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隔物艾灸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隔物艾灸装置,包括灸筒、灸筒盖、艾柱安装座、底座和磁体,所述灸筒盖设置在灸筒的上端口,所述底座设置在灸筒的下端口,所述艾柱安装座设置在灸筒盖内侧面上,所述灸筒盖上设置第一通风孔,所述底座由圆板和设置在圆板端面上的圆筒组合形成一体,在圆板的中心位置设置圆孔,在圆板的边沿上设置磁体,在所述圆筒的侧壁上设置第二通风孔,所述灸筒的下端部设置与第二通风孔相对应的第三通风孔。本实用新型的隔物艾灸装置结构简单,组装方便,温度可控,艾灸和磁疗同时进行,治疗效果好。而且使用安全,在家中即可自行施灸,便于家庭治疗及长期自我保健,有利于隔物灸这一传统中医治疗的推广应用。
【专利说明】一种隔物艾灸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艾灸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隔物艾灸装置。
【背景技术】
[0002]艾灸是针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治病的重要手段之一。隔物灸是一种在艾柱与施灸部位皮肤之间衬隔物品的灸法,已有数千年的临床应用历史。隔物灸通过对穴位的持续温热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传导,疏通痹阻的经络气血,平衡失调的阴阳,从而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但是由于传统灸法的艾熏火燎,温度无法控制,操作繁琐,耗时费力等种种弊端,使其临床地位日渐丢失,因此,用于艾灸的装置应运而生。
[0003]目前的艾灸装置虽然解决了艾灸过程中的艾熏火燎,但是艾熏过程中的温度无法控制,同时有些装置虽然同时引入了磁疗功能,但磁疗效果不好。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隔物艾灸装置,结构简单,并且在艾灸过程中温度易控,磁疗效果好。
[000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隔物艾灸装置,包括灸筒、灸筒盖、艾柱安装座、底座和磁体,所述灸筒盖设置在灸筒的上端口,所述底座设置在灸筒的下端口,所述艾柱安装座设置在灸筒盖内侧面上,所述灸筒盖上设置第一通风孔,所述底座由圆板和设置在圆板端面上的圆筒组合形成一体,在圆板的中心位置设置圆孔,在圆板的边沿上设置磁体,在所述圆筒的侧壁上设置第二通风孔,所述灸筒的下端部设置与第二通风孔相对应的第三通风孔。
[0007]进一步地,所述磁体为环形磁体。
[0008]进一步地,所述磁体的数量为至少2个,且均匀设置在所述圆板的边沿上。
[0009]进一步地,所述磁体的形状为圆形。
[0010]进一步地,所述艾柱安装座固定设置在灸筒盖内侧面上。
[0011]进一步地,所述灸筒盖的内侧端面上设置延伸至灸筒内部,并与灸筒的内侧壁形状相配合的空心盖沿。
[0012]进一步地,所述底座的圆筒的外径与灸筒的内径一致。
[0013]进一步地,所述底座上设置胶带。
[0014]本实用新型的隔物艾灸装置结构简单,组装方便,温度可控,艾灸和磁疗同时进行,治疗效果好。而且使用安全,在家中即可自行施灸,便于家庭治疗及长期自我保健,有利于隔物灸这一传统中医治疗的推广应用。
[0015]本实用新型的隔物艾灸装置通过第二通风孔和第三通风孔的配合,调节艾灸装置下端部的通风孔大小,再结合第一通风孔,实现调节艾灸装置内风的流量,调节艾柱的燃烧速率,起到艾灸装置内温度的调节作用,温度可控。磁体设置在艾灸装置的底座边沿上,与皮肤接触距离小,磁力作用强,且磁力线能集中作用于患处,实现艾灸和磁疗同时进行,起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在底座的圆筒内加入药物,即可实现药物艾灸,而且底座与穴位皮肤间相对密闭,能够使药物效力极大的增强。
[0016]本实用新型的隔物艾灸装置可以同时多个在患者身体的不同部位处进行施灸,不受人身穴位布局影响,且使隔物灸承载装置与穴位皮肤间相对密闭,能够使药物效力教传统手法极大的增强。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8]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隔物艾灸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灸筒盖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0021]1、灸筒盖,2、灸筒,3、底座,4、艾柱安装座,5、磁体,11、第一通风孔,12、盖沿,21、第三通风孔,31、圆板,32、圆筒,33、第二通风孔,34、圆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3]根据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隔物艾灸装置,包括灸筒、灸筒盖、艾柱安装座、底座和磁体,所述灸筒盖设置在灸筒的上端口,所述灸筒盖的内侧端面上设置延伸至灸筒内部,并与灸筒的内侧壁形状相配合的空心盖沿,加强灸筒盖与灸筒的配合,防止灸筒盖不会轻易地脱落,保证灸筒具有较好的密封性,所述灸筒盖上对称地设置4个第一通风孔,所述艾柱安装座设置在空心盖沿内并固定连接至灸筒盖内侧面上,将艾柱设置在艾柱安装座上,施灸时艾柱不会倾斜掉落,不会烫伤皮肤,安全性高。
[0024]所述底座设置在灸筒的下端口,所述底座由圆板和设置在圆板端面上的圆筒组合形成一体,所述圆筒的外径与灸筒的内径一致,底座与灸筒配合牢靠,保证灸筒具有较好的密封性;在所述圆筒的侧壁上均匀设置4个第二通风孔,所述灸筒的下端部设置与第二通风孔相对应的4个第三通风孔,通过调整第二通风孔和第三通风孔重叠部分大小,改变灸筒的下端部的通风孔的大小,再结合第一通风孔,实现调节艾灸装置内风的流量,起到艾灸装置内温度的调节作用,温度可控;在圆板的中心位置设置圆孔,用于将艾熏气体传至皮肤上,圆孔可以均匀地设置在圆板的中心位置上,且数量不限,比如4个、8个或者12个等;在圆板的边沿上设置环形磁体,环形磁体可以设置在圆板上端面的边沿上(图如I所示),也可以设置在圆板下端面的边沿上,环形磁体的周围形成以磁体为中心,与磁体垂直的环形磁力线,且在环形磁体的环内密集分布磁力线,磁力线集中作用于艾灸位置(即病患位置)处,磁疗效果更好。[0025]当然,磁体可以设置为多个,至少2个,比如4个,形状也不限,比如圆形,可以将4个圆形磁体均匀地设置在所述圆板的上端面和/或下端面的边沿上。
[0026]为了方便艾灸时的固定,可在本实用新型的隔物艾灸装置的底座上设置胶带,可以在底座的下端面上设置胶带,利用胶带将艾灸装置固定至皮肤上,出于对皮肤的保护,可以采用医用胶带。
[0027]本实用新型的隔物艾灸装置可以制备成各种不同规格大小,依据具体施用位置选用合适规格的隔物艾灸装置。例如:本实用新型的隔物艾灸装置可以制备成如下尺寸规格:灸筒:高40mm,半径20mm (外径),壁厚2.5mm ;灸筒盖:半径20mm,厚Imm ;盖沿:半径17.5mm (外径),长20mm,厚Imm ;艾柱安装座:半径7.5 ;底座:圆板半径25mm,圆板厚Imm,圆筒高20mm,圆筒厚Imm,圆筒半径17.5mm (外径),环形磁体:宽3mm,外圆半径24mm,内圆半径21mm ;4个第一通风孔:圆形,直径为5mm ;4个第二通风孔:圆形,直径IOmm ;4个第三通风孔:圆形,直径IOmm ;圆孔:直径3mm, 12个。
[0028]作为艾灸装置,本实施方式的艾灸装置的材料采用隔热防水防火材料,或者在艾灸装置的内壁上粘贴一层隔热防水防火材料。
[0029]所述第一通风孔、第二通风孔和第三通风孔的形状不限,可以为圆形。
[0030]实施本实用新型时,将底座固定于施灸皮肤处,然后在底座的圆筒内加入药物,然后套上灸筒,再将放置了艾柱并点燃艾柱的灸筒盖置于灸筒上,完成组装,然后可转动灸筒调整第二通风孔和第三通风孔重叠部分大小,改变装置内风的流量,调节艾柱燃烧速度,进行施灸即可。
[003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隔物艾灸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灸筒、灸筒盖、艾柱安装座、底座和磁体,所述灸筒盖设置在灸筒的上端口,所述底座设置在灸筒的下端口,所述艾柱安装座设置在灸筒盖内侧面上,所述灸筒盖上设置第一通风孔,所述底座由圆板和设置在圆板端面上的圆筒组合形成一体,在圆板的中心位置设置圆孔,在圆板的边沿上设置磁体,在所述圆筒的侧壁上设置第二通风孔,所述灸筒的下端部设置与第二通风孔相对应的第三通风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隔物艾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磁体为环形磁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隔物艾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磁体的数量为至少2个,且均匀设置在所述圆板的边沿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隔物艾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磁体的形状为圆形。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之一所述的一种隔物艾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设置胶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隔物艾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灸筒盖的内侧端面上设置延伸至灸筒内部,并与灸筒的内侧壁形状相配合的空心盖沿。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之一所述的一种隔物艾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圆筒的外径与灸筒的内径一致。
【文档编号】A61H39/06GK203524980SQ201320586965
【公开日】2014年4月9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23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23日
【发明者】李陈渝, 左国庆, 张霞 申请人:左国庆, 张霞, 李陈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