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物解剖防下沉型颈前路钛网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8957阅读:36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生物解剖防下沉型颈前路钛网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生物解剖防下沉型颈前路钛网,结构包括椭圆形体部、椭圆形上下端面,钛网表面渡有一层生物因子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即rhBMP-2。其特征在于椭圆形的体部与颈椎椎体次全切后的解剖结构相匹配,使钛网与次全切除后的椎体残留骨质充分接触,增加接触面积,促进融合。其特征在于上下端面为椭圆形,与上下椎体终板接触。其特征在于上下端面的防下沉架减少与上下椎体终板接触面的应力,从而降低远期发生钛网下沉的发生率。其特征在于钛网表面渡有一层生物因子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即rhBMP-2,诱导新骨形成,增加融合的概率。
【专利说明】一种生物解剖防下沉型颈前路钛网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生物解剖防下沉型颈前路钛网。

【背景技术】
[0002]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在脊柱外科广泛应用于治疗颈椎病、颈椎骨折及颈椎肿瘤,具有操作方便,减压彻底,疗效确切等优点,手术的关键在于减压和植骨融合,植骨融合可以重建颈椎生理弯曲和椎间高度,保证手术的远期疗效。目前植骨最常见的是自体髂骨植骨或钛网植骨,其中钛网植骨因操作简单,避免取自体髂骨手术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传统的钛网为圆柱状,周边与次全切除后的椎体接触面积小,不容易融合;而且钛网上下端口容易插入上下椎体,出现钛网下沉。因此,需要一种钛网,既能在解剖结构上充分与颈椎次全切除后的椎体充分接触,增加融合率,又能分散与上下椎体终板接触面的应力,从而降低远期发生钛网下沉的发生。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内容目的在于设计一种钛质网状颈椎融合器,能在解剖结构上充分与颈椎次全切除后的椎体充分接触,增加融合率,又能分散与上下椎体终板接触面的应力,从而降低远期发生钛网下沉的发生。
[0004]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5]一种生物解剖防下沉型颈前路钛网,由椭圆柱体、上下端面组成,整个钛网表面渡有一层生物因子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即rhBMP-2。
[0006]本体为椭圆柱体形,周边为菱形镂空,长度为15mm-80mm,厚度为内部可植入自体骨或人工骨。
[0007]上下端面为椭圆形,与上下椎体终板接触,长度12mm-20mm,宽度8mm-14mm。上下端面内部由防下沉架组成,防下沉架由一根12mm-20mm、宽度2mm的钛金属与两根长度6mm-12mm、宽度2mm的钛金属相交组成,形状类似汉字偏旁草字头。
[0008]钛网表面渡有一层生物因子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即rhBMP-2,诱导新骨形成,增加融合的概率。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9]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生物解剖防下沉型颈前路钛网正面立体图。
[0010]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生物解剖防下沉型颈前路钛网俯视图。
[0011]图中1.椭圆柱体;2.上下端面;3.防下沉架;4.生物因子涂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12]本实用新型钛网可用于颈前路单个椎体或多个椎体次全切除术后的植骨融合。
[0013]按照常规手术步骤实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减压槽修整后,测量减压槽的高度、宽度及深度选择合适规格的钛网。
[0014]椭圆柱体内放入自体骨或人工骨,安装钛网。透视钛网位置及大小是否合适。
[0015]钛网椭圆柱体与颈椎椎体次全切后的解剖结构相匹配,使钛网与次全切除后的椎体残留骨质充分接触,增加接触面积,促进融合。
[0016]钛网上下端面防下沉架减少与上下椎体终板接触面的应力,从而降低远期发生钛网下沉的发生率。
[0017]钛网表面渡有一层生物因子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即rhBMP-2,诱导新骨形成,增加融合的概率。
【权利要求】
1.本发明涉及一种生物解剖防下沉型颈前路钛网,结构包括椭圆形体部、椭圆形上下端面,钛网表面渡有一层生物因子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即rhBMP-2,其特征是:椭圆形的体部与颈椎椎体次全切后的解剖结构相匹配,使钛网与次全切除后的椎体残留骨质充分接触,增加接触面积,促进融合,上下端面为椭圆形,与上下椎体终板接触,上下端面的防下沉架减少与上下椎体终板接触面的应力,从而降低远期发生钛网下沉的发生率,钛网表面渡有一层生物因子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_2,即rhBMP-2,诱导新骨形成,增加融合的概率。
【文档编号】A61F2/44GK203829098SQ201320822260
【公开日】2014年9月17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12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12日
【发明者】孙建忠 申请人:孙建忠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