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股骨持骨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279919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一种股骨持骨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股骨持骨器,由至少一个持骨器和一个螺栓固定件组成,所述的持骨器包括钳体(1)、联合轴(2)、钳前端部(3)和持骨爪(5),所述的钳体(1)由手把(1.1)、卡扣(1.2)和环形把手(1.3)组成,所述的持骨爪(5)为双C形爪状;所述的钳前端部(3)设有螺栓固定孔(4)用于穿入螺栓固定件(6);所述的螺栓固定件(6)上有螺纹,螺栓固定件的两端设有螺母(6.1)。本实用新型可在复位持骨器固定状态下置入钢板及螺钉,方便了手术操作,缩短手术时间及较大程度的缩短了术中对软组织的损伤。
【专利说明】一种股骨持骨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适用于股骨骨折或其他长骨骨折的一种复位持骨器。
【背景技术】
[0002]骨科术中复位持骨器的应用已有历史,如传统的三爪或双爪形长骨骨折复位钳,但传统的持骨器的最大缺点,是该持骨器置入时必须将绕骨折断端一周的软组织充分剥离,彻底暴露骨折断端,才能置入。软组织剥离多,创伤大,骨断端的血循环破坏大,必然影响骨折愈合。而且,传统持骨器是利用3个支点进行固定,是固定骨折及钢板同时进行。由于支点不稳,或置放钢板的骨面不平,易使钢板滑动移位。因而需要重新复位及重新固定,操作比较困难,也延长了手术时间,增加了患者痛苦。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股骨骨折或其他长骨骨折的一种复位持骨器,尽可能地少剥离软组织,最大限度地保护骨折断端的血循环。
[0004]为了提高术中复位持骨的效率,方便持骨状态下钢板及螺钉的置入,减少复位持骨-钢板置入交替进行导致骨折端再次移位的发生率,缩短术中临时持骨及整体的手术时间,降低操作的难度和患者痛苦,尽可能少的剥离软组织,保护骨折断端的血液循环,特设计一种股骨持骨器。
[000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0006]一种股骨持骨器,由至少一个持骨器和一个螺栓固定件组成,所述的持骨器包括钳体、联合轴、钳前端部和持骨爪,所述的钳体由手把、卡扣和环形把手组成,所述的持骨爪为双C形爪状;所述的钳前端部设有螺栓固定孔用于穿入螺栓固定件;所述的螺栓固定件上有螺纹,螺栓固定件的两端设有螺母。
[0007]所述的一种股骨持骨器,由两个持骨器和一个螺栓固定件组成,持骨器的钳前端部都设有螺栓固定孔,螺栓固定件穿过两个持骨器上的螺栓固定孔,螺栓固定件的两端设有螺母。
[0008]所述的卡扣,由固定在手把上的弧形卡扣板和固定在环形把手上的卡槽组成,弧形卡扣板上的齿面与卡槽内的齿面相互重叠交锁。
[0009]所述的钳体和钳前端部为脱卸式结构。具体的,钳体和钳前端部为嵌合或螺纹连接。
[0010]所述的钳体长度为4cm,宽度为3cm ;
[0011 ] 持骨爪长度为5cm,宽度为3cm,高度为4cm ;
[0012]所述的螺栓固定件直径为0.5cm,长度为5cm ;螺母的孔径为0.5cm,直径为2cm,厚度为0.5cm。
[0013]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特点在于可在复位持骨器固定状态下置入钢板及螺钉,方便了手术操作,缩短手术时间及较大程度的缩短了术中对软组织的损伤。可根据骨折具体情况可单独使用也可组合使用,实现了多样化,提高了灵活性也扩大了应用范围。
[0014]本实用新型可避免复位持骨-钢板置入的交替进行,提高手术效率,降低软组织的损伤。并有可靠的固定功能,在手术过程中能提供有效的支持及方便在临时固定的状态下置入钢板,提高手术效率。
[0015]本实用新型具有可单独使用,以及组合使用的功能。
[0016]I)单独使用方法:本实用新型的单独使用方法较之前持骨器使用方法相仿:分离骨折端周围软组织,充分暴露骨折端,复位骨折端,并予以本持骨器固定,调节固定齿以达到适当强度及确切的固定效果,在持骨钳持骨爪的弧形空间中根据手术需要可置入相应钢板或螺钉,如此可减少反复用持骨器固定及反复调整的时间。
[0017]2)组合使用方法:由于股骨干骨折因周围肌肉异常丰富,术中手法复位较困难,且骨折端因肌肉牵拉常分离严重,此时可将该持骨器进行组合使用,使用方法简述如下:分别以两副持骨器固定在远端及近端骨折端,确切固定后,以螺栓穿过两持骨器的螺栓固定孔,后予以螺母拧紧,并可根据需要,用拧紧螺母的方式拉近并固定骨折端,必要时可辅以手法复位。
[0018]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①设计合理,操作简单,使用方便。②持骨板的持骨爪呈较大幅度的弧形,置入骨的两侧,对骨形成合抱式,软组织剥离少,而且置人方便,最大限度地保护了骨折断端的血循环,有利于骨折愈合。③由于采用合抱式固定,固定稳定。而且固定骨折和固定钢板是分开固定的,操作方便。本股骨持骨器的另一个主要功能是,较大的钳体弧度为在稳定持骨状态下置入钢板及螺钉留出空间,减少术中反复复位及持骨的时间及次数,较少对骨质及软组织的损伤,提高手术效率。④该新型持骨器可通过螺母固定栓进行组合使用,以便对于股骨这种周围肌肉丰富,术中手法复位困难的长骨骨折或分离距离较大的骨折端经行把持及复位,扩大了应用范围,提高了应用的针对性及灵活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本实用新型组合使用的结构示意图;
[0021]附图标记说明:
[0022]钳体I,手把1.1,卡扣1.2,环形把手1.3,联合轴2,钳前端部3,持骨爪5,螺栓固定孔4,螺栓固定件6,螺母6.1。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不仅限于此。
[0024]实施例1:
[0025]如图1所示,一种股骨持骨器,由一个持骨器和一个螺栓固定件组成,所述的持骨器包括钳体1、联合轴2、钳前端部3和持骨爪5,所述的钳体I由手把1.1、卡扣1.2和环形把手1.3组成,所述的持骨爪5为双C形爪状;所述的钳前端部3设有螺栓固定孔4用于穿入螺栓固定件6 ;所述的螺栓固定件上有螺纹,螺栓固定件的两端设有螺母6.1。[0026]实施例2:
[0027]一种股骨持骨器,其余同实施例1,所述的卡扣1.3,由固定在手把1.1上的弧形卡扣板和固定在环形把手1.3上的卡槽组成,弧形卡扣板上的齿面与卡槽内的齿面相互重叠交锁。
[0028]所述的钳体I和钳前端部3为脱卸式结构,具体为嵌合。
[0029]所述的钳体长度为4cm,宽度为3cm ;
[0030]持骨爪长度为5cm,宽度为3cm,高度为4cm ;
[0031]所述的螺栓固定件直径为0.5cm,长度为5cm ;螺母的孔径为0.5cm,直径为2cm,厚度为0.5cm。
[0032]实施例3:
[0033]如图2所示,一种股骨持骨器,由两个持骨器和一个螺栓固定件组成,持骨器结构同实施例1或实施例2,持骨器的钳前端部3都设有螺栓固定孔4,螺栓固定件穿过两个持骨器上的螺栓固定孔,螺栓固定件的两端设有螺母6.1。
[0034]实施例4:
[0035]临床单独使用方法:分离骨折端周围软组织,充分暴露骨折端,复位骨折端,并予以本持骨器固定,调节固定螺母6.1以达到适当强度及确切的固定效果,在持骨爪5的弧形空间中根据手术需要可置入相应钢板或螺钉,如此可减少反复用持骨器固定及反复调整的时间。
[0036]临床组合使用方法:由于股骨干骨折因周围肌肉异常丰富,术中手法复位较困难,且骨折端因肌肉牵拉常分离严重,此时可将该持骨器进行组合使用,使用方法简述如下:分别以两副持骨器固定在远端及近端骨折端,确切固定后,以螺栓固定件6穿过两持骨器的螺栓固定孔4,后予以螺母6.1拧紧,并可根据需要,用拧紧螺母的方式拉近并固定骨折端,必要时可辅以手法复位。
[0037]以上已对本实用新型创造的较佳实施例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创造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种种的等同的变型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股骨持骨器,其特征在于,它是由至少一个持骨器和一个螺栓固定件组成,所述的持骨器包括钳体(I)、联合轴(2)、钳前端部(3)和持骨爪(5),所述的钳体(I)由手把(1.1)、卡扣(1.2)和环形把手(1.3)组成,所述的持骨爪(5)为双C形爪状;所述的钳前端部(3)设有螺栓固定孔(4)用于穿入螺栓固定件(6);所述的螺栓固定件(6)上有螺纹,螺栓固定件的两端设有螺母(6.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股骨持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种股骨持骨器,由两个持骨器和一个螺栓固定件组成,持骨器的钳前端部(3)都设有螺栓固定孔(4),螺栓固定件(6)穿过两个持骨器上的螺栓固定孔(4),螺栓固定件的两端设有螺母(6.1)。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股骨持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卡扣(1.2),由固定在手把上的弧形卡扣板和固定在环形把手上的卡槽组成,弧形卡扣板上的齿面与卡槽内的齿面相互重叠交锁。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股骨持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钳体(I)和钳前端部(3)为脱卸式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股骨持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钳体(I)和钳前端部(3)为嵌合或螺纹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股骨持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钳体(I)长度为4cm,宽度为3cm。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股骨持骨器,其特征在于,持骨爪(5)长度为5cm,宽度为3cm,高度为4cm。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股骨持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螺栓固定件(6)直径为0.5cm,长度为5cm ;螺母(6.1)的孔径为0.5cm,直径为2cm,厚度为0.5cm。
【文档编号】A61B17/56GK203447340SQ201320490515
【公开日】2014年2月26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12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12日
【发明者】苏佳灿, 翁蔚宗, 曹烈虎, 宋绍军, 李海航 申请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