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头引流袋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双头引流袋,它包括双头引流装置和滴入式储藏装置;所述双头引流装置包括进液系统、冲洗系统和引流系统,它们呈人字形连接;所述进液系统包括进液管,与进液管头部连接的进液管头,用于盖住进液管头的进液管帽;所述冲洗系统包括冲洗管,冲洗管顶端连接的肝素帽,冲洗管上设有截流夹;所述引流系统包括引流管,安装在引流管上的调节器;所述滴入式储藏装置包括储液袋、安装在储液袋底端的放液管、安装在储液袋外部的滴管;滴管一端与引流管连接,另一端连接有与储液袋连通的防逆流膜。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实用方便,能够有效防逆流感染,减轻医护人员工作量的优点。
【专利说明】双头引流袋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冲洗滴入储藏引流用具。
【背景技术】
[0002]引流袋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医疗器械,它既可以作为尿失禁、瘫痪等非手术病人的床上尿具,同时又可用于临床手术后引流病人体内废液或导尿的收集。
[0003]持续膀胱冲洗是前列腺增生、膀胱肿瘤、膀胱内出血等疾病术前、术后常用的必需治疗手段,通过冲洗达到膀胱内引流、消炎、止血、防止膀胱内血凝块形成的目的。且传统的持续膀胱冲洗后的废液常用普通容器盛放(如广口瓶、塑料桶、痰盂等),导致此种膀胱冲洗引流方法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盛放引流液的容器无法灭菌,易污染?’传统引流袋易增加逆行感染的几率,无法观察滴速。如病人移动体位时引出的液体将滴撒出容器外污染室内空气;增加护理工作量。导尿管相关性感染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侵入方式多为逆行感染。
[0004]这种膀胱冲洗引流方法采用传统、普通的引流袋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因为普通的引流袋只有引流管、调节器、储藏袋、排液阀组成,如遇膀胱内出血,血块堵塞尿管,在不分离尿管的情况下无法用普通注射器连接引流管进行尿道冲洗抽吸血块。
[0005]虽然目前改进的引流袋种类繁多,但主要是对人体内废液或导尿的收集,尿管堵塞后需要分离尿管与引流袋的连接处进行冲洗,容易造成污染及逆行感染,增加了护理工作量及难度。
[0006]因此,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的不足,在传统引流尿袋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改良、研制成一种新型引流袋,代替传统引流袋,避免逆行感染,不用分离引流装置与尿管连接处,可直接进行冲洗,减轻护理工作·量及难度。
【发明内容】
[000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的技术不足,提供一种不分离引流装置与尿管连接处也可从引流装置的另一头进行膀胱内出血血块堵塞尿管冲洗,能够防废液逆行感染,降低病人的风险,且术后持续膀胱冲洗观察引流液的滴数效果好,减轻护理工作量及难度的双头引流袋。
[0008]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0009]一种双头引流袋,它包括双头引流装置和滴入式储藏装置;所述双头引流装置包括进液系统、冲洗系统和引流系统,它们呈人字形连接;所述进液系统包括进液管,与进液管头部连接的进液管头,用于盖住进液管头的进液管帽;所述冲洗系统包括冲洗管,冲洗管顶端连接的肝素帽,冲洗管上设有截流夹;所述引流系统包括引流管,安装在引流管上的调节器;所述滴入式储藏装置包括储液袋、安装在储液袋底端的放液管、安装在储液袋外部的滴管;滴管一端与引流管连接,另一端连接有与储液袋连通的防逆流膜。
[0010]防逆流膜的引入能够有效防止在废液或尿液出现逆流状况时,引起尿道感染,减轻感染的几率。
[0011]所述放液管上安装排液阀,用于控制放液的速度。所述滴管由上小下大的两截管连接而成,呈凸字型。
[0012]本实用新型的储液袋上可安装挂耳,便于挂放;挂耳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安装在储液袋的上端或侧面,为带状或绳状。
[0013]本实用新型的储液袋根据需求而设定容积为100(T5000ml,其正反面均为无色透明的,可准确地观察引流液颜色,并有指示刻度,能准确地记录尿量和冲洗量。
[0014]本实用新型既可以通过引流系统对人体内废液或导尿的收集,同时又能在不分离引流装置与尿管连接的情况下实现对尿道进行冲洗。双头引流袋,可直接观察到引流速度,能准确地记录尿量和冲洗量,操作简便,减轻护理工作强度,此袋为一次性用品,用后不需清洗消毒,避免交叉感染,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00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6](I)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方便、实用。整个系统为密闭式并保留6cm乳胶管利于挤压疏通管道,双头引流装置与滴入式储藏装置一体,密封性好。
[0017](2)便于观察及准确计量。储液袋上设有滴管,可直接观察到滴数;储液袋正反面为无色透明,可准确地观察引流液颜色,并有指示刻度,能准确地记录尿量和冲洗量。袋底设有排液阀,当进液量达到标示最大值时,将阀门打开排液后,关上排液阀可继续使用。
[0018](3)提高使用安全性、减少护理工作量及难度。临床工作中根据病情需要常进行膀胱冲洗。如反复从尿管末端连接冲洗用的输液器针头,易造成尿管渗液或针头脱出后误伤患者;如从尿袋引流管处接针头,则需每次更换尿袋,增加患者费用。而本实用新型将针头连接肝素帽端上,可达到反复穿刺不渗漏的目的,使用方便,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难度,及预防穿错水囊固定端造成水囊破裂尿管脱出的差错不良事件。
[0019](4)预防逆流感染。滴管连接有防逆流膜,可以有效的防止废液倒流而引起尿道感染。同时整个管路采用密闭式引流,能明显延缓导尿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21]附图标记:进液管帽1,进液管头2,进液管3,冲洗管4,截流夹5,肝素帽6,引流管7,调节器8,挂耳9,滴管10,防逆流膜11,储液袋12,放液管13,控制阀14。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说明。
[0023]实施例1
[0024]如附图1所示,一种双头引流袋,它包括双头引流装置和滴入式储藏装置;所述双头引流装置包括进液系统、冲洗系统和引流系统,它们呈人字形连接;所述进液系统包括进液管3,与进液管3头部连接的进液管头2,用于盖住进液管头2的进液管帽I ;所述冲洗系统包括冲洗管4,冲洗管4顶端连接的肝素帽6,冲洗管上设有截流夹5 ;所述引流系统包括引流管7,安装在引流管7上的调节器8 ;所述滴入式储藏装置包括储液袋12、安装在储液袋12底端的放液管13、安装在储液袋12外部的滴管10 ;滴管10 —端与引流管7连接,另一端连接有与储液袋12连通的防逆流膜11,所述放液管13上安装排液阀14。
[0025]本实用新型的储液袋12上可安装挂耳9,便于挂放。储液袋1000ml,其正反面均为无色透明的,可准确地观察引流液颜色,并有指示刻度,能准确地记录尿量和冲洗量。
[0026]本实用新型还可根据实际需求而设定容积为1000ml、2000ml、3000ml、5000ml不等,挂耳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为圆环状或是带状进行捆绑。
[0027]工作原理: [0028]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将进液管帽I取下,然后将进液管头2与导尿管连接,废液或尿液通过进液系统、引流系统进入储液袋12中收集,待储液袋中容量过多,达到一定量的时候,开启排液阀14,将液体通过放液管13排出。此时的冲洗系统处于关闭状态,不启用。
[0029]当病人需要进行膀胱冲洗时,将注射针头连接肝素帽6端上,对尿道进行反复冲洗,废液依然通过引流系统进入储液袋12中收集,整个过程不需要将引流装置与尿管连接处进行分离。肝素帽可达到反复穿刺不渗漏,使用方便,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难度及不良事件发生,缓解患者的痛苦。
[0030]采用本实用新型装置可实现1~7天不用更换引流袋,有效减少医护人员的工作量,也节省了患者的费用,同时又能减少逆流感染的几率。
[0031]实施例2
[0032]一种双头引流袋,它包括双头引流装置和滴入式储藏装置;所述双头引流装置包括进液系统、冲洗系统和引流系统,它们呈人字形连接;所述进液系统包括进液管3,与进液管3头部连接的进液管头2,用于盖住进液管头2的进液管帽I ;所述冲洗系统包括冲洗管4,冲洗管4顶端连接的肝素帽6,冲洗管上的截流夹5 ;所述引流系统包括引流管7,安装在引流管7上的调节器8 ;所述滴入式储藏装置包括储液袋12、安装在储液袋底端的放液管13、安装在储液袋12外部的滴管10 ;滴管10由上小下大的两截管连接而成,呈凸字型。滴管10 —端与引流管7连接,另一端连接有与储液袋12连通的防逆流膜11。所述放液管13上安装排液阀14。
[0033]本实用新型的储液袋12可安装挂耳9,挂耳9设置在储液袋12侧面,呈带状进行捆绑。储液袋4000ml,其正反面均为无色透明的,可准确地观察引流液颜色,并有指示刻度,能准确地记录尿量和冲洗量。
[0034]工作原理同实施例1。
【权利要求】
1.双头引流袋,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双头引流装置和滴入式储藏装置;所述双头引流装置包括进液系统、冲洗系统和引流系统,它们呈人字形连接;所述进液系统包括进液管,与进液管头部连接的进液管头,用于盖住进液管头的进液管帽;所述冲洗系统包括冲洗管,冲洗管顶端连接的肝素帽,冲洗管上设有截流夹;所述引流系统包括引流管,安装在引流管上的调节器;所述滴入式储藏装置包括储液袋、安装在储液袋底端的放液管、安装在储液袋外部的滴管;滴管一端与引流管连接,另一端连接有与储液袋连通的防逆流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头引流袋,其特征在于:所述放液管上安装排液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头引流袋,其特征在于:所述滴管由上小下大的两截管连接而成,呈凸字型。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双头引流袋,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袋上安装挂耳。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头引流袋,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袋的容积为100(T5000ml。
【文档编号】A61M1/00GK203425293SQ201320547223
【公开日】2014年2月12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4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4日
【发明者】黄濒颍 申请人:黄濒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