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扎材料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包扎材料,其在与皮肤相适应的膜基材的一面侧形成有粘合层,在另一面侧层叠有能够从上述膜基材剥离的载体膜,其特征在于,上述载体膜包括中央部和包围上述中央部的周缘部,上述中央部和上述周缘部由至少一处非分断部所连接,在除了上述非分断部以外的部位利用分断线进行分断。采用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一种粘贴时的操作性优异、对于垃圾处理这一点而言也是优选的、且适于导管的固定等的包扎材料。
【专利说明】包扎材料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例如导管等的固定、粘贴于创伤部时所使用的包扎材料。
【背景技术】
[0002]以点滴等所使用的导管的固定、创伤部的保护等为目的,广泛地使用有粘贴于皮肤上的包扎材料。
[0003]包扎材料通常构成为具备基材、形成于基材的单面上的粘合层以及用于覆盖粘合层的剥离纸。对于这样的包扎材料的基材而言,出于柔软且在粘贴后良好地与皮肤相适应而难以使使用者感觉不舒服的观点出发,使用有较薄的聚氨酯膜等。
[0004]但是,由于像这样的柔软且较薄的基材并不具有充分的刚性,因此在从粘合层的表面(粘合面)剥离剥离纸之后,易于导致粘合面彼此粘着、或起皱,从而致使粘贴时的操作性劣化。
[0005]因此,进行如下工序:在基材的未形成粘合层的一面层叠有能够剥离的、具有刚性的载体膜。
[0006]在将具备了载体膜的包扎材料粘贴于皮肤上时,在将剥离了剥离纸后露出的粘合面粘贴于皮肤上之后,从基材剥离载体膜。
[0007]当以这样的步骤进行粘贴时,由于在向皮肤粘贴时载体膜尚处于层叠于包扎材料的状态,因此利用载体膜维持包扎材料的刚性,从而难以引发粘合面彼此之间的粘着等不良情况,使得粘贴时的操作性优异。
[0008]但是,在粘贴这样的包扎材料,例如将导管固定于皮肤的情况下,有可能因在固定了的导管上施加有从包扎材料剥离载体膜时的剥离力而对导管的留置状态造成不良影响
坐寸ο
[0009]因此,最近,作为适于固定导管的材料,提出有对载体膜进行了研究而获得的包扎材料(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I)。具体地说,如图10所示,提出有如下包扎材料20:包扎材料20的载体膜24被分断线L’分断为中央部24a和周缘部24b这两个部分,从而能够分别剥离中央部24a和周缘部24b。
[0010]在将上述包扎材料20用于点滴时的导管的固定时,首先,护士等护理人员如图10中的箭头所示那样从基材21剥离载体膜24的中央部24a。接着,剥离剥离纸23,以使露出的粘合层22的表面(粘合面22a)朝向上方的方式暂时将包扎材料20放置于工作台。
[0011]接着,在将导管留置于患者的静脉中并将点滴用的管连接于上述导管之后,一边以单手按住导管,一边以另一只手从工作台拿取刚才的包扎材料20。接着,将上述包扎材料20的粘合面22a从导管之上粘贴于皮肤。粘贴后,从基材21剥离载体膜24的周缘部24b。由此,仅使基材21借助粘合层22紧密贴合于导管和皮肤,从而成为将导管固定于皮肤上的状态。
[0012]在这样的方法中,在预先剥离了载体膜24的中央部24a后,从导管之上粘贴包扎材料20。因此,在对粘贴后的包扎材料20进行剥离时,仅剥离载体膜24的周缘部24b。由于通常以使导管位于包扎材料20的大致中央的方式粘贴包扎材料20,因此即使在剥离载体膜24的周缘部24b的情况下将此时的剥离力施加于导管,也几乎不会对导管的留置状态造成不良影响。此外,在粘贴包扎材料20时,载体膜24中的周缘部24b以未被剥离的状态残留于包扎材料20。因此,也能够防止上述粘贴时的粘合面彼此之间的粘着等不良情况。
[0013]非专利文献株式会社“3 M于.' 力夕'一 A卜’ V K 7 > 卜卜'' 7 > 夕'' ”力夕 口夕'',彳 > 夕一才、7 卜 < http://www.mmm.c0.jp/hc/medical/
pro/tegaderm/pdf/transparent, pdf >
[0014]但是,对于这样的包扎材料而言,粘贴时的操作性并不是很好。
[0015]例如,再次要将在上述工作中的、暂时放置于工作台上的包扎材料拿到手上的情况下,由于包扎材料为平坦且较薄的材料,因此难以用指尖拿起,从而难以从工作台上拿取。此外,在粘贴了包扎材料之后从基材剥离载体膜的周缘部时,难以捏住载体膜的周缘部,难以开始剥离。进而,由于上述工作是带着手套来进行的,因此操作难度更加明显。
[0016]此外,由于上述包扎材料的载体膜被分为中央部和周缘部这两个部分,因此,废弃载体膜时的垃圾的数量也为两个,在垃圾处理这一点上并不优选。
实用新型内容
[0017]本实用新型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成的,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粘贴时的操作性优异、对于垃圾处理这一点而言也是优选的、且适于导管的固定等的包扎材料。
[0018]本实用新型的包扎材料,其在与皮肤相适应的膜基材的一面侧形成有粘合层,在另一面侧层叠有能够从上述膜基材剥离的载体膜,其特征在于,上述载体膜包括中央部和包围上述中央部的周缘部,上述中央部和上述周缘部由至少一处非分断部所连接,在上述载体膜的除了上述非分断部以外的部位利用分断线进行分断。
[0019]优选的是,上述分断线具有曲线部和直线部。
[0020]此外,优选的是,上述曲线部还具有弯曲部,上述弯曲部从上述曲线部的端部向上述中央部侧弯曲。
[0021]本实用新型的包扎材料还优选如下形态:在上述粘合层的与上述膜基材相反的一面侧设有能够从上述粘合层剥离的剥离纸,在上述剥离纸的与上述粘合层相反的一面侧还依次层叠有其他粘合层和能够从上述其他粘合层剥离的剥离纸。
[0022]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一技术方案中,还优选如下形态:将形成于上述膜基材的一面侧的上述粘合层设为第I粘合层,将以能够从上述第I粘合层剥离的方式设于上述第I粘合层的与上述膜基材相反的一面侧的剥离纸设为第I剥离纸,将设于上述第I剥离纸的与上述第I粘合层相反的一面侧的上述其他粘合层设为第2粘合层,将能够从上述第2粘合层剥离的剥离纸设为第2剥离纸,此时,上述包扎材料在上述第2剥离纸之上依次层叠有上述第2粘合层、上述第I剥离纸、上述第I粘合层、上述膜基材以及上述载体膜。
[0023]优选的是,与上述皮肤相适应的膜基材由从由聚氨酯、聚烯烃、聚氯乙烯、聚酰胺、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聚酯、聚乙烯醇以及聚偏氯乙烯构成的组中选择出的至少一种树脂膜构成。此外,特别优选的是,与上述皮肤相适应的膜基材为聚氨酯膜。
[0024]优选的是,与上述皮肤相适应的膜基材的厚度为5 μ m?120 μ m。
[0025]优选的是,上述第I粘合层由从由丙烯酸类树脂、天然橡胶、水系高分子乳液、热塑性橡胶、聚氨酯、聚丙烯酸酯共聚物以及有机硅树脂构成的组中选择出的至少一种粘合剂构成。
[0026]此外,优选的是,上述第I粘合层的厚度为ΙΟμπι?40μπι。
[0027]优选的是,上述载体膜是纸,与上述皮肤相适应的膜基材是厚度5 μ m?50 μ m的聚氨酯膜,上述第I粘合层是由丙烯酸系树脂构成的厚度10 μ m?40 μ m的粘合层,上述第2粘合层是由丙烯酸系树脂或橡胶构成的厚度10 μ m?40 μ m的粘合层,上述第I剥离纸和上述第2剥离纸由纸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构成。
[0028]采用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一种粘贴时的操作性优异、对于垃圾处理这一点而言也是优选的、适于导管的固定等的包扎材料。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9]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包扎材料的一例的俯视图。
[0030]图2是沿着图1的包扎材料的A — A’线的剖视图。
[0031]图3是表示图1的包扎材料的剥离了载体膜的中央部的状态的俯视图。
[0032]图4是表示将图1的包扎材料放置于工作台上的状态的立体图。
[0033]图5是用于说明图1的包扎材料的粘贴方法的立体图。
[0034]图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包扎材料另一例的俯视图。
[0035]图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包扎材料又一例的俯视图。
[0036]图8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包扎材料又一例的俯视图。
[0037]图9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包扎材料的又一例的剖视图。
[0038]图10是表示以往的包扎材料的一例的俯视图。
[0039]图11是沿着10的俯视图的B — B’线的剖视图。
[0040]附图标记说明
[0041]IOA?10D、10A’、包扎材料;11、膜基材;12、12’、粘合层;13、13’、剥离纸;13a、剥离纸的延伸部;14、载体膜;14a、载体膜的中央部;14b、载体膜的周缘部;14c、载体膜的延伸部;L、分断线;Li3、分断线的曲线部;La、分断线的直线部;P、非分断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42]以下,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0043]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包扎材料的一例的俯视图,图2是沿着图1的包扎材料的A — A’线的剖视图。
[0044]本例的包扎材料IOA具有与皮肤相适应的膜基材11,在其一面侧借助粘合层12层叠有剥离纸13。此外,在膜基材11的另一面侧层叠有能够从膜基材11剥离的载体膜14。
[0045]对于膜基材11而言,使用有在粘贴于皮肤时与皮肤相适应的材质、厚度的材料。在本例中,从柔软性、伸长率优异、良好地与皮肤相适应、并且具备防止患部的闷热的透湿性的点出发,使用有厚度为5μπι?120μπι的聚氨酯膜。此外,上述聚氨酯膜的厚度更加优选为5 μ m?50 μ m,特别优选为10 μ m?30 μ m。膜基材11的厚度指的是在JIS Z0237的条件下进行测量所获得的值。
[0046]由于上述聚氨酯膜具备透明性,因此能够确认导管的留置状态等。[0047]作为适于膜基材的其他材质,列举有聚烯烃、聚氯乙烯、聚酰胺、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聚酯、聚乙烯醇、聚偏氯乙烯等,虽然也与材质有关,但是优选的厚度为5μπι?50 μ m左右。
[0048]此外,作为膜基材11的形状,优选为长方形、圆或椭圆,且具有缺口。
[0049]形成于膜基材11的一面侧的粘合层12 (S卩,第I粘合层)由对皮肤的刺激较少粘合剂形成,优选由耐水性较高的粘合剂形成。
[0050]作为粘合剂,例如,能够使用以丙烯酸类树脂、橡胶(合成橡胶、天然橡胶、水系高分子乳液、热塑性橡胶)、聚氨酯、聚丙烯酸酯共聚物、有机硅树脂等为主要成分的材料。对粘合层12的材质、厚度进行调整,使得粘合层12不会因皮肤的出汗、活动等而被容易地剥离,并且具有在从皮肤上剥离时不损伤皮肤的粘合力。例如,作为优选的具体例,列举有由丙烯酸共重合体等丙烯酸类树脂形成的厚度为10 μ m?40 μ m的粘合层。
[0051]此外,作为粘合层12的厚度,更加优选为5μπι?100 μ m,特别优选为10 μ m?40 μ m。粘合层12的厚度指的是在JIS Z0237的条件下进行测量而获得的值。
[0052]优选粘合层12 (第I粘合层)的形状与膜基材11的形状相同。
[005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优选膜基材11的面积与层叠于膜基材11之上的粘合层12的面积相同。此外,对于膜基材11和粘合层12的面积而言,能够与用于粘贴本实用新型的包扎材料的部位相对应地适当进行设定而并无特殊限制,但是优选为16cm2?900cm2,更加优选为25cm2?225cm2,特别优选为30cm2?100cm2。
[0054]作为层叠于粘合层12的粘合面12a的剥离纸13(S卩,第I剥离纸),能够适当采用如下能够用作医疗用的材料,例如,利用有机硅树脂或者非有机硅类树脂进行了表面处理后的牛皮纸、或如玻璃纸等、对利用有机硅树脂或者非有机硅类树脂进行了处理后的聚乙烯进行了层压而成的牛皮纸等纸、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膜(例如,利用有机硅树脂或非有机硅类树脂进行了处理后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等。上述剥离纸13优选为纸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其中,出于成本的观点,更加优选使用牛皮纸或玻璃纸。
[0055]此外,从使用性的观点出发,优选剥离纸13的形状由2片以上形成的、或是处于超出粘合层的状态的形状。
[0056]作为剥离纸13,优选使用仅一侧的面被表面处理了的上述纸、或者膜。此外,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包扎材料的一实施方式,优选构成为剥离纸13的被表面处理了的面与粘合层12相接触。
[0057]此外,在本例中,如图2所示,剥离纸13形成为面积比膜基材11和粘合层12的面积大,且具有比膜基材11和粘合层12向外侧延伸的延伸部13a。因此,能够用指尖捏住该延伸部13a而容易地剥离剥离纸13。
[0058]S卩,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优选上述第I剥离纸具有延伸部,优选上述延伸部以超出膜基材和第I粘合层的周边部的方式延伸。即“第I剥离纸的延伸部”指的是以超出被层叠于第I剥离纸之上的第I粘合层和膜基材的周边部的方式延伸的部分。
[0059]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优选包含上述延伸部13a在内的剥离纸13的面积比膜基材11的面积和粘合层12的面积大。此外,优选包含上述延伸部13a的剥离纸13的面积是膜基材11的面积或者粘合层12的面积的1.05倍?2.0倍,更加优选为1.07倍?1.8倍。[0060]在膜基材11的另一面侧设有以能够从膜基材11剥离的方式层叠并与膜基材11紧密贴合的载体膜14。通过设置载体膜14,能够提高包扎材料IOA整体的刚性,能够防止粘贴时的粘合面彼此之间的粘着等不良情况。
[0061]这样,载体膜14是为了提高包扎材料IOA的操作性而设置的,在将包扎材料IOA粘贴于皮肤之后,从膜基材11上剥离该载体膜14。因此,对膜基材11与载体膜14之间的剥离强度进行调整,使得不会因向皮肤粘贴前的搬运时的冲击、振动等而剥离膜基材11与载体膜14,并且在欲用手剥离膜基材11和载体膜14时能够容易地对这两者进行剥离。
[0062]从膜基材11剥离载体膜14时的剥离强度能够利用以下方法进行调整,恰当地组合膜基材11的材质与载体膜14的材质的方法;以及在膜基材11的与载体膜14接触的接触面上、或者载体膜14的与膜基材11接触的接触面上设置被控制了剥离强度的粘合层的方法;等。
[0063]在本例中,膜基材11采用了聚氨酯膜,载体膜14采用了纸。而且,通过在利用有机硅处理、粘土处理等对表面进行了药剂处理后的纸(载体膜14)的处理面上层压膜基材11来调整膜基材11与载体膜14之间的剥离强度。具体地说,对于载体膜14的、相对于膜基材11的剥离强度而言,在180°剥离试验的条件下,优选处于0.05N / 50mm?0.5N /50mm的范围内,更加优选处于0.07N / 50mm?0.2N / 50mm的范围内。
[0064]此外,也可以是,作为载体膜14的材质,例如,采用聚乙烯等树脂,且利用聚氨酯和聚乙烯的共挤塑而使膜基材11与载体膜模拟粘接,从而制造以能够从膜基材11剥离的方式层叠并紧密贴合的层叠体,并也能够将该层叠体用于包扎材料。在将聚氨酯膜用于膜基材11的情况下,作为载体膜14的材质,除了纸或聚乙烯等聚烯烃以外,能够优选使用聚酯。
[0065]此外,作为载体膜14,也能够使用层叠多层膜而成的层压膜(例如,聚酯膜和其他膜的层压膜等)。
[0066]此外,作为载体膜14的材质,采用如上所述的树脂,作为以能够剥离的方式层叠膜基材11和载体膜14的方法,除了共挤塑之外,还列举有层压、涂敷、蒸镀等。
[0067]此外,在本例中,如图2所示,载体膜14形成为与比膜基材11的面积和粘合层12的面积大的剥离纸13的面积相同,且与剥离纸13相同地具有向外侧延伸的延伸部14c。因此,在剥离了剥离纸13之后,通过把持该延伸部14c,能够在不接触因剥离了剥离纸13而露出的粘合层12的情况下捏住包扎材料IOA而将其粘贴于皮肤上。
[0068]即,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优选上述载体膜还具有延伸部,优选上述延伸部以超出膜基材和第I粘合层的周边部的方式延伸。即“载体膜的延伸部”指的是以超出被层叠于载体膜的一面的第I粘合层和膜基材的周边部的方式延伸的部分。
[0069]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优选包含上述延伸部14c的载体膜14的面积比膜基材11和粘合层12的面积大,且与剥离纸13的面积相同。
[0070]而且,本例的载体膜14由中央部14a和包围上述中央部14a的整周的周缘部14b这两个区域构成。
[0071]中央部14a形成为至少包含载体膜14的重心,中央部14a与周缘部14b在本例中在一处非分断部P的部位连结,在除了上述非分断部P以外的部位利用分断线L进行分断。分断线L形成为从载体膜14的一侧面起贯穿至另一侧面。[0072]此外,在本例中,分断线L由从分断线L的一端部La延伸的直线部La和除了上述直线部La以外的曲线部Le形成。此外,曲线部1^中的、未与直线部La相连接的一侧的端部、即分断线L的另一端部Lb形成为向中央部14a侧弯曲的弯曲部L/。优选上述弯曲部L/从曲线部L0向中央部14a侧弯曲180°~270°。此外,优选从曲线部L0的端部(即、弯曲部Le ’的起点)起连结另一端部Lb的虚拟线(直线)的长度为1.0mm~10.0mm,更加优选为 2.0mm ~5.0mnin
[0073]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优选分断线L的一端部La比载体膜14的延伸部14c靠内侧,且形成为靠近载体膜14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心轴。即,优选分断线L的一端部La形成于距载体膜14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心轴1.0cm~15.0cm的位置处,更加优选形成于距载体膜14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心轴2.0cm~10.0cm的位置处。
[0074]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包扎材料的一实施方式中,将载体膜14分断为中央部14a和周缘部14b这两个区域的分断线L从一端部La延伸至另一端部Lb,并具有直线部La和曲线部Le。此外,上述直线部La以与载体膜14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轴垂直的方式从一端部La起延伸。此外,上述直线部La的长度为1.0cm~20.0cm,优选为1.0cm~10.0cm,更加优选为2.0cm~5.0cm。
[0075]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曲线部Le是将与直线部La连接的连接部作为起点并以包含载体膜14的重心的方式描绘而成的椭圆形状的曲线,作为曲线部Le的终点的Lb向中央部14a侧弯曲而形成弯曲部Le’。
[0076]这样,以点滴时固定导管为例说明具备了在未完全分断中央部14a与周缘部14b的情况下以一处非分断部P相连接的载体膜14的包扎材料IOA的使用方法。
[0077]首先,如图3所示,从膜基材11剥离载体膜14的中央部14a,并将上述中央部14a在非分断部P处向外侧折回,从而使膜基材11露出。在此,对于本例的载体膜14而言,分断线L具有曲线部Le。因此,在剥离中央部14a的过程中,通过以使载体膜14侧朝向上方的方式用手将包扎材料IOA弄弯(向后仰),载体膜14的中央部14a中的与曲线部Le相接触的部分中的任意部位自然地从膜`基材11脱离而被剥离。由此,通过捏住该部分,能够容易地开始剥离中央部14a。
[0078]接着,在剥离了剥离纸13而使粘合层12的粘合面12a露出后,如图4所示,以使露出的粘合层12朝向上方的方式暂时将包扎材料IOA放置于工作台T等之上。在像这样地进行放置的情况下,折回了的中央部14a作为上述包扎材料IOA的支架发挥作用,在包扎材料IOA与工作台T的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S。
[0079]接着,在将导管留置于患者的手臂的静脉内并将点滴用的管连接于上述导管之后,通过一边用单手按住导管,一边将另一只手的指尖插入工作台T与包扎材料IOA之间的间隙S内,从而从工作台T上拿取包扎材料10A。
[0080]接着,将上述包扎材料IOA的粘合面12a朝向下方,如图5所示,从导管C之上将包扎材料IOA粘贴于皮肤上。之后,捏住载体膜14的中央部14a并向上方提起载体膜14的中央部14a。由此,周缘部14b也被提起,从而将载体膜14的整体从膜基材11完全剥离。
[0081]如此一来,能够借助粘合层12仅使膜基材11与导管C和皮肤紧密贴合,从而将导管C固定于皮肤上。
[0082]在这样的方法中,在预先剥离了载体膜14的中央部14a之后,从导管C之上粘贴包扎材料10A,且在粘贴了包扎材料IOA之后所剥离的仅为载体膜14的周缘部14b。而且,由于通常如图示例那样以使导管C位于包扎材料IOA的大致中央的方式粘贴包扎材料10A,因此即使在于粘贴了包扎材料IOA之后剥离载体膜14的周缘部14b的情况下,此时的剥离力施加于导管C,也几乎不会对该留置状态造成不良影响。此外,由于在粘贴包扎材料IOA时,载体膜14中的周缘部14b处于未被剥离而与膜基材11紧密贴合的状态,因此也能够发挥防止粘贴时的粘合面彼此之间的粘着等的载体膜本来的作用。
[0083]此外,在如图4所示地将本例的包扎材料IOA放置于工作台T上的情况下,中央部14a作为支架发挥作用,在包扎材料IOA与工作台T之间形成有间隙S。因此,即使是护理人员用带着手套的单手将指尖插入上述间隙S内,也能够容易地从工作台T上拿起包扎材料 10A。
[0084]进而,在粘贴了包扎材料IOA之后,在上述包扎材料IOA上,载体膜14的中央部14a以被折回的状态残留。因此,如图5所示,通过捏住并上提该中央部14a,也能够容易地从膜基材11剥离载体膜14的周缘部14b。
[0085]此外,在本例中,如图1所示,分断线L的曲线部Le在分断线L的端部Lb具有向中央部14a侧弯曲的弯曲部Le’。因此,如图5所示,在捏住并向上方提起载体膜14的中央部14a时,能够防止因上提时的力从端部Lb通过非分断部P而作用于端部La并在非分断部P上产生龟裂这样的麻烦。
[0086]这样,由于对于上述包扎材料IOA而言,作为载体膜14,其具备中央部14a和周缘部14b由一处非分断部P所连接而使中央部14a和周缘部14b未完全分断的结构,因此工作中的操作性非常优异。因此,即使在护理人员戴着手套并且不得已用单手进行工作的情况下,也能够良好地进行工作。
[0087]此外,对于上述包扎材料IOA的载体膜14而言,中央部14a和周缘部14b由非分断部P所连接,并未被完全分断为两个部分。因此,废弃载体膜14时的垃圾的数量为一个,在垃圾处理这一点上也是优选的。
[0088]载体膜14的厚度是根据包扎材料IOA所要求的刚性、载体膜14的材质来决定的,例如,优选处于40 μ m?250 μ m的范围。
[008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中央部14a占载体膜14的全部面积的比例优选为25%?83%,更加优选为28%?58%。
[0090]此外,载体膜14中的中央部14a与周缘部14b的面积比率优选为中央部14a:周缘部14b=l:0.2?3,更加优选为1:0.7?2.5。若处于这样的范围内,则在将包扎材料IOA放置于工作台T上时,中央部14a能够作为支架良好地发挥作用。此外,通过上提中央部14a,能够容易地剥离周缘部14b。进而,也能够防止发生粘贴包扎材料IOa时的粘合面彼此之间的粘着等不良情况。
[0091]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中央部14a的面积指的是由分断线L和连结分断线L的端部La与端部Lb的最短的虚拟线所包围的部分的面积,周缘部14b的面积指的是从载体膜14的面积中减去中央部14a的面积所得的面积。
[0092]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对于非分断部P的长度、即连结分断线L的端部La与端部Lb的最短的虚拟线的长度而言,只要具有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则并无特殊限定,但是优选在捏住并向上方提起载体膜14的中央部14a时在非分断部P上不产生龟裂的程度的长度,具体地说,优选为1.0cm~10.0cm,更加优选为2.0cm~5.0cm。
[0093]此外,能够适当设定分断线L中的直线部La与曲线部1^的形成数量、长度之比等。当如本例这样由一个直线部La和连接于上述直线部La的一个曲线部L0构成分断线L,直线部La与曲线部Le的长度之比处于La:Le = 1:4~1:20的范围内时,分断线L的结构较为简单,并且能够充分地获得通过设置曲线部Le所产生的上述效果、即、通过弄弯包扎材料IOA而容易地开始剥离中央部14a的这样的效果。此外,如图示例那样,不仅是曲线部Le,通过组合直线部La来构成分断线L,能够适当调整端部La与端部Lb之间的距离(非分断部P的长度)。由此,也能够获得能够进一步防止上提中央部14a时有可能产生的非分断部P的龟裂等的效果。此外,也易于调整中央部14a与周缘部14b之间的面积比率。
[0094]另外,分断线L也可以为日文假名-字形、英文字母U字形等。
[0095]例如能够如下所述地进行制造本例的包扎材料10A。
[0096]首先,利用冲压模具的方法等在由利用有机硅处理、粘土处理等的药剂实施了表面处理后的纸构成的载体膜14上形成分断线L。接着,在被药剂处理后的表面上,利用层压膜基材11的方法等一边调整载体膜14与膜基材11之间的剥离强度,一边在载体膜14之上设有能够剥离的膜基材11。接着,在膜基材11的不与载体膜14相接触的面侧涂布例如包含粘合剂和水性或溶剂系的溶剂的粘合层形成液而形成粘合层12,并在其上设置剥离纸13。
[0097]另外,在利用共挤塑来形成载体膜和膜基材的情况下,通过从载体膜一侧起直至到达载体膜与膜基材之间的大致界面的深度为止,相对于共挤塑膜插入模具,从而能够形成分断线。之后,只需与上述方法相同地依次形成粘合层、剥离纸即可。
[0098]作为本实用新 型的包扎材料,也能够如与图1和图2的例子不同的图6所示的形态示例载体膜的中央部的形态。
[0099]上述包扎材料IOB如图6所示,载体膜14的中央部14a延伸设置成达到载体膜14的外缘部的一部分Q为止。当像这样地中央部14a延伸设置成达到外缘部为止时,在剥离上述中央部14a、从导管C之上粘贴包扎材料IOB时,能够透过与该延伸设置的部分相对应的膜基材11更加良好地在目视确认导管C的状态。
[0100]此外,本例的中央部14a的面积指的是由分断线L、连结分断线L的端部La和端部Lb的最短的虚拟线以及外缘部的一部分Q所包围的部分的面积。此外,从载体膜14的面积中减去上述中央部14a的面积所得的面积为周缘部14b的面积。
[0101]另外,在图6的例子的情况下,例如,当分别用右手和左手捏住图中上述包扎材料IOB的左右端部将上述包扎材料IOB弄弯时,箭头所示的部位的中央部14a从膜基材11脱离而被剥离。
[0102]优选外缘部的一部分Q的长度是与载体膜14的整周的长度的0.5%~20%相当的长度。若外缘部的一部分Q的长度在上述范围的上限值以上,则会因周缘部14b的面积相对减小而产生无法充分地抑制粘贴包扎材料IOB时的粘合面彼此之间的粘着的可能性。若外缘部的一部分Q的长度在上述范围的下限值以下,则在粘贴包扎材料IOB时存在有无法充分地获得透过膜基材11目视确认导管C的状态的这样的效果的可能性。
[0103]作为载体膜14的中央部14a延伸设置至载体膜的外缘部的一部分Q的形态,还能列举出图7的包扎材料IOC和图8的包扎材料10D。在图7的例子的情况下,例如,当分别用右手和左手捏住图中上述包扎材料IOC的上下端部而将上述包扎材料IOC弄弯时,箭头所示的部位的中央部14a从膜基材11脱离而被剥离。在图8的例子的情况下,例如,当分别利用右手和左手捏住图中上述包扎材料IOD的左右端部而将上述包扎材料IOD弄弯时,箭头所示的部位的中央部14a从膜基材11脱离而被剥离。
[0104]另外,在以上的例子中,作为优选的例子,示出了设置了一处非分断部的情况,但是也可以设置例如两处等多处非分断部。但是,在该情况下,必须考虑多个非分断部的形成位置,以便仅能够剥离载体膜的中央部。
[0105]此外,对于包扎材料的俯视形状并无限制。
[0106]此外,包扎材料并不限定于以上所例示的单片型,也可以是使多个包扎材料连续而形成为卷物状的类型。此时,也可以是通过在载体膜的外表面涂布剥离涂层而无需剥离纸的类型。
[0107]另外,根据包扎材料的用途,也可以出于保护创伤、吸收体液、维持湿润环境、促进治愈、减缓疼痛等目的而在粘合层与剥离纸之间、即、粘合层的粘合面上设置由纱布、无纺布、棉布、海绵、甲壳质、藻酸盐、硅橡胶等垫片材料、自粘合型的垫片材料(例如,聚氨酯泡沫、亲水胶体、水凝胶、氢化聚合物(hydropolymer)、娃胶、水性凝胶等。)等构成的垫片。
[0108]此外,也可以是湿布类型的包扎材料,其在粘合层上除了含有粘合剂以外,还含有具有消炎、镇痛作用的成分等。
[0109]另外,还根据包扎材料的用途,也可以如图9所示,设为在覆盖被形成于膜基材11的一面侧的粘合层(第I粘合层)12的剥离纸(第I剥离纸)13的外表面侧(与粘合层12相反的一面侧。)还依次层叠有粘合层(第2粘合层)12’和剥离纸(第2剥离纸)13’的形态。另外,剥离纸13和粘合层12’形成为无法剥离,剥离纸13’和粘合层12’以及剥离纸13和粘合层12形成为能够剥离。
[0110]S卩、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优选为如下形态:将形成于膜基材11的一面侧的粘合层12设为第I粘合层,将以能够从上述第I粘合层剥离的方式设于上述第I粘合层的与上述膜基材11相反的一面侧的剥离纸13设为第I剥离纸,将设于上述第I剥离纸的与上述第I粘合层相反的一面侧的上述粘合层12’设为第2粘合层,将能够从上述第2粘合层剥离的剥离纸13’设为第2剥离纸,此时,上述包扎材料在上述第2剥离纸之上依次层叠有上述第2粘合层、上述第I剥离纸、上述第I粘合层、上述膜基材以及上述载体膜。
[0111]这样,对于在粘合层12的与膜基材11相反的一面侧设有剥离纸13且在上述剥离纸13的与上述粘合层12相反的一面侧还依次层叠有粘合层12’和剥离纸13’的形态的包扎材料10A’而言,在将上述包扎材料10A’用于例如导管的固定用等时的操作性、卫生方面更加优异。
[01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粘合层12’既可以由与粘合层12相同的粘合剂构成,也可以由与粘合层12不同的粘合剂构成。此外,粘合层12’的厚度优选为ΙΟμπι?40 μ m,更加优选为15 μ m?30 μ m。
[0113]此外,剥离纸13’既可以与剥离纸13相同,也可以不同。
[0114]即、在使用本例的包扎材料10A’的情况下,首先,剥离最外侧的剥离纸13’,使被上述剥离纸13’覆盖的粘合层12’露出,并使包扎材料10A’粘贴于护理人员的按压导管一侧的手的手套(以下,简称作护理人员的手套)等卫生的场所。由此,能够以不脱落的方式临时放置(临时粘贴)包扎材料10A’。接着,在像这样临时放置的状态下的包扎材料10A’上,从膜基材11剥离载体膜14的中央部14a,并在非分断部P处向外侧折回上述中央部14a。接着,在护理人员将导管留置于患者的静脉中并将点滴用的管连接于上述导管之后,一边用单手按住导管,一边用另一只手将固定于护理人员的手套等上的临时放置状态下的包扎材料10A’从护理人员的手套上取下。此时,粘合层12’粘贴于护理人员的手套上,因此对剥离纸13与粘合层12之间进行剥离。接着,将因该剥离而新露出的粘合层12的粘合面12a从导管之上粘贴于患者的皮肤。然后,通过捏住并向上方提起载体膜14的中央部14a来剥离整个载体膜14,从而能够借助粘合层12仅使膜基材11紧密贴合于导管和皮肤。
[0115]这样,采用图9的例子的包扎材料10A’,能够将包扎材料10A’临时放置于护理人员的手套等卫生的场所,也能够抑制临时放置中的包扎材料10A’落下,因此操作性优异。此外,即使是用单手,也能够容易地进行使粘合层12从粘贴于护理人员的手套等的状态下的包扎材料10A’上露出的操作。此外,由于在临时放置时粘贴于护理人员的手套的粘合层12’与粘贴于患者的皮肤上的粘合层12为不同的层,此外,粘合层12直到粘贴之前一直被剥离纸13密封,因此能够避免存在于设施内的常在菌、浮游菌、灰尘、尘埃等因粘合层而转移到患者的皮肤上的这样的卫生方面的问题,是较卫生的。
【权利要求】
1.一种包扎材料,其在与皮肤相适应的膜基材的一面侧形成有粘合层,在另一面侧层叠有能够从上述膜基材剥离的载体膜,其特征在于, 上述载体膜包括中央部和包围上述中央部的周缘部, 上述中央部和上述周缘部由至少一处非分断部所连接,在上述载体膜的除了上述非分断部以外的部位利用分断线进行分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扎材料,其特征在于, 上述分断线具有曲线部和直线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包扎材料,其特征在于, 上述曲线部还具有弯曲部,上述弯曲部从上述曲线部的端部向上述中央部侧弯曲。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包扎材料,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粘合层的与上述膜基材相反的一面侧设有能够从上述粘合层剥离的剥离纸,在上述剥离纸的与上述粘合层相反的一面侧还依次层叠有其他粘合层和能够从上述其他粘合层剥离的剥离纸。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包扎材料,其特征在于, 将形成于上述膜基材的一面侧的上述粘合层设为第I粘合层, 将以能够从上述第I粘合层剥离的方式设于上述第I粘合层的与上述膜基材相反的一面侧的剥离纸设为第I剥离纸, 将设于上述第I剥离纸的与上述第I粘合层相反的一面侧的上述其他粘合层设为第2粘合层, 将能够从上述第2粘合层剥离的剥离纸设为第2剥离纸,此时, 上述包扎材料在上述第2剥离纸之上依次层叠有上述第2粘合层、上述第I剥离纸、上述第I粘合层、上述膜基材以及上述载体膜。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包扎材料,其特征在于, 将形成于上述膜基材的一面侧的上述粘合层设为第I粘合层, 将以能够从上述第I粘合层剥离的方式设于上述第I粘合层的与上述膜基材相反的一面侧的剥离纸设为第I剥离纸, 将设于上述第I剥离纸的与上述第I粘合层相反的一面侧的上述其他粘合层设为第2粘合层, 将能够从上述第2粘合层剥离的剥离纸设为第2剥离纸,此时, 上述包扎材料在上述第2剥离纸之上依次层叠有上述第2粘合层、上述第I剥离纸、上述第I粘合层、上述膜基材以及上述载体膜。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包扎材料,其特征在于, 与上述皮肤相适应的膜基材由从由聚氨酯、聚烯烃、聚氯乙烯、聚酰胺、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聚酯、聚乙烯醇以及聚偏氯乙烯构成的组中选择出的至少一种树脂膜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3或6所述的包扎材料,其特征在于, 与上述皮肤相适应的膜基材由从由聚氨酯、聚烯烃、聚氯乙烯、聚酰胺、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聚酯、聚乙烯醇以及聚偏氯乙烯构成的组中选择出的至少一种树脂膜构成。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包扎材料,其特征在于, 与上述皮肤相适应的膜基材为聚氨酯膜。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包扎材料,其特征在于, 与上述皮肤相适应的膜基材为聚氨酯膜。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包扎材料,其特征在于, 与上述皮肤相适应的膜基材的厚度为5 μ m~120 μ m。
12.根据权利要求3或6所述的包扎材料,其特征在于, 与上述皮肤相适应的膜基材的厚度为5 μ m~120 μ m。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包扎材料,其特征在于, 与上述皮肤相适应的膜基材的厚度为5 μ m~120 μ m。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包扎材料,其特征在于, 与上述皮肤相适应的膜基材的厚度为5 μ m~120 μ m。
15.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包扎材料,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I粘合层由从由丙烯酸类树脂、天然橡胶、水系高分子乳液、热塑性橡胶、聚氨酯、聚丙烯酸酯共聚物以及有机硅树脂构成的组中选择出的至少一种粘合剂构成。
16.根据权利要求6、10、或14所述的包扎材料,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I粘合层由从由 丙烯酸类树脂、天然橡胶、水系高分子乳液、热塑性橡胶、聚氨酯、聚丙烯酸酯共聚物以及有机硅树脂构成的组中选择出的至少一种粘合剂构成。
1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包扎材料,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I粘合层的厚度为10 μ m~40 μ m。
18.根据权利要求6、10或14所述的包扎材料,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I粘合层的厚度为10 μ m~40 μ m。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包扎材料,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I粘合层的厚度为10 μ m~40 μ m。
2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包扎材料,其特征在于, 上述载体膜是纸, 与上述皮肤相适应的膜基材是厚度5 μ m~50 μ m的聚氨酯膜, 上述第I粘合层是由丙烯酸系树脂构成的厚度10 μ m~40 μ m的粘合层, 上述第2粘合层是由丙烯酸系树脂或橡胶构成的厚度10 μ m~40 μ m的粘合层, 上述第I剥离纸和上述第2剥离纸由纸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构成。
【文档编号】A61L15/30GK203662981SQ201320760162
【公开日】2014年6月25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26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26日
【发明者】川人宪二 申请人:王子控股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