混药杯体(I)的底部向下延伸形成一混药通道(2),所述外套(4)设置在混药杯体(I)的底部并位于混药通道(2)外,外套(4)内设置内螺纹;所述混药卡体包括底板(5)、卡体环(6)、支撑板(7 )和卡体(8 ),在底板(5 )上且靠近边缘均布设有多个支撑板(7 ),卡体环(6 )通过多个支撑板(7)设置在底板(5)的正上方,在相邻两个支撑板(7)之间设置一卡体(8),卡体(8)的一端固定于卡体环(6)上,另一端伸向混药卡体内的下方;所述加药针(3)垂直设置在底板(5)的中部,加药针(3)的底部伸出底板(5)并与混药通道(2)密封对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药杯,其特征在于:所述卡体(8)与混药杯体(I)的内壁垂直面之间的夹角为30° 5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药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堵头(10),所述堵头(10)的端面压在混药通道(2)上,堵头(10)的外圆与外套(4)的内圆通过螺纹密封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混药杯,其特征在于:所述混药杯体(I)的顶端口设置密封盖(9)。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混药杯,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药针(3)的底部与混药通道(2)通过螺纹配合的方式连接。
6.根据 权利要求4所述的混药杯,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药针(3)的底部与混药通道(2)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混药杯,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药针(3)的底部与混药通道(2)通过卡接的方式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混药杯,包括混药杯体、加药针、外套、混药卡体和堵头;外套设置在混药杯体的底部并位于混药通道外,混药卡体包括底板、卡体环、支撑板和卡体,卡体环通过多个支撑板设在底板的正上方,卡体一端固定于卡体环上,另一端伸向混药卡体内的下方;加药针的底部伸出底板并与混药通道密封对接,堵头的端面压在混药通道上,其外圆与外套的内圆密封配合。卡体与混药杯体分开设置,卡体可与混药杯体的材料不同,卡体自由端的弹性系数可自由调节,不对混药杯体有任何影响,卡体的自由端与混药杯体的内壁之间的夹角可调范围大,增大了对西林瓶的适应性和卡体的还原性;旋下堵头便可与肝素帽对接,实现了一种与肝素帽连接的统一结构形式。
文档编号A61J1/20GK203123027SQ20132018336
公开日2013年8月14日 申请日期2013年4月12日 优先权日2013年4月12日
发明者李科, 邱宇 申请人:重庆莱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