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褥疮康复床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康复器械,具体涉及一种抗褥疮康复床。本实用新型包括支架、抗褥疮板、大腿板和小腿板,所述抗褥疮板设置在支架上前端部位,所述大腿板设于支架上、且其前端通过销轴与抗褥疮板后端铰连,所述小腿板设于支架后端、且其前端通过销轴与大腿板后端铰连,所述抗褥疮板底面设置有用于调节抗褥疮板与人体接触部位和面积的抗褥疮机构。本实用新型长顶杆与短顶杆通过电动推拉杆推拉可交替上升下降,推拉杆在推起与下拉过程中不但用力均匀稳定,节省了大量人力,而且交替上升的长顶杆和短顶杆与躺在床上患者的肩部和骶骨部相接触,这就能使局部肌肉组织的血液得到供应,血液循环顺畅,从而杜绝患者褥疮的产生。
【专利说明】一种抗褥疮康复床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康复器械,具体涉及一种抗褥疮康复床。
【背景技术】
[0002]褥疮是瘫痪病人长期卧床,局部肌肉组织的血液得不到供应而造成的,一般多发生在肩部和臀部。目前在瘫痪病人抗褥疮的护理上多采用气垫和人工翻身拍背的传统方式,使用气垫相当于多加了一层海绵,抗褥疮的作用并不显著;而拍背时间紧、劳动强度大,即耗时费力又徒劳无功。这两种传统方法均不能从根本上杜绝褥疮的产生。
[0003]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从根本上杜绝褥疮产生的抗褥疮康复床。
[0005]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包括支架、抗褥疮板、大腿板和小腿板,所述抗褥疮板设置在支架上前端部位,所述大腿板设于支架上、且其前端通过销轴与抗褥疮板后端铰连,所述小腿板设于支架后端、且其前端通过销轴与大腿板后端铰连,所述抗褥疮板底面设置有用于调节抗褥疮板与人体接触部位和面积的抗褥疮机构。
[0006]所述抗褥疮机构包括箱体、下板、上板、长顶杆、短顶杆、第一电动推拉杆和第二电动推拉杆,所述箱体通过螺栓安装在抗褥疮板底面,所述短顶杆下端通过螺母与上板连接,所述上板上设置有通孔,所述长顶杆穿过通孔并通过螺母与下板连接,所述上板两端中部与第二电动推拉杆铰链,所述下板两端中部与第一电动推拉杆铰链。
[0007]所述小腿板底部与设置在支架横梁上的第三电动推拉杆相连。
[0008]所述抗褥疮机构平行设置2个,一个设置在抗褥疮板底部后端与人体骶骨相对应,另一个设置在抗褥疮板底部中前端与人体肩部相对应。
[0009]所述通孔设置在相邻的短顶杆之间。
[0010]所述长顶杆与短顶杆相间排列,所述上板长于下板。
[0011]所述大腿板前端中部设置有坐便口。
[0012]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如下:本实用新型长顶杆与短顶杆通过电动推拉杆推拉可交替上升下降,推拉杆在推起与下拉过程中不但用力均匀稳定,节省了大量人力,而且交替上升的长顶杆和短顶杆与躺在床上患者的肩部和骶骨部相接触,这就能使局部肌肉组织的血液得到供应,血液循环顺畅,从而杜绝患者褥疮的产生。
[0013]【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实用新型抗褥疮机构上板与下板配合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本实用新型上板结构示意图;
[0017]图4为本实用新型上板与下板配合的半剖结构示意图;
[0018]在图中:1支架、2抗褥疮板、3大腿板、4小腿板、5销轴、6箱体、7_1下板、7_2上板、8-1长顶板、8-2短顶杆、9-1第一电动推拉杆、9-2第二电动推拉杆、9_3第三电动推拉 杆、10通孔、11坐便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19]如图1、2、3、4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支架1、抗褥疮板2、大腿板3和小腿板4,所述抗褥疮板2设置在支架I上前端部位,所述大腿板3设于支架上、且其前端通过销轴5与抗褥疮板2后端铰连,所述小腿板4设于支架后端、且其前端通过销轴5与大腿板3后端铰连,所述抗褥疮板2底面设置有用于调节抗褥疮板2与人体接触部位和面积的抗褥疮机构。所述抗褥疮机构包括箱体6、下板7-1、上板7-2、长顶杆8-1、短顶杆8-2、第一电动推拉杆9-1和第二电动推拉杆9-2,所述箱体6通过螺栓安装在抗褥疮板2底面,所述短顶杆8-2下端通过螺母与上板7-2连接,所述上板7-2上设置有通孔10,所述长顶杆8-1穿过通孔10并通过螺母与下板7-1连接,所述上板7-2两端中部与第二电动推拉杆9-2铰链,所述下板7-1两端中部与第一电动推拉杆9-1铰链。所述小腿板4底部与设置在支架I横梁上的第三电动推拉杆9-3相连。所述抗褥疮机构平行设置2个,一个设置在抗褥疮板2底部后端与人体骶骨相对应,另一个设置在抗褥疮板2底部中前端与人体肩部相对应。所述通孔10设置在相邻的短顶杆8-2之间。所述长顶杆8-1与短顶杆8-2相间排列,所述上板7-2长于下板7-1。所述大腿板3前端中部设置有坐便口 11。本实用新型坐便口 11处正下方可设置便盆,方便瘫痪患者使用。本实用新型抗褥疮板2底部下端可与支架I下方电动推拉杆连接,可以将抗褥疮板2顶起,方便患者靠背,对患者康复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0020]使用本实用新型时,患者平躺在床上,整个背部与抗褥疮板2接触,大腿放置在大腿板3上,小腿与小腿板4接触,抗褥疮机构内的第一电动推拉杆9-1和第二电动推拉杆9-2未启动时,长顶杆8-1与短顶杆8-2的顶面处于同一平面上且与床面平齐;抗褥疮机构内与上板7-2连接的第二电动推拉杆9-2不动作,与下板7-1连接的第一电动推拉杆9-1向下拉动下板7-1,使得短顶杆8-2与患者的肩部和骶骨部接触,停留一段时间后,通过控制抗褥疮机构内的第一电动推拉杆9-1和第二电动推拉杆9-2,使得与下板7-1连接的第一电动推拉杆9-1向上推动下板7-1,使长顶杆8-1顶面到达短顶杆8-2顶面位置,此时与上板7-2连接的第二电动推拉杆9-2向下拉动上板7-2,使得长顶杆8-1与患者肩部和骶骨部接触,如此反复控制抗褥疮机构内的第一电动推拉杆9-1和第二电动推拉杆9-2,使患者肩部与骶骨部位间歇性的与空气接触,解除肩部与骶骨部一直与床面接触,减轻床面对患者肩部和骶骨部压迫,从而使血液循环顺畅,彻底杜绝褥疮的产生。
【权利要求】
1.一种抗褥疮康复床,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支架(I)、抗褥疮板(2)、大腿板(3)和小腿板(4 ),所述抗褥疮板(2 )设置在支架(I)上前端部位,所述大腿板(3 )设于支架上、且其前端通过销轴(5)与抗褥疮板(2)后端铰连,所述小腿板(4)设于支架后端、且其前端通过销轴(5 )与大腿板(3 )后端铰连,所述抗褥疮板(2 )底面设置有用于调节抗褥疮板(2 )与人体接触部位和面积的抗褥疮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褥疮康复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抗褥疮机构包括箱体(6)、下板(7-1)、上板(7-2)、长顶杆(8-1)、短顶杆(8-2)、第一电动推拉杆(9-1)和第二电动推拉杆(9-2 ),所述箱体(6 )通过螺栓安装在抗褥疮板(2 )底面,所述短顶杆(8-2 )下端通过螺母与上板(7-2 )连接,所述上板(7-2 )上设置有通孔(10 ),所述长顶杆(8-1)穿过通孔(10)并通过螺母与下板(7-1)连接,所述上板(7-2)两端中部与第二电动推拉杆(9-2)铰链,所述下板(7-1)两端中部与第一电动推拉杆(9-1)铰链。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褥疮康复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小腿板(4)底部与设置在支架(I)横梁上的第三电动推拉杆(9-3)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抗褥疮康复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抗褥疮机构平行设置2个,一个设置在抗褥疮板(2)底部后端与人体骶骨相对应,另一个设置在抗褥疮板(2)底部中前端与人体肩部相对应。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抗褥疮康复床,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10)设置在相邻的短顶杆(8-2)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抗褥疮康复床,其特征在于:所述长顶杆(8-1)与短顶杆(8-2)相间排列,所述上板(7-2)长于下板(7-1)。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褥疮康复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大腿板(3)前端中部设置有坐便口(11)。
【文档编号】A61G7/02GK203493858SQ201320521650
【公开日】2014年3月26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26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26日
【发明者】王玉朝 申请人:王玉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