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痈疽的中药膏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6661阅读:340来源:国知局
一种治疗痈疽的中药膏剂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治疗痈疽的中药膏剂,其特征在于:本发明由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紫荆皮50-150份、炒独活30-90份、赤芍20-60份、炒白芷10-50份、石菖蒲20-60份、樟脑10-50份,诸药共奏,主治痈疽不红不肿,阴阳不和,冷热不明,软坚未散,疼痛时发时停。
【专利说明】一种治疗痈疸的中药膏剂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外用中药制剂,具体涉及一种治疗痈疽的中药膏剂。

【背景技术】
[0002] 痈疽,发生于体表、四肢、内脏的急性化脓性疾患,是一种毒疮,主要症状初起有寒 战、高热,然后体表局部出现红肿、自觉热痛;进而红肿处出现一个或多个脓头,接着就是脓 包破溃,流出黄稠、腥臭的脓液,深部的痈还会形成瘘管出脓。
[0003] 目前针对痈疽多采用西医治疗,主要通过手术进行,但是手术风险较大,容易对患 者的体型造成无法弥补的严重破坏,不但身体痛苦,而且心理上药承受很大的压力。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之目的:本发明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制备简单,疗效显著地 治疗痈疽的中药膏剂。
[0005] 为了实现本发明之目的,拟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该种治疗痈疽的中药膏剂,其特征在于:本发明由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紫荆皮 50-150份、炒独活30-90份、赤芍20-60份、炒白芷10-50份、石菖蒲20-60份、樟脑10-50 份。
[0006] 本发明配方优选重量份配比范围是:白紫荆皮80-120份、炒独活50-70份、赤巧 30-50份、炒白芷25-35份、石菖蒲30-50份、樟脑25-35份。
[0007] 本发明最佳重量份配比是:紫荆皮100份、炒独活60份、赤芍40份、炒白芷30份、 石菖蒲40份、樟脑30份。
[0008] 本发明制备及其使用方法:先将紫荆皮、炒独活、赤芍、炒白芷、石菖蒲五味药共研 成细末后用葱汁陈酒调匀成膏敷于患处,并在敷用之前用一点樟脑散在膏药上面,具有开 窍、辟秽、杀菌抗炎、消肿止痛之效。
[0009] 药理分析:紫荆皮乃木之精能破气逐血消肿,独活土之精动荡、凝滞血脉、散骨冷 痛、赤红、麻痹湿痛,石菖蒲水之精善破坚硬、生血、止痛、破风消肿。,白芷金之精能祛风、生 肌是痛,赤芍火之精能生血、活血散瘀、除痛、血生肌,肉不死,血动经络流通,肌活不致烂 痛,经通不知痈肿,此为散风、行气、活血、消肿、祛冷软坚之良药。另加樟脑性味,辛热,有 毒,有开窍、辟秽、杀菌抗炎、消肿止痛之效。诸药共奏,效果显著。
[0010]用法:看痈疽大小取药用之,敷药每天换一次,在敷药前先用甘草水清洗患处,擦 干水后再敷药,也可同时内服"托里透脓汤" 3-5剂(功能:专治痈疽疮疡溃烂,毒未出来,药 由人参、炒白术、炒穿山甲、白芷各5g,当归10g、生黄芪15g、皂角刺5g、甘草节、炒青皮各 3g,水煎加酒服用)。
[0011]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药源广,工艺简单,成本低廉,治疗简便,疗效较好,本发明是 以中医理论为基础,根据中药的性能配制而成的药物,它采用常用中药材料作为原料,诸药 合用具有理气、行气、活血散瘀、消肿止痛并祛冷热、软坚作用。
【权利要求】
1. 一种治疗痈疽的中药膏剂,其特征在于:本发明由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紫荆 皮50-150份、炒独活30-90份、赤芍20-60份、炒白芷10-50份、石菖蒲20-60份、樟脑10-50 份。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痈疽的中药膏剂,其特征在于:本发明由以下重量配比 的原料制成:白紫荆皮80-120份、炒独活50-70份、赤芍30-50份、炒白芷25-35份、石菖蒲 30-50份、樟脑25-35份。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痈疽的中药膏剂,其特征在于:本发明由以下重量配比 的原料制成:紫荆皮100份、炒独活60份、赤芍40份、炒白芷30份、石菖蒲40份、樟脑30 份。
【文档编号】A61K36/888GK104116871SQ201410391620
【公开日】2014年10月29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11日 优先权日:2014年8月11日
【发明者】周盈裕 申请人:周盈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