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磁性薄垫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6398阅读:398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磁性薄垫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功能磁性薄垫,属于磁性保健用品领域。该薄垫包括5层,从上至下依次为:面布层、磁石层、用于固定磁石层的交织布层、特玛琳竹纤维针刺絮片层以及底布层;其中,磁石层包括均匀布局在交织布层上的至少36颗单面双极磁石,其任意两颗相邻磁石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都相同。采用本实用新型,有效提高了磁场强度和穿透深度;同时通过生物磁场、穴位按摩、远红外线和负氧离子的有机复合共同作用,不断改善人体血液循环和人体微循环,快速解除人体疲劳,增强人体免疫力、自愈力和抵抗力。此外,面布层和底布层具有防水、防油、防静电和抗菌防螨功效。携带方便,用途广泛,健康卫生环保。
【专利说明】一种多功能磁性薄垫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保健用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磁性薄垫。
【背景技术】
[0002]随着人们生活和工作节奏的提高,驾车及办公室从事桌边工作的时间越来越长,很容易身体疲劳,甚至颈部、腰部、背部和臀部产生肌肉酸痛。磁场对人体的生物电、神经、血液和免疫系统能产生生物磁场效应,能促进血液循环和微循环,对人体有良好的解除疲劳和保健作用。目前的磁性薄垫功能比较单一,同时,磁场层由软质棒状磁石均匀间隔,整齐排列布阵而成,随着离薄垫高度的增加,其磁性强度大大减弱,渗透性减弱。实验证明,软质棒状磁石为120mT时,磁场强度弱,穿透浅,且不具备刺激按摩穴位功能,对人体的作用效果仍有改进提升的技术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多功能磁性薄垫,以解决现有磁性薄垫功能单一、磁场强度偏低的问题。
[0004]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多功能磁性薄垫包括5层,从上至下依次为:面布层1、用于产生永久立体生物磁场的磁石层2、用于固定磁石层的交织布层3、特玛琳竹纤维针刺絮片层4和底布层5 ;
[0006]其中,磁石层包括均匀布局在交织布层3上的至少36颗单面双极磁石,其任意两颗相邻磁石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都相同。
[0007]优选的,单面双极磁石的形状为面包型,其N极和S极均向上。
[0008]优选的,面包型单面双极磁石的基底直径为15mm,基底高度为3.5mm,弧高度为
1.5_。其物理形态同时又具备了对贴紧人体穴位起到刺激按摩作用。
[0009]优选的,任意两颗相邻磁石的中心点间距均为70mm?90mm。
[0010]优选的,单面双极磁石为138mT的铁氧体磁石。
[0011]优选的,交织布层3包括交织布面和与单面双极磁石数量相等的交织布块,交织布块用于覆盖在单面双极磁石上,并通过周边低温热融粘贴在交织布面上。
[0012]优选的,面布层I和底布层5均为具有三防两抑功能的布料;其中,三防为防水、防油和防静电,两抑为抑制大肠杆菌和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
[0013]优选的,多功能磁性薄垫的尺寸规格包括:105cm*43cm。
[0014]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功能磁性薄垫,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采用单面双极磁石并均匀布局合理的间隔,有效提高了磁场强度和穿透深度;同时通过生物磁场、穴位按摩、远红外线和负氧离子的有机复合,共同作用于受用者,不断改善人体血液循环和人体微循环,快速解除人体疲劳,增强人体免疫力、自愈力和抵抗力。此外,面布层和底布层具有防水、防油、防静电和抗菌防螨功效,使用安全卫生。本实用新型的薄垫集多种功能和多种应用场合为一体,容易折叠,携带方便,解除疲劳效果十分显著,特别适用于汽车坐驾、办公室坐椅、户外活动、庭院休闲、卧室内的枕头和睡床等多种场合。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多功能磁性薄垫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提供的磁石层的布局示意图。
[0017]图3是本实用新型优选优选实施例提供的磁石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19]如图1所示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功能磁性薄垫的结构示意图,该多功能磁性薄垫包括5层,从上至下依次为:面布层1、用于产生永久立体生物磁场的磁石层
2、用于固定磁石层的交织布层3、特玛琳竹纤维针刺絮片层4和底布层5 ;其中,磁石层包括均匀布局在交织布层3上的至少36颗单面双极磁石,其任意两颗相邻磁石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都相同。
[0020]磁石层2,用于产生永久立体生物磁场。
[0021]请参阅图2和图3,单面双极磁石的形状为面包型,其N极和S极均向上发射,形成立体生物磁场。该面包型单面双极磁石优选采用15乂5_规格,其基底直径为15_,与基底同径垂直高度为3.5_,弧形垂直高度为1.5_。这组数据的物理形态对人体紧贴穴位起指压按摩作用。为了增强磁力线发射弧度向上举高,任意两颗相邻磁石的中心点间距均为70mm?90_。磁力线作用于使用该薄垫的人体,微弱生物电流与人体自身的微弱生物电流相匹配,激发人体生物电流的生物效应,恢复人体紊乱的生物磁场,起到改善血液循环,提高红血球携氧量,到达增强人体免疫力、自愈力和抵抗力的保健效果。
[0022]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方式,单面双极磁石米用138mT的铁氧体磁石,其磁表强度为:138mT±10%。N极与S极向上发射。实验证明,本多功能磁性薄垫采用138mT的铁氧体磁石,以每cm2空间达到1380根磁力线来为使用该薄垫的人体补磁。磁力线发射弧度高,渗透性强,对人体的疗效达到最佳状态。
[0023]交织布层3,用于固定单面双极磁石。
[0024]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方式,为了更牢的固定磁石,交织布层3包括交织布面和与单面双极磁石数量相等的交织布块,每个单面双极磁石上覆盖一个交织布块,并将交织布块通过周边低温热融粘贴在交织布面上。
[0025]特玛琳竹纤维针刺絮片层4,用于永久地发射远红外线,并永久的释放负氧离子。
[0026]实验证明,特玛琳(TourmaLine)在均勻分布的磁场激发下,能高效发射远红外生物波,其发射率高达85% ;同时还大量释放负氧离子,可达到6000个/cm3左右)。远红外线能有效改善人体微循环,负氧离子能净化空气,还能通过皮肤和呼吸增强人体免疫力。此夕卜,竹纤维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瞬间吸水性,又具有天然抗菌、抑菌、除螨、防臭和抗紫外线功能。[0027]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方式,为了有效隔离各种细菌,抑制有害细菌的生长繁殖,保持安全卫生。面布层I和底布层5均为具有三防两抑功能的布料;其中,三防为防水、防油和防静电,两抑为抑制大肠杆菌和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
[0028]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方式,为了让本多功能磁性薄垫能适用多种场合,其尺寸规格包括:105cm*43cm。该尺寸及背面扎结方法可以适用于汽车坐驾、办公室坐椅、户外活动、庭院休闲、卧室内枕头和睡床的舖与盖等多种场合的多种使用方法。
[0029]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功能磁性薄垫,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采用单面双极磁石并均匀布局合理的间隔,提高了磁场强度和穿透深度;同时通过生物磁场、穴位按摩、远红外线和负氧离子的有机复合,共同作用于受用者,不断改善人体血液循环和人体微循环,快速解除人体疲劳,增强人体免疫力、自愈力和抵抗力。此外,面布层和底布层具有防水、防油、防静电和抗菌防螨功效,使用安全卫生,健康环保。本实用新型的薄垫集多种功能和多种应用场合为一体,容易折叠,携带方便,解除疲劳效果十分显著,特别适用于汽车坐驾、办公室坐椅、户外活动、庭院休闲、卧室内枕头和睡床的铺与盖等多种场合的多种使用方法。
[0030]以上参照【专利附图】
附图
【附图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实质,可以有多种变型方案实现本实用新型,比如作为一个实施例的特征可用于另一实施例而得到又一实施例。凡在运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多功能磁性薄垫,其特征在于,该薄垫包括5层,从上至下依次为:面布层(I)、用于产生永久立体生物磁场的磁石层(2)、用于固定所述磁石层的交织布层(3)、特玛琳竹纤维针刺絮片层(4)和底布层(5); 其中,所述磁石层包括均匀布局在所述交织布层(3)上的至少36颗单面双极磁石,其任意两颗相邻磁石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都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磁性薄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单面双极磁石的形状为面包型,其N极和S极均向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功能磁性薄垫,其特征在于,所述面包型单面双极磁石的基底直径为15mm,基底高度为3.5mm,弧高度为1.5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磁性薄垫,其特征在于,所述任意两颗相邻磁石的中心点间距均为70_?90_。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磁性薄垫,其特征在于,单面双极磁石为138mT的铁氧体磁石。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磁性薄垫,其特征在于,所述交织布层(3)包括交织布面和与所述单面双极磁石数量相等的交织布块,所述交织布块用于覆盖在所述单面双极磁石上,并通过周边低温热融粘贴在所述交织布面上。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多功能磁性薄垫,其特征在于,所述面布层(I)和底布层(5)均为具有三防两抑功能的布料;其中,所述三防为:防水、防油和防静电,所述两抑为:抑制大肠杆菌和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功能磁性薄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功能磁性薄垫的尺寸规格包括:105cm*43cm。
【文档编号】A61H39/04GK203577147SQ201320712869
【公开日】2014年5月7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12日 优先权日:2013年11月12日
【发明者】王啟光 申请人:王啟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