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288143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按摩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按摩器,不仅可以将按摩机构和热冷风供给部两者都收容在靠背部的内部,还可以减小靠背部的前后方向上的厚度;本实用新型的按摩器(1)设有支承使用者(U)的背部的靠背部(3),并在靠背部(3)的内部设有对使用者(U)的背部实施按摩动作的按摩机构(4),在该按摩器(1)中,靠背部(3)的前面侧被形成为双层结构体,并且,靠背部(3)设有能够向该双层结构体间供给热风或冷风的热冷风供给部(14),按摩机构(4)能够沿靠背部(3)的长度方向上下移动,热冷风供给部(14)配置在按摩机构(4)上下移动的移动区域之外。
【专利说明】按摩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以载置在椅子等上的状态使用的载置型按摩器。
【背景技术】
[0002]目前,作为使用者坐下接受按摩的按摩器(座椅式按摩器),已开发出了各种各样的按摩器。在这种按摩器中,已知有一种设有座部和设置于该座部的后端部的靠背部的按摩器,该按摩器的靠背部中还设有实施揉捏、拍打、指压、振动中的至少一种按摩动作的按摩机构。在该按摩器中,能够有效地对就座于座部上的使用者的脖子到腰为止的整个背部(以下称为“背侧”)的施疗部实施按摩。
[0003]另外,在所述按摩器中,基于用户的一个期望,开发出了在靠背部设有热冷风供给部从而能够使背侧的施疗部变热或变凉的按摩器(专利文献I等)。具体来说,在该按摩器中,预先在靠背部的表面侧重叠配置有前盖件和后盖件,并且能够从配置在靠背部背面侧的热冷风供给部向设置于前盖件与后盖件之间的空间内供给热风或冷风。另外,相对于空气无法通过的后盖件,而空气可以从前盖件通过,从而存储在前盖件与后盖件之间的空间中的热风或冷风从透气性的前盖件通过后供给至使用者的背部侧。因此,能够使用从前盖件通过的热风或冷风而使使用者的背部变热或变凉。
[0004]另外,在所述设有热冷风供给部的按摩器中,在后盖件的背面侧(后侧)配置有按摩使用者的施疗部的按摩机构。该按摩机构设有朝向使用者侧突出的施疗部件,通过利用突出的施疗部件隔着前后两个盖体按压背侧的施疗部,从而能够在使施疗部变热或变凉的同时进行按摩。
[0005]因此,在专利 文献I的按摩器中,例如在冬季等时可以在使施疗部变热的同时进行按摩,在夏季或刚出浴等时可以在使上半身变凉的同时舒适地接受按摩。
[0006]【在先技术文献】
[0007]【专利文献】
[0008]专利文献1:日本公报、特开2009-297350号
[0009]但是,在专利文献I的按摩器中,由于靠背部在前后方向上具有某种程度的厚度,因此,能够在靠背部的内部确保较大的空间。因此,在专利文献I的按摩器中,能够在靠背部的内部确保充分的空间,从而不仅可以收容按摩机构,进而还可以在按摩机构的后侧重叠设置构成热冷风供给部的加热器、风扇或者配管等。
[0010]另外,所述按摩器还存在安装在通常的躺椅或沙发等的座面上使用的按摩器(例如参照日本特表2009-507562号公报中所述的“身体按摩器”)。
[0011]在该按摩器中,由于是安装在适于使用者就座的尺寸的椅子上进行使用,因此,如果厚度过厚的话则会导致使用者的舒适度变差。因此,该按摩器采用像“靠椅”或“儿童座椅”那样前后方向上的厚度小的薄板状靠背或座面。
[0012]但是,在该按摩器中,在采用前后方向上厚度小的薄板状靠背或座面时,由于无法在靠背部或座部的内部确保充足的空间,因此,将按摩机构和热冷风供给部同时收容在里 面是非常困难的。
实用新型内容
[0013]本实用新型是鉴于所述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仅可以将按摩机构和热冷风供给部两者都收容在靠背部的内部,还可以减小靠背部的前后方向上的厚度的按摩器。
[0014]为了达成所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中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法。
[0015]即,本实用新型的按摩器设有支承使用者的背部的靠背部,并且在该靠背部的内部设有对使用者的背部实施按摩动作的按摩机构,该按摩器的特征在于,所述靠背部的前面侧被形成为双层结构体,并且,所述靠背部设有能够向所述双层结构体间供给热风或者冷风的热冷风供给部;所述按摩机构能够沿着所述靠背部的长度方向上下移动;所述热冷风供给部配置在所述按摩机构上下移动的移动区域之外。
[0016]另外,优选所述按摩机构的移动区域被设置为在上下方向上较长的带状,并且,所述热冷风供给部配置在所述移动区域的左右两侧。
[0017]另外,优选所述热冷风供给部配置在所述移动区域的下侧。
[0018]另外,优选所述双层结构体具有形成所述靠背部的正面的前盖件、和以与该前盖件的背侧重叠的状态配置的后盖件;在所述前盖件与所述后盖件之间形成有能够储存热风或冷风的空间;所述热冷风供给部以能够向所述空间供给热风或冷风的方式与所述空间连接。
[0019]另外,优选所述后盖件由所述热冷风供给部所供给的热风或冷风无法通过的材料形成。
[0020]另外,优选在从侧面观察所述靠背部时,所述热冷风供给部配置在与按摩机构上下移动的区域重叠的位置上。
[0021]另外,按摩器优选设有板状的基座板、覆盖板、后盖件、前盖件以及热冷风供给部,其中,在基座板的朝向前侧的面的宽度方向中央侧,以能够沿着基座板的长度方向移动的方式设有所述按摩机构;覆盖板被形成为能够与所述基座板的正面重叠的板状,并且,覆盖板的与按摩机构的移动区域相对应的部分被形成为开口部;后盖件设置于所述覆盖板的开口部处;前盖件以将所述覆盖板整体覆盖的方式与覆盖板的前侧重叠;热冷风供给部以隔着所述开口部排列在左右两侧的方式配置在所述覆盖板的背面上,并且能够从位于所述覆盖板与前盖件之间所形成的空间下端侧的开口向所述空间内供给热风或冷风。
[0022](实用新型效果)
[0023]根据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按摩器,不仅可以将按摩机构和热冷风供给部两者都收容在靠背部的内部,还可以减小靠背部的前后方向上的厚度。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4]图1是表示按摩器的使用形态的立体图。
[0025]图2是表示按摩器的按摩器主体的立体图。
[0026]图3是将图2中的前盖件和后盖件的一部分除去后的立体图。
[0027]图4是分解表示按摩器的按摩器主体的分解图。[0028]图5是表示按摩机构的移动区域的主视图。
[0029]图6是覆盖板的后视图。
[0030]图7是图5的A-A线剖面图。
[0031]图8是图5的B-B线剖面图。
[0032](符号说明)
[0033]
I按摩器2座部
3靠背部4按摩机构
5 连接部6靠背罩
7 按摩器主体8基座板
9 覆盖板10前盖件
II开口部12后盖件
13 空间14热冷风供给部
[0034]
15 按摩件16上下移动机构
17 导轨部件18施疗部件
19 臂部件20驱动部
22 正齿轮24导风管
25 送风扇26风扇用电动机
27 加热器28开口(供给孔)
30 升降驱动部U使用者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36]图1~图8表示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按摩器I的实施方式。
[0037]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按摩器I安装在不具有按摩功能的沙发或者躺椅等椅子的表面上,从而对就座于椅子上的使用者U实施按摩。
[0038]具体来说,该按摩器I是放在椅子的座面上并用带子等系在椅子靠背上之后进行使用,其设有供使用者U就座的座部2和设置于该座部2的后端部的靠背部3。即,在使用按摩器I时,使用者U坐在座部2上并将背部靠在靠背部3上,从而使用配置在座部2或者靠背部3的任一个中的按摩机构4来接受施疗。
[0039]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按摩器I中,该按摩机构4只要设置在靠背部3或座部2的任一个中即可。在以下的本实施方式中,举以仅在座部2和靠背部3中的靠背部3中设有按摩机构4的例子(座部2中不设有按摩机构4)对本实用新型的按摩器I进行说明。
[0040]另外,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图3、图5中的左右方向称为说明按摩器I时的“右左方向”、“宽度方向”。另外,将图5、图8中的上下方向称为说明按摩器I时的“上下方向”。进而,将图5中的与纸面垂直的方向和图8中的左右方向称为说明按摩器I时的“前后方向”。这些方向与由就座在按摩器I上的使用者U看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上下方向一致。
[0041]接着,对构成本实施方式的按摩器I的座部2和靠背部3进行说明。
[0042]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按摩器I所设有的座部2被形成为平坦的板状以便让使用者U就座,并且,座部2使用具有缓冲性的海绵等材料形成。在座部2的后侧端部边缘处,朝向后方设有宽度小于座部2的宽度尺寸的带状连接部5。该连接部5的后端与靠背部3的下端侧连接,从而通过连接部5将座部2与靠背部3连接在一起。
[0043]靠背部3是配置在座部2的后端部且支承使用者U的背部的部件,并使用与所述座部2相同的材料以能够将整个背部覆盖的方式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较长的板状。另外,靠背部3的上端侧能够以与座部2连接的下端侧为中心前后摆动,从而能够在倾斜姿态与立起姿态之间自如地改变摆动姿态,其中,该倾斜姿态是指倾斜至上端侧位于下端侧的后侧的姿态,该立起姿态是指立起至上端侧位于下端侧的大致上方的姿态。
[0044]如上所述,该靠背部3中设有对使用者U背侧的施疗部实施按摩动作的按摩机构
4。具体来说,靠背部3具有朝向下方开口的袋状的靠背罩(backrest cover) 6和收容在该靠背罩6内部的板状的按摩器主体7。而且,在该板状的按摩器主体7中设有所述按摩机构4。
[0045]如图2?图4所示,按摩器主体7具有前后方向上的厚度小于宽度方向且在上下方向上较长的板状外形,并且被配置为朝向前后方向立起。
[0046]如图4详细所示,按摩器主体7被构成为:基座板8 (图4中的右侧所示的部件)、覆盖板9(图4中的中央所示的部件)以及前盖件10(图4中的左侧所示的部件)这三个部件在前后方向上从后侧朝向前侧依次重叠。
[0047]即,基座板8呈朝向后侧稍微弯曲的板状,前盖件10呈朝向前侧稍微弯曲的板状,由此,当将两个部件重叠时则在内部形成空间。而且,在该基座板8与前盖件10之间配置有覆盖板9,该覆盖板9将按摩器主体7内部的空间分割为前后两个空间并且从前侧将基座
板8覆盖。
[0048]该覆盖板9是能够将基座板8的整个正面覆盖的板部件,并且,在覆盖板9的宽度方向中央侧形成有开口部11。在该开口部11上,以将开口部11无缝封堵的方式设有后盖件12。S卩,所述覆盖板9和前盖件10、换言之后盖件12和前盖件10构成双层结构体,并且能够在该双层结构体之间形成可储存热风或冷风的空间13。
[0049]进而,在覆盖板9的背面上配置有能够供给热风或冷风的热冷风供给部14,该热冷风供给部14与所述双层结构体之间的空间13以能够供给热风或冷风的方式相连接。
[0050]在基座板8上、换言之基座板8与覆盖板9之间收容有按摩件15。该按摩件15具备给使用者U的施疗部按摩的按摩机构4和在按摩器主体7内沿上下方向引导按摩机构4的上下移动机构16。
[0051]接着,对于所述构成按摩器主体7的基座板8、覆盖板9、前盖件10、后盖件12、按摩机构4、上下移动机构16以及热冷风供给部14等各部件详细地进行说明。
[0052]如图3?图5所示,基座板8被形成为前后方向上的厚度薄且在上下方向上较长的板状,并且具有朝向后侧稍微弯曲的外形。基座板8正面的中央侧被形成为朝向前侧开口且较浅的凹状。在该基座板8正面的中央侧,经由上下移动机构16安装有所述按摩机构
4。具体来说,在基座板8的正面上设有使按摩机构4相对于基座板8而沿其长度方向(上下方向)移动的上下移动机构16(导轨部件17)。通过该上下移动机构16,能够使所述按摩机构4沿着导轨部件17上下移动。
[0053]覆盖板9与基座板8同样地被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较长的板状,并且能够将基座板8的朝向前侧的开口封堵。在覆盖板9的宽度方向中央侧位置处,沿着其长度方向(上下方向)形成有开口部11。具体来说,该开口部11在左右方向上具有小于覆盖板9的宽度的开口宽度,并且在上下方向上具有稍小于覆盖板9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的开口尺寸。SP,在从正面观察时,该开口部11的开口呈在上下方向上较长的带状,所述按摩机构4沿着该在上下方向上较长的开口部11上下移动。换而言之,在图5中,涂有点的区域是表示的开口部11成为按摩机构4上下移动的移动区域。
[0054]如上所述,按摩件15具备按摩使用者U的施疗部的按摩机构4和在按摩器主体7内沿上下方向引导按摩机构4的上下移动机构16。
[0055]另外,该按摩件15所设有的按摩机构4能够对使用者U背部的施疗部实施揉捏、拍打、指压、振动等动作中的至少一种按摩动作。另外,按摩机构4可以采用以机械方式驱动施疗部件18、或者以气动方式驱动施疗部件18等的各种驱动方式。
[0056]以下,例举以机械方式驱动施疗部件18进行“揉捏按摩”的按摩机构对本实用新型的按摩机构4进行说明。
[0057]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按摩机构4具备:左右配置有一对的臂部件19、安装在一对臂部件19的长度方向两端的施疗部件18、以及使臂部件19靠近或者远离从而将施疗部夹在施疗部件18之间进行按摩动作的驱动部20。在构成按摩机构4的这些部件中,臂部件19和施疗部件18位于相比所述覆盖板9的开口部11更靠近前侧的位置上,而驱动部20位于相比开口部11更靠近后侧的位置上。即,按摩机构4被配置为臂部件19和施疗部件18从开口部11起进一步朝向前侧突出。
[0058]另外,图示例子中的按摩机构4共计设有四个施疗部件18 (按摩球),并且,四个施疗部件18中的纵向排列的上下两个施疗部件18由一个臂部件19连接。而且,该臂部件19分别设置在左右两侧,并且,能够通过配置在开口部11后侧的驱动部20而使一对臂部件19以在左右方向上靠近或者远离的方式摆动(驱动)。而且,所述四个施疗部件18和臂部件19,即使在通过驱动部20使其摆动的情况下,从正面观察时也位于所述移动区域内。
[0059]另外,所述驱动部20沿左右方向设有未图示的旋转轴,并且设有驱动该旋转轴旋转的电动机。而且,在该旋转轴上,呈同轴状地配置有圆筒状的偏心驱动体,在偏心驱动体的外周面上,绕与所述旋转轴倾斜的轴形成有凸轮槽,臂部件19的后端侧连接在凸轮槽中,由此,通过沿着凸轮槽以共转(co-rotation)被限制的状态引导臂部件19,能够使臂部件19在左右方向上摆动。
[0060]另外,图示例子中的按摩机构4中所使用的施疗部件18被配置为沿着臂部件19的突出方向延伸的延长线贯穿施疗部件18的内部,并且,各施疗部件18被安装为绕沿着该突出方向设置的轴部旋转自如。
[0061]所述施疗部件18、臂部件19以及驱动部20安装在箱状的按摩件15中。而且,能够通过以下所示的上下移动机构16而使所述施疗部件18、臂部件19以及驱动部20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0062]如图4?图6所示,上下移动机构16设有安装在所述基座板8上的导轨部件17、和使按摩机构4沿着该导轨部件17移动的升降驱动部30。
[0063]具体来说,在开口部11的左端侧设有沿上下方向引导按摩机构4的导轨部件17。在该导轨部件17的右侧端部边缘上,以沿着上下方向呈直线状排列的方式设有齿条齿。另一方面,升降驱动部30中设有与导轨部件17的齿条齿啮合的正齿轮22。因此,在使用驱动电动机使正齿轮22朝向正反方向旋转时,按摩机构4沿着导轨部件17上下移动。
[0064]通过设有所述上下移动机构16,按摩机构4沿着开口部11上下移动自如。S卩,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开口部11成为本实施方式中的“按摩机构4的移动区域”。
[0065]后盖件12是具有能够将所述覆盖板9的开口部11封堵的面积的布或者板状部件,其将覆盖板9的开口部11进行无缝覆盖,从而将覆盖板9的后侧与前侧分割为两个空间。
[0066]如图7中的粗实线所示,构成后盖件12的布或者薄板使用能够像橡胶等那样易于变形的材料。即,如上所述,构成按摩机构4的臂部件19和施疗部件18以从覆盖板9的开口部11起进一步朝向前侧突出的状态被配置。因此,为了从前侧将朝向前侧突出的臂部件19和施疗部件18覆盖,后盖件12以朝向前侧大幅弯曲的方式安装在开口部11处。
[0067]另外,构成后盖件12的布或者薄板使用由后述的热冷风供给部14供给的热风或者冷风无法通过的材料。由此,当后盖件12使用热风或者冷风等空气无法通过的材料时,能够抑制覆盖板9的前侧与后侧之间的空气流通,从而能够将覆盖板9与基座板8之间的空间、和覆盖板9与前盖件10之间的空间这两个空间作为空气的相互流通被限制的隔离空间进行使用。另外,能够防止热风到达位于覆盖板9后侧的按摩机构4。
[0068]另外,所述后盖件12可以使用例如硅橡胶等的橡胶薄板、将聚烯烃等的合成树脂成形为板状的部件、或者作为所述材料的无纺布而成形的部件等。
[0069]如图7中的虚线所示,前盖件10是具有朝向前侧稍微弯曲外形的板部件,并且被形成为前后方向上的厚度尺寸小于宽度方向且在上下方向上较长的板状。另外,前盖件10具有能够将所述覆盖板9的整个正面覆盖的面积。
[0070]另外,前盖件10不同于后盖件12,其是由热冷风供给部14所供给的热风或者冷风可以通过的材料、换言之具有透气性的材料形成的,由此,能够使供给至前盖件10与所述后盖件12之间的热风或冷风通过,从而供给至靠在靠背部3上的使用者U背侧的施疗部。该前盖件10可以使用由合成纤维丝编制而成的网眼较粗的布料等。
[0071]另外,本实用新型的按摩器I设有能够向由所述前盖件10和后盖件12形成的双层结构体间的空间13(换言之前盖件10与覆盖板9之间的空间)中供给热风或冷风的热冷风供给部14,其特征在于,该热冷风供给部14配置在按摩机构4上下移动的移动区域之夕卜。接下来,对于作为本实用新型按摩器I的特征之处的热冷风供给部14进行说明。
[0072]如图5?图8所示,热冷风供给部14能够根据用途切换自如地向由前盖件10和后盖件12构成的双层结构体之间供给热风或冷风。例如,在冬季接受按摩时、或者“肌肉酸痛”较为严重而想发挥热疗作用时,为了使施疗部变热而由热冷风供给部14向双层结构体之间供给热风。另外,在夏季或者刚出浴等时,为了能够在使身体变凉快的同时舒适地接受按摩,而由热冷风供给部14向双层结构体之间供给冷风(未加热的风)。
[0073]具体来说,热冷风供给部14设有导风管24、送风扇25、风扇用电动机26以及加热器27,其中,导风管24用于吸入形成于基座板8与覆盖板9之间的空间中的空气并将其引导至形成于覆盖板9与前盖件10之间的空间13中,送风扇25沿着该导风管24输送空气,风扇用电动机26用于驱动该送风扇25旋转,加热器27用于在供给热风时将由送风扇25输送来的空气适当地加热。
[0074]如图4?图6所示,所述导风管24是沿着上下方向安装的管部件,其内部中空以能够输送空气。另外,导风管24的下端在基座板8与覆盖板9之间的空间的下端附近开口,从而能够吸入基座板8与覆盖板9之间的空气并朝向上侧引导。另外,导风管24在其长度方向的中间侧朝向前侧大致垂直地弯曲,从而能够将朝向上侧引导的空气在中途朝向前侧引导。另一方面,导风管24的上端在覆盖板9的上下方向中间侧位置处开口(与设置于覆盖板9的上下方向中间侧位置处的开口 28(供给孔28)连通),并且使用螺栓等安装在覆盖板9的背面上。即,导风管24能够将从覆盖板9后侧的空间吸入的空气供给至覆盖板9前侧的空间13、换言之覆盖板9与前盖件10之间的空间13中。
[0075]送风扇25配置在导风管24的内部,在该送风扇25的上侧配置有风扇用电动机26,由此,通过该风扇用电动机26驱动送风扇25旋转,从而能够输送被吸入导风管24中的空气。加热器27与风扇用电动机26同样地配置在导风管24的内部,并且,加热器27配置在相比风扇用电动机26更靠近送风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上。在供给热风时,能够通过该加热器27将送风扇25输送来的空气适当地加热。
[0076]S卩,如图7中的箭头所示,热冷风供给部14能够利用送风扇25将从导风管24的入口侧吸入的空气输送至加热器27中,并利用加热器27适当地加热成热风后再输送、或者不利用加热器27加热而直接将冷风供给至双层结构体间的空间内。
[0077]具备所述导风管24、送风扇25、风扇用电动机26以及加热器27的热冷风供给部14安装在覆盖板9的背面上,并且在左右两侧分别配置有一组。具体来说,热冷风供给部14分别设置在覆盖板9背面的、开口部11左侧的位置和开口部11右侧的位置上,并且能够从开口部11的后侧供给热风或冷风。即,如上所述,该开口部11成为按摩机构4上下移动的移动区域,因此,也可以将热冷风供给部14配置在按摩机构4上下移动的移动区域之外。
[0078]在如此将热冷风供给部14配置在按摩机构4的移动区域之外时,从正面观察时按摩机构4的移动区域与热冷风供给部14的配置位置分离,两者在位置上不会发生干扰。即,即使构成按摩机构4的臂部件19或施疗部件18摆动、或者安装有按摩机构4的按摩件15上下移动,臂部件19或施疗部件18也不会与热冷风供给部14发生接触。因此,即使设有使施疗部变热或变凉的热冷风供给部14,也不会使按摩动作受到限制。
[0079]另外,如图8所示,在从侧面观察时,所述热冷风供给部14配置在与按摩机构4上下移动的区域重叠的位置上。即,在从侧面观察靠背部3时,热冷风供给部14与使按摩机构4上下移动的上下移动机构16的导轨部件17重叠,并且在前后方向上配置在同一位置上。因此,与将热冷风供给部14和上下移动机构16配置为在前后方向上重叠时相比,不仅可以将按摩机构4和热冷风供给部14两者都收容在靠背部3的内部,还可以减小靠背部3的前后方向上的厚度。
[0080]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按摩器I中,靠背部3的前面侧为双层结构体,并且,该靠背部3设有能够向所述双层结构体间的空间13中供给热风或冷风的热冷风供给部14。而且,按摩机构4能够沿着靠背部3的长度方向上下移动,所述热冷风供给部14配置在按摩机构4上下移动的移动区域之外。因此,热冷风供给部14和按摩机构4在位置上不会发生干扰,并且,即使减小靠背部3的厚度也能够将热冷风供给部14和按摩机构4都收容在靠背部3的内部。即,在本实施方式的按摩器I中,不仅可以将按摩机构4和热冷风供给部14两者都收容在靠背部3的内部,还可以减小靠背部3的前后方向上的厚度。
[0081]更加具体来说,本实施方式的按摩器I具备板状的基座板8、覆盖板9以及前盖件10,其中,在基座板8的朝向前侧的面的宽度方向中央侧,以能够沿上下方向(长度方向)移动的方式设有按摩机构4,覆盖板9被形成为能够与该基座板8的正面重叠的板状,并且,覆盖板9的与按摩机构4的移动区域相对应的部分被形成为开口部11,前盖件10以将该覆盖板9整体覆盖的方式与覆盖板9的前侧重叠。该覆盖板9的开口部11处设有后盖件12。
[0082]而且,所述热冷风供给部14在覆盖板9的背面上以隔着开口部11排列在左右两侧的方式配置有一对。各热冷风供给部14被构成为能够经由开口 28向空间13内供给热风或者冷风,其中,开口 28被形成为朝向形成于覆盖板9与前盖件10之间的空间13。该开口 28形成于空间13的、上下方向的中间稍微靠下的位置上,从而能够在上下方向上均匀地向空间13供给热风或冷风。
[0083]热冷风供给部14安装在覆盖板9的背面上,并且内部设有加热器27和送风扇25的圆筒状的导风管24。该导风管24的上端与开口 28连通。该导风管24的下端朝向下侧开口,成为空气吸入口。在移动区域内位于最下方时的按摩机构4的上端、和导风管24的上端的位置高度大致相同,在移动区域内位于最下方时的按摩机构4的下端和导风管24的下端的位置高度大致相同。换而言之,热冷风供给部14配置在移动区域的下侧。
[0084]另外,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并非由以上所说明的内容示出而是由权利要求书示出,并意图包括与权利要求书具有同等的意义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0085]另外,应该认为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的所有方面均为例示,而不是限制性的内容。尤其是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中尚未明确公开的事项、例如运转条件或者操作条件、各种参数、构成部件的尺寸、重量、体积等,均未超出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实施的范围,而采用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能够容易地想到的值。
【权利要求】
1.一种按摩器,其设有支承使用者的背部的靠背部,并且在所述靠背部的内部设有对使用者的背部实施按摩动作的按摩机构,所述按摩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靠背部的前面侧被形成为双层结构体,并且,所述靠背部设有能够向所述双层结构体间供给热风或者冷风的热冷风供给部, 所述按摩机构能够沿所述靠背部的长度方向上下移动, 所述热冷风供给部配置在所述按摩机构上下移动的移动区域之外。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摩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摩机构的移动区域被设置为在上下方向上较长的带状, 所述热冷风供给部配置在所述移动区域的左右两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按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冷风供给部配置在所述移动区域的下侧。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按摩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双层结构体具有形成所述靠背部的正面的前盖件、和以与所述前盖件的背侧重叠的状态配置的后盖件, 在所述前盖件与所述后盖件之间形成有能够储存热风或冷风的空间, 所述热冷风供给部以能够向所述空间供给热风或冷风的方式与所述空间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按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盖件由所述热冷风供给部所供给的热风或冷风无法通过的材料形成。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按摩器,其特征在于,在从侧面观察所述靠背部时,所述热冷风供给部配置在与按摩机构上下移动的区域重叠的位置上。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按摩器,其特征在于,该按摩器设有: 板状的基座板,在所述基座板的朝向前侧的面的宽度方向中央侧,以能够沿所述基座板的长度方向移动的方式设有所述按摩机构; 覆盖板,其被形成为能够与所述基座板的正面重叠的板状,并且,所述覆盖板的与按摩机构的移动区域相对应的部分被形成为开口部; 后盖件,其设置于所述覆盖板的开口部处; 前盖件,其以将所述覆盖板整体覆盖的方式与覆盖板的前侧重叠;以及热冷风供给部,其以隔着所述开口部排列在左右两侧的方式配置在所述覆盖板的背面上,并且能够从位于所述覆盖板与所述前盖件之间所形成的空间下端侧的开口向所述空间内供给热风或冷风。
【文档编号】A61F7/00GK203591421SQ201320791844
【公开日】2014年5月14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4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6日
【发明者】曾根也寸志, 清水新策, 张震海 申请人:大东电机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